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里种菜的中国移民
- 格式:docx
- 大小:108.55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研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知何处来,思何处去一一《乡土本色》研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共14章,《乡土本色》作为第一章,起着总论的作用,学习本章可以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把握全书整体框架。
本课将通过引导圈点勾画,厘清乡土性、地方性、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人社会等核心概念的含义,借助作者信手拈来的“接地气”的事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勾勒全书框架。
最后引导学生思索乡土社会的“根"在何处,我们从何处来,究竟该往何处去。
学情分析必修上册共八个单元加古诗词诵读四篇,需要背诵的篇目与旧版教材相比增加了很多,教学任务重。
据我所知,六盘水各学校高一语文每周课时为5-6节,因而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几乎不可能。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阅读也极难实现,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著作,阅读时不得其法,书中论述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较大隔膜,他们“认识书中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二于是,本课以《乡土本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关键概念,梳理文章思路和作者观点。
在此基础上,明确《乡土中国》整本书的框架体系。
最后引导学生立足于当下,思索我们学习《乡土中国》的意义一一知何处来,思何处去!教学重点及目标素养目标1.通读全文,抓住文中关键概念,梳理文章结构脉络;2.理解乡土本色的基本特征,能够迁移转化,运用文中知识思考分析问题;3.以乡土本色为基础勾勒全书框架,明确学习《乡土中国》的意义。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概念、关键语句,理解“乡土本色”的特征,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在“乡土本色”的基础上勾勒全书框架,清楚我们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
教学过程(一)先学任务检测观看《山海情》节选视频,此处选取的是第22集,在马德福工作受挫埋怨村民们是“刁民”后,马喊水给他讲述了涌泉村马家与李家先人的往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也一直扮演着养育人类的角色。
不同的土地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塑造出不同的人性。
这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实写照。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五千年的悠久文明。
在中国各个地区,人们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传统文化。
例如,位于北方的河北省以其富饶的黄土地域,培育出了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耕文化。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耕种出丰收的庄稼,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由此,河北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得以形成。
而中国南方的水乡江南,则以其水土肥沃、雨水充沛的特点,培养出了以稻米为主食的农耕文化。
江南人民善于利用水资源,建设了一片繁华的水乡。
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湖泊和河流的环绕中,形成了细腻、浪漫、有艺术气息的生活方式。
江南的水乡文化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
除了中国,世界各地也有着类似的故事。
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生活资源。
这片广阔的沙漠不仅孕育了土著居民的特殊文化,也为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提供了探险和冒险的机会。
撒哈拉沙漠的土地与人们的心灵相连,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尊重大自然。
同样,亚马逊雨林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也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氧气和生物多样性。
这片土地造就了许多原住民部落,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着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
亚马逊雨林的土地和人的关系浸润着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无论是中国的农耕文化、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亚马逊雨林,还是其他地区的土地,都给人类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
人们通过与土地的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塑造了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人类文明。
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是人类文明历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同时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对土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董菜菜王果果在加拿大种菜作者:***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2期董健毅是河北唐山人,200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读本科和研究生。
2007年毕业后,他进入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
2014年年底,董健毅和妻子移民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发现当地的石油行业非常不景气。
“不如转行干点别的事。
”董健毅和妻子商量后,便开始做调查。
查询了很多资料后,董健毅了解到,卡尔加里到处是黑土地,特别适合农业种植。
当地农业大学的教授告诉他:“这里的土壤是A级土壤,具有做农业的最大优势。
”于是,董健毅决定在加拿大种菜。
不过,虽然土壤好,但卡尔加里纬度靠北、冬季漫长,种植蔬菜有很大难度。
正是因为气候原因,这里以前没人种菜,当地人吃菜主要靠从加拿大其他地區和美国、墨西哥进口。
“虽然在这里种菜有难度,但一定有很大市场。
”董健毅决定试一下。
其实,加拿大是个农业大国,在安大略省有很多超大规模的蔬菜大棚,但技术和中国的蔬菜大棚差别非常大,他们一般采用荷兰的温室大棚技术。
这种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大,冬季使用天然气加热,用灯光为植物增加光照,人工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无限供应水肥,利用各种技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的产量。
荷兰大棚里的蔬菜疯长,产量非常高,但用这种技术种出来的蔬菜口感不好。
而且,荷兰大棚运营成本高,大多数处于盈亏平衡点上,利润本来就很低,稍微有一点波动,就无法承受,所以当地人想尽办法扩大规模增加产量。
董健毅认为这是工业化的一个思路,大家只看重产量,不看重品质,种出来的蔬菜缺乏口感和营养价值。
董健毅决定种出与众不同的蔬菜。
为此,没有丝毫经验的他特意去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学习了半年,那里有一个华人建的蔬菜大棚,他慕名去免费打工学技术。
他还专门回国考察寿光和东北的蔬菜产区,当看到蔬菜大棚在中国遍地开花,他更加充满信心,决定把中国的先进大棚技术搬到加拿大。
董健毅与人一起出资买下了一片地。
陈远美:奥巴马夫妇的华裔“铁哥们”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4年第6期1994 年,奥巴马竞选州参议员失败后很沮丧,提出到陈远美手下当律师。
陈远美把奥巴马夫妇请到家里吃饭,并告诉奥巴马:“中国有句老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必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接受“教诲”的奥巴马在两年后卷土重来,并竞选成功。
文_王丽不久前,美国“第一夫人”携母亲和女儿访华期间,一名体态丰腴、办事非常干练的东方女性,每天都始终陪伴在米歇尔身旁,引起人们关注。
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竟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而且对沪上风情和各种典故等更是如数家珍。
她就是被奥巴马夫妇视为知己的左膀右臂陈远美,她对米歇尔有怎样的影响和帮助?和米歇尔情同姐妹陈远美的父母都是上海人,1949 年移民到美国的克利夫兰。
1978 年,22 岁的陈远美从哈佛大学毕业。
当年,她搬到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在州政府预算局做分析员,同时积极投身女权运动。
3 年后,陈远美前往美国西北大学研修法律。
然后进入全国著名的世达律师事务所工作,并在磨练中迅速成为事务所的骨干。
凭借深厚的法律专业功底和超群的辩才,陈远美成功代理并打赢了许多大公司控告政府机构的官司,被誉为法庭上的“常胜将军”。
也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米歇尔。
陈远美比米歇尔大8 岁。
因为都是哈佛校友,也都是有色人种,住得也很近,所以二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在美国,律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当时陈远美凭着一张“铁嘴”,在芝加哥法律界已有些名气。
而米歇尔博士毕业刚入行不久,负责市场营销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工作。
她与陈远美相互帮助,各取所需。
当然,陈远美做的中国菜,也深深地吸引着米歇尔,她经常拉着奥巴马到陈远美家吃饭,听她讲有关中国的各种有趣风俗和故事。
陈远美是个吃货,练得一手好厨艺。
对奥巴马夫妇来说,每次和性格开朗的陈远美在一起聚餐,都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
有时兴致来了,米歇尔也会自告奋勇下厨做几个非洲风味的菜。
奥巴马口才极好又很幽默,偶然点评或调侃一番,大家总是被逗得忍俊不禁。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
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
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1. 黄河泛滥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48岁的⾦昌宪⾃1991年从哈尔滨来俄罗斯种菜⾄今,已有15个年头了。
谈起⾃⼰这些年的感受,他满⼼欢喜地说:“在俄罗斯种菜真的很赚钱。
” ⾦昌宪⽬前是俄罗斯第五⼤⼈⼝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家农庄的主⼈。
他于1993年当时⼯作的集体农庄解体后,租下了农庄的10公顷地,在10个⼤棚⾥全部种上俄罗斯⼈最喜爱的蔬菜——黄⽠和西红柿。
由中俄主要媒体代表组成的“中俄友谊之旅”报道团近⽇抵达克市,拜访了这位中国菜农。
⾦昌宪说,在俄罗斯种植西红柿和黄⽠“最能赚钱”。
俄罗斯的纬度⾼,⽇照时间短,不太适合黄⽠和西红柿的⽣长。
“以前在俄罗斯市场上这两样蔬菜的价格贵得吓⼈。
” 他告诉记者,中国⼈还没来俄罗斯种菜之前,俄市场上每公⽄黄⽠要卖到180卢布(约60元⼈民币)。
中国⼈来后,带来了先进的⼤棚种植技术和优良的蔬菜品种,黄⽠产量⼤增,黄⽠的价格随即降到了每公⽄5个卢布(约1.6元⼈民币)。
即便是这样,⾦昌宪认为在俄罗斯种菜仍要⽐在国内“赚得多得多”。
他说:“以西红柿为例,今年中国市场上每公⽄西红柿的批发价格为⼏分钱到⼏⽑钱不等,⽽俄罗斯市场上的价格则是每公⽄折合⼈民币七到⼋块钱。
” “我现在的年收⼊起码都是在⼆三⼗万元以上,这对于国内的菜农⽽⾔是不可想象的。
”⾦昌宪憨厚地笑笑,伸出⼿指⽐划着。
除了丰厚收⼊让⾦昌宪感到⼗分满意外,在俄罗斯种菜没有⼤的压⼒和竞争也让他感到很⾼兴。
他说,中国农民从来都不怕⾟苦,可是国内蔬菜种植业残酷的竞争有时会让⼀年来起早贪⿊的农民到头来赚不了什么钱。
“以前在哈尔滨时,假如头⼀年种⽩菜赚钱,那么第⼆年全村肯定全种⽩菜,菜价⾃然掉得很厉害。
” ⾦昌宪接着说,这种情况在俄罗斯就不会发⽣。
俄罗斯⼈虽然⾮常佩服中国⼈的吃苦耐劳,也很爱吃中国⼈种的蔬菜,但是他们⽆论如何也不会去模仿中国⼈。
俄罗斯政府为了对这些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表⽰感谢,取消了中国菜农的个⼈所得税(个⼈收⼊的18%)。
中国移民小故事我有个朋友,咱们就叫他大强吧。
大强那可是个特别有想法的人。
他一直觉得国外有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在等着他呢。
大强是做IT的,在国内的时候,每天对着电脑敲代码,虽说工资也不少,但是他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总是向往着国外那种传说中更自由、更有创新氛围的工作环境。
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要移民去加拿大。
这移民的过程啊,就像是一场超级复杂的游戏闯关。
首先是语言关,他那四级飘过的英语水平可不够用。
为了考雅思,他每天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背单词、练听力,那劲儿就跟要参加高考似的。
早上坐地铁的时候也不闲着,戴着耳机听英语广播,常常因为太专注而坐过站。
然后就是准备各种材料,什么工作证明啊、学历认证啊,光是那些文件就把他的小书桌堆得满满当当。
他还得跑去各个部门盖章、公证,腿都快跑断了。
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少了一份重要文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打电话问该怎么办。
好不容易材料都准备好了,等移民审批的日子又让他备受煎熬。
每天都在刷移民局的官网,盼着能看到自己的申请状态有更新。
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变得神经兮兮的,我们跟他开玩笑都不敢太过分。
大强收到了移民通过的消息。
他高兴得在家里又蹦又跳,像个孩子似的。
到了加拿大之后呢,他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美好。
找工作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当地的要求有些脱节。
而且加拿大的冬天那叫一个冷啊,冷得他出门就想往回缩。
不过大强就是大强,他可不会轻易认输。
他一边在社区报班学习当地的一些工作技能,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慢慢地,他还真的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开始了他在加拿大的新生活。
虽然有时候他还是会想念国内的火锅和朋友们,但他也很享受现在这种新的生活挑战带来的乐趣。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我的远房亲戚李叔的。
李叔是个商人,在国内做进出口贸易做得风生水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换个环境养老,就选择移民到澳大利亚。
李叔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那叫一个不适应。
他英语不太好,出去买个东西都得连比划带猜。
花园里种菜的中国移民
作者:作家谢宏
据说在海外,在花园里种菜的,那屋主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华人。
初次听说,我觉得好玩,因为在深圳,我妈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
在新西兰久住后,我有了切身的体会,华人还是有这个习惯的。
当年第一次来新西兰探亲,我们和一位华人房东同住一屋,有幸近距离观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细节。
我爱出去转悠散步,常注意观察周围人家的花园。
花园花园,意思是种花的园子,大多整洁有条理,种花草树木,一点也不杂混。
可我看我房东的花园,就忍不住发笑。
原先房东和女儿一起住时,花园还是花园,女儿搬出去住后,她就把花园逐渐变成了菜园。
一棵大琵琶树和无花果树,几乎把半个花园占去了,因没有修剪,显得纷乱。
还种了不少的菜,有时做饭,直接就去花园摘。
我去的时候,正是枇杷熟的时候,我们吃了个够,无花果也吃过不少。
按说,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我们中国人喜闻乐见,我不该说三道四。
老实说,我虽在小镇出生,见惯了杂乱无章的景致,但并不表示我喜欢,我没习以为常,除非不得已为之,否则我还是喜欢规则和整洁的环境。
当年租住别人家,我们只是个旁观者,有意见有想法,平常也就私下说说而已。
这里许多习惯还是不同于以往所见的。
比如,新西兰人晒衣服,一定晒在后院或后花园,遇上下雨,也不赶紧收回屋内,只任其继续挂在晾衣绳上,等待下一波阳光出现。
我们的惯常做法,肯定是赶紧收回家里。
后来也理解了,这里一日有四季,阴晴不定,变化极快。
更重要的是,这里空气环境干净,即使下雨天,雨水是干净的,不会弄脏衣服。
更有意思的,是雨天看见路上行人,也少有打伞的,风雨无阻,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任凭风吹雨打。
先是不解,后是好奇。
据说淋湿了,回家换就是了。
还有,大冬天的,上身穿棉衣,下身是短裤,甚至赤脚。
夏天就更不用说了,满街的拖鞋族。
一切是习惯使然,不接受,理解即可。
中国人讲究穿衣保暖防病,知道冷热不均很容易生病,但当地人一点都不关注这问题。
许多年纪大些的当地人,几乎都有关节的毛病,想来大概与平日不注意保暖有关,因为新西兰常常又风又雨,气温变化极快。
年轻人容易习惯变化,我读语言班的时候,同学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的气候,能像当地人那样,只穿很少的衣服。
我呢,适应力差些,还是注意保暖原则,但也不用像在国内穿那么多了。
当然许多习惯,还是很难变成完全与当地人一样。
比如,我不会在雨天步行外出,我讨厌风雨天,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走在路上,那满地的泥泞,这算是阴影吧。
我也不喜欢雨天遛狗,被风雨打湿。
有时看天气半阴半晴的,看我家的狗狗辛巴一副想出去的猴急样,在犹豫中带他出去,遇上雨的时候,会站在树下避雨,或打伞而行,这让路过的司机或匆匆而过的行人觉得奇怪。
有时雨下大了,而夫人正好在家,会开车过来接我和狗。
我不让辛巴在花园或公园的草地打滚,总觉得脏,这不奇怪,大概是因为在国内生活的时候,总觉得只有自己家才是干净的,所以训练过我家辛巴,出外就不蹲下或躺下,他有了这个习惯,在外几乎都是站立姿势的。
虽然我们常有清除旧习惯的想法,可做起来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反倒是件很难成功的事。
就说我们自己吧,我们搬进新家后,我把原先杂乱无章的花园,改造成了不错的花园,连邻居都赞赏,说看起来比从前好多了,应该让前屋主来看看。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夫人在有自家的花园之前,常笑话那些把花园变成菜园的华人老乡,可她自己却不时会把辣椒,佛手瓜,生菜,无花果树等种在花园里。
我担心花园被蚕食成为菜园,常常与之发生冲突。
但没办法,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有天我去遛狗,路过湖边那些百万豪宅,看见其中一栋易主后,花园松出一块地,种上了中国菜。
某天,花花绿绿的内衣裤,晒在了前花园门口,随风招展,给行人一道奇特的风景。
当然,最有看头的,还是那一排排晾晒酱黑色的腊肉。
我就想,那新屋主一定是我们华人老乡了,而且还是刚移民不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