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20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论词及义位的古今演变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在中国通行了半个多世纪,但它并不能全面解释词义的演变。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对词义的演变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看法。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并对词及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标签:词义位古今演变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词汇是语言中发展最为快速,最为活跃的部分。
20世纪30至60年代,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将保罗关于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和其他”的四种类型,定为“扩大、缩小、转移”的“三分说”。
实际上,词义演变远比这“三分说”复杂。
张志毅、张庆云先生在《词汇语义学》中,将词义的演变概括为义位的易位,义位的产生与消亡,义位的丰化与简化。
据此,我们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9月第1版)中的前二百个词进行了分析,以窥词及词义的演变。
一、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情况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没有丝毫变化的词是不存在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词基本不变”是指在所指相同的情况下,古今用词基本不变。
例如,在古汉语中“岸”有三个义位:河岸;崖;高。
到现代汉语中,“岸”的“高大”义独立出来,即表“河岸”的“岸”与表“高大”的“岸”成了两个词①。
但在“河岸”这一所指上,古今用的是同一个词——“岸”。
“词义基本不变”是指词的核心义位不变,其他义位或有变化。
义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同一词位而言,其义位往往既有丰化又有简化。
如“天”,无论在古代汉语②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核心义位都是“天空”;其在古汉语中的一个义位“在人额头刺字涂墨的刑罚”,随着古代残酷刑罚的废除,也成了历史义位。
这是义位的简化。
但“天”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义位“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是古汉语中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义位的丰化。
据我们统计,词及词义基本不变的词共有78个,占全部词的39%。
如天、星星、风、平原、今年、春天、除夕、月、午后、光、矿、动物等。
尽管这些词在词义上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构成成分。
绪论从广义上讲,在现代汉语之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五四运动前为古代汉语,五四运动后为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书面语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时期,隋唐宋为中古时期,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以上四个时期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属于仿古作品);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
第一单元第一节语文工具书:专为读者考查字音、字义、词义、词句出处等而编纂的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叫做语文工具书。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撰起,到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成书。
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9353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个部首(540个部首)。
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分别为一篇,共十五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令编纂,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本书共收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47035字),按照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首(214部首)。
按照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本书由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3年出版修订版。
收字三千七百多个,另外酌收了两千多个双音词。
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经籍籑诂》清人阮元等编纂,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出版,1982年成都古籍书店出版了影印本。
古代汉语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
”这句话中,“蚤”和“早”的关系是A、异体字B、古今字C、繁简字D、通假字答案:D2.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且表示比喻的是A、船载以入B、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C、范雎到秦,王庭迎D、(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答案:D3.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A、乡:回声一声音B、色:脸色一颜色C、狱:案件一监狱D、坟:土堆一坟墓答案:D4.在“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与“凡民有丧,葡匐救之”中的“官府”与“葡匐”分别是A、合成词、连绵词B、合成词、单纯词C、词组、单纯词D、单音词连用、词组答案:C5.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是A、贡财败贞B、锦锯钙锥C、摩孥拿拜D、昩景昶昙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谓语前置的是A、大哉,尧之为君!B、子邪,言伐莒者?C、吾谁欺?欺天乎?D、甚矣,汝之不惠!答案:C7.下列句子,有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句子是A、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B、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以拙人。
C、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D、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人。
答案:A8.下列各句中,有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A、项伯杀人,臣活之B、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D、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答案:D9.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射之,豕人立而啼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踵门而告文公答案:A10.在“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和“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中,“睡觉” 与“消息”分别是A、合成词、合成词B、词组、词组C、合成词、词组D、词组、合成词答案:B1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D、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汉语词汇学与词汇史第一章绪论一、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1、词汇学词汇学就是其中以词和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词汇学通常分为普通词汇学和个别语言词汇学。
个别语言词汇学又可以分为历史词汇学和描写词汇学。
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词汇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
3、古汉语词汇学古汉语词汇学,就是以古汉语(一般把它理解为“文言文”的同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历史词汇学的范畴。
二、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必须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随着历史的演进,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转化,单音词与复音词之间构成了交错的、复杂的关系。
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复音词的构成方式等问题,是古代汉语词汇学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2.古代汉语词汇学要研究词与词的关系。
在古汉语中,词与词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意义相同的词,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意义相反与相对的词,构成了反义词关系。
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的词构成了同音词的关系。
意义无关,读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词构成了同形词的关系。
总之,各种不同类型的词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对古汉语词与词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是对古汉语的词汇系统的研究。
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及其演变。
4、古汉语专书词义考释。
三、古汉语词汇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古汉语词汇学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
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国传统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的成果,换言之,古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和普通语言学、现代语义学关系最为密切。
其次,古汉语词汇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中国语言学范畴内的文字、语音、语法、修辞都有密切的联系。
1、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其核心则是词义。
它注重探讨词的本义、由本义推衍引伸义、由语音推求假借义、由语音探求语源;它有大量的同义训诂和词义辨析,等等,这些训诂学的成果是古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食粮,古汉语词汇学须要充分利用。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汉语词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汉语词汇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其系统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字形规范化古汉语词汇在字形上比较规范,字的形状和结构相对固定,字形的结构和笔画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则。
古汉语中的字通常都是由左右结构组成,左边部分称为“偏旁”,右边部分称为“声旁”。
而且,字的笔画一般也比较简单,很少涉及繁复的笔划。
二、音韵系统严谨古汉语词汇的音韵系统较为严谨,音节结构相对简单。
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主要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古汉语的声母以单辅音为主,韵母以简单的单元音为主,而且古汉语只有四个声调。
古汉语的音韵系统相对较为稳定,这也是古汉语词汇传承和演变的基础。
三、词义丰富多样古汉语词汇的词义丰富多样,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古汉语词汇的词义往往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来表示,这种方式使得古汉语的词汇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由于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古汉语词汇里也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使得词义更加深邃、抽象。
四、词法规则严谨古汉语词汇的词法规则相对严谨,词法构造基本上是通过字的组合实现的。
古汉语的词法构造主要有一字冠、两字冠、三字冠等,即一个词可以由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等组成。
古汉语的词法还有一些特殊的构词方式,如合并、借用、衍生等,这些构词方式丰富了古汉语词汇的形态。
五、句法结构灵活多变古汉语词汇在句法结构上比较灵活多变。
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是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结构,但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自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词类和句法成分的转换,表达方式比较灵活。
古汉语词汇组成的系统特点主要包括字形规范化、音韵系统严谨、词义丰富多样、词法规则严谨和句法结构灵活多变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古汉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古代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素养。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