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8.22 KB
- 文档页数:1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摘要】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之外,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加强产前、产时、产后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监护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分析;预防;护理措施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 ml者,称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1]。
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临床上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的难度,常低估实际出血量,故实际发生率更高。
因此对产后出血预防相当重要,应该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早发现、早预防,采取有效预防护理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2]。
1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凡可引起产后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常见的有如下因素。
1.1 宫缩乏力产后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靠子宫肌肉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减慢,形成血栓,从而使出血停止。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滞产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以及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双胎等使子宫过度膨胀,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均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1.2 胎盘因素因多次人工流产、妊娠频繁致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及部分胎盘残留、前置胎盘等因素影响子宫正常收缩而发生产后出血。
1.3 软产道裂伤产程过快、胎儿过大、疤痕子宫、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裂伤可达阴道穹窿、子宫下段甚至盆壁,造成腹膜后血肿或阔韧带内血肿,引起产后出血。
1.4 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贫血患者发生产后出血几率显著高于无贫血者[3],其他如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因子缺乏等易引起产后出血。
妊娠合并各种急慢性肝病、妊娠合并胆汁淤积症,肝内胆汁淤积症者,胆汁中胆盐分泌不足,维生素K吸收减少,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显著减少,也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果洛州甘德县人民医院,青海甘德814100【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10-02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400ml或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其发病急,短时间内阴道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为了避免和减少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应加强临床检测和护理。
因此应积极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降低产妇死亡率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现将如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临床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分析1.1子宫因素:子宫收缩不良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因子宫肌纤维的收缩和缩复,使子宫肌壁血窦内血栓形成,从而制止胎盘剥离面的出血。
因此,凡一切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与缩复的因素,皆可造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如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三产程延长及各种难产之后,或产妇体质虚弱,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如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使子宫肌纤维伸展过度,妊娠中毒症致子宫肌水肿等情况。
1.2胎盘因素:胎盘滞留:以部分胎盘粘连及植入性胎盘所致胎盘剥离不全多见。
胎盘娩出后发生阴道流血、色鲜、量多而有血块时,如为间歇性出血,多为胎盘或胎膜部分残留。
1.3软产道损伤:以子宫颈裂伤为最多见。
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色鲜红而量多时,多为产道损伤性出血。
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良好仍有阴道出血,也有产道损伤的可能。
1.4凝血功能障碍:以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或重度妊娠中毒症等所引起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为主。
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产后出血量多而不凝。
用各种促进宫缩的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必须立即抽血,并进行有关凝血功能化验检查。
2.预防措施2.1由于产后出血常发生在分娩后两小时内,发生于分娩6小时以后者明显减少。
预防出血的护理措施1. 简介在医疗护理中,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出血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介绍预防出血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免于出血。
2. 预防出血的重要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失血过多,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出血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3. 预防出血的护理措施3.1 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术后出血、造口积血等。
如果发现任何异常的出血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汇报给医生。
3.2 维持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凝血因子,以维持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3.3 规范操作,避免损伤血管和组织在进行医疗操作时,护士应规范操作,避免损伤患者的血管和组织,以减少出血的发生。
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操作技术熟练,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
3.4 注意药物的使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如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使用的药物,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监护,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5 预防感染的护理感染是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
护士应通过正确、规范的操作和卫生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以降低出血的风险。
这包括正确使用消毒剂、无菌操作、规范穿戴手套等。
3.6 教育患者和家属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出血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教育内容应包括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外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4. 结论预防出血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它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维持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规范操作,注意药物使用,预防感染,以及教育患者和家属。
浅谈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分娩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而且产后出血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占我国孕产妇出血死亡的首位,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0%-30%,由于产后出血病情急,病情重,处理不当,耽误抢救时间,最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助产技术对预防产后出血、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现将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护理1 产后出血的诊断与处理产妇出血后及时诊断与处理,胎儿娩出后立即将弯盘置产妇臀部下方,收集出血,待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软产道损伤,进一步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如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用手按摩时子宫收缩变硬,轮廓清楚,停止按摩时子宫又变柔软,轮廓不清,即可确定子宫乏力性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助产人员不要惊慌,应采取时而有效的方法及治疗,如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等。
2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产后子宫乏力性出血,易发生休克,一旦发生,医护人员一定冷静,在采取保暖、吸氧、积极促进子宫收缩,向医师报告的同时,迅速采取止血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立即急检血型、采配血,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应在短时间内补足失血量,严密测量出血量,详细做好特别护理记录单。
2.1 产妇出血制止,休克纠正后,应安慰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宫底的高度,宫复情况和阴道出血量,特别是产后2h内,及时压出阴道血块,待产妇情况均正常后,方可送回病房。
2.2 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产后24h内仍密切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注意给予产妇营养丰富的饮食,纠正贫血。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经过分析,明确产妇出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加强围产期的保健,严密观察及正确处理产程,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措施
1. 孕期管理: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的各种并发症,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等。
2. 分娩期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正确处理产程各个阶段,避免产程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子宫破裂或子宫收缩不足。
3. 合理使用宫缩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宫缩剂,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 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及膀胱充盈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护理措施
1. 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2. 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病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建立信心。
3. 伤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有侧切伤口,应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
饮水,以补充产后的消耗,促进身体恢复。
5. 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定时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如有子宫收缩不良,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6. 出血量的观察与处理:密切观察并记录阴道出血量,如有大
量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输血等处理。
7. 哺乳指导:指导并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8. 功能锻炼:鼓励产妇在恢复期间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深呼吸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通过以上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恢复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与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护理研究进展。
通过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
产后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且后果严重,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给产妇整个家庭带来较大的伤害。
通过对产后出血进行有效预防控制,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而通过急救护理、产后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也能改变产后出血的不良结局,最大限度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控制;护理措施;研究进展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是发展中国家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但与产妇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相关,又与产妇的分娩方式、护理方法有关,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如果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危机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产妇的围生期应该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与护理工作,尽量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产妇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产后出血的发生因素(一)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任何可能会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乏力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宫缩乏力,比较常见的原因包括:子宫因素、产科因素以及全身因素。
如巨大儿、多肽、羊水过多等都可能会引起子宫过度膨大,产次过频、剖宫产史等也会引起子宫肌产生损伤,最终引起工作法力,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全身因素当中,产妇在分娩之前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精神过度紧张、使用镇静剂等都可能会成为子宫收缩乏力的诱因。
产科因素包括产程较长导致产妇消耗体力、妊高症等,都可能会诱发产后出血。
(二)软产道损伤产程进展速度比较快、软产道损伤、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发生之后,同时分娩过程中对会阴部位保护不当,或者阴道手术时并没有正确操作,都可能会引起软产道裂伤,导致产后出血,甚至引起阔韧带血肿等严重后果。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产后出血是指在分娩后,产妇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急诊情况。
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1. 观察产妇情况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观察产妇的情况,包括血量、颜色和凝块等方面的变化。
定期量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判断出血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2. 维持产妇的体温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体温降低,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暖气毯,加厚床上用品,确保产妇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 提供呼吸支持产后出血严重的情况下,产妇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心率加快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呼吸支持,以保证产妇的供氧量和呼吸功能。
4. 快速输液产后出血发生时,产妇需要迅速补充失血的液体,护理人员应根据产妇体重和出血量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和输液种类。
快速输液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关键之一。
5. 给予适当的药物在控制产后出血时,有时需要给产妇使用药物来帮助止血,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医嘱给予产妇适当的药物治疗。
6. 注意感染预防在进行产后出血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清洁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有感染风险的产妇,应提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7. 血制品输血对于产后出血严重,失血量过大的产妇,可能需要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符合输血的条件,同时监测产妇的输血反应情况。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1. 产前的合理准备产前的合理准备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包括对产妇进行详细的产前检查,了解其过往史、家族史和孕期情况,提前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
同时,产前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增强产妇的体质。
2. 临产前的维持正常体温临产前,保持产妇正常体温非常重要,产妇的低体温会导致宫缩力减弱,容易发生出血。
因此,在助产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产妇体温过低。
浅析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在产后24小时至6周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
产后出血是产妇最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休克、贫血、甚至死亡。
对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临床护理1. 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不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护士需要了解各种原因,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症状,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加强监测对于有产后出血风险的产妇,护士应该加强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了解产妇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产妇在分娩后需要休息,但也不能完全卧床不动,室内需要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度开窗通风,减少细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
4. 保持患者清洁产妇容易出现代谢紊乱,护士要及时帮助产妇进行洗漱、更换衣物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
5. 疼痛管理产后出血产妇可能出现明显的子宫收缩疼痛,对于剧烈的疼痛需要及时给予镇痛,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6. 相关检查产后出血产妇需要进行相关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注意饮食和营养产后出血产妇需要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护士要及时了解产妇的饮食情况,根据产妇的需要提供丰富的饮食和营养,促进产妇的康复。
8. 维护产妇的情绪产后的产妇情绪容易波动,护士要设法安抚患者,让她感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关爱,加快康复速度。
9. 饮食指导产后出血产妇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容易消化的饮食,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保持机体的健康。
10. 减轻体力劳动产后的产妇需要减少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子宫的负担,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11.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二、健康教育1. 增加产妇的健康知识对于产后出血的产妇,护士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产后出血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等知识,让产妇了解产后出血的危害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摘要】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内出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
产后出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产妇的生命。
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对产后出血的控制和预防,护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1 病因及临床表现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软产道损伤等。
有些产妇在分娩时精神过于紧张,导致子宫收缩力不好,是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胎盘滞留,包括胎盘剥落不全、胎盘粘连、胎盘嵌顿、胎盘胎膜部分残留,也是造成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如果产妇患有血液病、重症肝炎,其后果也很严重,必须高度注意。
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产后24小时内流血量超过500ml,继发出血性休克及易于发生感染。
随病因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2 预防和护理2.1 产前的预防和护理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定期进行体检,向孕妇宣教妊娠生理、孕期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教会孕妇自我监测技能,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高危妊娠的发生。
产前要详细了解产妇的病史。
对于有潜在出血原因者,应予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病例应做好预防,避免和减少软产道裂伤。
护理人员应该在产前检查中,向孕妇提供与妊娠、分娩、保健的相关知识,减轻孕妇在妊娠分娩进展中的焦虑,恐惧心态。
助产人员应该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以及相关的保健治疗护理措施。
2.2 产程的观察和护理在待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产程延长、难产、滞产等。
80%以上的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出血的预后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有急性的大出血,也有小量不断或阵发性出血小量不断,前者易被发现,而后者易被忽略,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必须正确地估算失血量。
我们在胎儿娩出后就认真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积极主动处理和缩短第三产程,正确应用缩宫素,可以使产后出血明显减少。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摘要】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地挽救产妇生命。
产后出血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预防措施不完善,抢救不及时将会造成产后大出血。
产后出血起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
开展对产后出血常见病因的预防性护理、诊断、抢救以及全程护理措施的研究,对降低产妇产后大出血死亡率、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护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者,产后2h内出血量≥4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起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对于产后出血,预防是重点,其次是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近年来,我院产科进一步完善产后出血的抢救机制,提高抢救效率。
注重孕期保健工作,对孕产妇进行生活指导。
同时加强护理措施以预防产后出血。
我科针对产后出血全方位的预防,急救,护理效果较为满意。
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产后出血的预防本文主张:产后出血的预防,应从妊娠期开始,因此,对来我院检查的孕产妇,免费建卡,定期产前检查。
对高危孕产妇(如合并血液病、肝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内外科疾病以及疤痕子宫,多次刮宫史),提前入院待产,查好血型,备好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医护人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诊治。
指导孕产妇做好以下生活护理以预防产后出血:1.1重视孕期营养多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或适当补充钙剂,可以预防分娩时的子宫收缩乏力。
1.2孕期预防贫血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提高孕产妇分娩时对失血的耐受能力。
1.3控制体重孕期控制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5-30斤),防止胎儿过大(不超过7斤为好),减少难产机会。
1.4储备体力产妇待产期间尤其是分娩时,注意休息和营养摄入,保存好体力。
1.5注意清洁卫生产后注意外阴清洁,鼓励纯母乳喂养,有利于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大出血。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29T14:49:4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6期供稿作者:吴锦华
[导读] 注意指导产妇正常饮食和休息,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
避免过早消耗体力,树立分娩信心。
吴锦华(上海市新华医院(崇明) 202150)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6-0203-02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
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是产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要抓好以下环节。
1 妊娠期的预防性护理
加强孕期宣传和保健,使孕妇了解妊娠及分娩的生理过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预防妊娠合并症。
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积极治疗原发病要提前住院,严密观察。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妊高征,妊娠合并肝炎、贫血、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高龄初产妇、有剖宫产史等。
2 产时的预防和护理
2.1 心理护理
注意指导产妇正常饮食和休息,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
避免过早消耗体力,树立分娩信心。
2.2 严密观察产程进度
了解产妇和胎儿情况,及时处理对分娩的不利因素,以有效缩短产程。
发现有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巨大儿时,应及早行剖宫产。
2.3 产程中应督促产妇及时排尿
对膀胱过度充盈有排尿困难者应予以导尿,防止尿潴留、产程延长、滞产、难产、产妇衰竭等,以免影响产后子宫收缩。
2.4 防止第一、第二产程延长
注意产妇的休息,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合理使用催产素,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
应正确接产,认真保护会阴,正确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和时机,切忌粗暴按压宫底逼出胎儿的方法,防止或减少软产道损伤。
2.5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立即宫底注射催产素,必要时给予米索前列醇口服,以使子宫收缩更有效,同时应注意在胎盘未娩出前不可过早按摩子宫或牵拉脐带,以防胎盘剥离不全或子宫翻出。
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缺应及时清宫、防止产后出血。
2.6 检查软产道
产后要仔细检查软产道是否有裂伤及侧切口是否有延长,应立即缝合止血。
2.7 剖宫产术后处理
剖宫产在胎儿娩出后要常规宫底注射催产素,胎盘娩出后及时清理宫腔,术后常规按压宫底,排出宫腔内积血。
以防潴留宫腔造成宫腔积血。
3 产后的监护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观察外出血的同时还应注意子宫腔的隐性出血,按摩子宫底能防止宫腔内积血,正确估计出血量。
产后2h内督促产妇排尿,有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如产后出血量较多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同时给与开放静脉通路,怀疑胎盘、胎膜残留时需及时行清宫术,如是宫缩乏力引起的要使用宫缩剂,米索前列醇口服,卡孕栓进阴道给药,同时按摩子宫,来促进子宫的收缩,以防大出血。
有时虽无明显外出血,但血液积存在宫腔或阴道内却有严重的失血征象,如产妇出现眩晕、口渴、烦躁不安等休克早期征象,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抢救,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做好健康宣教,积极预防和治疗产科并发症,严密观察产程,认真做好产后监护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