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第二章变异研究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
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
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
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变异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其主要内容有:(1)语言层面变异学,即文学文本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的交互影响以及彼此赋予对方以“新质”。
(2)关于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任何一种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话语或书面的途径而被制作的,有时通过口头传说,有时通过新闻媒体,有时通过文学作品。
它所展现出的异国空间,有可能是理想化的,展现的是一个乌托邦;也可能是“妖魔化”的,描绘的是一个活地狱。
实际上这是形象制作者自身的种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
(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源于比较文学对接受概念新的理解。
如果过去的影响研究只研究A如何影响B,很少研究B对于A如何接受,那么文学变异学下的接受研究则更重视对接受的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文化语境的研究。
这样一来,文学就和社会连在一起,文学就与社会心理、民族审美特质和文学性连在了一起,从而使接受研究走出传统的二元结构研究的窠臼,使文学研究在跨文明的语境下真正实现其具体性、变异性和为我性。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运用第一节准备与研究步骤一、比较文学研究准备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比较性、汇通性、跨文化的学科,对研究者的学养、素质要求比较高。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田伯曾提出这样一些要求:“我希望我们的比较学者学识尽可能渊博,我甚至希望他们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那样的,如狄德罗那样的雄心大志”。
“希望他不仅具有历史学修养,而且具有社会学修养;倘若具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当然更求之不得”。
“简而言之,不久以后最优秀的比较学者应是这样的人:一方面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才能,通晓几门2000年左右世界上重要的书写语言;另一方面并且有对文学的美具有深切感受”。
1[1](一)知识准备1.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包括文学基本理论、中外文学史、中外文学批评史、中外的经典作家作品等。
2.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知识。
3.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天文学、物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
(二)语言工具的掌握精通母语和至少一门外语。
(三)比较文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基本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一)(一)案头准备。
研究对象资料汇集;熟悉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编订处理有关资料。
(二)(二)初步研究。
研究原著和有关材料;确定研究途径;明确范围;探究可比性。
(三)(三)深入研究。
反复研读原著;提炼材料,形成观点;编写提纲;写作论文。
1[1]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33页。
第二节比较文学研究的关键——可比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社会集体想像物的异国形象
孟德斯鸠黑格尔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是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
它是在本文之外展开的,它要求研究者对文学形象进行一种扩展了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作家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构成引导、复制、批判三种关系形态。
作家可以通过塑造异国形象,将有关异国的神话强加给本土社会的公众舆论,影响本土民众对异国的想象。
例如,18世纪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就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了本国社会。
他们使专制帝国的中国幻象在本国社会流传开来。
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
如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中专制的中华帝国幻象在西方社会产生后,经过马戛尔尼的《英王陛下遣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不断传播和重复,这种幻象逐渐形成一种程式化和稳定化的特征。
作者也可以背离集体想象物。
在19世纪,歌德建构的理想化的中国幻象,就是一种对社会集体想象物保持批判的产物。
第二章变异研究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律。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与实证性影响研究的不同就在于,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突出文学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和“文学关系研究”,而变异学突出的是文学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的变异。
如果说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是求“同”,那么变异学研究就是求“异”,变异学研究就是要为这种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1.文学变异学与文化过滤研究的文献材料: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论》第二章《影响研究》第六节《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第三章《文学变异学》;2. 姚斯(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一、文化过滤(一)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着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1.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2.叶威廉的“文化模子理论”;3. 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阐释学理论。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二、文学误读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 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第二节译介学一、译介学的兴起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将译介学划分在媒介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这种观点只注重文学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实证性的影响关系,忽视了接受者的主观选择的能动性和心理文化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文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立。
传统译介学建立在对“原文”、“译文”本质化的定义上,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关系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因此忠实、准确被视为评判翻译的基本原则。
而70年代兴起的翻译研究,由于受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深刻影响,激烈批判传统译学本质主义的翻译观。
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翻译研究虽然也将翻译视作跨语际实践的重要媒介,但它更关注这一媒介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自主性,它在发挥传递功能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叛逆。
翻译研究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媒介特殊性的揭示,使得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研究逐渐从媒介学分离出来,最终成为比较文学下的独立学科。
翻译研究是否等同于译介学?学界有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译介学就是国外的Translation Studies。
另有学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谢天振认为,翻译研究的研究范围更广泛,而译介学只是翻译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是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的名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真正勃兴是在20世纪90年代。
1999年,谢天振出版专著《译介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梳理该学科渊源,划定其研究范畴,阐释其研究方法的著作。
谢天振在书中对译介学作了如下界定: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组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二、译介学的研究范畴(一)翻译理论研究(二)翻译文本研究(三)翻译文学史研究三、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翻译中的每一步骤——从外国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执行,对译本的编辑、评论以及阅读——都是由目标语言流通的不同文化价值促成的”,因此,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变异学研究。
这就是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所呼唤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译介学的前景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变异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促使翻译研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翻译如何参与本土文化身份塑造;译者的性别、阶级、种族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译者的主体性、情感、挣扎等不能完全被纳入体制中考察的因素。
第三节形象学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
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
2、变异性的层面。
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看来,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而与之相反,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受。
在创造式想象和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3、综合性的层面。
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中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他者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之中。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2、他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两种。
(1)文本外部研究。
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特性。
随着对年鉴学派重视互文性、人类学重视遗传——生理作用,接受美学重视接受主体等理论的吸纳,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日趋开阔。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2)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不应局限在文学范围之内,而要对文学形象产生、传播的文化语境加以研究。
但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石仍在于文本内部,它不能放弃比较文学对文本内部的研究。
这种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2、前景。
总的来看,随着形象学研究的日趋深入,形象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因为,首先,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资源。
其次,形象学具备十分充足的理论资源。
第四节接受学一、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1、定义: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如鲁迅对对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接受,其间就产生了许多变异的地方。
2、学科渊源: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出现接受研究是在接受理论出现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开始逐渐重视读者在文本的构建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学者开始在文艺理论界倡导“接受美学”,积极从事文学接受研究,后来一些美国学者又提出了“读者反应批评”。
接受理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意识到了接受理论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其运用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之中,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接受研究。
其诞生的标志是197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为题展开讨论,正式将接受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纳入到比较文学研究体系之中。
二、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1、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