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尖扎县人民政府拉结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
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
省政府参事赴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推进生态移民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于10月下旬组织部分参事赴宁夏的中卫、吴忠等地考察了生态移民情况,宁夏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度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
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红寺堡区是宁夏较早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仅近3年就引进资金9.52亿元,发展企业36家,年产值达3亿元。
利用充足的风能资源,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10亿元、5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发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
城区面积已达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16%。
建成各级各类公路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二级公路101公里,农村公路36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生态移民工作报告范文尊敬的领导:我有幸参与了XX省的生态移民工作,并向您汇报关于此项工作的进展及成果。
一、工作背景与目标作为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XX省,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严重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省政府制定了生态移民工作计划,旨在通过移民的方式,减少人口压力,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移民者。
工作目标包括:实施生态扶贫,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工作进展1.人员安置:根据计划,我们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了详细的人口调研和评估工作,并与移民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和交流。
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了目标移民地,并积极组织人员安排和搬迁工作。
2.生活保障:为了确保移民者能够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环境,我们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改善移民地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住房、学校、医院、交通等,为其提供优质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
3.生态恢复:我们注重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项目,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等措施,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发展:为了帮助移民者融入新的社会和经济系统,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发展本地经济产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
三、取得的成果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人员安置:目前已成功安置了XXXX人,他们融入新环境,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生活。
2.生活保障:移民地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住房、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大幅提升,移民者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3.生态恢复:通过生态恢复项目的实施,大面积的绿化覆盖率得到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4.产业发展:移民者参与的产业项目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在实施生态移民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建议供领导参考。
1.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关注: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儿童和残障群体的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好适应新环境。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生态移民的调研报告关于生态移民的调研报告,你们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生态移民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20xx年4月,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XX市XX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市规划建设区农村土地退出办法(试行)》。
文件明确了规划建设区内的农户,自愿退出其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内的农村宅基地及建(构)筑物、附作物和承包地等的退出土地补偿(助)标准。
为更好地推进实施白涛化工园区规划区户籍改革,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白涛街道人大工委通过与区户改办、区国土资源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联系,并召开规划区内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和国土分局、林业站、建环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形成了对白涛化工园区规划区户籍改革推进实施的建议。
一、白涛化工园区及其规划区的基本情况白涛化工园区是XX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园区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化工为主线,延伸产业链,根据产业项目、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物流配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实施整体开发。
目前已有天原迁建等6个重点项目投产,在建的有华峰工业园、聚四氢呋喃、己内酰胺、园区热岛、硫酸和双甘膦等项目,总投资达16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10亿元。
随着园区发展,园区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
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瓶颈”,就要着力推动实施白涛化工园区规划区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生态移民进程。
XX市XX区国土资源局根据涪府办发〔20xx〕51号文件精神,制定《关于XX市XX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市规划建设区农村土地退出办法(试行)适用范围的通知》(涪国土发〔20xx〕72号)文件,明确规定白涛化工园区规划区的范围是指小田溪社区、麦子坪村、油坊社区、新立村、哨楼村、官桥社区、水源村、崇山村8个村35个小组。
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7 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省发改委:根据通知精神,受张xx主任委托,我现就xx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该项目自2008年启动实施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
2008—2012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x户x人,占规划任务x人的x%,项目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x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x万元。
二是目前完成情况。
截止2012年底,全市新建住房x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x亩、河堤x公里,新修、改造道路x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x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x处,铺设供排水管网x公里;完成搬迁x户x人,其中集中安置x人,分散安置x人。
2011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2012年度x户x人计划任务,除x、x2县,结合xx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xx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xx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
三是当前主要任务。
目前省上下达我市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x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x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条,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2—3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2018年乡镇生态移民摸底调查统计工作情况报告乡镇生态移民摸底调查统计工作情况报告县发展和改革局:自18年9月11日接你局《关于开展生态移民摸底调查的通知》后,我镇即时对摸底调查工作作了安排,并按时完成了资料收集和汇总工作。
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镇党委、政府将生态移民置于实施“生态立镇、绿色发展” 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就如何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一是指定由分管移民工作的副镇长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督促和质量把关;二是组织了相关业务培训;三是确定了调查统计的对象和范围。
二、于18年9月13日通知各村委会安排业务精熟的人员到镇政府填写了摸底调查表。
在填写过程中,着重于对需搬迁人口的规模、意愿、安置点的选择、安置方式的确定、资金来源等作了充分估计和分析。
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18年9月14日上午10时,全镇25个村民委员会中有21个村填写了调查表,计划搬迁对象涉及个村民小组、1700户农户、6492人,其中搬迁原因为居住在“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区”的有3561人,占54.8%;居住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有100人,占1.5%;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的有20人,占 0.3%;居住在“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有25人,占0.3%;居住在“国家、省级公益林补偿范围区”的有10人,占 %;居住在“基础设施在成本高、独村散户”的有732人,占 0.15%;居住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有100人,占 1.5%;“其他”项的有515人,占 7.9%。
移民规划为:18年561户、2227人,18年305户、1228人,18年287户、1172人,18年267户、1010人,18年280户、855 人。
四、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一是绝大部分村委会填报范围、对象涉及面过大,几乎囊括了本村所有村民小组,无法分清移民意向的轻重缓急;二是有个村未在规定时间反馈相关信息,只能作无需移民处理。
特此报告。
移民调研报告第1篇:移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移民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安置实施规划报告,**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大营盘、七星岩、蚌塘、南夺、冬谷田三期5个安置点;糯扎渡水电站共规划建设冬谷田、南岛河、整碗、龙潭、大沙坝、三棵桩6个安置点。
(一)**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大营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287.818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967万元。
2.七星岩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水利设施、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898.733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老普地箐水库工程建设,投资357万元。
3.冬谷田三期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实施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75.97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人畜饮水、对外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75.97万元。
4.蚌塘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规划生产安置107人(蚌塘村民小组30人、中队77人),实施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94.93万元。
现已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共投资14万元。
生产用水工程因大中河干渠建设未启动未实施。
5.南夺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原规划对六队的33人进行生产恢复,现针对移民意愿,已取消了该安置点。
(二)糯扎渡水电站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冬谷田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711.946万元。
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宅基地)、场平、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建设,共投资711.946万元。
2.南岛河移民安置点规划实施项目:土地流转(含宅基地)、场平、河道改造、文化室、厕所、广播电视、人畜饮水、对外交通等项目,计划投资1139.07万元。
综合股生态移民工作报告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退耕还林区群众的生存条件,遵照省、市扶贫和移民办的通知精神,我县自2020年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作,现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进展情况2020-2020年省下达我县生态移民任务125人,其中2020年75人,2020年50人,规划实施地为乡,乡。
接通知后我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了汇报,并与县发改委、县林业局、生态移民实施乡镇进行了多次协商。
考虑到生态移民每年任务较少,加上省、市当时要求生态移民由各县(市)安排原则上一年完成,最多不能超过两年,所以我县生态移民任务到目前为止未完成。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为全面完成好我县生态移民任务,经与县发改委协商,我办打算采取下列措施:(一)调查摸底,制定规划经请示县领导同意,5月7日我办召开了全县移民扶贫实施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会上全面部署了今年的移民扶贫工作。
同时一并部署了2020年和2020年的生态移民工作,要求生态移民实施乡镇乡、乡抓紧时间尽快进行调查摸底,并于6月30日前上报计划,由县发改委、县扶贫和移民办审核后制定生态移民搬迁规划。
(二)与移民扶贫(易地)搬迁工作同步实施因生态移民与易地移民扶贫条件不尽相同,但搬迁方式和政府补助标准一样,县、乡属同一机构实施这项工作,因此,我办将生态移民和移民扶贫(易地)搬迁任务同时下达到各实施乡镇同步实施,要求在2020年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2020-2020年的生态移民任务。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春有百花秋望月,下有晾风冬听雪。
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愿你:晨有清逸,暮有闲悠,梦随心动,心随梦圆,愿你天天快乐,心更甜!。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生态移民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将对生态移民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对象。
在生态移民工作中,主要对象是那些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生存环境恶劣的群众。
这些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目的。
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生态移民,可以将居民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转移出来,让他们有机会生活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中。
同时,生态移民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工作进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落实生态移民政策,加强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最后,我们要关注的是生态移民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移民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政策,提高生态移民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同时,我们也将加大对生态移民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
总之,生态移民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生态移民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生态移民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懈努力。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
建设于1998年,2002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
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
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
二次调整安置,于2001年至2002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
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
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
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
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
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
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
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
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
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
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
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
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
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
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
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
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
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的住房,
人均7㎡,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
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
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
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
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
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
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
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
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
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
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
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
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
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
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
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
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
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
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
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住房的280户,
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
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急需整修
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
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
的人畜饮水问题。
五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问题。打机电井8眼,安装主管7246米,支管31884米,
毛管335万米,配套滴管设施4000亩。各类渠道防渗改造30.5公里,配套渠道建筑物
453座;改良土壤27000亩,修建农田道路238公里,营造防护林48000株,新建以节
水增效为主的高标准农田27000亩。移民区渠道清淤73公里;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60㎡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贫
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
府要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
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
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制定专项
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
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
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
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立项后,市、
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
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
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
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
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
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
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