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早期静脉溶栓的现状、阻碍因素及改进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
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其疗效与患者就诊后静脉溶栓(DNT)延误密切相关。
DNT延误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内部因素医院内部因素是影响DNT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医院的诊治能力。
一些不具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条件的医院,患者往往需要转诊至其他医院进行溶栓治疗,这会造成溶栓治疗的延误。
其次是溶栓治疗流程的规范性问题。
在一些医院,缺乏规范的急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流程,导致患者就诊后DNT时间延误。
医务人员的认识和态度也会影响DNT时间,一些医务人员对溶栓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患者的状况评估不够及时,导致DNT时间延误。
二、患者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也是影响DNT延误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患者和家属的素质水平。
一些患者和家属对脑卒中的认识不够,对溶栓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病情的紧急意识,导致就诊时间延误。
其次是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症状轻微的患者可能不太重视症状,也会延误就诊时间。
再次是患者的基础疾病,一些患者具有多种基础疾病,诊治可能会更加复杂,也容易耽误DNT时间。
三、社会相关因素社会相关因素也会影响患者DNT时间。
首先是就医路程。
一些患者由于生活在城市周边或偏远地区,前往医院的路程较远,就诊时间会随之延误。
其次是患者是否购买医药保险,部分患者因为经济原因,缺乏医药保险,导致就诊时间延误。
再次是患者的就诊选择,有些患者在初次发病后会选择自行治疗或者就诊于非正规医疗机构,影响了及时就诊。
社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会影响患者的就诊时间。
四、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患者就诊延误的重要因素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在临床上占据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它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造成了严重影响。
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DNT延误不仅影响了rt-PA溶栓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的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探讨导致DNT延误的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提高rt-PA溶栓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DNT延误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分析导致DNT延误的各种因素,包括医疗机构内部因素、医护人员个体因素以及患者本身因素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延误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减少DNT延误的发生。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还可以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患者在脑卒中急性期得到及时、规范的溶栓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和死亡率。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水平和质量,为患者谋求更好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 研究意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急重症之一,其病情急剧恶化,病死率高、残疾率重的特点使之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rt-PA静脉溶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迅速溶解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脑损伤和缩小梗死范围,从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需在4.5小时内完成,而DNT延误会极大地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DNT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找到影响DNT延误的关键因素,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超急性期溶栓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本文旨在分析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溶栓治疗现状1. 溶栓治疗技术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溶栓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两种方式。
静脉溶栓具有操作简便、风险相对较低的优点,而动脉溶栓则具有更高的再通率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2. 溶栓治疗应用情况近年来,溶栓治疗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普及。
然而,由于溶栓治疗的严格时间窗、药物选择、患者筛选等要求,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漏诊、误诊和延误治疗的情况。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尽早进行,一般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以及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到24小时以内进行动脉溶栓。
时间延误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2. 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等。
年龄较大、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对溶栓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会影响溶栓治疗的决策和实施。
3. 医疗资源因素医疗资源因素包括医疗设备、药物供应、医生技术水平等。
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药物的种类和供应情况、医生的技术水平等都会影响溶栓治疗的实施和效果。
四、对策与建议1. 提高溶栓治疗的认知度和普及度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溶栓治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在发病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
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疗设备投入,提高药物供应保障能力,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为溶栓治疗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2-12-06T06:46:08.18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9期作者:徐红梅[导读] :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徐红梅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根据静脉溶栓治疗24小时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溶栓前NIHSS评分分值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年龄、血压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等无关。
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分值和发病至溶栓时间是溶栓24小时后症状改善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因素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比例的60%~80%。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供应相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缺血性脑卒中后颅内局部侧支循环血管网可为缺血脑组织代偿性供应部分血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缺血脑组织的侧支循环情况相关,而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目前临床多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1]。
本文旨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发病时间≤4.5h;(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1h;(5)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需要紧急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以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指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这种情况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在溶栓治疗后,一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表现为语言障碍、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通常发生在溶栓治疗后的24小时内,严重程度不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二、危险因素分析1.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功能退化、自身康复能力较差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
2. 病变程度:脑卒中患者的病变程度也是影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
病变范围越广泛,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也越大。
3. 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了血管痉挛,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也会增加。
4. 血栓负荷:患者体内的血栓负荷越重,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也越大。
5. 伴发疾病:一些患者在脑卒中的同时还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伴发疾病也会增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三、防范措施1.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要慎重考虑溶栓治疗的方式和时机。
2.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在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迹象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加强对溶栓治疗后患者的康复护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
4. 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针对血管痉挛、控制血栓负荷等,有效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一种常见并发症,而且可能导致患者康复的困难。
临床医生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损伤,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在脑卒中的各种类型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占整体脑卒中病例的大约80%。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段有多种,其中溶栓治疗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
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进而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
一些研究表明,溶栓治疗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在治疗后出现恶化的情况。
这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了解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和危险因素,并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的影响,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并探讨其他可能影响神经功能恶化的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作用和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促进神经功能恶化的预防和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神经功能恶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而溶栓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脑卒中治疗手段,其对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备受关注。
因此,对溶栓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有助于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时间窗选择众所周知,决定溶栓治疗成败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治疗时间窗,即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间隔时间。
更重要的是治疗时间窗内缺血部位脑组织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病理生理学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即介于梗死灶区和正常区之间的区域。
并且该区域的脑细胞存活与否与脑血管流量直接相关,当脑血流量低于 20 mL/(100g·min) 时,脑细胞的氧化代谢受到抑制,神经元之间的电活动停止,形成缺血半暗带;当脑血流量低于 10 mL/(100 g·min) 或12 mL/(100 g·min) 时,ATP 合成终止,离子泵衰竭,脑细胞发生坏死。
并且随着时间的演变,梗死灶会越来越大,而缺血半暗带越来越小。
通常认为缺血半暗带存在时间为 6 h 以内,然而Baron 等研究发现,缺血半暗带存在时间的范围并不稳定,与脑组织的缺血时间,患者的基础状况,闭塞血管的大小,有无侧支循环,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等密切相关。
并且不同脑卒中个体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也不尽一致。
所以强调在 6 h 以内溶栓并不绝对,有些患者可适当超出。
这就决定了治疗时间窗存在个体化。
然而如何个体化评估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对于延长治疗时间窗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期完成的分别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的 2 项随机对照试验采取基于 MRI 指导的病例选择策略,成功地验证了新型溶栓剂——去氨普酶在治疗时间窗扩展至3~9 h 的疗效。
最近发表的DAWN 和 DEFUS-3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基于影像筛选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两项研究也是基于影像筛选进行扩大时间窗的静脉溶栓研究(NCT00887328,NCT02101606)。
因而可以预见:基于影像筛选 (MRI 灌注或 CT 灌注方法 )进行扩大时间窗的静脉溶栓治疗会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临床实践,值得期待。
2 超早期溶栓药物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有尿激酶 (urokinase,UK) 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溶栓治疗作为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线治疗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些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出现了早期神经功能的恶化情况,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一、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情况溶栓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患者的脑部供血,改善神经功能,但有部分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出现了早期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表现为脑梗死范围的扩展、病灶继发性出血、脑水肿等。
这些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对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情况的早期预测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险因素分析1. 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大,脑血管系统功能下降,脑部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这使得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恶化情况。
2. 初始神经功能状态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状态对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有很大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初始神经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溶栓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
3. 病变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病变可能对溶栓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脑半球灰白质边界区域的梗死可能更容易出现溶栓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
4. 早期合并症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并发症可能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
溶栓治疗后的脑出血、脑水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都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的恶化。
5. 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对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有很大的影响。
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患者及时到达医院接受治疗,对避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非常重要。
临床医师在制定溶栓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窗的影响。
三、结论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出现了神经功能的恶化情况,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中国缺血性卒中早期静脉溶栓的现状、阻碍因素及改进策略徐安定,丁燕,李牧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8B00)(2011BAI08B02)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徐安定andingxu@ 【摘要】 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方法,且越早治疗获益越多。
但全球都存在溶栓率低下,院前、院内延误明显的现象,而针对性干预可以提高溶栓率,缩短从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对我国AIS的早期静脉溶栓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提出我国相应的改进策略。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针对公众和相关行业人员的卒中健康教育,实施卒中中心认证,对院前、院内各环节实施组织化和优化管理等。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医疗质量【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4.06.012The Current State, Barrier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XU An-Ding, DING Yan, LI M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XU An-Ding, E-mail:andingxu@【Abstract】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is proven to be the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outcome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and the earlier use iscompanied with the better effects and safeties. However, the low utilization of intravenous rt-PA isa global problem, due to pre- and in-hospital delays. Meanwhil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rombolysis rate can be increased and the delays can be shortened after diversity of measurements.After reviewing the advanced correspondent studies i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articlereviews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AIS in China, analyzes the barriers tostroke thrombolysis, and puts forwards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stroke healtheducation to public and health professional, promoting stroke center certification, and optimizingthe pre- and in-hospital processes and the organized administration, etc.【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Quality of medical care静脉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rt-PA)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实可以减轻残疾的药物治疗,并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所推荐,但AIS患者溶栓率仍很低[1-2]。
同时,溶栓开始越早、组织化规范管理越好、院内延误越短,患者获益越多,风险越小[3-4]。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AIS的早期静脉溶栓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 AIS静脉溶栓循证证据及指南推荐简介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研究首次证实了AIS发病3 h内静脉rt-PA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5]。
2009年,AIS静脉rt-PA溶栓的时间窗扩至4.5 h被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Ⅲ,ECASS-Ⅲ)直接证实[6]。
中国AIS患者发病4.5 h内静脉rt-PA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AIS中国溶栓应用及监测研究(Thrombosis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 of AIS inChina,TIMS-CHINA)的证实,且标准剂·综述·量(0.9 mg/kg,最大不超过90 mg)亚组疗效优于较低剂量亚组,出血风险一致[7-8]。
AIS 发病6 h内静脉r t-PA溶栓的国际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IST)-3整体上为阴性研究结果[9]。
基于上述证据,国内外指南或共识均高度推荐AIS发病4.5 h内使用静脉rt-PA溶栓,强调越早溶栓越好[10-12]。
基于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结果,静脉尿激酶溶栓得到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的推荐(发病6 h内适用)[12],但其研究证据不被国外同行所认可,2013年版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明确推荐尿激酶静脉溶栓仅限于临床研究时使用[11]。
包括动脉内溶栓在内的血管内治疗虽可能对部分大血管闭塞患者适用,但未获得其优于静脉rt-PA 溶栓的证据,目前指南均推荐发病4.5 h内适宜静脉溶栓者应该首选静脉rt-PA[11-12]。
2013年发表后的3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又进一步证实了指南推荐的证据,因为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并不优于传统静脉rt-PA溶栓[13]。
2 我国AIS的静脉溶栓及规范化干预现状虽然时间窗内静脉rt-PA溶栓是治疗AIS 最有效、最应被推广的方法,但因为时间窗限制等因素,其全球范围的使用率都很低,美国近年报告显示仅占所有AIS患者的2.4%~5.2%[2]。
而在溶栓时间窗内,溶栓所占比例也不高。
收集2009-2010年数据的澳大利亚一项研究显示,发病4.5 h内到达医院的AIS患者中,仅14.7%的患者接受了溶栓[14]。
而我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纳入我国2006年62家医院数据的中国卒中干预医疗质量评价(China QUality Evaluation of Stroke care and Treatment,CHINA-QUEST)研究显示,发病3 h内到达医院接受溶栓者为8.9%(91/1019),占所有AIS患者的1.9%[15]。
2006年在中国7个一二线城市31家中心(80%为三级医院)进行的一项为时50 d的横断面前瞻性研究发现,仅2.7%(20/754)的AIS患者接受了溶栓,其中15例为静脉rt-PA 溶栓(2.0%)[16]。
纳入国内多中心2007-2008年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中,溶栓比例为1.9%(284/14 702),占发病3 h内到达急诊患者的11.3%(284/2514),其中静脉rt-PA溶栓仅占在发病3 h内到达急诊的7.16%[17]。
而同期在美国开展“跟着指南走”的医院中,发病2 h内到达急诊的AIS患者中,其平均静脉rt-PA溶栓率已经提高到70%[18]。
除总体溶栓率、特别是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溶栓率低之外,我国AIS溶栓还存在以下特点:①使用低剂量rt-PA行静脉溶栓。
七城市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中,15例静脉rt-PA溶栓者有13例使用了低剂量[16];CNSR研究显示静脉rt-PA溶栓患者中的44%采用了低剂量[8]。
②由于中国指南推荐发病6 h内可以采用静脉尿激酶溶栓,以及rt-PA的相对高价格,我国部分患者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少数患者接受静脉rt-PA的时间超过4.5 h。
此外,在可以开展血管内治疗的单位,存在部分适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接受了动脉溶栓,而且血管内干预指征存在被盲目扩大的现象。
但目前缺乏全国性或多中心研究报道的具体数据。
3 阻碍AIS静脉溶栓的因素及改进措施3.1 院前因素 AIS溶栓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是患者不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可以开展溶栓的医疗中心而失去溶栓机会。
即使在发达国家,能在溶栓时间窗内入院的患者也仅占所有AIS的17%~20%[19],澳大利亚的一项近期资料显示只有31%的AIS患者能在发病4.5 h内到达医院[14]。
综合我国前述七城市研究、CHINA-QUEST 和CNSR资料,约80%的AIS患者不能在发病3 h内达到医院[15-17]。
3.1.1 公众健康教育 导致患者不能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的首要原因是未能及时呼叫急救系统(emergency system,EMS)或未及时就诊,而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或家属对卒中知识的匮乏,包括卒中早期表现以及在发生疑似卒中表现后应该作出的正确反应,尤其是当症状较轻或症状有改善,或等待症状是否有所改善时[2,14,19-21]。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仅22%的患者在发现异常后意识到可能是卒中表现,而在症状出现1 h内呼叫了EMS[22];美国密歇根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3的被调查者知晓rt-PA溶栓为卒中的治疗手段,只有1/6知晓溶栓时间窗[23]。
我国的资料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对“肢体麻木、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严重头痛”这所谓5个“卒中警报征”的单一知晓率虽可达约70%,但全部知晓者比例仅为3%~16%,而表示一旦发生卒中后会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的比例则更低[24-26],提示对AIS溶栓知识的高度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