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平均数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数据。
出示生活中的数据:学生阅读后,提问: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二、自主探究新知1、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我校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矿泉水瓶,下面请看看他们收集的情况: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图。
2、小组合作讨论:(1)、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问题求什么?(2)、他们收集的瓶子一样多吗?(3)、怎样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3.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1)、移多补少(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14+12+11+15)÷4=52÷4=134.教师小结;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
它不是每人真正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而是代表4个人的总体水瓶,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5、打开书本第90页阅读例1.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6、学生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三、巩固应用:1、书本92页做一做第1题。
2.书本做一做第2题。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3、书本第93页第3题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 ,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都是2m 。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应用题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求平均数应用题(一) 1、化肥厂在一星期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化肥250吨,后4天共生产化肥1126吨,这个星期平均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2、修一条渠,第一天修3小时,平均每小时修千米;第二天修5小时,平均每小时修千米,这两天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平均每小时修多少千米3、三个小组采集树种,第一小组10人,一天采集树种180千克;第二小组12人,一天采集树种240千克;第三小组13人,一天采集树种280千克.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4、张红前三次数学测验平均成绩是92分,第四次得了96分.他四次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5、下面是某小学五(1)中队第一小队向灾区捐款的情况统计表,请你算出平均每人捐多少元?6、兴华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一、二班的平均人数是55人,二、三班的平均人数是56人,一、三班的平均人数是52人,问这三个班各有多少人?7、15个同学分连环画,平均每人分到7本,后又来了若干个同学,大家重新分配,平均每人分到5本,问又来了几名同学?8、甲、乙两地相距161千米。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9、爸爸、妈妈的平均年龄是岁,儿子的年龄是11岁,再过3年,他们三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10、九个数的平均数是72,去掉一个数后,余下的数的平均数是78,去掉的数是多少?11、韩磊期末考试语文、外语、思想品德和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2分,他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12、五年级5个同学参加作文竞赛,其中4人的平均成绩是65分,加上李明的分数后,平均成绩就是70分,李明得了多少分?13、李华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社会五科的平均成绩是89分,思想品德、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1分,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是84分,思想品德、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是86分,且英语比语文多10分。
《平均数》课堂实录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金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产生平均数的需要。
1、情境创设师:最近我们四年级的大课间开展的特别火热,瞧,阳光队和彩虹队正在进行投球游戏。
(播放视频)视频停在两个队争执的图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队的水平更高。
2、引出平均数(课件)同时出示两队成绩统计表(2,5,5)(3,7,1,5)学生全班交流生1:我认为是彩虹队的水平更高一些,因为他们的2号队员投了7个球,是两队中个数最多的。
生2:我也认为是彩虹队的水平更高一些,因为他们的总个数是16个,而阳光队是12个。
此时大部分学生摇摇头,表示不同意。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的,所以是不能直接比较最高个数或者总分的。
因为这样不公平。
同学们点点都表示同意。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式更加合理呢?生:平均数。
师:介绍平均数;(当人数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两队成绩,这样才公平合理)(板书:平均数)3、你听说过平均数吗?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生1:总数除以总个数。
生2:平均数是一个代表公平、公正的数。
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
师:不大清楚没关系,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二)展开活动,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1(重点介绍:移多补少)求2、5、5的平均数(课件)你知道阳光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吗?生:4个。
师:你是怎么得到“4”的?生1:我是把2号的1个移到1号那里,再把3号的1个移到1号那里。
学生描述完以后师:听明白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2:我也是把2号的1个移到1号那里,再把3号的1个移到1号那里。
师:我们一起来移一移(课件:点击右边笑脸)(先移动,再出现平均线)师:结果怎么样了?生:平均每个队员投进的球一样多。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使平均每个队员投进的球一样多?生:我们用的是“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小结: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个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平均数”课标解读一、教材比较分析(一)课改前小学数学教材对“平均数”内容的编写情况。
课改前(1987~2001年),我们所在的地区使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也称沿海版教材)两套教材。
1、“平均数”引入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1996年的人教版教材把“平均数”的内容放在“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的 第三小节“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中。
通过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不同量的水, 求水面的平均高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用虚线画出平均水平的高度,让学生理解 平均水面高度不是指实际每个杯子的水面高度,而是指如果把4个杯子的水倒成一样多,水面高度就一样了。
显然,这个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反映出编者试图让学生在半操作半想像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注意它与除法中的等分相区别。
1992的沿海版教材把这一内 容放在“统计初步知识”单元, 能体现“平均数”属于统计知识的 范畴。
它直接从一组统计数据中 引入,结合统计图学习求平均数,再通过平均数与各个数的比较让学生知道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一定比原来最大的数小,比原来最小的数大。
两套教材都是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但求平均数仅仅是题目的要求,而不是统计需要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2、计算平均数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1992年沿海版教材两套教材都是要求学生掌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方法计算平均数,但都没有出现这个关系式,只让学生在计算中领悟这种方法。
人教版还通过出示“想”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显然也是用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来处理。
特别说明:1997年的人教版教材 在第十册的“简单的统计(一)”中对 平均数的计算进行延伸——求加权平 均数。
这一编排在其他教材及后来改 编的教材中均未出现过。
3、平均数应用部分是怎样编写的?有什么特点?两套教材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其类型有:① 已知n 个不同的数,求它们的平均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人教版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朱宝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
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
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平均数教案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二、小组交流,展示点拨1、小组交流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展示点拨汇报预测: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
《拍球比赛》(平均数)教学设计本课是北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结合拍球比赛的过程,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2.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3.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数产生必要性。
师:我看每个人都带了一个篮球,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吧,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球水平高?先思考一下,你们想怎么比?生:比谁拍的时间长,比谁拍的个数多。
师:如果比谁拍的时间长,有些高手估计一节课的时间也拍不完,咱们时间有限啊!怎么办?生:规定时间内看谁拍的多师:你的这个提议非常好,由于时间有限,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十秒时间内看谁拍的多,准备好了吗?计时开始……停,各小组报数,我们把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拍球个数记录在表格内。
来看一下,九组最多,我宣布第九组获胜,他们小组的拍球水平最高!为什么有的同学不鼓掌呢?怎么你们不服气吗?生:不服气,派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
师:那你想怎么办呢?生:每个人都拍一次,然后再比。
师:他这个提议你们同意吗?那好刚才拍完的同学成绩记为①号,请他们来当记分员,同时其他同学有一个任务,任务一:请将小组内每个人的拍球个数记录在表格内。
现在请②号同学做准备,③号同学,④号同学,依次拍球。
还有没拍的同学吗?咱们也给他们一个参与的机会行吗?那好这几个⑤号同学也拍完了,你们把成绩都记录在表格里了吗?那现在请完成任务二:用什么方法能描述出你们小组的拍球水平?请你写一写,算一算。
谁想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拍球水平?二组:最多33个,最少11个,我们小组的水平在11—33之间。
四组:我们组四个人一共拍了24+26+23+29=102(个)六组:我们组五个人一共拍了25+25+32+30+26=138(个)师:还有比六组总数多的吗?没有了,那我宣布这次恭喜第六组赢了!六组的拍球水平最高,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我们组四个人,六组五个人,比总数不公平。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年级四科目数学第8单元
第2课
主备人孙运书单位黄浒小学
集体备课日期5、10
个性化修改
日期
5、11 备课人孙运书单位黄浒小学
课题
平均数的应用
设计内容个性设计教学
内容
课本第91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准确计算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
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2
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情境导入
1、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
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
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
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成绩记录表。
师:请大家观察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指名发言。
2、算一算,得出结论。
师:怎么才能知道那个队的成绩好?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师小结:如果每队的人数不一样,要通过求出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生计算两个队的平均成绩,教师指名说一说男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和女生踢毽个数。
从计算结果看,女生成绩好。
课件
(1)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2)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3)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