静脉输液技术(外周及中心静脉)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1.62 MB
- 文档页数:88
静脉输液的名词解释牵起手臂的血管,将细长的注射器慢慢插入静脉中,逐渐推送药物或液体至患者的循环系统,这就是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它通过静脉通路将治疗药物、血液制品、营养液等无菌液体输送至人体,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静脉输液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医疗过程。
一、静脉静脉是血液从周围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相较于动脉,静脉壁较薄,没有动脉的弹性和搏动。
由于静脉内存在较低的压力,所以血液往往需要借助肌肉收缩和瓣膜运动来推动向心脏靠拢。
静脉输液就是将液体通过注射器等工具插入静脉,直接将药物或液体输入血管。
二、静脉通路静脉通路是指将输液器材插入静脉血管的路径。
为了输液的顺利进行,医生会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
常见的静脉通路有外周静脉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
外周静脉通路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器材插入肘部、手腕等外周部位的静脉,它适用于一般的输液需求及营养补充。
而中心静脉通路则是将输液器材插入体内的主要静脉,如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等,它适用于一些需求大量液体或刺激性药物输注的情况。
三、穿刺与置管穿刺和置管是指将静脉针或导管插入静脉的过程。
穿刺是将静脉针通过皮肤和静脉,直接插入到静脉内。
而置管则是在穿刺之后,将导管留在血管内,以方便长时间输液。
一般来说,穿刺是短暂的且需要定期更换,而置管则是一种长时间留置的方式,可保持较长的输液通路。
四、滴速滴速是指输液器中液体滴下的速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需要,医生会给出相应的滴速建议。
临床上常用的滴速单位为“滴/分钟”。
通常情况下,滴速较慢的输液更为安全,可以减少药物对患者的刺激和不良反应。
五、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应。
输液反应的表现多样,包括局部疼痛、发红、肿胀,全身过敏反应,甚至休克等。
输液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药物成分不适合患者、输液速度过快、静脉通路感染等因素导致。
静脉输液的名词解释有哪些静脉输液,作为一项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是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维持身体功能的目的。
静脉输液涉及到众多专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术语进行解释。
一、静脉导管静脉导管是指用于输注液体或引流体液的一种管道装置,其通过血管进入人体静脉系统。
静脉导管的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和需要,常见的静脉导管包括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
1. 外周静脉导管:通过静脉穿刺置入皮下组织,在进入静脉系统前以静脉作为通道输注药物或液体。
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输注低浓度液体,例如生理盐水或药物。
2. 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静脉置管技术将导管直接插入体内大直径中央静脉,进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
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输注高浓度药物或高渗液体,并可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力。
二、静脉输液溶液静脉输液溶液是指用于静脉注射的溶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生理盐水:含有0.9%的氯化钠溶液,与人体细胞间液的浓度相似,适用于补充体液、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2. 葡萄糖盐水:是含有氯化钠和葡萄糖的溶液,可提供细胞能量和水分输注。
3. 乳酸林格液:通过含乳酸盐的溶液来平衡酸碱度,最常见的是乳酸林格(Ringer's lactate)液,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4. 人工胶体溶液:这类溶液含有高分子物质,如血浆代用品或胶体溶液,用于增加血容量或改善微循环。
5. 药物溶液:包括抗生素、抗炎药物、抗凝血剂等药物的溶液,根据具体药物的需要来配制。
三、输液剂量单位在静脉输液中,常用到以下几种剂量单位:1. 滴速:表示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输液管滴入体内的速度,通常以每分钟滴数来计量。
2. 每小时输液量:表示单位时间内输液液体的总量,通常以毫升/小时为单位。
3. 单次剂量:指每次注射或输液给药的剂量,通常用于描述一次给药的药物量。
4. 累积剂量:指在一段时间内,通过静脉输液给药所累积的总药物剂量。
四、输液速率与滴速计算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计算输液速率是非常重要的。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置管,输液港的区别中心静脉导管CVC( central venous catheter)经由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到上、下腔静脉并保留,以提供便利的静脉通路。
时间:2~4周左右,时间长容易感染。
部位:右侧颈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方法: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或手术室麻醉师完成。
导管直接由颈内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并原位固定。
输液时针头直接插在肝素帽。
日输液后0-10U/mL肝素盐水10mL封管。
优点:操作难度小。
缺点:留置时间短,脱出危险性大,护理不方便,舒适性差。
并发症:气胸、血胸、气栓、血肿,臂丛神经、胸导管损伤,导管异位、折管,心肌穿孔、心律失常、动脉穿孔。
血栓相关风险:高感染相关风险:最高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7天~1年)的静脉输液治疗。
时间:数月,可长达1年。
部位:肘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方法: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完成。
多使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由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引入上腔静脉。
输液时针头直接插在肝素帽。
输液后用生理盐水10mL脉冲0~10U/mL肝素盐水20mL封管。
不常用,建议每周冲洗换药一次(20mLNS冲管,肝素盐水3~5mL封管)。
优点:相对便,操作护理相对简单,给药方便,不影响正常的活动。
缺点:每周换药,容易感染及形成血栓。
并发症:心律失常、动脉穿孔、空气栓塞(见)、折管、心肌穿孔。
血栓相关风险:高感染相关风险:高输液港(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ORT)是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时间:可长期使用,适合6个月以上的治疗需要。
部位:前胸皮下,锁骨下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