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49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比较文学是一门关于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联系的学科,它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代,中国文人即开始对外来文学进行研究和比较。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撰写《原道》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才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中国比较文学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比较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外国文学,并通过比较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理论逐渐成熟,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中国学者介绍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今,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
在国内,各大高校均设有比较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
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对中国比较文学给予了关注,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不仅包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中国文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比较,还融入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将会更加重要。
中国比较文学不仅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的合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与各个国家的文学研究和交流。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学到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早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上,比如《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山海经》的法文介绍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如对比文学、影响与接受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中国比较文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还有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层出不穷,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等,这些机构和团体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研究需求,需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人文、跨学科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以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中,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界和文学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比较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现状1.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传统比较文学主要围绕着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早期,但它真正获得重大进展是在会议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比较文学的学者们集中讨论了文化中的共性,比较各种文学作品,主要关注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传统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已经涉及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整合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比较文学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出版社,例如《World Literature Today》、《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等。
2.跨学科与文化互通的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化,比较文学已经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向发展。
仅仅依靠文学领域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于是学者们将比较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拓宽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跨学科比较文学不仅吸纳了其他人文社科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使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
比如说,比较文化研究与文学比较已经成为了多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它们的研究流派也相应地出现。
3.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的批判和挑战背景之下,后殖民比较文学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主要关注“后殖民体系”中的文学。
该研究的特点是出现了“地方性”的文学比较。
它通过对当地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形成一个有关“后殖民生存”,“认同”和“文化复兴”的综合概念体系。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在‚古今之争‛中,圣萨尔兰、夏尔〃贝洛、封特奈尔、圣〃艾弗蒙等‚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
‚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
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J.A.施莱格尔的《莎士比亚和安德列阿斯〃格里夫斯之比较》、莱辛的《汉堡剧评》、A.W.施莱格尔关于欧里庇得斯和拉辛笔下有关菲德拉题材比较研究的文章。
在法国,孟德斯鸠曾比较不同节奏语言的诗歌,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臸订出总体文学诗歌格律的理论。
伏尔泰则写了《论史诗》一文,采用比较古代和近代各个国别文学中史诗类型的方法,以提炼史诗类型的本质因素,从而综合臸订出总体文学史诗类型的理论。
狄德罗的《理查逊颂》则把英国的理查逊与法国的拉辛相比较。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在拉辛、莎士比亚等的比较中批驳古典主义,鼓吹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并初步确立了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原则。
在这个时期,还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
一位是被梵〃第根誉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的斯达尔夫人。
她的《论文学》、《论德国》对后来法国的比较文学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她提出:‚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成为别的民族的向导。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竭诚欢迎外来的思想,因为殷勤待客人只会对主人有利。
‛(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67 ③转引自:(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67(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3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萌芽比较方法在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中早已有之。
像孔子对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区分,荀子明道、征圣、宗经三义合一的文学观,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
汉文化圈内各种特质的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交流,激发了人们本能的比较思维。
然而这种一国文化之内的文学比较,我们不把它作为比较文学的萌芽。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史书便开始大量记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往来。
司马迁的《史记》曾有这样的记载:‚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转引自:道安.比丘大戒序.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9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45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佛教也经中国化的阐释而获得了别样的面目。
比较活动渗透了整个佛学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对佛学的创造性接受视为广义的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当然,它们也是专门化的比较研究如渊源学、文类学等的研究对象。
总的来看,佛教文化与非宗教性的儒道文化相遇以后,双方互相妥协和消化,前者逐渐‚蜕化为国有‛。
佛学经历了魏晋玄学清谈期、隋唐禅学清谈期、宋明理学清谈期,从一种宗教学说演变为一种中国式的思想学说。
佛学的影响广被民间和知识界,从而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流变。
从文类来说,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俗讲与变文、宝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支道林、谢灵运、颜延之、沈约、徐陵;隋唐的寒山、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北宋苏轼;明宋濂、李贽、公安三袁;清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等等诸多文人都与佛学有不同层次的遇合。
佛学对中国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以佛理说诗的‚顿悟说‛、‚言语道断说‛、司空图的‚韵味说‛、王士祯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都是受惠较著者。
由于这方面的专门论述较多,故此处不赘。
第二次大的文化交流起自明清之际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而从鸦片战争起,西学东渐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下面先分析鸦片战争前基督教文化与儒道佛文化相遇时知识界的比较活动。
基督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便已传入中国,至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遭禁。
当时称为‚景教‛,有著名文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流传于世。
但景教对当时的中国文化未产生重大影响。
自1517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出现于中国海岸起,基督教以及相携而来的西方科技与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西方传教土在传教的同时,大量地介绍了近代欧洲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他们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协助下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在此背景下,兴起了一阵不小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
明末‚西学派‛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人与清代的薛风祚、梅文鼎、王锡阐等人对中西文化所有的比较心得往往能够从浅层的‚格义‛而深入到探究整理的‚况义‛,对文化的内部机臸作细微的体认。
徐光启称之为‚理想符合‛、‚来相印证‛。
转引自: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87.972参见:孙景尧.沟通.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53~54杨周翰.镜子与七巧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44林纾.贼史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30~33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同上书.3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见: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51~75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9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形成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形成比较文学在西方的正式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并且得到广泛使用;二是在大学里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三是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四是出版了真正意义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学位论文、工具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19世纪初期,其发源地是法国。
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的两位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在1816(一说1818)年,编选了一本文学作品集,题为《比较文学教程》,收集了古代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的作品选段。
这本书虽然没有涉及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但已开始把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学与外民族或外国的文学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开始了对两种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系统的文学比较,反映了人们当时普遍存在的对文学的世界性现象的觉醒,以及对这种现象进行历史研究的努力。
使‚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在法国流传开来,并得到广泛运用,维尔曼、安培、圣伯夫三人功不可没。
1828年前后,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授《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再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并论证了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彼此间的影响、18世纪法国作家在意大利的影响,实践了他提出的理论:‚要通过一幅比较图表,说明法国从外国文学中所接受的东西,以及它所给予外国文学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维尔曼是法国第一个划出了主要的文艺思潮,并提出国际间文学的相互影响的学者,所以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圣伯夫称他为‚最光辉、最机敏、最雄辩的文学家‛,法国的学者则称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大学者安培的儿子、文学史家安培早年就希望致力于各种诗歌的比较。
1830年,他在马赛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史》,公开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主张——通过对南北文学的研究,以寻找美的本质。
他认为比较研究的范围越是广泛,所得美的本质就越是完善。
他把这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称为‚文学艺术的哲学‛,认为它应从一切民族文学艺术中抽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832年,他在巴黎大学所做的题为《论中世纪法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的开幕式报告中更是大声疾呼:‚先生们,我们进行了这种比较研究,没有这种研究,文学史是不完善的。
而假如我们经过比较以后,茅塞顿开,找到了外国文学在某一点胜过我们的文学,我们有见地并公开地承认人家的进步,那我们会以做这样的人而感到无上光荣,会以这种离经叛道而引为自豪。
‛(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1(法)布吕奈尔等.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2~23(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9自从维尔曼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比较文学讲座和1832年安培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史‛的讲座之后,世界各国群起仿效,许多大学纷纷开设比较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