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的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的说明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对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更新。
其中“乙肝疫苗预防”部分明确指出:“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24h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
我省对乙肝阳性孕妇免费提供一剂次100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由省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提供,通过市、县(区)性病艾滋病防治机构免费供应产科接种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012年 12月1日,我市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并且实现全省联网。
2013年6月1日起,全省统一使用《河南省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登记表》。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接种情况需录入省级新生儿接种平台。
《河南省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登记表》一式两联,第一联(白色)由产科接种单位留存,第二联(绿色)由新生儿家长留存。
在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可持第二联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办理接种证。
此后孩子持证接种,家长无需再拿户口簿、暂住证、身份证等其他证件。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是指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通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来提供临时的被动免疫保护措施的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献血者的血液中提取的,其中含有足够的抗体来抵抗乙肝病毒。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迅速提供抗体,帮助预防或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通常适用于以下人群:
1. 乙肝病毒暴露后,需要立即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的人群,如乙肝病毒暴露后的卫生工作者、医护人员等。
2. 具有高风险乙肝病毒暴露可能性的人群,例如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人、性伴侣、共享注射器的吸毒者等。
3. 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如过敏史、免疫缺陷等。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通常在乙肝病毒暴露后的24小时内进行,并且需要重复注射一定次数以保证足够的抗体水平。
具体的注射方案和剂量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帮助预防或减轻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然而,乙肝疫苗在长期免疫防护上更为有效,因此,接种乙肝疫苗是最佳的乙肝预防措施。
hbv暴露后的预防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那么hbv暴露后的预防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hbv暴露后的预防,希望对您有用。
hbv暴露后的预防乙肝暴露后预防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hbv暴露后的预防用药1、乙肝职业暴露人员如HbsAb(-)HbsAg(-),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4小时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套注射,即6个月内完成3次乙肝疫苗注射;如以往接种过乙肝疫苗,无抗体产生,除24小时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外,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2、乙肝职业暴露人员HbsAb(+),定量<10iu/ml,除24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外,需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3、乙肝职业暴露人员如HbsAb(+),定量>10iu/ml;或HbsAg(+),则不需预防用药。
医务人员如确认感染乙肝病毒后,除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外,半年内每个月应进行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检查。
hbv的保健方法一要重视出现黄疸加深时的危害性。
肝炎病人一旦出现黄疸,就说明肝脏有明显炎症,甚至有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坏死越明显,黄疸就会越深。
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深度黄疸时,应警惕由于大片肝细胞坏死导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
就目前的治疗水平,重型肝炎及早接受治疗效果较好;中期治疗效果较差,治愈好转率仅为50%左右;到了晚期,则失去了抢救治疗的机会,其病死率高达90%左右。
因此,当肝炎病人出现黄疸时应及时卧床休息,尽快到医院救治。
二要忌酒。
因为酒精不但直接损害肝脏,会使病情加重,而且会影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
72·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12月 第30卷 第 12 期 总第173期【第一作者】吴 刚,男,主治医生,主要研究方向:肝病的临床与病理。
E-mail:****************【通讯作者】石 磬,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E-mail:**************·论著·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蛋白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吴 刚 叶晓玲 张 宇 石 磬*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 (江西 九江 332000)【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单免疫球蛋白-白介素1受体蛋白(SIGIRR)的表达水平改变和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22.01-2022.12本院收治的CHB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本院健康体检人群5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SIGIRR mRNA表达、SIGIRR+细胞频率及CD3+SIGIRR+T淋巴细胞比率;外周血Th1和Treg细胞频率;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 、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PBMC中Toll样受体4(TLR4)的mRNA水平;NK细胞表面NK细胞受体2A抗体(NKG2A)表达,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SIGIRR和各项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PBMC中SIGIRR mRNA表达、SIGIRR+细胞频率及CD3+SIGIRR+T淋巴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P <0.05),TLR4的mRNA高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外周血Th1和Treg细胞频率高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血清IFN-γ、IL-10及IL-18浓度低于对照组(P <0.05),IL-6及TNF-α高于对照组(P <0.05)。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药理作用】本品含有高效价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能与相应抗原专一结合而起到被动免疫的作用。
【适应症】主要用于乙型肝炎预防。
适用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婴儿;意外感染的人群;与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
乙肝免疫球蛋白保存目前,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液体制剂和冻干制剂,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保存方式1、液体制剂,一般要放在2-8摄氏度且与空气隔绝的环境中。
2、冻干制剂,一般要放在10摄氏度以下且空气干燥的地方。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开启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保存2年。
在常温下保存,效价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用法用量(1)用法:本品只限肌注,不得用于静滴。
(2)用量:①母婴阻断:HBsAg阳性的孕妇从产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1次,每次剂量200~400IU。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出生24h内注射本品100IU;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及时间见乙型肝炎疫苗说明书或按其他适宜方案。
②乙型肝炎预防:一次注射量小儿为100IU,成人为200IU,必要时可间隔3~4周再注射1次。
③意外感染者,立即(最迟不超过7日)注射8~10IU/kg,隔月再注射1次。
【不良反应】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有红肿、疼痛感,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禁用。
(2)本品应为无色或淡黄色可带乳光澄清液体。
久存可能出现微量沉淀,但一经摇动应立即消散,如有摇不散的沉淀或异物不得使用。
(3)安瓿破裂、过期失效者不得使用。
(4)本品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使用或给第二个人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对丙种球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可能会与本品产生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可能产生变异反应和免疫过度造成的过敏反应,应予以对症和支持治疗。
【剂型规格】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每瓶100、200、400IU;冻干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每瓶100、200、400IU。
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说明书摘要:1.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概述2.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适应症3.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用法用量4.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应5.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注意事项6.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禁忌7.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储存和运输正文: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是由免疫球蛋白制备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品,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
适用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
一、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概述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由B 淋巴细胞分泌,具有抗体活性。
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是从大量混合血浆或单个供体的血浆中提取制备而成,具有一定的免疫学活性。
二、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适应症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免疫相关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用法用量1.静脉滴注:将药物溶解于适量的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肌肉注射:将药物溶解于适量的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注射液中,肌肉注射。
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遵医嘱使用。
四、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应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一般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包括皮疹、发热、寒战、头痛等。
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注意事项1.本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2.应避免冰冻。
3.如出现混浊、沉淀等现象,不得使用。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六、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禁忌对免疫球蛋白或本品中其他成分过敏者禁用。
七、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储存和运输1.应在2-8℃避光保存。
妇幼保健院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流程
为更好地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进一步规范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特制定我院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流程:
1.妇幼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根据库存量及时去潍坊妇幼保健院领取全市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领取后及时交给药库工作人员进行入库。
2.药库工作人员做好入、出库登记,并按照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和存放要求进行管理、存放。
3.预防接种室由专人去药库领取我院所需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做好领取和发放登记,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存放。
4.各产科病房到预防接种室领取本科室所需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对接种对象按要求进行详细登记,同时每月1号将上一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登记表电子版报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室对各产科免疫球蛋白注射登记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汇总后将电子版和纸质版签字后于2号前报妇幼项目办。
5.妇幼项目办对我院免疫球蛋白使用及信息上报进行质控。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资料一、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1.中和病毒:HBIG中的抗体能够与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肝细胞的结合,起到中和病毒的作用。
2.清除病毒:HBIG中的抗体可以通过与乙肝病毒的非结合复制过程中的病毒颗粒结合,从而加速病毒颗粒的清除。
二、适应症1.乙肝疫苗接种不足者:HBIG可作为乙肝病高风险人群如新生儿、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新生儿等的早期预防措施。
2.高风险暴露者:如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暴露乙肝病毒的人群,以及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等。
三、HBIG的给药途径和剂量HBIG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具体剂量的选用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乙肝疫苗接种不足者:- 一般情况下,针对乙肝病毒传播高风险人群如新生儿等,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或者24小时内注射首次剂量的HBIG,剂量为0.5 mL/kg。
-此后,在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分别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2.高风险暴露者:-职业暴露人员可按以下剂量进行给药:- 第1次接触:制定乙肝病毒阳性的血清样本后,尽快、但不超过7天内给予HBIG 0.06 mL/kg(最大不超过5 mL),同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 以后的暴露:继续接触乙肝病毒阳性的血清样本后,尽快、但不超过7天内再次使用HBIG 0.06 mL/kg。
四、HBIG的不良反应HBIG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红肿和硬结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恶心、呕吐和过敏反应等全身症状。
但一般症状较轻,大多可以自行缓解。
五、注意事项1.对HBIG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2.HBIG首次给药后,需进行HBsAg抗体(抗-HBs)水平的监测,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剂量。
3.HBIG使用后,还是需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以提高免疫效果。
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流程1.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母亲签署乙肝免疫球蛋白知情同意书后即刻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时间段为17:00-7:00出生由产房接种,其余时间段由病房新生儿班接种。
如当班有接种证当班签字,无接种证者画斜线后由上级老师签字。
2.依照乙肝五项化验单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附乙肝五项结果解读)3.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需医生在新生儿病例下医嘱,执行需签字。
4.需要在新生儿免疫接种单,卡介苗接种处未种原因写明。
(母亲系乙肝患者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并签字。
5.无化验单者不予接种。
备注:1.剖宫产者取消术前针注射。
2.产房接种维生素K1,谁接种,谁签字。
3.产房滴注缩宫素,谁执行,谁签字。
乙肝五项结果解读五项全阴:说明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是体内也无抗体,需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第2项阳性,其余为阴:第2项阳性说明体内有抗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此时需要判断抗体强弱,如果变弱,需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135阳性:即平时讲的“大三阳”。
此时乙肝患者病情处于活跃期,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145阳性:即我们平时讲的“小三阳”。
此时乙肝患者病情相对大三阳来说较轻,但只是表示病毒复制慢,传染性弱,如不及时对病情控制,肝脏受损严重将导致病情加重。
1345阳性:说明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15阳性,其余为阴:即我们平时讲的“小二阳”。
表示中等度病毒复制,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过,传染性弱。
第1项阳性,其余为阴:为急性HBV感染早期。
24阳性,其余为阴:为乙肝恢复期,已产生抗体,传染性低。
245阳性:表明患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此时处于恢复期,体内乙肝产生免疫力。
45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慢性乙肝患者实施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影响贺元文发表时间:2018-05-27T12:51:45.45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贺元文贺利利[导读] 慢性乙肝指的是HBV检查结果为阳性,但是发病时间超过半年或时间不确定但是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1]。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4160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实施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诊的5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
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IgM、IgG、Ig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乙肝程度的加重,三个指标的水平逐渐升高,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有P<0.05;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好转病例的IgM、IgG、IgA水平要明显低于恶化病例,P<0.05。
结论: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够为慢性乙肝的诊断提供依据,其水平反应疾病的变化程度,这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意义慢性乙肝指的是HBV检查结果为阳性,但是发病时间超过半年或时间不确定但是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1]。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腹胀、厌食、易劳累等症状。
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肝掌、蜘蛛痣等。
由于该病的病情非常更复杂,从急性发展为慢性会增加治疗难度,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上治疗乙肝的方式主要为保护肝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
免疫球蛋白是诊断乙肝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IgM、IgG、IgA,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进展和肝损伤程度[3]。
本文选取我院5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者,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查,现将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诊的5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脏发生炎症病变,从而引发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后常伴随肾功能损伤,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对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验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乙型肝炎患者10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29~42岁,平均(35.5±6.5)岁。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32~41岁,平均(36.5±4.5)岁。
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0~43岁,平均(36.5±6.5)岁。
根据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好转与否分为好转组62例与恶化组45例。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5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1];②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癌;②急性乙型肝炎;③丙型病毒性肝炎。
方法:三组均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将血液标本置入抗凝管中摇匀,离心处理约10min 后分离血清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A、IgM、IgG。
观察指标:①对比三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水平。
②对比好转组与恶化组干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水平。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M、IgG 水平对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各指标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HepB)使用说明(一)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1.接种对象及剂次:按“0-1-6个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
2.接种途径:肌内注射。
3.接种剂量:①重组(酵母)HepB:每剂次10μg,无论产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阴性,新生儿均接种10μg的HepB。
②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HepB:每剂次10μg或20μg,HBsAg阴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10μg的HepB,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接种20μg的HepB。
(二)其他事项1.在医院分娩的新生儿由出生的医院接种第1剂HepB,由辖区接种单位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未在医院分娩的新生儿由辖区接种单位全程接种HepB。
2.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剂HepB。
HepB、HBIG和卡介苗(BCG)可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
3.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HepB;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小于2000g者,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并在婴儿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HepB接种。
4.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 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
5.母亲为HBsAg阳性的儿童接种最后一剂HepB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HepB。
(三)补种原则1.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
2.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
3.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8日~2017年6月7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40例、重型组4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名。
将三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乙型肝炎患者之间对比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是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更高,且两组乙型肝炎患者的IgA、IgG、IgM均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能够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可对临床用药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对患者病情的好转、预后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主要体现为肝脏炎性病变[1],会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主要发病群体为儿童及青壮年,若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或控制,可能会向肝硬化甚至肝癌转化[2],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临床认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是导致乙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故此择取我院2015年6月8日~2017年6月7日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开展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结果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正文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收治时间:2015年6月8日~2017年6月7日),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轻型组和重型组各40例,选择同期的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乙型肝炎患者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血清病原检查、肝功能检查后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并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有关标准相符合;患者不存在药物禁忌或过敏体质;本次研究已提交至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批准。
排除标准:存在心肺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以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近期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
轻型组——男、女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范围:下限值为19岁,上限值为74岁,年龄平均值(45.38±6.29)岁。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
引言: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高患病率。
在乙肝感染的治疗中,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HBIG的使用并确保患者的疗效和安全,制定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HBIG的定义与作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定义与作用
1.定义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种含有特异性抗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的制剂,主要通过给予乙肝抗体来增加体内免疫力,防止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2.作用
HBIG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被动免疫,通过给予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抗体,中和体内的病毒,降低病毒的复制水平,减少肝脏的病变程度,预防乙肝炎病毒的重复感染。
二、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的内容
1.适应症与禁忌
(1)适应症
- 乙肝感染者的被动免疫:包括婴儿、成人、孕妇等;
- 乙肝病毒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如医务人员接触乙肝病毒后;
- 移植术后预防乙肝复发。
(2)禁忌
- 对HBIG过敏者;
- 患有严重心肌病或其他免疫相关疾病的患者。
2.使用方法与剂量
HBIG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给药途径:HBIG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
- 给药时间:HBIG应在乙肝感染或暴露后尽早给予,最佳时间为2小时内;。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作者:许东华杨秀丽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80例HBsAg阳性孕妇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
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慢性乙肝;垂直传播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
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
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号),4w/次。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做好效果探究。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选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同期对照组,对受检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
结果:肝硬化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其他组整体免疫球蛋白值及相关水平显著较高(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对照组正常患者相关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能够为疾病分类提供正确依据。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临床探讨乙肝作为一种传染性较高的疾病,严重时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临床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状况,严重时将会损害患者的免疫功能。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机体的血液、其他组织内,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在机体后不断复制,直接影响肝功能,并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
本文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的检验,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各类肝病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19~70岁之间,平均为(33.9±6.6)岁;16例为急性肝炎,10例为慢性肝炎,14例为肝硬化。
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为(33.4±6.1)岁。
对受检者进行免疫球蛋白检验,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空腹状态下,采集4ml静脉血,做好离心10min,在清晨空腹状态下,利用血清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清IgM、IgG以及IgA等免疫球蛋白指标的检测。
1.3观察指标血清IgM、IgG以及IgA等免疫球蛋白指标检测。
2.结果通过进行临床比较,其中肝硬化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比其他组整体免疫球蛋白值及相关水平显著较高(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对照组正常患者相关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
关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的说明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对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更新。
其中“乙肝疫苗预防”部分明确指出:“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24h及时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
我省对乙肝阳性孕妇免费提供一剂次100I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由省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提供,通过市、县(区)性病艾滋病防治机构免费供应产
科接种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012年 12月1日,我市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并且实现全省联网。
2013年6月1日起,全省统一使用《河南省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登记表》。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接种情况需录入省级新生儿接种平台。
《河南省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登记表》一式两联,第一联(白色)由产科接种单位留存,第二联(绿色)由新生儿家长留存。
在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家长可持第二联到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办理接种证。
此后孩子持证接种,家长无需再拿户口簿、暂住证、身份证等其他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