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213.80 KB
- 文档页数:12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大纲【说明】1.外国文学是指我国传统文学以外的全部世界文学,它包括欧美文学(西方文学)和亚非文学(东方文学)两大部分。
本课程重点介绍和学习欧美文学部分。
2.本课程是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国家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情况。
本课程的教学,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外国文学的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其对本学科的评论和研究的能力。
3.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54学时,平均周3课时【本文】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教学目的:了解欧美文学的本源、特质,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概况。
内容要点:一、古希腊罗马文学概况。
二、希腊神话。
三、荷马史诗。
四、古希腊戏剧。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结合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教学目的:一般性了解中古文学的总体特点内容要点:一、中世纪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与基本特征。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三、但丁和他的《神曲》。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3课时。
作业与思考:如何理解《神曲》主题的双两重性。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教学目的:了解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思想文化体系人文主义,了解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成就。
内容要点: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和薄伽丘。
三、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和塞万提斯。
四、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和莎士比亚。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 思辨结合。
教学手段:影视资料与书本相结合,介绍故事,解读分析。
授课时数:5课时。
作业与思考:1、《堂吉诃德》的哪些特质使它成为世代流传的世界文学经典?2、莎士比亚的高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教学目的:了解古典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内容要点:一、17世纪欧洲文学概况。
二、清教徒文学和弥尔顿。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莫里哀。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 目录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第九章 20世纪文学 (一)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 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期中期:公元12—15世纪封建社会兴盛期(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思想特征:①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②文化交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③等级森严——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主要包括: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等宗教教义。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⑴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贡献:大量的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⑵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文学第一节中世纪的宗教、历史、与文学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起至15世纪,欧洲进入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最重要特点,是宗教思想全面渗透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牢固的精神统治。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
基督教于公元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并于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称为天主教。
1054年,君士坦丁堡教会脱离罗马教宗,成立东正教。
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
由于都信仰基督,统称为基督教(包括1521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又称作“耶稣教”)。
欧洲中世纪历史与文学史的分期不同。
历史分期初期(5—11世纪);中期(12——15世纪);后期(15—17世纪中叶)。
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后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有四种样式:宗教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与民谣、城市文学。
一、宗教文学宗教文学以《圣经》为依据,采用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戏剧等形式,向人民灌输宗教教义,宣传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要求人民恪守《圣经》条例,顺从统治者支配。
艺术上多以梦幻、象征、寓言形式表现主题。
由于缺乏现实生活的活力和浪漫的艺术想像,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缺少艺术感染力。
二、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欧洲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直接产物。
骑士是欧洲封建社会中最下一级的小贵族,服务于大封建主。
骑士具有三层精神倾向:一是忠君、护教,为封建主四出征战,助力其建立势力范围,为保卫封建主领地中发挥作用,成为封建主大贵族的得力武装侍从;二是仗剑行侠,除暴安良,保护妇女儿童和弱者;三是视某位心仪的贵妇人为偶像,视荣誉为生命,为了得到荣誉和贵妇人的青睐不惜牺牲一切。
自1096年—1291年基督教徒8次十字军东征后,骑士地位大大提高,骑士文学亦大兴其道。
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产生于法国。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中世纪文化一、中世纪历史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历史分期:初期(5—11世纪,476—1095第一次东征)封建制形成期,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没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英雄史诗(8—12世纪)中期(12—15世纪 1095—1453东罗马帝国亡)封建制全盛时期,骑士文学(12—13世纪),城市文学(13—15世纪)末期(15—17世纪中叶,1453—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衰亡。
历史分期与文学史分期的错位就文学史而言,封建社会末期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世纪文学之内,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在14世纪就开始了。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二、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中世纪的文化特点是宗教文化,即基督教神学统治的文化。
宗教的产生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使人对之敬畏和崇拜。
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的宗教是自然宗教,它是作为原始人类的自发信仰而产生的。
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对自身的生理现象和梦境不能理解,从而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神灵,形成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基督教派别:基督教分为三派东正教:正教,分布在东欧一带。
新教:中国习惯称基督教,分布在英、美、德、北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天主教:公教,分布在意、法、比、西、葡、匈、波、美、拉丁美洲。
古希腊与中世纪宗教比较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与古希腊的无神论世界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古希腊的宗教观念是淡漠的,多神的,一个城邦信奉一个神或英雄,是多神论,以至无神论,古希腊是自由思想的故乡。
中世纪神学统治禁止人们的自由思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崇拜,窒息了古希腊文化对人性的歌颂,阻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宗教神学的两重性1. 排斥科学与包含科学的因素。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北方外族入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一般认为,公元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初期,12至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而后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来是些氏族部落,正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土地的大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一过程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土地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中,以6世纪初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
公元8世纪末和9世纪初,法兰克王查理(通称查理大帝,768—814)通过多次征战和侵略,大大地扩充了疆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查理死后,帝国迅速分裂。
查理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公元843年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日耳曼)和意大利。
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随着外族的定居和封建化而初步定型。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封建庄园,农奴依附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被迫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
他们也从领主那里领取份地耕种,向领主缴纳地租,同时要服各种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