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41.61 KB
- 文档页数:2
浅述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尚萌(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㊀周口㊀466000)作者简介:尚萌,性别:女,出生年月:出生年月:1981年8月26日籍贯:河南省周口市,职务:护士长,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护理本科,研究方向:临床护理㊀㊀产后出血是指孕妇娩出胎儿后24h 内出血量大于500m l,为产科的严重并发症,位居我国产妇死亡之首位.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患者60例,汇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如下: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产后出血患者60例,占同期住院分娩产妇的2.90(57/1960),60例均符合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5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20例;孕周34~41周;出血时间发生在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者46例,占产后出血产妇的84.2;发生在胎盘娩出至产后2h 者10例,占产后出血产妇的12.2;发生在产后2~24h 者4例,占产后出血产妇的3.6;平均出血量850m l.2.方法根据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计算百分比.3.结果6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39例,占68%;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15例,占23%;软产道损伤引起产后出血5例,占7%;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1例,占1%.4.原因分析4.1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原因,任何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如产妇平素体质虚弱㊁产程过长㊁滞产㊁羊水过多等因素.4.2胎盘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胎盘剥离不全和胎盘剥离滞留宫腔影响宫缩致出血不止.4.3软产道损伤妊娠时软产道血管丰富充血,分娩时若发生软产道裂伤,失血量较大,如子宫收缩强,产程进展快,胎儿过大㊁会阴弹性差及助产操作不当,可引起会阴㊁阴道㊁宫颈裂伤,严重者裂伤可达到阴道后穹隆㊁子宫下段,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4.4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少见,但后果严重,因羊水栓塞㊁胎盘早期剥离及妊高症㊁胎死宫内等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出血,少数是全身性出血倾向疾病,如白血病,妊娠合并重症传染性肝炎等引起产后出血.5.护理对策5.1产前加强孕期宣教与产前检查,及早发现与治疗并发症.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有产后出血史㊁贫血㊁多胎妊娠㊁羊水过多等孕妇进行高危妊娠筛选,跟踪随访,发现问题,提前住院,做好输液输血准备.5.2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应用产程图监护产程,做好产妇心理指导,消除恐惧心理,鼓励进食,补充能量,防止疲劳.指导产妇定时排尿,防止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头下降,造成产程延长,观察胎心变化,如有异常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配合助产,适时保护会阴,必要时行会阴切开术,合理使用缩宫素,减少出血,胎盘未剥离前勿过早牵拉脐带,及时协助胎盘娩出,并检查胎盘胎膜剥离是否完整,注意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发现异常,及时缝合处理.5.3产后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㊁子宫收缩情况及出血量,注意观察会阴缝合处有无血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督促产妇及时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如无异常送回病房,实时监测产妇阴道出血量㊁宫底高度及生命体征变化至24小时.鼓励产妇让新生儿早吸吮,利于子宫恢复,保持外阴清洁,指导产妇进食高蛋白㊁高热量饮食,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加强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抵抗力.5.4急救护理产妇有产后出血倾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4--6L/分钟,密切观察血压㊁脉搏㊁呼吸和神志变化,给予保暖,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及早发现休克早期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积极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协助按摩子宫迅速止血,遵医嘱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准确收集并测量出血量,并观察颜色及有无凝血块,有利于医生准确判断出血量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纠正休克,从而减少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产妇死亡率.6.讨论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要鼓励产妇参加围产期保健,评估孕妇高危因素,增强其保健意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们产科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力,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早期发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和治疗,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菅秀萍(包头市青山区中医医院㊀内蒙古㊀014000)㊀㊀摘要: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 P )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7例I C U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呼吸机管路管理㊁呼吸道护理及口腔护理,分析各危险因素对V A P 发生产生的影响.结果:367例中有127例患者发生V A P,其危险因素包括昏迷㊁通气时间㊁心肺复苏㊁留置胃管及气管切开等.结论:针对V A P 危险因素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㊁呼吸道护理及相关基础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关键词:V A P ;危险因素;护理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367例I C U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50例,年龄4-91岁,平均年龄68.5岁;所有患者均为I I 型呼吸衰竭,昏迷者257例,心肺复苏者37例,留置胃管者211例,气管切开者130例.机械通气时间3-26d ,平均18d .1.2V A P 感染判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判断,标准如下:使用机械性通气48h 后或撤机拔管48h 内X线胸片可见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实变体征和可闻及湿锣音;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有炎性支气管分泌物;痰培养有病原菌;在已知病原菌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菌.1.3护理方法1.3.1呼吸机管路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要定期更换气管套管,患者行器官切除术,则要使用一次性管套,内管尽量做到每周更换;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呼出端的细菌过滤器及湿化液;管道及湿化罐等通气部件至少每周更换一次,如发现污染则立即更换;管内如积存冷凝水要及时清除,因为呼吸机通气环路中的冷凝水是高污染物,患者口咽部是细菌的主要来源.需要注意掌握内套管的更换频率,频率过高反而会导致V A P 的发生;及时排空收气瓶,湿化器㊁雾化器等所装液体必须在24h 内全部倾倒,更换灭菌蒸馏水,以免气道冷凝液倒流.1.3.2呼吸道管理吸痰:严格掌握吸痰指征,具体如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听诊气道有痰鸣音;血氧分压降低或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排除其它原因的呼吸机高压报警.上述情况出现一种即给予吸痰.吸痰时尽量选择硅胶材质㊁头部圆钝的吸痰管,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吸痰对呼吸道的损伤.吸痰时尽量保持轻柔的动作,吸痰管插入深度大于气管插管1-2c m 为最佳;每次吸痰连续不超过3次,每次持续不超过15s,以免上下提插吸痰管而损伤气道;吸痰前后给予高深度氧吸入2m i n;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道湿化:建立人工呼吸道后,由于上呼吸道会失去保湿及保温的功能,再加之机械通气量增加,气管㊁支气管粘膜水分会丢失,从而导致粘膜干燥㊁分泌物不易排出,进而增加肺部感染的机率,因此要采取必要的呼吸道湿化措施.本组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呼吸道持续湿化,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采用微量射泵持续湿化,可以保证呼吸道一直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的状态,以降低痰液的粘稠度,便于稀释的痰液排出.1.3.3口腔护理在进行诸如吸痰等相关操作时,机械通气患者口腔里的细菌会随之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因此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非常必要.插管后要每日检查患者的口腔,用2%呋喃西林溶液棉球擦拭,每日2次;如患者口腔异味较重,可用双氧水棉球进行擦拭,不仅可以降低V A P 的发生率,而且可预防口唇干裂;如患者需长期机械通气,则每周要进行一次常规的口腔咽部细菌培养,再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口腔局部用药.2结果不同危险因素对V A P 发生产生的影响如下表1所示表1㊀不同危险因素对V A P 发生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发生情况例数发生V A P 例数比例x 2值P 值昏迷有25711645.14%42.023<0.05无1101110.00%通气时间>3d 25311746.25%48.77<0.05ɤ3d 114108.77%心肺复苏有372567.56%19.757<0.05无33010230.91%留置胃管有2119745.97%28.34<0.05无1563019.23%气管切开有1307356.15%41.308<0.05无2375422.78%3结语V A P 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严重的院内感染.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必须的生命支持手段,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从而降低V A P 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本研究367例患者通过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㊁呼吸道护理及口腔护理,有效降低了V A P 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I C U 患者的生存率.参考文献[1]卞文霞.3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2(1):16-18.[2]王智霞,崔运红.气管插管病人应用呼吸机并发症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职业与健康,2012,22(15):1230-1231.[3]张兵,信如梅.体位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 ].现代护理,2013,12(5):1402-1403.533药物与人㊀2014年12月第12期㊀第27卷㊀总第324期㊀㊀M e d i c i n e &p e o pl e ㊀D e c e m b e r 2014㊀V o l u m e 27㊀N O.12。
常见产后出血原因治疗及护理分析林惠[摘要]总结在本院住院分娩的若干例分娩产妇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出生后 24h 内出血量≥500ml 定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重视产前的检查及保健;产时科学的处理产程,减少危险因素,对症处理及积极配合急救,产后细心观察,并加强生活、心理护理,是医务人员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也是产科休克的主要原因,根据报道约 1/3 的产妇死亡直接与产科出血有关,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定义,掌握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极其重要。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80%。
[关键词]治疗措施、控制感染、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是我国产科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 2%-3%,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主要课题,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基层医护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本研究针对产后出血实施的治疗措施,控制感染护理干预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A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本院分娩产妇 5168 例,发生产后出血 152 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94%,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积极治疗,无 1 例死亡,在 152 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最小年龄 18 岁,最大39 岁,初产妇 72 例,经产妇 80 例,孕周为 29+4~44+2周孕,出血量≥500~1000ml 105 例,>1000~2000ml 32 例,>2000~3000ml 12 例,>3000ml 3 例,均符合胎儿娩出后 24h 内阴道出血量≥500ml的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产后出血是十分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产后出血问题一旦发生,止血不及时,甚至会导致产妇死亡。
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产后出血的针对性护理质量,本文就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希望从专业领域、管理领域给出一些参考意见,助力临床产后出血护理管理提质增效。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问题;对策产后出血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异常流血,且总量超过500mL的产科并发症[1]。
产后出血的诱发因素众多,包括心理、胎盘、胎儿体质量、妊娠期合并症等,导致产妇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问题,加之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持续性地异常阴道流血[2]。
产后出血问题已经成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3],临床在护理产妇时,需要针对性地采取预见性护理工作,以防产后出血问题发生。
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常因人员意识问题、操作问题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后出血护理工作开展不及时、不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风险,不利产妇良好预后。
下面,本文就产后出血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应对,以飨同道。
1 临床产后出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人员认识不足,只注重事后护理,忽视预见性护理部分低年资护士,对于产后出血问题的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这类产科并发症的凶险性,因此不重视对产后出血的预防;认为只要加强事后护理,就可以解决疾病,保障患者良好预后;甚至有部分低年资护士认为,预见性护理没有必要,错误地估计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认为每位产妇均预防性护理,是对临床宝贵护理资源的一种变相“浪费”。
1.2 人员专业性不足,针对产后出血的预见性护理能力缺失一些低年资护士由于缺乏培训,导致在产后出血问题的护理方面专业性不足,应对能力欠缺。
尤其是在产后出血问题的预见性护理工作上,存在不了解、不专业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产后出血护理品质,使产妇面临更大的护理风险。
另外,专业人才引进效率低下,产科整体护理水平提升缓慢;此时若产科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工作难度[4]。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产后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产科疾病,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者超过1000ml,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首。
所以如果没有采取适当且对应的护理对策则会对产妇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从目前的医学资料来看,产后出血形成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根据调查得出子宫收缩乏力的比例占整体的73.3%。
考虑到这方面则需要针对产妇进行一系列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措施,进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接下来针对三种较为常见的出血原因进行简要介绍:子宫收缩乏力:形成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妇在分娩阶段就可能形成了宫缩乏力问题,因此在胎儿分娩之后的胎盘剥离速度较慢,在未剥离引导之前只会出现少量的流血现象,而完成胎盘剥离之后会因为子宫收缩的力度下降,会导致子宫内部出血情况无法得到有效制止,并且因流出的血液会在阴道内部聚积,出现实际出血量与流出阴道的血量不符合,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关手段进行评估测量,则会导致产妇在产后出血之后出现失血性休克,具体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脑袋昏沉、冷汗不止、脉搏微弱、血压数值迅速下降,在检查产妇腹部期间会出现子宫轮廓不清的现象,该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子宫松软无法收缩而形成,若是胎盘已经完成剥离,则子宫将不再形成力道将胎盘排出,导致更多的血液积在宫腔内无法排除。
软产道裂伤:临床表现为从阴道当中流出的血液在不接受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完成自凝,并且因裂伤情况较为严重会导致小动脉破损,血的颜色会比较鲜红。
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流出的血液无法凝固,并且无法完成止血。
护理措施方面,按照目前的医学护理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产时护理、产后护理和心理护理及急救护理等这几个方面,具体如下:产时护理:在待产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的产妇更需要进行重点护理与观察,可以使用宫缩剂等相关药物实现对特殊产妇产程得积极干预,并通过助产技术来加快产妇的产程,避免产程过长的问题发生,要严格控制住胎头娩出的速度,在完成分娩之后需要快速检查产妇胎盘处是否有缺损的问题,及时发现胎盘问题则能够防止因胎盘原因而出现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措施临床上当产妇在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产后24h出血量达到或者超过500ml即可确诊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医院妇产科常见重症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
通常是受子宫因素、软产道因素、胎盘因素以及产程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就会造成产妇休克性死亡。
因此,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分娩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54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标签:产后出血;原因分析;护理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分娩产妇5218例,发生产后出血15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98%,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为(28.5±2.6)岁;其中初产妇69例,经产妇85例,平均出血量为(500±120)ml;孕期为37~40w,平均孕期为(38.6±1.2)w;其中12例产妇在产后2h出血量达400ml,其余产妇在胎盘剥离后24h内持续出血,出血量超过500ml,经临床确诊为产后出血,排除血循环系统疾病和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
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积极治疗后无1例死亡。
1.2 方法护理人员应当从产妇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实施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产前观察及护理:产妇入院后应当进行凝血功能、胎心音、胎位、宫缩强度和宫口开张程度的检查,并结合产妇身体素质和既往病史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安全分娩护理模式。
此外,应当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确保产妇以良好的状态待产,避免紧张导致宫缩乏力现象发生[1]。
②产中观察及监测:在分娩生产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用产程图监测分娩进程,出现产程滞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或使用催产素。
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简介产后大出血是指在分娩后出血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它是妇产科紧急情况中最常见的一种,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对于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产后大出血的原因产后大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以下因素引起的: 1. 子宫肌肉收缩不良 2. 子宫创伤(例如,产钳助产或娩出困难) 3. 子宫内膜异位(胎盘残留、胎膜残留等) 4. 凝血功能异常 5. 子宫内留置物(如胎盘或胎膜残留) 6. 子宫破裂等。
护理措施1. 快速监测和评估•即使是微量出血也要及时观察和监测,确保产妇的稳定。
•包括监测产妇的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
•定期测量和记录出血量和出血的性质。
2. 保持休息及复苏•产后出血可能会引起产妇失血过多和虚弱。
•确保产妇保持躺卧休息,减轻出血带来的不适。
•提供充足的水和营养以帮助恢复体力。
3. 给予补液和输血•如果产妇的血容量严重减少,需要考虑给予输液和输血。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补液和输血途径,例如静脉输液或输血。
4. 控制出血源•针对不同的出血原因进行控制。
•如果是子宫肌肉收缩不良,可以给予滴注催产素。
•如果是子宫创伤,可以通过缝合或手术修复来控制出血。
•如果是子宫内膜异位,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手术。
5. 监测凝血功能•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需要密切监测和评估。
•可以进行相关的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6. 慢性控制和预防•在产后大出血后,应密切关注产妇的康复过程。
•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教育,如坐月子期间的注意事项、饮食和用药等。
•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产妇的身体恢复和生命体征。
7. 心理支持•对于经历产后大出血的产妇来说,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为产妇缓解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产妇与家人交流,寻求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结论产后大出血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妇产科紧急情况。
通过快速监测和评估、保持休息和复苏、给予补液和输血、控制出血源、监测凝血功能、慢性控制和预防以及提供心理支持,可以提高产妇的存活率和康复率。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措施引言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大量出血,是妇产科急症之一。
产后出血不仅给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带来威胁,还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非常重要。
原因产后出血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子宫收缩不良 - 在分娩后,子宫需要收缩以减少出血。
如果子宫无法充分收缩,就会导致血管暴露,从而引起出血。
2.子宫损伤 - 分娩时,子宫和阴道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如果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受到过多的牵引或有其他损伤,就会增加出血风险。
3.胎盘问题 - 胎盘固定不良或胎盘异常剥离都会导致产后出血。
这可能是由于胎盘留存、胎盘附着异常或胎盘发育不良引起的。
4.凝血功能异常 - 一些特定的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可能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措施为了预防和处理产后出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产后血流量监测 - 在分娩后及时监测产妇的血流量,特别是在前兆出血之后。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出血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2.及时处理子宫收缩不良 - 对于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妇,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注射催产素或使用其他药物来刺激子宫收缩。
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可能需要进行手动检查或手术处理。
3.胎盘处理 - 在胎盘排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以防止产后出血。
4.注意凝血功能 - 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妇,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治疗。
5.产后护理 - 产后护理是预防和管理产后出血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输液、输血或手术干预。
结论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对产妇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及时监测和处理子宫收缩不良、胎盘问题、凝血功能异常等,可以有效预防和管理产后出血。
产后护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密切监测产妇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