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安养困局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
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居家养老服务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关怀等多个方面。
而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内容不全面等等。
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问题分析1. 服务质量不稳定。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质量高,而有的机构则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差。
2. 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可能缺乏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护理知识,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
3. 服务内容不全面。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往往只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等服务内容不够全面,无法满足老年人全面的需求。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2. 提高服务人员的培训水平。
政府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加大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他们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
4.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和管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和全面的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
5. 增加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
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增加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6. 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以上就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和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他们的状况。
首先,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有限,面临着医疗、康复设施、养老院等方面的不足。
这导致了养老服务的不足和不完善。
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善农村养老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此外,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鼓励企业在农村开设养老院,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其次,农村老年人口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相对较高,养老服务的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农村医疗资源和专业养老人员相对不足,无法满足老人复杂的照顾需求。
建议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培养更多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
同时,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到农村工作,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此外,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相比,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和认知度也相对较低。
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要老人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建议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老人和家属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需求意识。
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向老人普及养老知识和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另外,农村交通不便,失能半失能老人往往无法到达养老院或医疗机构接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可以在农村养老院或医疗机构提供接送服务,或者建立上门服务机构,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送到老人家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和尊严,注重人情味和温暖的服务。
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提供精神慰藉和陪伴。
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可以建立志愿者教师养老辅助服务团队,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志愿者教师兼职养老服务。
总之,为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确实面临许多困难,但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专业人员的培养、宣传教育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改善目前的状况。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短板有哪些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仍存在诸多短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服务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养老机构数量有限,床位紧张,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往往面临着排队等候的情况。
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很多社区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间照料,而对于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则较为缺乏。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质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然而,现实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养老机构和服务提供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服务标准,导致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例如,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态度不佳,对老年人的饮食、起居等照顾不够细致。
此外,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服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专业人才短缺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工作。
这导致了行业人才队伍的不稳定,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同时,现有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资金投入不足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建设养老机构、培训专业人才、购买服务设备等。
然而,目前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政府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投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
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
认清人口老龄化基本形势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三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增强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
201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14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决定面向全社会,重点在党政干部、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并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意义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措施、组织保障等做出部署,这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民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则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此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乡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发展。
预测在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3亿,2035年超过4亿,2050年达4.87亿,占比34.9%,出现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1.5个劳动力扶养一个老年人的局面,进入重度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规模大、速度快。
目前我国老年人占全世界8.36亿老年人的23.6%,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超过2亿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2005年,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69%,比2000年增加了0.73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2010年这一比例为8.87%,比2005年增加了1.1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24个百分点;而2017年这一增量就达0.6个百分点,比上年老年人口净增1004万,可见老龄化程度加快。
社会支持理论下喘息服务介入失能老人家庭照顾问题研究陈际华;卞海琴【摘要】喘息服务介入失能老人家庭照顾,一方面给失能老人的长期照顾者提供了生理和心理短暂休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解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当前喘息服务发展中政府、社区以及亲属、邻里和社会组织社会支持现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阐述喘息服务介入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社区资源缺乏、亲属及邻里关系陌生化、缺乏互助意识、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障碍性因素.同时,从政府、社区、亲属和邻里等正式支持及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提出发展喘息服务的对策建议.%The respite care for disability elderly family is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caregivers wi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hort-term break.On the other hand,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ng-term care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in China.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community and the relatives,the neighborhood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respite ca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erfect system,the lack of community resources,the unfamiliarity of the relatives and the neighborhood,Lack of mutual awareness,soci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 and other obstacles.From the formal support and informal support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community,relatives and neighborhoods,we put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respite care.【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7页(P60-66)【关键词】社会支持理论;失能老人家庭;喘息服务【作者】陈际华;卞海琴【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失能老人无法自理,需要身边有人照顾,但很多农村家庭面临着养老困境,无法妥善照顾失能老人。
本文将探讨我国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及对策的相关问题。
一、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困境1. 生活条件困难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很多农村家庭都面临着生活困难。
失能老人的养老成本较高,很多家庭难以负担。
由于失能老人无法自理,不能从事农村生产劳动,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增加养老负担。
2. 缺乏专业养老服务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匮乏,专业养老机构很少,失能老人无法获得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
很多农村家庭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而家庭成员的专业护理知识有限,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
3. 社会支持不足在农村地区,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薄弱,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
很多农村家庭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应对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缺乏外部帮助。
二、对策建议1.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增加专业养老机构,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确保失能老人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养老护理服务。
2. 强化社会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工作。
设立专门的社会养老基金,为困难农村家庭提供经济援助。
3. 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养老金和医疗保障。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提高失能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4. 加强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精准帮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失能老人的精准帮扶,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位失能老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养老帮助。
建立健全的失能老人信息登记和管理机制,做到帮扶工作有效精准。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5•【字号】浙政发[2011]59号•【施行日期】2011.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1〕5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加快推进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各地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大力做好老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老龄事业呈现出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老年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
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全省享受企业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达75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居全国前列;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达685万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全省老年低保对象达到23万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医疗救助资助农村五保、低保老人和残疾老人等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5万人。
老年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8.9万张,百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优待政策进一步完善,享受各类优待的老年人达到709万人;百岁老人长寿补贴标准继续提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居家养老成为了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之一。
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短缺、服务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成为了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一)服务设施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条件。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广,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护理站等。
另服务设施的功能不完善,设施配备不齐全,无法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一些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活动室、休息室等,但缺乏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专业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康复需求。
(二)服务人员短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是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力量。
然而,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护理员 2.1 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技能缺乏。
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养老护理、康复服务、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也导致了服务人员的流失率较高。
(三)服务质量不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是衡量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普遍。
服务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基本服务,而对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完善。
失能老人养护照料面临的困难及建议一、概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失能老人养护照料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失能老人通常指的是因身体或智力原因无法完全独立生活和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老年人。
在我国,失能老人养护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相关困难也日趋显现。
如何有效地照料失能老人,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失能老人养护照料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所启发和改善。
二、困难1. 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目前我国的专业护理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失能老人的养护需要。
很多护理机构在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不足,导致失能老人的养护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2. 高昂的养老照料费用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照料和关怀,而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但是目前我国养老照料费用普遍偏高,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开支,导致很多家庭对失能老人的照料力度和治疗方案产生犹豫和放弃。
3. 缺乏社会关怀和关注很多失能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或者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导致他们经常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
这种逐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往往会加重老年人的抑郁情绪,甚至诱发精神疾病。
4. 缺乏系统的养护政策和法规目前我国在失能老人养护方面缺乏健全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导致相关养护机构和养护服务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和规范,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建议1. 建立健全的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吸引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和职业认可度。
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从事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数量。
2. 减轻养老照料费用负担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政府对失能老人养护的资金投入比例,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人照料中来,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
3. 加强社会关怀和关注倡导“幸福寿命”理念,呼吁更多的社会和家庭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
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活动,增加老年人的社交和娱乐机会。
社区康养: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作者:钱雪飞韩锦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18期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健康、养生与养老相结合,并以健康预防为核心,提倡健康养老、品质养老的“康养”这一养老新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衍生出有别于传统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康养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现阶段该模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从舆论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五方面着手,解决健康教育不到位、专业康养人员缺乏、资金来源单一、康养资源碎片化、评估指标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康养模式;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8-0019-05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5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
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预计2030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49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将增加到7 611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1.8%[2],从中不难看出,尽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多,但从老年人口总量来看,还是自理老人占比更多。
因此,在我们重视非自理老人时,也要关注自理老人的健康需求,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的风险。
在此养老形势和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养老服务对象不应该只局限于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老人,而是应该将服务普及到整个社区老年群体,重视自理老人。
同样,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医养结合服务,而是应该涉及休闲、预防、保健等多重领域,推动被动消极养老逐渐向积极健康养老转变。
在老人尚可自理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延长他们的健康周期,使他们更有质量地度过晚年。
在此背景下,强调健康预防基础性作用,主张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的社区康养模式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