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1、了解比较文学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
1、认识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真实形态;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助力”与“内在动力”;3、认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新阶段。
(一)比较文学的产生1、史前史。
古罗马时代的比较文学的萌芽、但丁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可能、18世纪思想家伏尔泰与歌德的比较文学思想、19世纪的作家与学者如施奈格尔、史达尔夫人、格林兄弟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目前,学术界对于世界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研究很少,我们只要从原始材料出发来进行考察,就会有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可以说,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有可为的一片天地。
)2、正史的开始: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法国的两位中学老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合编一本多民族的文学作品选《比较文学教程》;最早在大学开“比较文学”讲座是法国学者维尔曼,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最早出版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3、19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比较文学形态(一批人集中行动: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撰写专著、编制书目、组织学术活动;在当时,的确形成了一个在法国和欧洲影响很大的群体)。
(二)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所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新大陆的发现;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一体化进程;马恩与歌德从自身出发预感到的“世界文学”时代)。
2、“世界主义”意识的觉醒(人们对地球形态的认识过程;学者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超越了欧洲界限,将目光投向东方;许多学者将世界当成一个整体来看);3、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西欧的兴起,后影响到各洲,得到很大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典作品译成多种文字;在作家的创作中,国际性题材渐渐增多;民间文学搜集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4、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经济学”、“哲学系统比较史”等新学科,对文学研究者以丰富的启示);5、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线索);6、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初步采用(英国学者豪勒姆所撰写的杰出的文学史著作、法国学者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文学的划分及其论述)。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比较文学发展简史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一百多年来,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比较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外部的误解和质疑,来自内部的反思和自我挑战,使比较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危机”和“焦虑”,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危机和焦虑意识使比较文学一直保持其开放的态势,从不拒绝一切新思想、新理论的挑战,并始终保持在学术前沿的位置。
比较文学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在自觉的系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以前,文学领域内的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研究一直存在,其历史几乎跟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自身一样长久。
一方面,在文学和文化活动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现象,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一的文艺共和国(Republique des lettres)。
”他接着补充说:“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之中,各个国家引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伏尔泰的话高度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的性质和面貌:一方面,欧洲各民族文学来自同一个母体(古希腊罗马),因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和国;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各有特色,因此是有差别的。
这个自觉认识为比较文学最终走上舞台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东方视野的加入势必为欧洲比较文学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未来比较文学从欧洲文学内部扩展到欧洲之外,并摆脱欧洲中心论,提供了历史基础。
不过,18世纪伏尔泰等人的“文艺共和国”观念并没有超出欧洲的范围,世界意义上的“文艺共和国”观念还需要等待两个世纪。
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1729—1781)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按其发展阶段加以阐述。
一、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1871一1958)、梵。
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一)等。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他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巴登斯贝格不仅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这与巴登斯贝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全书共分为“导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四部分。
在书中,梵·第根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②。
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上去。
”③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