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措施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来制定,以确保患者尽快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治疗措施:
氧疗
氧疗是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首要措施之一。
通过给予高浓度氧气来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呼吸困难和呼吸肌疲劳。
常用的氧疗方式包括面罩氧疗、鼻导管氧疗和高流量氧疗等。
激素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激素治疗也是必要的。
激素可以减少肺部炎症反应,降低肺水肿和肺泡炎症,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然而,激素治疗需谨慎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可以辅助或替代患者的自主呼吸,提供足够的氧气和维持气体交换正常。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进行治疗。
支持性治疗
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支持性治疗,如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病情变化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和并发病,确保患者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正常。
导管置入
对于一些需要持续监测和治疗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导管置入,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
导管的置入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并注意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措施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呼吸衰竭是由于肺或心脏功能障碍,导致血氧降低,通常表现为急慢性呼吸困难的病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呼吸衰竭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后果。
针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和护理,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应对,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治疗呼吸衰竭的措施在治疗呼吸衰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使用吸氧机进行氧气治疗。
对于严重的呼吸衰竭,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将氧气输送到肺部的方法,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
对于一些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氧气和呼吸机治疗,以保证呼吸功能的稳定。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呼吸衰竭的症状。
对于一些肺部疾病,如肺气肿和肺炎等,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类固醇、抗生素等药物来加快治疗进程。
此外,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呼吸衰竭,也可以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来治疗。
二、预防呼吸衰竭的措施除了针对呼吸衰竭开展治疗,我们也要注重呼吸系统的预防保健工作,以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1.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吸烟、饮酒等有害习惯。
2. 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和通透。
经常打开窗户通风,避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室内空间。
3. 防止感染。
避免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接触,注重手卫生,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
4. 定期检查身体。
每年接受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的病情。
三、呼吸衰竭的护理除了治疗和预防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和关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适当的通风。
在病人床旁放置足够的空气清新剂,避免床旁有阻挡空气流通的物品,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
2. 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根据医生的指示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疾病的变化。
3. 帮助病人进行助呼吸运动。
护理者可以帮助病人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咳嗽等,以保持呼吸通畅。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因素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均可影响通气不足,乃致呼吸停止,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发作发生失代偿性呼衰,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的抢救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2001年3月-2002年5月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0例患者进行抢救。
结果8例患者脱离危险,经进一步治疗康复,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
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
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
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
呼吸肌麻痹患者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
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10~12次/分。
有效肺泡通气量呈下降趋势,呼吸困难多表现为浅快,出现三凹征,当出现呼吸肌疲劳后,呼吸速度变慢,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当血氧饱和度80%时(PaO26.67kPa)出现紫绀,紫绀为缺氧的典型表现,以唇、口周、甲床等处明显。
高碳酸血症时可出现四肢温暖、皮肤潮红、口唇樱桃红色,但并不反映循环改善,须加以区别。
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
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乳头水肿等。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1.临床评估: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史,包括过去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使用的药物等。
然后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皮肤颜色、全身水肿等。
2.血气分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尽早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氧合、酸碱平衡和肺功能。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可以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如低氧血症型、高碳酸血症型或混合型。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史,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试、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以帮助诊断病因。
4.氧疗:氧疗是急性呼吸衰竭的基本治疗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氧合,维持组织的氧供需平衡。
常用的方法包括鼻导管、面罩、氧气头罩等。
5.支持治疗: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在纠正基本病因的同时,给予支持治疗,如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6.通气支持:对于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机械通气可以通过面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方法进行。
7.病因治疗: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例如,对于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心源性呼吸衰竭,应积极控制心跳过快或心源性休克等病因。
8.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能合并有呼吸性酸中毒、气胸、肺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一旦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减轻病情并提高预后。
9.急性呼吸衰竭的监测和评估: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以及血气分析等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0.康复治疗:对于病情好转的患者,随访时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肺康复运动、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
上述为急性呼吸衰竭的诊疗指南,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专业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因此,在遇到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况时,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急救措施。
以下是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急救措施的实用指南:
一、诊断
1. 了解病史:患者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创伤、药物或毒物接触等病史,以及最近是否有呼吸系统症状或病情加重的情况。
2. 观察症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发绀、出汗、烦躁不安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
3. 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是否有肺部干湿啰音等体征。
4.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常规、心电图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二、急救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或气管插管等措施。
2. 吸氧: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可以使用面罩、鼻导管或氧气面罩等方式进行吸氧。
3.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
包括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4. 对因治疗:针对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
如控制感染、治疗肺部疾病等。
5.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需要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控制心率、血压、心律等。
总之,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危重的病症,需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急救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呼吸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诊治规范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
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
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₂急剧上升、PaO₂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
分急性I型呼吸衰竭和急性Ⅱ型呼吸衰竭两类加以阐述。
1.急性I型呼吸衰竭(1)肺实质性病变:各种类型的肺炎,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炎,误吸胃内容物入肺、淹溺等。
(2)肺水肿:①心源性肺水肿:各种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所引起;②非心源性肺水肿:最为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他尚有复张性肺水肿、急性高山病等。
此类疾病常可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
(3)肺血管疾患:急性肺梗死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此类疾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
(4)胸壁和胸膜疾患: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胸壁外伤、胸部手术损伤等,可影响胸廓运动和肺扩张,导致通气量减少和(或)吸入气体分布不均,损害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临床上常见为I型呼吸衰竭,但严重者也可为Ⅱ型呼吸衰竭。
以上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呼吸衰竭早期轻者大多为I型呼吸衰竭,而晚期严重者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2.急性Ⅱ型呼吸衰竭(1)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烧伤、异物、喉头水肿引起上呼吸道急性梗死是引起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
(2)神经肌肉疾患:此类疾病患者肺本质无明显病变,而是由于呼吸中枢调控受损或呼吸肌功能减退造成肺泡通气不足,而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损伤周围神经、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低钾血症、周期性瘫痪等致呼吸肌受累;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一氧化碳中毒、安眠药中毒致呼吸中枢受抑制。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系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使机体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动脉血气分析常被用于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即在海平面大气压下(760mmHg),静息状态呼吸空气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等因素,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或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6.67kPa(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的标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来呼吸功能正常,由于各种迅速发展的病变或突发原因,如呼吸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病变、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有毒气体以及神经中枢和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氧或合并CO2潴留,呼吸功能突然衰竭,机体来不及代偿,如不能及时诊断和尽早有效地予以抢救,常危及生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进行氧疗和改善通气功能以前,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首先要清除或吸出口腔,鼻腔,咽喉部的过多分泌物和胃内反流物,要预防呕吐物反流至气管。
对于痰多,痰黏稠,但神志尚清者要鼓励咳痰,协助拍背,翻身,多饮水,使用祛痰药物使痰稀释。
使用鼻导管经口或鼻腔吸引,不仅可以及时清除分泌物,同时还刺激了鼻咽部咳嗽反射感受器,利于排痰。
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①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位,头后仰,托起下颌并将口打开;②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异物;③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则及时建立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3种方法,即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后两者属于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通道最可靠的方法。
伴有支气管痉挛者,可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若疗效不佳,可加用胆碱受体阻断剂,超声雾化吸入。
还可考虑使用静点茶碱类药物,但要注意测茶碱血药浓度。
上述药物可扩张支气管,增加纤毛运动,必要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缓解支气管痉挛。
延长时间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使副作用增加。
对于严重排痰困难者,及时考虑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同时可作深部痰培养及寻找病原菌,为下一步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二)氧疗
缺O2给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远远大于CO2潴留,是因为人体重要脏器如脑,心脏耗氧量大,对缺O2敏感,耐受性差,而在机体内氧储备极少,仅供3~4分钟消耗。
严重缺O2可使重要脏器组织
受到损害及功能障碍,最后危及生命。
因此,氧疗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氧浓度(FiO2)可将氧疗分成两类。
1.非控制性吸氧FiO2不必严格控制,可根据病情需要调节氧流量,以达到纠正低氧血症的目的。
多用于无通气功能障碍者,例如急性肺水肿,肺不张,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实变,肺间质性纤维化,肺泡细胞癌等所致的换气功能障碍。
一般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35%~50%),甚至高浓度氧(50%),使PaO2提高到60mmHg或SaO2在90%以上。
此类患者主要存在氧合功能障碍,故高浓度的氧疗也不会导致CO2潴留,但临床上应尽量将氧浓度控制在50%以内,避免发生氧中毒。
2.控制性氧疗严格控制FiO2,原则上应低浓度(35%)持续吸氧。
常用于慢性呼衰急性加重,通畅气道的基础上应用,或给予鼻罩或口鼻面罩机械通气。
(三)增加通气量,纠正CO2潴留
CO2潴留是由于通气不足引起的,只有增加通气量才能有效地排出CO2,临床上常使用呼吸兴奋剂和机械通气支持来改善通气不足。
1.合理使用呼吸兴奋剂呼吸衰竭伴CO2潴留时,关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因其疗效不一,故一直存在着争论。
但由于其使用方便,简单,经济,便于推广,故致目前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其作用机制为刺激呼吸中枢或周围化学感受器,通过增强呼吸中枢驱动,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改善通气;与此同时,患者的氧耗量和CO2产生量
亦相应增加,并与通气量呈正相关。
为此临床使用时应认真考虑其适应证。
例如服用安眠药过量所致的呼吸抑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特发性肺泡低通气综合征等,患者通气量不足是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所致,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就较具有针对性,临床疗效肯定。
而对神经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病变及肺炎,肺不张,肺水肿,ARDS和间质性肺疾病等以换气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与呼吸中枢抑制无关,此时,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无指征,仅有弊无益。
2.机械通气的应用机械通气对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患者起着关键性作用。
又被称为生命支持治疗。
当经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后,呼吸衰竭仍不缓解或有病情进一步加重,应尽早施行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的目的在于改善通气和换气及减少呼吸功耗,改善肺的氧合功能。
当组织氧合受到影响或病情进展而有可能影响组织氧合时,应不失时机行机械通气,以维护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功能。
(四)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酸碱失衡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或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如pH7.20,可以酌量补充NaHCO3。
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为高钾血症,因此应当密切监测血钾的变化。
(五)抗感染治疗
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呼吸衰竭加重的常见诱因,加之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以及深静脉导管,尿管等有创操作,使免疫力低下的呼吸衰竭患者又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
如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咳嗽伴有痰量增加及脓性痰时,或出现发热,白细胞增高,肺
内出现新的阴影,应根据当地常见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
同时应注意充分引流。
注意各种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病因治疗
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在解决呼吸衰竭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也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根本所在。
(七)一般支持治疗
危重患者应监测血压、心率,记录液体出入量。
采取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和消化道功能障碍等。
特别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参考文献
[1]鲁新,余朝恒,王帆.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治疗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2]王今达.危重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J];中国急救医学;198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