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

(二)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

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

【一读音韵】

1.释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

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三读析情】

说说作者想籍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赏析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赏析: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讽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七个字,第二句五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边感受作者情感边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难点 情感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英,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雄,胆力过人谓之雄。 人之出类拔萃者被称之为英雄。(PPT1) 二、诵读 1)齐诵全词 2)学生揣摩自读采用问答的方式 3)学生表演诵读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解析全词

1)《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解析 有怀:有感触 阅读上阙 2)考虑词人从登楼到怀古中间有什么过程? “望”—“出亡在外,望其远也”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出生之时,北方已经被金兵侵占,他亲眼所见汉人在金人的铁蹄下所受的痛苦和屈辱,成年后,他由北方来到南方,那么,这里出亡在外的人是辛弃疾。 “神州”即家乡的意思。 “望”字在诵读时要沉重、悲伤、缓慢 3)词人此时不能望到神州,那他能望到什么呢? 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和北固楼周围所见的景。 用“满眼”来修饰风光,足见景物多。 4)词人见到如此景色,有何感慨?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自古以来,历史上朝代兴盛与衰亡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这句的后面加上一个感叹词——哎 5)“悠悠”除了叹息之外还与什么有关? 不断东流的长江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朝代更迭的无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有种凄凉之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词人站在长江边上还会想到英雄。 阅读下阕 6)阅读下阕,找出词中有哪几位英雄?主要是谁? 曹刘孙 7)哪个字能显示出孙权的英雄气概? 坐断东南战未休。 断——果断 坐——诸葛亮冷静有计谋从容 战未休——与曹刘之间的战争 天下英雄谁敌手? 谁——居高临下有傲气 年少万兜鍪。 年纪轻作战英勇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是众人心中的英雄,不仅在同辈中是出类拔萃的,长辈和对手也认为他是英雄。 8)孙权是一位什么样的英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说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科目标设定如下: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流利地背诵本词。 其中,教学目标一、二、三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目标一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充满伤感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

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顾及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起以品悟性探究为主、以欣赏性理解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尝试写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新教材入选这首词,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择题及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主题思想】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解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解析】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解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解析】D正确。不满统治阶级的妥协投降,希望北伐收复失地。 5、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袭扰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识点 一、理解探究 1、题目中,“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2、“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3、“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的“望”“满”二字用的极其传神,试赏析。 答:“望”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所关注的是中原广袤的失地,“望”字准确地表现了词人的阔大胸襟和豪迈气概;“满”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词人心之所向形成鲜明的反差,揭示了词人胸中的郁积所在,使其不禁兴起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4、“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年少万兜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本全184页“精准解读2”)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非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率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6、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一本全185“疑难探究1”) 答:(1)借古讽今,抒发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故国。(或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7、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强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枭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8、本词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⑴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青年英雄孙权形象。 ⑵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9、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感慨。 10、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请结合全词对该特点作简要分析。(一本全185页“疑难探究4”)答:“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之事;“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11、任选角度,简要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答:示例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天下仅有两人能与之匹敌,表现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 示例二,用典,用《三国志》中曹操与刘备的对话,称赞孙权乃当世屈指可数的英雄,表现词人对孙权的赞美和仰慕。 12、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万兜鍪(dōu móu)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四、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五、教师小结: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背诵两首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一、抽查背诵,复习导入。 1、抽背《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2、齐读了解学习目标。 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2、反复读词,把握节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好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诗歌解读,解决问题 1)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问了什么,又答了什么,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①问:何处望神州?答:满眼风光北固楼;②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悠悠;⑤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曹、刘。一答点明地点是在风景美丽的北固楼,又点题;二答引出对历史的追忆,扣住题目中的“有怀”;三答,重在凭吊抒怀,抒发对孙权的赞美之情。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怀古伤今,不失为千古绝唱。 2)词人写作仅仅是为了赞美孙权吗?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是,作者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像孙权这样的人出来抵抗敌人。流露出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 3)激情读词。上片:中速、低缓(怅惘),下片:稍快、高昂(赞美) 4)诗词小结:这首词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出来抵抗敌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流露出词人强烈的报国情怀。 4、课堂小竞赛:比一比,背一背! 三、拓展延伸:学生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学习秋瑾《满江红》。 四、作业: 1、背诵两首词,并默写。 2、课后搜索、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结束语:不论是南宋的辛弃疾,还是近代的秋瑾,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正是因为爱国这份浓浓的情愫贯穿整个宋词,所以宋词才会在中国文学上熠熠生辉。让我们记住宋词记住爱国,永远爱国!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练习与答案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7.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8.“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1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示例:譬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13.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14.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及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 班级:姓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习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答案】

(完整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 (二)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 【一读音韵】 1.释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 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

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有怀 优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重点词语 (1)生字:万兜鍪(dōu móu) (2)理解词义。 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坐断:占领,占据。 三、整体感知 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

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鉴赏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 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能够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持续,如同没 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 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 (dōu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 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敌手:水平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 喟不过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 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鉴赏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所以,词 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不过,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 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 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设计讲课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 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 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过渡: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 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

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译文: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h é处ch ù望w àn ɡ神sh én 州zh ōu ,满m ǎn 眼y ǎn 风f ēn ɡ光ɡu ān ɡ北b ěi 固ɡù楼l óu 。 千qi ān 古ɡǔ兴x īn ɡ亡w án ɡ多du ō少sh ǎo 事sh ì , 悠y ōu 悠y ōu ,不b ú尽j ìn 长ch án ɡ江ji ān ɡ滚ɡǔn 滚ɡǔn 流li ú 。 年ni án 少sh ào 万w àn 兜d ōu 鍪m óu ,坐zu ò断du àn 东d ōn ɡ南n án 战zh àn 未w èi 休xi ū。 天ti ān 下xi à英y īn ɡ雄xi ón ɡ谁shu í敌d í手sh ǒu ? 曹c áo 刘li ú,生sh ēn ɡ子z ǐ当d ān ɡ如r ú孙s ūn 仲zh òn ɡ谋m óu 。 作品注释: ①此为出守京口时所作。与上篇作于同时同地,同一怀古情怀,但体制不一,手法各异。前者慢词,以叠层铺叙、纵横议论见长,后者小令,以简洁明快、自作问答、巧用古语取胜。此词上下两结,一借杜诗以眼前景结,一用操语以议论作收,俱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尤其下片结拍三句化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倍见功力。 ②“何处”两句: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但中原故国何在?按:此两句倒装句法。神州:指沦陷的北方。 ③“千古”三句:感叹古今兴亡无尽无休,犹如眼前江水滚滚东流。悠悠:迢迢不断貌。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年少”两句:赞美孙权少年英雄独霸江东,称雄一时。按: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故言“年少”。兜鍪(dōumóu都谋):头盔,代指兵士。万兜鍪,犹言千军万马。坐断:占据。 ⑤“天下”三句:谓当时能与孙权匹敌称雄者,惟曹操和刘备。英雄曹刘:《三国志·蜀先主传》载,曹操曾与刘备论天下英雄,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本初(指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后《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即据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历》云: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指刘琮)若豚犬(猪狗)耳。’”孙仲谋:孙权字仲谋。 作品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

南乡子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李民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赏析名句,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提高欣赏品味。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壮阔的江河湖海凝聚出诗的气魄,婉约的小桥流水孕育出诗的灵秀。诗词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诗词创作水平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同学们都知道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时期的苏轼,那么在南宋时期,又是哪位词人继续将豪放派发扬光大呢?对,就是辛弃疾,他和苏轼并称苏辛,是我国宋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我们曾经学过辛弃疾的哪些作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大家对辛弃疾有什么了解吗?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放ppt 补充 2、创作背景介绍 三、解题 1、出示课题,齐读。(“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 2、找题眼。(重点是哪个词) 四、读词,自主学习 1、请大家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借助注释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生自由读)思考: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 2、检查读词 3、教师指导读词(五字句处理成23,七字句处理成43)

4、互相读。 5、相互交流,读懂词意。 五、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短短的一首词中共有三次发问,我们细读品味: 找出三处问句,品味它们的感情意蕴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重点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谁说的?哪位同学知道关于这句话的典故?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4、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找出赞颂孙权的语句 5、激情读词 补充介绍南宋和辛弃疾,通过了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有感情的朗诵诗,注意重音和情感的变化。 6、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有诗为证。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出示:(齐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 7、激情读全词。争取背下来。 六、教师总结: 七、同学畅谈收获 八、课内拓展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九、课外延伸 导读辛弃疾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