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8.78 KB
- 文档页数:3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其中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在孕期未注射hbig 75例为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
观察组hbsag(+)孕妇在孕28周开始注射hbig,100 iu/次,每隔4周注射1次,共3次,hbeag(+)每次注射hbig 200 iu。
对照组孕妇在孕期不注射hbig。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中hbsag(+)孕妇分别于孕28、32和36周时注射hbig 100 iu,hbeag(+)孕妇每次注射200 iu;对照组孕妇孕期不注射hbig。
a组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a组新生儿中hbsag(+)孕妇所生者在6 h内、1月时注射100 iu hbig,hbeag(+)所生者在6月时再次注射hbig 100 iu;b组新生儿不注射hbig,只在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
hbeag(+)孕妇所生新生儿禁止进行母乳喂养[4]。
1.3 检测方法所有孕妇均于孕28周前及分娩前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
新生儿在出生时取脐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5]。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所生新生儿脐血免疫结果比较观察组所生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血清标志中有7例hbsag(+),阳性率为5.83%;71例hbsab(+),阳性率为59.17%。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hbv垂直传播途径产前宫内感染:即经胎盘感染,目前导致活产新生儿发生宫内hbv 感染的机制尚不够清楚,多数认为妊娠晚期胎盘成熟期孕妇胎盘受无形或有形损伤,使母血经胎盘渗漏入胎儿造成感染;也有提出hbv 感染胎盘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传递或称渗透式的细胞转移过程等,wong等提出宫内传播的诊断标准:脐血或出生后第3天婴儿静脉血存在抗-hbcigm,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抗-hbcigm(+)提示婴儿近期有hbv感染;出生后第3天静脉血hbsag水平高于脐血水平,说明新生儿本身有病毒复制,国内学者通过对妊娠中晚期hbsag(+)孕妇胎盘病理研究结果显示胎盘蜕膜细胞、滋养叶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分别为66.46%、58.23%、27.22%、12.66%,胎盘屏障感染率27.22%,提示hbv 可通过细胞间传递至绒毛内的胎儿血管内皮细胞,最后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外,病毒本身也可造成绒毛结构破坏,使含hbv的母血混入胎血,这两种途经均可在胎盘中完成而不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同时指出胎盘hbv感染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中期胎盘hbv感染的机会较低。
产时感染:分娩时剪断脐带过程中,产时胎儿吞入hbv感染的羊水,母体阴道分泌物,产道内血液,以及皮肤黏膜擦伤后与hbv感染的母血接触均可被感染,影响产时感染的因素:hbeag(+)孕妇的阴道分泌物,96%存在hbsag,其分娩的新生儿的胃液中90%hbsag阳性;产程超过9小时脐血阳性率高,因产程长短与母儿间血液交流成正比;hbsag滴度越高,母儿传播可能性越大,hbsag滴度256,新生儿感染率高达70%。
产后水平感染:新生儿通过母乳、母亲唾液感染hbsag(+)、hbeag(+)、hbcab(+)阳性母亲乳汁、唾液hb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45.4%和21.05%,父婴传播: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随着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 论 著 •265持续至1月龄;免疫失败:持续至12月龄静脉血H B sAg 阳性或H B V-DNA 阳性并且H B sAb 阴性。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2.1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与正常值进行对比,进行χ2检验, P <0.05 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 B V-DNA 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 B V-DNA 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 B V-DNA 含量上升。
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1),具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 论关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机制目前正在研究之中[3-5]。
本组结果显示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 B V-DNA 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 B V-DNA 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 B V-DNA 含量上升。
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表1 三组孕妇例数及新生儿免疫情况比较 组别新生儿免疫失败(n)免疫失败率H B V-DNA 转阴组(n=10)00H B V-DNA 含量下降组(n=152)00H B V-DNA 含量升高组(n=36)925.00%(9/36)*合计(n=198)94.55%(9/198)注:与H B V-DNA 转阴组与含量下降组相比,*P <0.01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1),具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孕20周以后,胎盘滋养层细胞能够主动将Ig G 型抗体传给胎儿,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够调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缺陷状态,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也能够促进Th1型细胞活化,有助于体内干扰素Y、白介素-2的分泌,以使H B V-DNA 的水平下降,防止胎儿被H B V 感染[3-5]。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51例hbsag、hbeag两项目性或hbsag单阳性的乙肝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时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儿于出生后立即、满月时分别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0u,于出生后立即,1个月龄,6个月龄不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0μg/次。
对照组于出生后立即,1个月龄,6个月龄不部位注射乙肝疫苗5μg/次。
追踪观察至12个月龄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
结果:观察组28例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1例,表面抗体阳性25例,无表面抗原阳性病例,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2例,hbv宫内传染率7.14%,hbv母婴传播阻断率92.86%;保护性抗体产生率89.29%。
对照组23例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8例,表面抗体阳性4例,表面抗原阳性3例,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4例,hbv宫内传染率30.44%,hbv母婴传播阻断率69.56%;保护性抗体产生率17.39%。
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母婴阻断x2=4.71,p<0.05,保护效果x2=26.6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6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亦高达10%~15%。
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2亿,曾有报道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径[1]。
因此,加强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及表面抗原阳性追踪观察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
Chi na P r ac t i ca l m edi c al,D e ce m be r.2006,V ol.1,N o.9发生免疫失败。
③感染免疫逃逸突变株病毒[1]体外研究已证实a决定簇突变株可改变HBsA g抗原性和免疫性,易成为免疫逃逸株为优势的携带者,而造成免疫失败。
④可能为HBV游离或整合HBV DNA的一些研究报道,进一步说明HBV阳性父亲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子代,并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大三阳父亲更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8],通过生殖细胞的父婴传播,应用联合免疫几乎无效。
研究发现引起免疫失败除上述原因外,还与遗传因素对疫苗的无应答、来自母体的抗-HBe的干扰、疫苗不能防止早已存在的宫内感染有关。
2.3抗病毒药物与被动免疫的联合阻断妊娠末期胎儿各组织器官发育已趋完成,抗病毒药物对其已无明显的影响作用,为了减少母血中高HBV含量,减少宫内感染及免疫失败的发生,国内外有学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乙型肝炎者孕妇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9]。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a-干扰素(IFNa)与拉米夫定(3T C)能迅速抑制HBV复制,可有效的降低母血HBV的滴度,减少宫内感染机率,也有助于降低妊娠并发症。
有学者曾对10名经检测血清HBV含量较高的孕妇于妊娠最后4周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50mg,所产婴儿及时应用HBIG进行被动免疫,结果发现8名婴儿均产生抗-HBs,提示抗病毒药物于HBIG联合阻断虽不能阻止HBV的感染,但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HBsAg转换率。
3宫内感染与阻断研究中的问题探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HBV宫内感染机制、传播方式、母婴阻断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宫内感染还缺乏特异的检测方法、早期诊断的标准,HBsAg、HBeAg 双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的阻断失败率仍居高不下。
因此今后在预防宫内感染的研究上,应重视孕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降低孕妇体内HBV的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在阻断HBV传播的疫苗研究上,应考虑变异株疫苗的研制作用,在现有疫苗中增加变异株的HBsAg以预防免疫逃逸变异株;在提高HBV宫内感染阻断效果的研究上,应研制新型疫苗或推广接种疫苗前同时注射适量的细胞因子;继续把宫内感染的检测、诊断及免疫失败后的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课题,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阻断措施,降低HBV慢性携带率。
1986例孕产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检测结果分析作者:姜丽萍朱晓磊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05期[摘要] 目的研究孕产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分析孕产妇进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结果以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 986例孕产妇进行产前乙肝二对半、抗-HCV、抗-HIV、TPPA检测。
结果 1 986例孕产妇中早期检查例318例,占16.01%,孕中及晚期检查1 668例,占83.99%;其中未发现抗-HIV阳性的孕产妇,抗-HCV阳性、TPPA、HBsAg检查阳性率分别为0.25%、0.15%、13.24%。
结论该院所在地区孕产妇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感染率较低,为发现有感染HIV孕产妇;孕早期的检测率相对较低。
通过对孕产妇进行感染性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孕产妇应该早期接受检查,早期发现传染病以及阻止母婴传播的一种有效防治办法。
[关键词] 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HIV[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b)-0038-02目前,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孕产妇,如果一旦感染上述传染病,影响的不单是患者自己,还可能传播给下一代。
为了降低和阻断上述传染病在母婴间传播,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以及降低医务人员暴露的风险[1]。
该院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 986例孕产妇进行以上传染病筛查检测,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某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 986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27.3±3.6)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23±1.68)周。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空腹抽取5 mL静脉血,进行血清分离备用。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
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
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 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
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乙肝母婴传播2.1 HBV母婴传播方式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
塑jE医药塑!生!Q旦筮垫鲞箜!Q塑H!蜮丛趟型』!!型:堕三堂:型垫:№:19不同剂量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探讨杨翠丽王斯马文阁王向红【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舷)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Rin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a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
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舢)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
结果A组269例.免疫失败6例。
乙肝母婴阻断率9r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l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r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
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r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
替诺福韦酯治疗乙肝孕妇的疗效及对母婴HBV垂直传播的影响邓娟;陈瑜;贾桂【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7(055)018【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孕妇服用替诺福韦酯疗效及其对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40例乙肝孕妇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孕10周开始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治疗,两组新生儿均采取阻断治疗.两组孕妇于孕12周、20周、30周对谷丙转氨酶(ALT)及HBV-DNA进行检测,统计ALT复常率及HBV-DNA的转阴率;新生儿1个月时进行乙肝五项测定,计算阻断成功率.结果孕12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5%和10%,对照组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0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为50%和45%,对照组为20%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0周,实验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为100%和95%,对照组为45%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孕妇早期应用替诺福韦酯可以进行有效治疗,并能阻断母婴间HBV的垂直传播.【总页数】3页(P24-26)【作者】邓娟;陈瑜;贾桂【作者单位】西安市西京医院消化科,陕西西安710032;西安市西京医院消化科,陕西西安710032;西安市西京医院消化科,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R714【相关文献】1.HBV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免疫机制 [J], 梁月兰;符生苗2.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郑积才;陈和敏3.妊娠晚期服用替诺福韦酯阻断HBV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J], 王彦会;孙丽;黄显娇;李薇;赵文静4.替诺福韦酯对四川地区妊娠中期高HBV载量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母婴阻断的疗效[J], 毛创杰; 胡蓉; 曾义岚; 张琼; 康信通5.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 [J],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戴旻笙;杨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著#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刘海英1,马玉燕1,崔保霞1,戴笙1,杨洁2(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济南250012;2.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摘要>目的:研究HB 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 G)预防HB 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
方法:将78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预防组30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3次,每次200I U;对照组48例,只随访查体不用药。
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HB V M)和细胞因子IFN-C,IL-12,I L-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测定HB V 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
结果: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10例,宫内感染率为12.82%.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 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 FN-C,I 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I L-6水平、HB V 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孕妇HBI 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疾病传播,垂直;免疫球蛋白类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79(2002)02-0128-03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assive immunization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blocking the hepatitis B virus to the materna-l infantile vertical transmission action.Liu Haiying,Ma Yuyan,Cui Bao xia,et al.Department o 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 f Qilu Hos pital o 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12=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passive immunization with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 G)on the prevention of HB V intrauterine infection.Methods:78cases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 the prophylaxis group,30cases were injected with HBIG at28,32,36week during pregnancy(200IU per time).In the control group, 48cases were followed-up without injec tion of HBIG.B y using diantibody sandwich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DAS-E LISA)and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 R),the HBV marker(HB V M),ac tivities of IFN-C,IL-12,I L-6and HB V DNA load in the blood samples of mothers and their neonates were tested respectively.Results:The incidence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was12.82%(10/78).In HBI G prophyla xis group,the vertical transmission incidence of the newborns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ant-i HBs of prophylax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01).In the pre gnant women of the prophylaxis group,activities of IFN-C and I L-12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but the I L-6activity and HBV DNA load of the for mer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s:Passive im-munization with HBI G of pregnant woman can block materna-l infantil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B V infection effectively.=Key words>Hepatitis B virus;Disease transmission,vertical;Immunoglobulins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群中大量HBV 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
寻找有效阻断HBV 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措施已成为世界上控制乃至消灭乙肝的关键性课题。
HB V阳性孕妇孕期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128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年3月第11卷第2期Prog Obstet Gynecol,M ar.2002,Vol.11,No.2有效地预防HBV母婴垂直传播,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本研究测定了78例HBsAg阳性孕产妇外周静脉血清乙肝标志物(hepatitis B markers,HBV M)、HBV DNA含量和细胞因子干扰素-C(I FN-C)、白细胞介素-12(IL-12)、IL-6水平,并比较了30例HBsAg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 G治疗前后外周血HBV DNA 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HBIG 治疗预防HB V宫内感染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理。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济南市妇幼保健院门诊行产前检查、随访和分娩的HBs Ag阳性孕妇78例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30例,于孕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HBIG为成都蜀阳制药厂产)3次,每次肌注200IU;对照组40例,只随访查体不用药。
所选病例孕期均无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及妊高征史,无肝炎史、症状或体征,肝功能正常,两组孕妇年龄、孕产式、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差异均无显著性。
其丈夫均排除携带HBV。
78例孕妇共分娩新生儿78名。
1.2方法1.2.1标本采集及处理(1)于孕28周前采集2组孕妇外周肘静脉血各2ml,注入有盖消毒普通试管,离心前置4e冰箱保存,6h内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HBV M 及HB V DNA含量;分娩时采孕妇外周肘静脉血2ml,用前法离心后取部分血清测定HBV DNA含量,另一部分-80e冻存,待一并检测IFN-C,IL-12,IL-6水平;(2)新生儿血标本的采集:分娩时在无菌条件下留取脐静脉血2ml,用前法分离血清定量检测HB V M及HBV DNA。
1.2.2检测方法(1)乙肝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双抗夹心ELIS A法,试剂盒购自厦门泰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检测仪器为美国DENLEY自动酶标洗板机、BIO-RAD450型酶标仪。
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按照说明书;(2)HB 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
标本的HBV DNA含量以copy/ml表示;(3)IFN-C,IL-12,IL-6水平的测定: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
试剂盒为美国TPI公司原装进口产品。
W-4自动洗板机为芬兰Labsystem公司产品,CB372酶标仪为美国DYNEX公司生产。
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3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定义新生儿脐血清HBsAg,HBV DNA任一项阳性即诊断为宫内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V2检验。
2结果2.1预防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78例HBsAg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宫内HB V感染10例,宫内感染率为12.82%。
孕期应用HBIG可降低胎儿HB V感染率,孕妇HBIG预防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OR= 6.69,P< 0.05)。
见表1。
表1HBIG预防组与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率比较组别n胎儿宫内感染n%OR95%CI预防组301 3.33 6.69 1.02~43.80对照组48918.75P<0.052.2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与孕妇应用HBIG预防呈相关性,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OR=23.5,P<0.001)。
见表2。
表2新生儿脐血清抗-HBs检出率比较组别n抗-HBsn%OR95%CI预防组302073.3323.5 6.52~84.67对照组481* 2.08*此1例新生儿的母亲血清HBsAg和抗-HBs双阳性2.3HBIG预防治疗对孕妇血清中IFN-C,IL-12,IL-6水平及HB V DNA含量的影响预防组孕妇HBIG 治疗前后血清中HB V DNA含量的几何均数分别为7.11?0.43,5.21?0.25,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孕妇IFN-C,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6水平,HB V 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3。
表3HBIG治疗前后孕妇血清中IFN-C,IL-12,IL-6水平(Q/pg#mL-1)及HBV DNA含量比较( x?s)组别n IFN-C IL-12IL-6HB V DNA含量*预防组30952.21?81.19721.15?30.71515.33?40.09 5.31?0.42对照组30612.05?41.23489.15?20.04753.02?46.337.01?0.6 *HBV DNA含量是指样本的几何均数3讨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 vaccine)阻断HB V母婴传播的作用,已被充分肯定,但仍有10%~20%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宫内感染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