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DWI影像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8
dwi医学名词解释
Dwi是医学上的缩写,代表"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即扩散加权成像。
在医学影像学中,DWI是一种利用水分子在组织
中的随机运动来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
的自由扩散,可以提供关于组织微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DWI通常用
于检测和诊断中风、脑部肿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DWI常常与MRI(磁共振成像)结合使用,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
辨率的图像,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规划。
从技术角度来看,DWI利用了磁共振成像中的梯度脉冲序列,
通过测量水分子在梯度磁场中的运动来生成图像。
由于不同类型的
组织对水分子的扩散有不同的特征,DWI可以显示出组织的微观结
构和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发现病变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DWI还可以结合其他成像技术,如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表观扩散系数)成像,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ADC成像可以衡量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速度和方向,从而进一
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评估。
总的来说,DWI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对于神经系统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为临床医学带来了许多益处。
DWI的原理及临床应用1. DWI简介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简称DW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的技术,它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提供了关于组织微结构的信息。
DWI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2. DWI的原理DWI是基于水分子的自由扩散现象来获取影像信息的。
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例如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分布密度以及细胞内外溶液的分子浓度等。
DWI使用一种特殊的梯度来限制水分子的自由扩散,从而使得在某个方向上的水分子质量浓度的变化能够更容易地被检测到。
通过对不同方向上的梯度进行扫描和测量,可以获得组织中水分子自由扩散的信息。
3. DWI的临床应用DWI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
3.1 脑卒中和脑损伤评估DWI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的病情。
脑卒中后,受损的脑组织中的水分子的自由扩散会受到限制,导致DWI图像上的信号改变。
通过对DWI图像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
3.2 肿瘤检测和分析DWI可以用于肿瘤的检测和分析。
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密度常常较高,导致水分子的自由扩散受到限制。
因此,DWI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肿瘤的存在,并提供关于肿瘤的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3.3 炎症和感染的评估DWI也可以用于炎症和感染的评估。
炎症和感染通常导致组织细胞密度的增加,从而限制水分子的自由扩散。
通过对DWI图像进行分析,可以检测出炎症和感染的存在,并提供有关病情的额外信息。
3.4 白质疾病的诊断DWI是评估白质疾病的一种重要工具。
白质疾病是指影响脑的白质部分的一类疾病,例如白质卒中和多发性硬化症。
通过检测和分析DWI图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白质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5 弥漫性疾病的检测DWI还可以用于检测一些弥漫性疾病,如弥漫性肝病和弥漫性肾病。
dwi名词解释
DWI是磁共振检查中的一种特殊扫描序列,中文名称为弥散加权成像。
它利用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水扩散程度和方向的差别来成像,因此,DWI 可以用于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
在临床应用中,DWI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其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100%。
此外,DWI还可以用于鉴别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硬膜下积脓与积液、脓肿与肿瘤坏死等。
在颅内其他病变如肿瘤、感染、外伤和脱髓鞘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价中,DWI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头颅磁共振dwi高信号的解读头颅磁共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移动情况,可用于检测头颅内的病变。
当头颅DWI图像显示高信号时,可能意味着存在一些病理性病变。
本文将对头颅磁共振DWI高信号进行解读并阐述相关疾病的影响。
头颅磁共振DWI高信号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缺血性病变:当脑组织发生缺血或缺氧时,细胞内乳酸浓度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水分子的自由扩散受阻,从而在DW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
常见的缺血性病变包括缺血性卒中以及脑梗死。
2.细胞增殖或炎症:某些肿瘤组织或炎症病变中,细胞增殖活跃且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扩散加快,导致DW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
脑胶质瘤、脑膜炎、脑脓肿是常见的相关疾病。
3.脑水肿:在脑组织的缺血、外伤或炎症等情况下,组织中的液体含量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DWI图像上显示高信号。
脑水肿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如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
4.脑脓肿:感染性疾病导致细菌等微生物侵入脑组织,形成脓肿。
在DWI图像中,脓肿局部水分子扩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5.颅内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等感染性疾病常引起头颅内的炎症反应,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DWI图像上出现高信号。
颅内感染可能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6.肿瘤转移:某些恶性肿瘤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头颅内,形成转移性病变。
在DWI图像中,转移灶细胞扩散活跃,呈高信号。
头颅DWI高信号的存在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恶性肿瘤转移。
除了以上提及的常见原因外,头颅DWI高信号还可以由其他因素引起,如脑梗死的灶周水肿、脑中风后的脑变性改变等。
因此,在解读头颅DWI高信号时,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个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综上所述,头颅DWI高信号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结合临床背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dwi磁共振概念
DWI磁共振全称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属于核磁共振成像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排除全身器质性病变。
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检查的原理是在生理条件下,人体内水分子呈现自由扩散的运动状态,而在病理的情况下,人体内水分子呈现扩散运动受限的状态,通过DWI检查能够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来。
通常在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以后,可能怀疑是急性脑梗死导致,可以进一步行DWI检查明确诊断。
DWI检查在临床上不仅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全身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同时还可以与表观扩散系数图结合进一步诊断相关疾病。
多发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影像PPT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多发性硬化(MS)(一)基本病理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病变分布广泛,可累及大脑、脑干、脊髓、视神经等处,其中以白质、特别是侧脑室角或侧脑室旁白质的病变最为突出,但灰质也可受累。
病灶呈圆形或不规整形,大小不一。
脱髓鞘是多发性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
病变早期多发生在静脉周围,伴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
进行性脱髓鞘病灶边缘常有多量单核细胞浸润,病变的髓鞘变性崩解呈颗粒状,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
轴索大多保存,部分也可变性、肿胀、扭曲断裂,甚至消失。
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十分明显。
晚期病灶胶质化,成为硬化斑。
(二)临床主要信息病变分布广泛且轻重不等,故临床表现多样。
多数病例以双侧或单侧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也可有脑干和小脑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共济失调、眼肌麻痹、膀胱功能障碍等。
往往病情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且持续数年。
总之患者可首先出现某一局灶性症状,随之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一组与前期症状毫无关联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多个病灶,且病灶发生的部位和变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三)影像诊断病理基础影像的基本表现是显示多发的硬化斑块。
因病变早期多从脑白质深部静脉周围开始。
而大脑深静脉的分支,如丘纹静脉、脑室脉络丛静脉及透明隔静脉均汇入第三脑室顶部的大脑内静脉,因此多发性硬化斑块最大径多与侧脑室前后径呈垂直方向分布。
缓解期硬化性斑块周边胶质细胞增生,使病灶边界十分清晰。
急性进展期病灶周边出现炎性反应,不仅使病灶边缘模糊不清,而且伴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可见边缘强化,而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强化更加明显,进一步提示病灶的发生与静脉周围炎关系十分密切。
本病的特点是发作与缓解交替进行,因此同一病人可显示强化病灶和无强化病灶并存的特点。
dwi名词解释影像学
本文将介绍DWI的定义、原理、临床应用和常见问题解答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DWI在影像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是一种基于水分子自由扩
散的影像学技术,其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情况,从而反映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DWI的核心指标是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即表观弥散系数,它是一种反映组织内水分子扩散情况的参数。
DWI可以用于诊断肿瘤、中风、炎症等多种疾病,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DWI的原理是基于布朗运动理论,即分子在温度作用下会发生随机运动,因此水分子在生物体内也会发生扩散。
DWI可以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的磁场下对水分子的自由扩散进行测量。
DWI还可以结合MRI(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从
而更好地观察人体内部的微小结构变化。
DWI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提供快速、无创、无剂量的诊断手段,能够在早期发现疾病的微小变化,并在治疗后进行有效监测。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DWI图像可能会受到伪影的干扰,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这些问题需要在临床使用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总之,DWI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技术,对于诊断和治疗很多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DWI的原理、应用和常见问题解答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cMRI conventional MRI 常规磁共振DT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弥散张量成像3D-FLAIR 3D-Fluid Attenated Inversion Recovery 三维液体衰减反转序列FA Fractional anisotropy 部分各向异性FLAIR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OV field of view 视野FWHM 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 半高全宽MS Multiple Selerosis 多发性硬化RRMS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elerosis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OI Region of Interest 感兴趣区SPM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统计参数图TE Echotime 回波时间TR Repetition time 重复时间VBM voxel-based morphometry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前言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多灶性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脱髓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约5-100/10万,是导致中青年非外伤性致残的常见原因之一[1]。
临床上症状体征多样,包括运动、感觉、视觉、认知功能、心理等改变,不同时期发作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病程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差异也很大,并呈现缓解复发的特点。
根据病程特点MS可分为复发-缓解型(Relapsing-remitting,RR)、原发-进展型(Primary-progressive,PP)、继发-进展型(Secondary-progressive, SP)和进展-复发型(Progress-relapsing,PR)4种类型,以复发-缓解型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