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
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题目一、最新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参考1、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与应用2、浅析高校开放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社会功能3、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4、康复医学现状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新定位5、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探讨7、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8、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思考9、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10、普通高等学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1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12、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13、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展望14、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15、运动人体科学开放式实验研究16、血氨测定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17、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18、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适应国际最新发展19、蛋白质组技术及其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展望20、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二、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题目大全1、现代教育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2、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3、论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改革4、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5、高师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6、论普拉提对舞蹈训练的辅助作用——以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7、医学院校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探析8、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研究9、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健身机理的研究进展10、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思考11、普通高校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改革及其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1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3、代谢组学: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新工具14、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探索15、合作学习理论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1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17、安徽省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18、关于“运动人体科学技术”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的研究19、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方向分析20、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研究展望三、热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2、光学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3、基于VR的运动人体科学虚拟实验系统研究4、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教学改革创新巡礼5、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基于人本主义视野下的探索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保健推拿》课程改革的阶段研究报告7、资源共享条件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8、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优势与障碍9、光学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10、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探索11、1999~2009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分析12、新建本科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改革探索13、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1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15、单核苷酸多态性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作用16、光学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17、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18、浅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创新点19、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四、关于运动人体科学毕业论文题目1、运动人体科学2、运动人体科学3、运动人体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4、山东体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改革与建设探索5、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6、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7、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8、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9、运动人体科学模块化实验研究10、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11、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12、略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13、高师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现状分析14、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15、从培养方案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征16、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17、大学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新思路——“三性”实验室的构建18、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性选择研究19、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20、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五、比较好写的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题目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设置独立综合实验课的思考与实践2、近十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概述3、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材难度设计的定量分析4、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5、高师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6、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7、运动人体科学虚拟实验系统的研制8、新时期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9、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究10、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11、高校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新思路12、运动人体科学在美国舞蹈教育领域中的实践与发展——对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系人体科学课程的认识与思考13、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研究14、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15、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16、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17、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18、运动人体科学对武术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兼论武术健身的理论基础19、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共享与创新人才的培养20、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专题化教学探析。
2023年(第13卷)第33期运动人体科学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建鑫 黄家成 焉石*(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 要: 目的:了解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储备及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三年级学生370人,使用自设问卷进行运动生理学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结果: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知晓率为28.4%,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闲时间运动参与情况(OR =0.241,95%CI =0.083~0.698)、对体育课融入运动生理学知识的看法(OR =0.021,95%CI =0.001~0.836)、期望生理学专业知识的获取方式(OR =0.177,95%CI =0.047~0.661)是影响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掌握率有待提高。
应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学生考核体系改革,拓宽学生运动生理学知识获取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高校体育 回归分析 大学生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3)33-0010-04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in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LI Jianxin HUANG Jiacheng YAN Sh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0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reserve of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370 juniors from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n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Results: Students' awareness rate of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was 28.4%, and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free time (OR =0.241, 95%CI =0.083~0.698), the perception of integrating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R =0.021, 95% CI =0.001~0.836), and the expectation for the way of acquiring expertise in physiology (OR =0.177, 95% CI =0.047~0.661) we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awareness rate of exercise physiology knowledge (P<0.05). Conclusion: The mastery rateDOI : 10.16655/ki.2095-2813.2023.33.0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GJB1423063)。
运动人体科学进展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以抗阻练习为主线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广大高校开展,各大高校也是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主要阵地,自1998年正式确立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进展迅速,从各个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主要以体育训练中的抗阻练习为主线,介绍一下抗阻练习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运动人体显微形态学方面的部分方向为主,谈谈抗阻练习与它们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抗阻练习对人体的骨、自主神经功能、肥胖和糖尿病的影响。
关键词:抗阻练习;骨密度;自主神经功能;肥胖;糖尿病1前沿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分支学科,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性功能,它从运动机体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运动状态下机体变化规律。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能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改革指明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集医学、体育学和生物学等相关联的学科为一体的学科,主要从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的角度出发,培养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研究、运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的历史沿革研究运动人体科学就得先清楚它的概念,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
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3]。
它是经过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 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于1998 年由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招生目录之中,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这方面的专家人才。
提到运动人体科学这个专业的起源,从体育学和非体育学方面都有它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发展初期是在医学院校开设的学习专业,体育学、生物学等是在医学的有关背景下设置的,从80年代开始,运动人体科学陆续在全国部分医学类院校开始开设,但是没有教育部的正式同意,到了2004年教育部才正式同意,有关体育、医学、生物等方面的课程成为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习课程。
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对策探究摘要运动人体科学涵盖了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与康复等众多三级学科,其作为一门基础与应用学科对我国体育竞技人才、管理人才、市场开发人才的培养起着支柱作用。
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吸收、转化效果及专业技能的形成。
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及素质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对该学科的影响更是长远的。
但是通过调研不难发现,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率长期低下,该学科在整体上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积极寻找对策,将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积极寻找适合当今高校发展情况的提高对策,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对策探究一、前言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其发展情况的好坏对于我国体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但该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性较强,讲求严格的科学性,知识点分布密集,学生学习起来抽象难度大,因此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影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长期以来研究者的视角多集中在学科定位不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环境缺乏及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配备不足等上面,其实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才是最直接的。
如果学生学习情趣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改革也就失掉了意义。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学科教师在当今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途径帮助教师提高教授水平,活化教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理论转化及知识迁移等能力,最终形成学科优势,在当今社会职业竞争中获得就业优势,利于该学科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效果中的不利因素分析(一)教师构成地缘性较强,人才结构层次较低,限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教师是学校课堂的主要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的实践者,教师队伍的构成及自身的层次对于该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教授能力有较强关联。
1.引言在经济、科技、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方面感受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给我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方面也感受着竞争的日益残酷带给我们的种种压力。
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如何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舞台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是摆在每个国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学生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2.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2.1高等体育院校的任务与作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在将教师、学生、教学实验设备等教学要素投入教学后,经过系统的教师知识传授、科学的学生学习训练等,最终根据社会多样化需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体育人才。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各种体育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主要力量。
2.2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表现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差、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不强;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在中学实验教学中暴露出明显不足,许多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在读研究生期间,暴露出明显的科研能力不强,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诸多问题。
2.3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影响因素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思想陈旧,依然停留在为中小学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体育教师这样一个层次上,轻视实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办学条件的局限,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对实验设备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年年增加投入,但增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高等体育院校扩招的速度,导致学生多仪器少,很多学生因此得不到积极锻炼的机会;为缓解就业压力,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过分强调“考研率”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业仅仅满足于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或只看不动手,实验报告随便抄抄,从而与少有的锻炼机会失之交臂。
第25卷第1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5,No .11 2010年11月Journa l of Suzhou U n iver sity Nov .2010do i :10.3969/j .issn.1673-2006.2010.11.04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黄 山, 胡振东, 章笑来, 薛 鹏(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社体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滞后、目标不明确、形式封闭,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
提出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建议,结合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体育的实际需求,开设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综合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达到实验教学目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 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11-0126-03收稿日期:2010-09-01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8jyx m49)。
作者简介黄山(6),女,安徽桐城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社会体育专业是根据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新型本科专业。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体育院(系)的基础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课程设置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或长期系统锻炼后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心理机能改变的规律,机体按摩和康复训练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占全部理论课时的1/3,可见实验课程的教学地位非常重要。
运动人体科学一、专业介绍1、概述: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它是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产生的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型学科,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
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
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及康复指导的专门高级人才。
2、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运动解剖学,02运动生理学,03体育保健学,04运动生物化学,05运动生物力学,06体育统计与测量。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所属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为教学、训练、健身等实际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02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解剖学(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6、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体育学原理、体育教学论(必选)、现代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与训练(必选)、应用数理基础(必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电生理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向必选)、运动创伤及检测方法(运动医学方向)、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方向)、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应用数理基础2(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必选)、大强度训练基础概论(运动生理学方向必选)、药物滥用及其控制(运动医学方向必选)、健康心理学、细胞生物学、非运动创伤医学(运动医学方法)。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分析实用1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分析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以运动与健康相结合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该专业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体现了体育和医学相结合的特点;一些高校每学期会支出一部分经费培养学生们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本专业在体育类中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专业实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设有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和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两个方向。
(1)体育保健康复方向,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毕业生可在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社会体育组织、团体及大型企事业单位、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
(2)运动生物学监控及应用方向,研究提高运动机能潜力、生物力学技术分析、对训练进行生理、生化监控等的理论与方法。
毕业生可在专业运动队、运动俱乐部担任体能教练或科研教练等工作,亦可在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院系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等工作。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前景运动人体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发达国家,这一专业无论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还是研究领域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广泛的就业口径。
目前在我国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还很少,从1990年至今,拥有该专业的院校全国仅达36所。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本应越来越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探究发表时间:2011-12-09T10:44:16.6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上期供稿作者:牛战斌康健[导读] 同时可以依据独立设课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实验指导教程。
牛战斌康健(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9-0000-01摘要:针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专业的特殊性和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实时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深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其为学生所用,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所得。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及其发展1 前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各体育学院及综合院校体育系开设的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学科实验内容为主的学科, , 是体育运动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 所以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自然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科学严谨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1 调查对象根据研究需要,通过采用分层抽样、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综合院校体育系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200名学生。
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及大量学术期刊和书籍等有关资料,依据这些文献资料,制定有关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内容,对高校利用体育网络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奠定里理论基础2.2.2 调查法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分别设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问卷200份及教师问卷50份,进行问卷调查。
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竞技体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及作用论文引言加强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将其和高校的竞技体育得到结合有着重要意义,运动人体科学主要是对体育运动和人的机体相互关系以及规律研究的学科群,这其中就涵盖着运动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等学科。
而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部分,运动人体科学作为基础和应用学科就成为体育实践的重要支撑学科,所以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1.运动人体科学与高校体育1.1运动人体科学分析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主要是对体育运动和人机体的相关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群,这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能够适应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及社会对健康的需求等,这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其中在运动生物力学以及运动解剖学等科目上都有涵盖。
这一学科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引进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可说是高校体育的新专业,所以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这一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熟练的掌握,在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学生也要能够具备,这一学科对医学和体育以及运动和健康等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体育的理论教学上得到了内容的丰富,同时在实践能力层面也有着相应体改,保障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不必要的损伤[1].1.2高校体育分析随着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政策的放开使得高校在招生的人数上不断上升。
高校的教育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促进,而高效的体育教学作为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掌握,对相关的体育技能加以掌握,让学生能够实施科学化的体育运动,从而形成比较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2].在正确的体育教学下就能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得到有效强化,促进学生的全面道德品质的养成。
我国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能够分为几个重要的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运动训练,这是对高水平一线运动员的训练,在竞技体育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是为国家输送大量人才的阵地,所以高校教学和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社会变化对高校教育也会产生影响。
最突出的就是因为社会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从而使得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在其中增加了新的元素,将运动人体科学融入到了实际的教学中,新活力的灌输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所以说,对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1.1 概念所谓的运动人体科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对人的机体以及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群,此学科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同时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落实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此学科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包括了保健康复、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1]。
运动人体科学进入高校视野的时间比较短,但此学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却并不低,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
而学生学习此学科知识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学习此学科内容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可以在实际运动中避免出现损伤,所以说,虽然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开展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其前景却是十分广阔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1.2 运动人体科学出现的原因运动人体科学是新出现的一门学科,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需求,运动人体科学同样如此,该文对运动人体科学这一新课程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需求。
近几年来,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而且交流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政治、经济以及教育这三方面是主要交流内容。
在这样国内国外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在国外广泛应用的运动人体科学自然受到了国内的重视,鉴于运动人体科学在国外应用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所以我国也将其引进了高校教学体系中。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本来并不是主要教学专业之一,但是因为国家倡导全民健身,所以体育教育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然而传统的体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分析都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人体科学出现在人们面前。
将运动人体科学和传统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方法,进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出现,同时,运动人体科学的落实还可以对学生的品质进行锻炼,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所以说,运动人体科学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1]。
第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在国家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同样需要进行改革,原本的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传授学生基础的运动知识,而改革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就必须要丰富体育教学知识,并拓宽知识涉及范围,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
2 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发挥出来的作用2.1 促进了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人民的健康,国家对医疗事业进行了改革,但是此改革只能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这样的方法对于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到运动中,通过运动提高自己的体质,降低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的几率,这样才可以健康地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进展得如火如荼,此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提高运动成绩和人民健康水平,而此研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比如说,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综合的评定,运动性疲劳和身体恢复期的运动员可以进一步提高运行成绩,这些内容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运动生理学是属于应用学科范畴的,所以说,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促进了运动生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此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意义得以体现[3]。
2.2 促进了运动处方应用的发展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运动和健身是相DOI:10.16655/ki.2095-2813.2016.36.017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柏夕筠(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4)摘 要: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顺利,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体育地位也逐渐提升,从原本不受重视的课程变为主要课程之一,这样的转变使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手段等逐渐被淘汰,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将体育实践和运动人体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该文对运动人体科学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高校体育 体育实践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2(c)-0017-02(下转19页)同的,只要进行运动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打造健康的体魄,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运动的重点在于如何运动,只有正确的运动才能提高人们的体质,若是运动不正确,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身体出现损伤,在这样的情况下,运动处方的应用就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因为运动处方理论的基础是运动人体科学,所以将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运动处方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需求来为其安排不同的运动,学生在进行适合其体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运动的作用,避免在运动中造成身体损伤,进而达到健身的目标。
2.3 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动动作的指导,通常情况下是教师示范一遍正确的动作,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在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的情况不仅打击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构建体育运动知识体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加深学生对动作印象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构造,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运动中就会注意保护容易受伤的部位,进而避免运动损伤现象的出现[4]。
2.4 促进学生运动素质的提升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是“一锅炖”的方式,即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进行的运动活动也相同,但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所以此种教学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运动人体科学则可以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利用人体科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运动计划,有针对性的运动可以帮助学生改善体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
3 结语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具备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并在运动中有效地保护自己,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运动人体科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运动处方以及运动生理学应用的发展,所以更好地应用运动人体科学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1]林景红.论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2,35(10):226-229.[2]安健,张鹏.实践育人 科研为民——专访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主任熊开宇教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1-4.[3]李涛.体育职业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4):151.[4]张葆欣,任超学,苟波,等.运动人体科学系《理疗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36):266-267.的身体部位也不一样。
高校健美操老师应该结合健美操运动的技术特点,进行合理的针对性训练,通过合理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强化运动员的体魄,作为健美操运动员,应该在日常的训练中有意地注意训练中的针对性并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2.3 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了运动员的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之后,应该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环境。
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也有其比较适合的环境要求,比如健美操场地一般要求弹性比较好,能够有效帮助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
还有就是一个服装要求,服装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个宽松的运动状态,能够有一个好的伸展性。
在这一点上,高校应该加强健美操的教学投入,加强健美操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健美操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站在健美操教师角度的一方,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的强度。
为运动员的健康训练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4 加强医务监督分析运动的急性损伤几率,可以发现造成急性损伤后,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会增加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以后的教学与训练中,高校应该加强健美操医疗条件的建设,同时医疗部门也应该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更好地为运动员服务。
在医疗条件改变的条件下,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也应该加大自我监督力度,有一定的应急知识,而且要防患于未然,合理地保护自己,不要逞强,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进行日常的训练。
建议高校健美操的训练要加强科学性,在比赛目标、项目编排、训练强度等的实施上要依据实际情况和科学化训练原理进行;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提高运动员自身条件和自身防范损伤的意识;在训练过程中要做到技术、体能、心理3种训练并重,以运动员全面发展来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3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在健美操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时,应该进行系统的组织以及合理的安排,按照运动员的个人素质来进行有效的训练,还有就是要提高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为运动员的有效训练奠定基础,最后就是运动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和防范意识,全面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完成日常的训练。
参考文献[1]王顺熙.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对策[J].运动,2014(20):38-39.[2]向春玉,阳家鹏.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29-34. [3]田丽芬,王莉莉.对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内容的探究[J].职业,2012(17):147-148.[4]曾播思.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1):98-101.(上接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