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山木通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拮抗细菌的筛选宋微;王磊;张虎;潘静霞【摘要】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山木通病叶上分离叶斑病病原菌并鉴定,结果表明山木通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 sp.),根据柯氏法则此3种真菌均为叶斑病的致病菌,混合致病性最高可达100%.通过室内平板的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叶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对镰刀菌有较强拮抗性的细菌有6株,对尖镰孢菌有拮抗性的细菌有8株,对链格孢菌As1、As2这2株真菌分别有11、7株细菌对其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12【总页数】3页(P172-174)【关键词】山木通;叶斑病;拮抗细菌【作者】宋微;王磊;张虎;潘静霞【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江苏句容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2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常绿木质藤本,园林中常用于垂直绿化,若其叶部病害严重将影响其观赏性。
目前,对病害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和营林措施为主,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防治,但化学防治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有益微生物介导的生物防治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改善作物生长和产量,同时确保人们消费安全和自然环境的安全[1 -3]。
现今对山木通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在分离得到叶斑病病原菌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叶部病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细菌,以期在生物防治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研究材料山木通种植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苗圃地,2013 年7—9 月每月取病叶样,置于消毒后的塑封袋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纯化。
香樟常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1. 引言1.1 引言香樟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树种,由于其观赏性和环境效益而受到广泛种植。
香樟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其生长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了解香樟的病虫害问题,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技术,本文将重点介绍香樟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香樟的种植过程中,病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香樟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黑斑病、根腐病等。
这些病害容易导致香樟叶片枯黄、落叶甚至死亡,严重影响了香樟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香樟的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病害,香樟还常常受到各种虫害的侵袭。
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黄毛虫等。
这些虫害会危害香樟的生长,使其叶片卷曲、凋零甚至叶片变黄。
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香樟免受虫害危害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香樟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学会有效的防治技术,从而更好地保护香樟的生长和健康。
2. 正文2.1 香樟常见病害香樟是一种常见的树木,但它也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以下是一些香樟常见的病害:1. 香樟枯萎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干枯、枯黄甚至整株死亡。
如果发现香樟出现这种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例如喷洒杀菌剂,修剪受感染的部位等。
2. 香樟霉病:这是一种由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表面或地面出现霉斑,严重的话会影响香樟的正常生长。
可以通过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通风良好等方法来预防这种病害的发生。
3. 香樟叶斑病:这是一种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黑斑或褐斑。
预防该病害的方法包括保持植株健康、避免叶片潮湿等。
4. 香樟白粉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可通过喷洒杀菌剂、保持空气流通等方式来防治这种病害。
以上是一些香樟常见的病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香樟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
希望广大园艺爱好者能够重视这些病害,及时加以应对。
香樟常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香樟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园林绿化树种,由于它具有优异的绿化效果、适应性广、生长快等优点,因此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香樟的种植量占据了很大比例。
不过,在香樟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香樟的生长和效益。
以下就是香樟常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的内容。
病害1.叶枯病:叶片及茎部出现黄色或褐色腐烂点,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掉落。
防治措施:清理枯萎叶片、减少摘叶操作、保持通风、清除枯枝等。
2.灰霉病:叶片、花朵、枝条表面出现灰白色霉层,病部逐渐腐烂。
防治措施:及时去除病植体、加强通风、减少浇水、及时喷洒杀菌剂等。
3.叶霉病:叶面出现白色斑点,病叶逐渐干枯。
防治措施:启动过硫酸铜、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
4.黑星病:在叶片上形成黑色小点,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萎缩。
防治措施:加强通风、保持植株通风干燥、喷洒波尔多液等。
5.根腐病:发生在香樟成树期,根部呈黑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控制浇水时间、排水不良地区禁止种植等。
虫害1.梨小食心虫:在植被处产生许多小洞,损伤了叶子的细胞,严重时直接导致叶片死亡。
防治措施:收集病虫植物并进行集中焚烧、对枝条进行刷洗清洁、对植被进行疏松贫饶。
2.银杏小蠹:主要干扰香樟的庇护组织,在绵毛上产生多个小孔,严重时直接导致香樟活力上升,伤口长时间无法痊愈从而导致树敝。
防治措施:早期喷洒杀虫剂,在收获前伐木消毒、处理坑中一周连续喷洒杀虫剂等。
3.蚜虫:叶背面和芽部分布着鲜艳的绿色或白色的小虫,妨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发育,严重危害树的健康生长。
防治措施:喷洒杀虫剂、卡虫带等纠正措施等。
4.缚叶蛾:香樟的主要威胁之一,紫色斑点梢上注意到,叶片被嚼烂,严重时叶片完全脱落。
防治措施:喷洒杀虫剂,避免植被摇晃等。
以上就是香樟常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技术内容,综合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药物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香樟病虫害。
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香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香樟的生长效果。
热带作物学报2021, 42(11): 3269 3277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收稿日期 2020-08-21;修回日期 2021-03-12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 2017YFD02003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后补助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2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1977023)。
作者简介 黄鈜琳(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树病理学。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 卓(CHEN Zhuo ),E-mail :*********************。
茶叶斑病病原菌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黄鈜琳1,尹桥秀1,江仕龙2,包兴涛1,武 娴1,王德炉3,陈 卓1*1.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2.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3.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 要:为有效控制贵州省独山县茶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本文研究了该区域茶叶斑病的病原和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从该地区茶叶斑病组织中分离的代表性菌株GZDS2018BXT10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形态与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 )一致。
对ITS 、RBP2、TUB 、rDNA-LSU 核酸或基因进行测序,采用PAUP 软件及最大简约法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GZDS2018BXT10菌株与高粱附球菌模式菌株CBS179.80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
致病性试验表明,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GZDS2018BXT10菌株可通过损伤方式导致茶树叶部产生病斑,符合柯赫氏法则。
因此,确认该区域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 )。
《香樟树夏秋季病虫害防治》2023-10-27contents •香樟树夏秋季常见病虫害•香樟树病虫害发生原因•香樟树夏秋季病虫害防治方法•香樟树夏秋季病虫害防治案例•香樟树夏秋季病虫害防治建议目录01香樟树夏秋季常见病虫害香樟叶斑病01香樟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危害香樟树的叶片,造成叶片枯萎、脱落。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病原菌为香樟叶点霉。
香樟黄化病02香樟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由于土壤瘠薄、缺乏营养,或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
该病害表现为香樟树叶片变薄、发黄,树冠稀疏,生长缓慢。
香樟根腐病03香樟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香樟树的根部,造成根部腐烂、树体衰弱。
该病害多发生在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香樟树下。
香樟蚜虫香樟蚜虫是一种常见的虫害,主要危害香樟树的嫩梢和叶片,造成叶片卷曲、生长停滞。
该虫害多发生在春夏季节,蚜虫分泌物还会诱发煤污病等其他病害。
香樟红蜘蛛香樟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螨类害虫,主要危害香樟树的叶片,造成叶片失绿、黄化。
该虫害多发生在高温干燥的夏季,对香樟树的生长和观赏价值造成严重影响。
香樟蛀虫香樟蛀虫是一种常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香樟树的树干和枝条,造成树体衰弱、枝条枯萎。
该虫害多发生在湿度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对香樟树的生长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02香樟树病虫害发生原因气候因素降雨量长时间的暴雨或大量降雨可能导致土壤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香樟树发生病虫害的风险。
温度极端温度,如高温或低温,可以影响香樟树的健康状况,降低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湿度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增加香樟树发生病虫害的风险。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透气性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香樟树的生长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土壤养分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可能导致香樟树生长不良,从而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土壤因素病原菌病原菌是导致香樟树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樟树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的分离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方法,置PDA培养基上与25℃恒温培养,于25℃培养箱中培养3—7d观察并发现方块样品刀口边缘处有菌丝长出[5]。
挑取方块样品边缘的菌丝转接到新的PDA培养基中(按1:3转接),于25℃培养箱中培养3—5d,再挑取菌块边缘菌丝和上面同样方法反复转接,直到纯化为止(同单孢分离等效)。
将纯培养物转到PDA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条件同上,待菌丝覆盖培养基接近三分之二时转放入冰箱保种。
致病性测定
分别以病原菌的菌丝块和孢子悬浮液作为接种体对其在樟树上的致病性进行测定。
选择健康的樟树植株嫩叶片进行接种,叶片先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接种后保湿24h,每隔1-2d观察症状。
发病后,从病斑再次分离病原菌,并与原接种菌进行比较。
病原菌形态学的特征观察
1)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观察:将病原菌移接于PDA平板上,25o C 培养5-8天,记录菌落形态和颜色,检测分生孢子的形状和大小。
2)孢子的萌发:以致病菌菌株为材料,用灭菌自来水将病原菌分生孢子制作成孢子悬浮液,设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4种碳源,用灭菌水配置成1%的营养液,取灭菌好的培养皿、滤纸、载玻片和盖玻片,在培养皿上贴好标签放入滤纸、载玻片,在培养皿中倒入少量的灭菌水以达到保湿的效果,在载玻片上滴入与标签上相对应的营养液,把制作好的孢子悬浮液滴入营养液中,盖上盖玻片,用保鲜膜密封好防止杂菌侵染。
置于25℃的恒温箱培养,培养1-2小时后,把载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状况[6]。
病原菌的鉴定
单独培养病原菌(25℃培养箱中培养7d)待菌丝长好或长出孢子时,挑取少许孢子或菌丝,用乳酸石碳酸液制成封片和载玻片培养观察。
观察其分生孢子和分身孢子梗附属丝、泡囊的形态等状况,结合染病状况及菌落特征按有关文献
[7-9]资料进行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