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对-2019年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1-08-30T06:14:43.01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米玛拉姆[导读]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诊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米玛拉姆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西藏日喀则 857400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诊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收的40例孕期常规检查发现乙肝病毒孕妇收入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未按时产检且存在乙肝病毒孕妇收入对照组,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对策,对两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进行比较。
结果乙肝病毒感染率方面,对照组是87.50%,观察组是2.50%,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
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在乙肝母婴传播阻断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产妇在孕期接种可以取得显著阻断效果,尽量降低新生儿感染率,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具有传播途径多、疾病危害严重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防控重点。
现阶段,母婴传播感染率显著提升,会影响出生人口质量,并加大疾病防控难度。
临床研究证实,孕后期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有助于降低乙肝母婴感染率[1]。
本文主要针对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在乙肝母婴传播阻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将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接收的40例孕期常规检查发现乙肝病毒孕妇收入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未按时产检且存在乙肝病毒孕妇收入对照组,对照组: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38岁,均值(25.34±1.21)岁;观察组: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8岁,均值(25.29±1.18)岁;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钟预防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妇保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乙型肝炎孕妇52例纳入至本次试验中,根据两组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孕妇分娩0、1、6个月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研究组则在分娩之后0、1、6个月分别给予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对两组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在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和HBsAg阳性率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23.08%、26.92%和23.08%,研究组分别是3.85%、3.85%和3.8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11.54%,研究组是7.69%,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过程中,应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具有显著效果,而且在新生儿健康正常方面占有显著优势,值得不断推广和采纳。
【关键词】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疫苗;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现阶段,我国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家庭聚集现象较为显著。
据有关资料显示,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因素是母婴垂直传播,而传播途径以宫内感染为主,同时其也是新生儿接受乙肝疫苗失败的主要因素[1]。
基于此,合理控制母婴垂直传播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中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本次52例研究对象均为妇保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乙型肝炎孕妇,按照两组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26例,对照组中,孕妇最大年龄值是37岁,最小年龄值是22岁,均值(26.35±1.19)岁,最长孕周41周,最短孕周36周,平均孕周(37.98±1.18)周;研究组中,孕妇最大年龄值是38岁,最小年龄值是23岁,均值是(27.02±1.17)岁,最长孕周42周,最短孕周36周,平均孕周(37.56±1.23)周,组间孕周以及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价值作者:孙孟浓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
方法:我院100例2017.1至2018.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
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在出生后24小时内給予乙肝疫苗注射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在新生儿母亲孕周28周、孕周32周以及孕周36周分别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注射,并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和1个月给予乙肝疫苗注射治疗。
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血的HBsAg阳性率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半年和1年的HBsAg阳性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血的HBsAg阳性率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半年和1年的HBsAg阳性率情况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关键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传播;预防【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80-02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损害的传染病,孕妇的携带率为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对于感染乙型肝炎的母亲,如果不能及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超过五分之三的新生儿会感染乙型肝炎。
研究显示,中国三分之一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通过母婴途径传播[1-2],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如下。
1 资料与用药方法1.1 资料我院100例2017.1至2018.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
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产妇年龄 21~38岁,平均(26.32±4.64)岁;体重48~61kg,平均(58.24±4.44)kg,分娩孕周 37~41 周,平均(39.22±4.51)周;自然分娩 34 例,剖腹产 16 例。
观察组产妇年龄 22~38岁,平均(26.68±4.01)岁;体重48~62kg,平均(58.91±4.14)kg,分娩孕周 37~41 周,平均(39.57±4.55)周;自然分娩 35 例,剖腹产 15 例。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疾病。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胎盘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而母婴传播是其主要的感染途径之一。
为了防止母婴传播的发生,目前推荐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结合乙肝疫苗的联合接种来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属于黄色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纳米级别的病毒颗粒。
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400万人因乙肝病毒感染而死亡。
乙肝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血液传播:感染者的血液与健康人的血液直接接触,如注射器共用、手术操作等。
2.性接触:患者通过性接触方式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3.母婴传播:感染的孕妇会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经过分娩时的血液接触而传播给新生儿。
4.口腔传播:一些习惯性咬指甲或嘴唇的人,接触到周围受到污染的物品(如口香糖、餐具等)或人体分泌物(如唾液等)可能被病毒感染。
乙肝的症状乙肝病毒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感染后2-6个月才会出现症状。
乙肝的早期症状包括:疲劳、肝区不适、食欲缺乏、轻度发热、黄疸等。
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乙肝病毒的后期症状主要包括肝硬化、肝功能异常、肝癌等。
防止母婴传播的方法为了防止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需要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接种乙肝疫苗:针对乙肝病毒的疫苗可以刺激人体生成防御乙肝病毒的抗体,接种后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感染。
乙肝疫苗一般包括初免和加强免疫两种,婴幼儿的初免时间一般为出生后1个月、2个月和6个月,加强免疫时间为出生后6-12个月。
2.乙肝病毒筛查:孕妇在怀孕前、妊娠期和分娩前都应该进行乙肝病毒筛查,有感染的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传染给新生儿。
3.避免非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使用安全套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乙肝病毒。
4.避免输血传染: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手术、输血时应注意使用无菌器具,避免错输等情况的发生。
龙源期刊网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分析作者:李晓琼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摘 ;要】目的:探究在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中,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时限为2016年1月至12月,选取此期间68例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疫苗组(34例)、联合组(34例),联合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均予以乙肝疫苗+HBIG ,疫苗组孕妇不用药,新生儿出生后与联合组相同方式接种乙肝疫苗+HBIG,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HBsAg阳性率、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sAg)阳性率。
结果:联合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5.88%、2.94%,均低于疫苗组23.53%、17.65%(PPP>0.05)。
结论: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保护新生儿健康。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母婴传播【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028-01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一种传染病,为我国常见病,HBsAg(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10~15%,其中30~50%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因此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尤为关键[1]。
以往对于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方式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不理想[2]。
近年来研究中发现,在HBsAg阳性孕期妊娠期间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并在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提升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保证新生儿健康。
基于此,本次选取HBsAg阳性孕妇92例进行研究,研究在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中,HBIG+乙肝疫苗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侯怀泽【期刊名称】《疾病监测与控制》【年(卷),期】2016(0)1【摘要】目的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7月本院310例出生(接诊)的婴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按照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不同预防方式分为三组,将79例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但在婴儿出生后0、1、6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结果设为对照Ⅰ组,将67例既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未在0、1、6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结果设为对照Ⅱ组,将其余164例婴儿出生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且0、1、6月均接种乙肝疫苗设为研究组,对比三组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对照I组与研究组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检出明显低于对照Ⅱ组,其中研究组最低(P〈0.05);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具有显著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效果,并且不会给婴儿机体造成损害,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垂直传播;预防【作者】侯怀泽【作者单位】东莞市樟木头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 [J], 许东华;杨秀丽2.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分析 [J], 赵富华3.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观察 [J], 徐华胜;叶冬梅4.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分析 [J], 简琼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王春娥【摘要】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乙肝孕妇60例,使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对照组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比较两组乙肝五项检查指标、宫内传染率和母婴阻断率.结果:观察组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所占比例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观察组HBV宫内感染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P<0.05);观察组母婴传播阻断率为86.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单纯注射乙肝疫苗效果.【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乙肝五项检查;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作者】王春娥【作者单位】营口第三人民医院,辽宁营口 1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母婴传播是目前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且大部分发展成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严重者甚至出现肝癌[1]。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地区,临床上阻断母婴传播可依靠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2]。
本文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营口地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其它严重器质性病变、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且妊娠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孕妇,排除丈夫确诊为慢性乙肝病者。
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使用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29.24±0.30)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17例;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28.01±0.75)岁,分娩方式:剖宫产14例,阴道分娩16例。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摘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一起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偶合新生儿糖尿病分析发表时间:2017-10-16T10:59:19.5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作者:孟军[导读] 患儿接种疫苗后发生糖尿病,纯属偶合,与接种疫苗无关。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中心卫生院,山东日照,276800)摘要:目的分析患儿发生糖尿病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关系,为今后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并分析患儿的家族史、预防接种资料、住院病历资料、组织预防接种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结果患儿出生后第42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疫苗质量合格,接种过程符合工作规范。
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新生儿糖尿病诊断成立。
糖尿病的发生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结论患儿接种疫苗后发生糖尿病,纯属偶合,与接种疫苗无关。
关键词: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偶合症;糖尿病2013年12月20日,日照市发生1例儿童接种首针乙肝苗、卡介苗后糖尿病病例,患儿监护人认为患儿患糖尿病与接种乙肝疫苗有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要求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日照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经过调查和分析,排除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患儿所患疾病与接种乙肝疫苗无关。
为本文对一起接种乙肝疫苗偶合糖尿病案例进行分析。
1、出生情况患儿,男,户籍是山东省某县,现居住日照市某区。
患儿于2013年11月6日6时在日照市某医院产科二区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800g,产后1分钟阿氏评分8分(呼吸、肌张力各减1分),5分钟评分9分(肌张力减1分)。
因患儿出生后即转入新生儿科治疗,故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2、患儿既往史患儿,男,2013年11月6日6时于日照市某医院产科二区出生,生后30分钟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脑病、宫内感染?、高危儿”转入新生儿科。
入院后行实验室检查:肝肾功示AST 143IU/L , 谷酰转肽酶497IU/L ,总蛋白44.0g/L , 白蛋白28.5g/L ,总胆红素106.83umol/L,直接胆红素10.82umol/L,间接胆红素96.01umol/L,CK 522U/L,CRP 43.6mg/L,GLU 6.80mmol/L;尿常规示葡萄糖 1+,比重1.010;血气分析PH7.409,CO2分压44.3mmHg,氧分压62.0mmHg,实际碳酸氢盐28.0mmol/L,BE 2.8mmol/L;给予蓝光、抗感染、营养脑神经、丙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对症支持治疗11天后,2013年11月17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宫内感染、新生儿脑病、新生儿脑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损伤、高危儿”。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1版),并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进行了更新。
近4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更好地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CHB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并非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CHB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现对本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见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1 术语•慢性HBV感染: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HBV再激活(HBV reactivation):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HBV 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HBeAg阴转(HBeAg clearance):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 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曾有急性或CHB病史,现为HBsAg持续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范围。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
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
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
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
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 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
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联合主动免疫;乙肝母婴阻断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市妇产机构收治的11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110例,其所分娩的婴儿均已按照正规免疫程序注射过HBIG和乙肝疫苗。
检测婴儿血清HBsAg,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产妇是否存在乙肝大/小三阳、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以及孕期是否注射过HBIG等对婴儿HBsAg的影响。
结果本组婴幼儿中,HBsAg(+)10例,阳性率为9.09%,阻断成功率为90.91%。
母亲为乙肝大、小三阳所生的婴儿HBsAg阳性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母亲孕期接种HBIG、分娩方式以及喂养方式等因素的婴儿HBsAg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按照免疫程序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可以有效的降低乙肝的母婴传播率。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141-01乙肝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大陆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比较高,约为7.18%,乙肝的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1]。
乙肝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乙肝携带者中约占50%左右,而经母婴途径传播的婴儿可携带HBV超过10年以上[2]。
我疾控中心对新生儿按照免疫程序注射过HBIG以及乙肝疫苗,观察乙肝疫苗联合HBIG在乙肝母婴阻断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市妇产机构收治的11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110例,其所分娩的婴儿均已按照正规免疫程序注射过HBIG和乙肝疫苗。
其中,产妇年龄23-44岁,平均年龄(35.2±7.1)岁;婴儿的年龄均为1岁,其中男性59例,女性51例,男女比例为1.16:1,所有婴幼儿均已按照“0-1-6”的接种程序接种10μg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并在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的同时接种HBIG100IU。
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乙肝检测双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100例,并平均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于新生儿出生前三个月对母亲每月一次的接种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常规组对婴儿常规疫苗接种。
于婴儿出生八个月后检验其体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含量,记录母亲感染、分娩及喂养方式情况。
结果:对照组和常规组新生儿HsBAg和HsBAb阳性率分别为2%、95%和7%、76%,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作用于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传播【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033-01引言:近年来,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有调查显示,几乎每100个孕妇中就有2%~7%的孕妇乙肝病毒携带患者。
乙肝母婴传播的感染率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了新生儿的健康,故关于如何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已被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此次就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做出临床回顾性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广泛传播。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毒型乙型肝炎(乙肝)是指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肝炎具有病程迁延漫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就会转变为慢性肝炎,继续发展很可能转变为肝硬化,甚至发展到原发性肝癌,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2研究对象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的100例于2012-2015年在我院产检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所产8~36月龄婴幼儿,所有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厌油、头晕、乏力、面色发黄、肝区不适等临床表现和体征,联合辅助检查所有孕妇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均符合修订版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经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预防母婴传播的价值【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经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预防母婴传播的价值。
方法:从我地区产科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产妇中选择72例肝脏功能正常但出现HBsAg阳性的产妇及其娩出的新生儿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及新生儿随机均分成参照组(n=36)与研究组(n=36),参照组对象仅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研究组对象在乙肝疫苗接种基础上,还同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对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乙型肝炎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观察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方式干预后的满意率。
结果:参照组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6例(16.7%),研究组新生儿乙型肝炎感染2例(2.8%),研究组感染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产妇接受不同模式治疗后,研究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将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用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中,优势较为明显。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联合治疗;预防价值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hepatitis Bimmunoglobulin and hepatitis B vaccineSun Li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lin District,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2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and hepatitis B vaccine. Methods: from May 2019 to March 2020, 72 women with normal liver function but HBsAg positive and their newborns were selected as the analysis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ll the women and newborn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n=36) and study group (n=36). The reference group only received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only received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On the basis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we also received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injection.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two groups after different ways of interv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6 cases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6.7%) and 2 cases of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2.8%). The infection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After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different modes of treatment,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of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Key words] hepatitis B;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epatitis B vaccine; mother to child transmission; combined treatment; prevention value乙型肝炎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是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脏传染疾病。
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对目的:探讨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和卡介苗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连州市妇幼保健院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100例),同期选取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96例),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接种乙肝疫苗与卡介苗,对照组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12 h接种乙肝疫苗与卡介苗,比较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红肿浸润时间、脓肿形成时间、结疤时间及卡疤大小。
结果: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卡疤黄豆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脓肿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红肿浸润时间与脓肿形成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卡介苗有助于显著改善HbsAg(+)母亲娩出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照我国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相关规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需于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但卡介苗接种需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间隔30 d[1]。
关于同时间注射HBI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影响研究罕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连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96例),所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
排除标准:合并肝炎,存在妊娠期并发症、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先天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龙源期刊网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罗雪斌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HBsAg 阳性孕妇及其所产新生儿各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新生儿出生后24 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按“0-1-6”程序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检测新生儿的HBsAg和HBsAb,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分娩方式、产妇“大三阳”/“小三阳”情况及产妇孕前是否按程序接种HBIG 新生儿的HBsAg 阳性率。
结果:在60例新生儿中有5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8.3%;有32例HBsAb 阳性,阳性率为53.3%,其中不同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产妇孕前是否接种HBIG 新生儿的HBsAg 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为大三阳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产妇为小三阳的新生儿,(P【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疗效;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2-0042-02乙肝又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其是一种乙肝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患病时间长于半年无明确发病日期的一种慢性肝炎。
该疾病在初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肝组织增大、硬度中等、压痛症状轻微,在医学生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乙肝[1]。
乙肝病毒的感染主要通过遗传和病毒感染等。
在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比较高,比较明显的为家族聚集感染。
在所有传播途径中,母婴垂直传播是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首要原因,而宫内感染又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降低乙肝感染率的重要途径便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2]。
为此,本次研究将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分析赵富华【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所接收的56例患有乙型肝炎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两组,观察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
结果观察组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显然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 阳性率、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17.8%)、6(21.4%)、8(28.5%);观察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3.5%)、1(3.5%)、2(7.1%),对比两组患者的HBsAg阳性率、抗-HBs 阳性率、HBV-DNA阳性率,χ2分别为3.19、4.23、6.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有利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发育。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vaccine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on prevention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Methods Selected 56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8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two cases of 28 group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HBsAg, anti-HBs positive rate, HBV-DNA positive rate were 5 (17.8%), 6 (21.4%), 8 (28.5%), 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rate of HBsAg, anti-HBs positive rate and HBV-DNA positive rate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ere 1 (3.5%), 1 (3.5%), 2 (7.1%). Preven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χ2 were 3.19, 4.23, 6.72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nti-hepatitis B high effective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has a good effect in preven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born.【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21【总页数】2页(P143-144)【关键词】母婴传播;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预防效果;乙肝疫苗【作者】赵富华【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医院内科,河南驻马店463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我国乙型肝炎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1],此次选取我院所接收的56例患有乙型肝炎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在新生儿诞生后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和观察组28例(在新生儿诞生后以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两组,观察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感染父婴传播的可行性分析马燕妮【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ti-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in blocking th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etween father and infant. Methods Totally 68 pairs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spouses in People's Central Hospital in Zhanjiang from January 2012 to May 201 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4 pairs in each group,among whom women were not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but their spouses were hepatitis B patients.The newbor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while the newbor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jected anti-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The birth weight,Apgar scores,the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nd the test results of hepatitis B virus(HBV)of the newborn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birth weight,Apgar scores,and the levels of ALT of the new-borns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The positive rate of HBsAg of the newbo-r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88%(2/34),which was lower than 23.53%(8/34)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The positive rate of HBsAb of the newborns in the observation was 32.35% (1 1/34 ),which was higher than 1 1.76%(4/34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to newborns can effectively block th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of neonatal infection.%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对乙肝感染父婴传播阻断的临床效果。
卡介苗接种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靳晓红;刘元东;程绪浩;李子建;燕爱红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0(0)4
【总页数】1页(P240-240)
【关键词】卡介苗接种;体液免疫;结核菌素试验;接种卡介苗;抗体阳性率;中国防痨杂志;医学研究所;抗体检测;受试者;抗体水平
【作者】靳晓红;刘元东;程绪浩;李子建;燕爱红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6
【相关文献】
1.卡介苗接种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J], 王仲元;匡铁吉
2.婴儿接种卡介苗后的体液免疫应答 [J], Beyag.,U;宋礼章
3.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影响研究 [J], 石海燕;成海斌;石海霞
4.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卡介苗同时注射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影响分析 [J], 孙宇红
5.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卡介苗同时注射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影响分析 [J], 孙宇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对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uan City,Qingyuan 511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39
参照我国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相关规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需于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但卡介苗接种需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间隔30 d[1]。
关于同时间注射HBI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的效果影响研究罕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连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HbsAg(-)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96例),所选新生儿均为足月新生儿。
排除标准:合并肝炎,存在妊娠期并发症、羊水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先天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观察组孕产妇年龄20~35岁,平均(27.44±5.61)岁,孕周28~40周,平均(37.14±
2.01)周,顺产60例,剖宫产40,胎头吸
引10例,HBV-DNA阳性率30.00%(30/100),HbsAg(+)并HbeAg (+)16例,新生儿男52例,
女48例,新生儿出生胎龄38~40周,平均(38.96±1.01)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35±0.19)kg;
对照组孕产妇年龄21~34岁,平均(27.51±5.72)岁,孕周29~40周,平均(37.21±2.15)周,顺产
62例,剖宫产34例,胎头吸引12例,新生儿男50例,女46例,新生儿出生胎龄38~40周,平均(38.98±0.98)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29±0.17)kg。
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胎龄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BVac(生产企业:北京天坛生物XX公司,规格0.5 mL/支)10 μg,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同时于新生儿出生12 h内接种卡介苗(成都生物XX公司),吸取1人份卡介苗,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注射卡介苗。
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上臂;(2)皮内注射接种,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或一次性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
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
勿按摩注射部位。
注意事项:卡介苗接种的基本要求为疫苗有效期内尽早接种;冻干BCG稀释后30 min 内未使用完应予废弃;疫苗要于2~8 ℃避光保存和运输,严禁冻结,接种时亦应如此;疫苗稀释后必须充分摇匀方可接种;谨防注入皮下和肌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山东泰邦生物制品XX公司)100 U。
对于HbsAg(+)并HbeAg(+)孕产妇禁止母乳喂养婴儿。
1.2.2 检测方法新生儿出生7个月时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重复两次测定结果均为HbsAg(+)、HbsAb(-)者作为乙肝母婴传播,即新生儿乙肝感染;反之则为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
1.3 观察指标通过随访,追踪至7月龄,比较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及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卡疤形成)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红肿浸润时间及脓肿形成时间;比较两组新生儿结疤时间与卡疤大小,以判断HBIG是否对卡介苗免疫效果有影响,确保HbsAg(+)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的有效性,降低人群结核病的流行。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
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观察组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字2值 1.44 1.44 5.47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常见疾病。
目前,由于孕产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于围生期将HBV病毒传播至婴儿,即孕产妇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导致乙肝患病率较高,且母婴传播途径成为了慢性HBV感染的重要因素
[2-3]。
HBIG具有阻断HBV母婴传播的重要作用[4]。
新生儿通过注射HBIG中和软产道密切接触的HBV,通过接种HBVac产生乙肝自身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保护免疫,以阻断HBV的传播[5]。
大量文献证实,HBIG联合HBVac在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显著[6-7]。
但关于同时间注射HBI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影响研究罕见。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通过刺激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产生抗体,以用于结核病的预防[8]。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通过侵犯全身器官形成结核病,结核病是目前常见的传染疾病之一,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9]。
开放性肺结核痰菌(+)人群通过咳嗽、喷嚏等方式产生飞沫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型传播结核分枝杆菌。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结核患者
800万人,由于结核病导致死亡约为300万人[10]。
但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保健水平的改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有助于显著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11]。
卡介苗用于预防儿童结核病,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能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降低结核病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与死亡风险[12-14]。
本研究探讨HbsAg(+)孕产妇娩出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BCG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母婴传播有效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卡疤黄豆大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红肿浸润形成率及脓肿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红肿浸润时间与脓肿形成时间长于对照组,结疤时间明显缩短。
研究揭示了HbsAg (+)母亲新生儿娩出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BCG有助于提高新生儿首次接种卡介苗成功率,卡疤形成较大,可降低红肿浸润、脓肿形成,延长红肿浸润与脓肿形成时间,缩短结疤时间,提示HBIG注射能够缓解卡介苗接种期间的不良反应,在不影响免疫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新生儿痛苦,对卡介苗接种具有重要的增益效应[15]。
卡疤形成是卡介苗接种成功的体表标志,卡疤是指绝大部分儿童接种卡介苗后3~4周(初种)或1~2周(复种)会出现的局部反应,经过红肿浸润、脓疱形成、破溃、结痂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在3个月左右脱痂,局部形成瘢痕即卡疤。
这是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过程,是有效接种的标志,如不出现此
反应,反而提示接种失败,应考虑补种。
接种后未形成卡疤的常见原因为皮内注射卡介苗不足0.1 mL,针尖在皮内未做短暂滞留而立刻拔出针头,致药液立即从针刺孔溢出;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在注射过程中菌苗避免与酒精接触,尤其是注射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针眼,以防菌苗被酒精杀伤而降低效果;针头刺入过深达真皮,未形成扁平小皮丘而成半球形皮丘。
结合研究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HBIG和卡介苗有助于提高卡介苗接种成功率。
HBIG有助于改善卡介苗免疫效果,确保HbsAg(+)母亲娩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的有效性,以降低人群结核病的流行。
综上所述,HbsAg(+)孕产妇娩出的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同时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有助于显著改善新生儿
接种卡介苗效果,降低人群结核病流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