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鲁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说课稿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仪器及药品: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
因为这是2008年某某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
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生]根据物理上学到的宏观知识很容易的得出,当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冰会逐渐地融化为液态的水,再后来就会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出示学习目标]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并清楚观察到体积增大了[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得出不同的猜想: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制造悬念]:到底哪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动画,看一下你能获得哪些相关信息。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第一单元从宏观上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次从微观上认识了物质,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尽量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具体分析(四)教学目标①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同时,从物质的状态变化,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②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③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五)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关于对分子的认识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
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本节教材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图示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2.天然水的组成及净化天然水是常见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通过对天然水和蒸馏水组成成分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净化天然水是初中化学分离混合物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
同时形成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即根据混合物各组成成分之间性质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得到纯净物。
鲁教版初三全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
子说课稿
第一谈谈我对教材的明白得,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实验差不多操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水分子的变化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形进行推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差不多初步形成,喜爱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子的特点,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说明水的三态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舞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分子特点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微粒观。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明白得分子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最后谈谈我的板书,要紧采取提纲式、总分式、表格式……能够关心学生清晰思路,突出重点。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1496。
《运动的水分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微视频、课件,提前在一体机安装字库,电脑版微信。
每组实验用品:量筒(50ml,100mL)、烧杯(每组两个250mL)、注射器(两套)、铁架台、滴管实验药品:热水瓶、热水、常温水、酒精、品红溶液(滴瓶)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湍急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
【教师提问】同学们,无论是小溪、江河还是大海,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不停的流动,并且都主要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大家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
【教师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水分子。
【教师总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水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许多物质像水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1.质量体积都很小【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学生回答】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讲授】如果十亿人不分日夜的数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说明水分子怎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总结】不光是水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是分子的一条基本性质。
第一節運動的水分子教案教學目標:1. 通過分析水分子的運動與水的三態變化的關係,認識分子的特徵;2. 學會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教學重點:理解分子的特徵教學難點:用分子的觀點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
教具:量筒、小燒杯、水、酒精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展示幾幅有關水的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水有時能幻作朵朵白雲,有時能化作為綿綿細雨,有時又能變成皚皚白雪?一: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的運動和排列方式展示三態變化的圖片,感受三態變化的過程,然後回到導學案,提問學生預習三態的水中水分子的運動和排列方式掌握情況。
根據三態變化過程中水分子的運動和排列方式學生歸納水分子的變化情況,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三態變化過程中水分子本身是不變的。
二、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解釋“雨後初晴的道路,路邊斑斑水漬,太陽光照下,一會兒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水燒開後的鍋蓋,”水燒開後,解開鍋蓋,立即就會有許多小水滴滴下。
這兩種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圖示,試著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能量、水分子的運動和間隔的變化情況。
然後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物理變化中構成物質的分子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分子的運動速率、分子的間隔和排列發生了變化。
檢查學生掌握情況,讓學生思考導學案上的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寫字,為什麼看到字跡逐漸消失?這個問題,讓三號同學展示。
三、分子的特徵分子太小了,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可以展示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個數讓學生體會分子很小。
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填寫實驗現象和解釋。
探究實驗1:現象:混合後總體積小於20ml。
解釋:分子之間有間隔。
探究實驗2.:現象:熱水中的品紅擴散較快。
解釋: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溫度高分子運動快。
總結分子的特徵,小組交流展示。
分子的特徵: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間有間隔。
3.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四.課堂總結,小組談收穫。
《运动的水分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水分子》(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我从5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水分子》是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节的重要知识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水能发生三态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逐步深化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结果。
可见,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的第一个范例,在整个教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标: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及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初步认识分子的特征。
学会运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图式引导学生水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建立微粒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能力及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基于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二、教法学法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图式模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准备下面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印导学案;让学生观察水烧开后的现象、雨后初晴的水渍会有什么变化?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导3)该环节,采用情景展示的导入方法,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云朵、细雨以及白雪的视频,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时,便向学生抛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以上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顺应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运动的水分子》。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采用情景模拟导入法,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便于环节二的开展。
本环节需要3分钟环节二:传授新知(授25)该环节,我分三个模块进行。
《运动的水分子》说课稿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从学生自身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
基于此,本课围绕“突出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理念展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运动的水分子》。
一、说教材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木节课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的第2课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
这是学生从宏观思维到微观思维的转变,同时本节课也由理论到实际,在解决生活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所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彖直观,不仅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还有利于学生以高昂的热情进行后续的化学学习。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对学生的情况有着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本课所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彖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以形成,并且也有了对生活现象产生疑问的能力,比如:“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创设便于他们口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口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并且能够正确的解决他们的疑问。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还能让他们在探索中学到知识, 从知识中解决自己的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彖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①滤纸边缘要(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
②漏斗末端应。
③液体应沿注入漏斗中,液面要(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
知识应用: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B、过滤C、吸附D、消毒2、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3、有一种含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碳酸钠,还具有一些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非常复杂,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组成做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课时〕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液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2.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仪器、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独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实验,熟悉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培养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身健康的情感以及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2.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反响原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分液漏斗、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止水夹、火柴、澄清石灰水、大理石、稀盐酸、碳酸钠、试管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化石燃料的使用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不可防止的带来了一些危害,且不说空气污染问题,它的使用同样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那么,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还能保持平衡吗?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二氧化碳的循环【过渡】全面分析P131冒纳罗亚山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思考二氧化碳含量整体上升的原因。
观察P132活动天地中的图片,分析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1.二氧化碳的循环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
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的水分子》。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水分子的变化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分子特征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微粒观。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通过播放云、雨、雪的视频,引出水分子,提出问题:水分子是怎样让水变成云、雨、雪的呢?这样由生活走进化学,在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演示一个小实验:把装有少量水的试管用一个气球封住口,然后加热试管,观察到气球变大。
为什么呢?学生会做出各种猜想。
通过动画模拟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中,水分子在运动速率、间隔、排列方式上的不同: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气态运动最快,固态在原地振动。
水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间隔较大,固液态间隔较小。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数目、大小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逐步建立微粒观。
接着展示“雨后初晴,路边水渍变得无影无踪”和“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滴下”的图片,让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两种现象。
从而认识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间隔变大;反之,失去能量,运动减慢,间隔变小。
并且讲解,受热不是分子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风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
培养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并且理解分子运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一滴水中所含的分子数,让学生感知到:水分子很小。
并展示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水分子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
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水分子的特征。
1,水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2,水分子间有间隔,3,水分子在不断运动,4,水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分子也有这些特征吗?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分子的特征,以两个实验为研究对象,1,分别把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2,讲20毫升水和20毫升酒精混合,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分子的特征: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