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

【授课班级】高二(15)班

【授课老师】陈志昌

【授课安排】1课时

一、学生分析

高二(15)班是本人所教的班级,在年级里属于理科普通班。该班学生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在同类班级里算是不错的,而且他们学习兴趣很浓,善于思考问题,课堂纪律较好,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上课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里的一篇经典文章,这首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能体现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是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目。但也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给上课老师带来不少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指导自主学习全词,能准确的翻译序言并鉴赏每一句词,并在课堂上把该词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并归纳出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基本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主要的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四、教学策略设计

这节课计划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动笔检测其学习效果,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基本学情:理科普通班,对古典诗歌的赏析还停留在理解阶段,因此,学案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词句(包括小序)的理解。另一方面,15班的学生平时课堂气氛也略显沉闷,我担心上公开课他们一紧张就不知所措了,为了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状态,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也尽量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如苏轼的人物资料卡填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堂

典型人物形象猜猜猜

(二)人物资料卡填空之苏轼

(三)序言学习

要求:请翻译该词的序言,尤其注意把加点字词翻译准确。(4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

,故作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作词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句鉴赏

要求:仿照鉴赏的形式,依次鉴赏每一句词,完成填空部分的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交代了地点、天气,“莫”字语气坚决,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与众不同的态度

何妨吟啸且徐行:倒装句,是“_____________”的倒装。“徐”,慢慢地。整句刻画了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外貌的自我描写,同时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谁怕:反问句,言下之意是“__________”。

一蓑烟雨任平生:倒装句,是“平生一蓑任烟雨”的倒装。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任:任凭。(是不是有点任性的感觉?)形象升格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环境描写,透露出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微醉,酒醒。

微冷:苏轼的内心感受。

山头斜照却相迎:“迎”,迎接。风雨过后,会有阳光。(是不是很有哲理?)

回首向来萧瑟处:“向来”,意思是_____________。“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归去:省略句,意思是“风雨消失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的“风雨”有两层意思:①之前竹林那场狂风大雨;②_____________。这句词写出了苏轼对待风雨非常坦然的态度,这也是他面对生活_____________时的人生态度。

(五)主题探讨

思考:“无风雨”我们好理解,雨过天晴了嘛,“无晴”是怎么回事?这不是明显放晴了吗?两个“无”字透露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延伸

联系我们学过的词,归纳出豪放词的特点

(七)课后作业(自主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200字)

六、板书设计

定风波

豪放词的特点:

1.生活小事入词;

2.抒怀言志,直抒胸臆;

3.格调高昂,颇具阳刚之美;

4.夸张、想象力丰富;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