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
- 格式:ppt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25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词汇一、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古今汉语词汇之间的关系既有集成又有发展。
继承使汉语相对稳定,发展又使古今词义有不同的特点。
在汉语的发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了解汉语词汇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既有助于了解古代词汇,又帮助我们了解现代词汇。
(一)古今词汇的消亡和沿用1、古语词的消亡词汇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有些旧的社会制度、习俗的变更,这样与其相对应的词语就相对地在历史的发展中消亡了。
如,犙、牭、魖(使人耗财的一种鬼。
)、轺(一种小型马车。
)、刵(古代一种个耳朵的刑罚。
)、卣(一种圆形肚大口小,有盖,提梁的酒器。
)2、后代新词的产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思维的深化,新观念,新思想大量产生。
这些变化都要求语言来适应,于是产生了大量的新词。
如,春秋时期:冶炼:鍼、铸、锻。
伦理:孝、悌、德、勇。
汉唐时期:由于与一些少数民族的往来,一些佛语大量的引进,以及一些植物的名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
葡萄苜蓿圆满世界明清时期: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渗透,许多科学术语出现在汉语中。
地球测量推论透视几何3、古今词的沿用从古语词发展到今语词,有一些基础语词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些基础词也是构词的基础。
自然:日月雨水山火人体:目眉手足动物:牛羊马豕社会关系:父母子孙双音词:窈窕参差4、词汇的发展趋势①词汇量又少变多甲骨文:4500多个。
《说文解字》9353个。
《康熙字典》47035个。
《现代汉语词典》76000个。
②表意由粗疏变得精密相:审视互相衣:襟、袖、袂③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多音节发展但我们不可忽视,在古语词中也有大量的双音节词,主要表现几种形式:叠音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孔子燕居,申申如也。
联绵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古代汉语字词意思整理1.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2.《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通行本是晋郭璞的注本3.有鸟焉,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是”4.《淮南子》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5.四极发,发:倒塌6.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兼:同时具备若干方便,广泛地。
周:普遍7.炎:火花。
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8.淫水:洪水9.日思高其位,高:使动,提高大其禄,大:用作使动,加大10.《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前1716年),共收入47035个。
古代收录汉子最多的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
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引古书为证。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1.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
王力先生著有《康熙字典读订误》12.《汉语大字典》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谷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13.《助字辨略》请刘淇著。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诗词、小说,资料比较丰富。
1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15.《词诠》近人杨树达编。
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近人张相著《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16.汉字字符有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
汉字是表意字符。
17.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的称名,班固的次第背诵:六书:一曰指事。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古文常用词汇古文是指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文字。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文有其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文词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遗产。
一、时间词汇1. 晨:早晨、清晨2. 暮:傍晚、黄昏3. 晦:日暮、月亏4. 霎时:极短的时间二、地点词汇1. 囿:边界、范围2. 曩:从前、以前3. 漠:远、遥远之地4. 华胄:指中原地区三、感情词汇1. 惆怅:忧愁、伤感2. 恬淡:安逸、宁静3. 悠然:闲适、悠闲4. 惘然:失望、迷茫四、描述词汇1. 隽永:优美、持久2. 纤尘不染:洁白无瑕3. 凄凉:孤寂、萧条4. 骈拇:成双成对五、动词词汇1. 翩翩:轻盈地飞舞2. 踌躇:犹豫不决3. 昏聩:愚昧、无知4. 陶醉:沉浸、忘我六、文学词汇1. 玄言:深奥的言辞2. 奇文:独特的文辞3. 凄婉:悲伤而感人4. 咏史:歌颂历史七、自然景观词汇1. 鸿鹄:形容气度高贵的鸟类2. 瑶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3. 渺茫:模糊不清、遥远4. 翠竹:绿色的竹子八、人物词汇1. 羽士:指以文学为职业的人2.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3. 佳人:美貌的女子4. 志士:有远大抱负志向的人九、社会词汇1. 仆从:随从、仆人2. 纳降:接受投降3. 心腹:亲信的人4. 士人:指读书人、知识分子以上只是一部分古文常用词汇的介绍,读者在阅读古文时还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古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丰富了汉语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渠道。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促使更多人热爱和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保留了古代汉语意义的成语现在有些成语意思是和古代汉语意义不一样的,在这里小编想给大家普及保留了古代汉语意义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保留了古代汉语意义的成语飞禽走兽:走,奔跑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扬汤止沸:汤,热水短兵相接:兵,兵器相机行事:相,仔细看不刊之论:刊,删减不易之论:易,改变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感激涕零:涕,眼泪揭竿而起:揭,举起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无声无臭:臭,气味尾大不掉:掉,摇摆扬长而去:去,离开无可适从:适,去以己度人:度,推测怨天尤人:尤,责怪缘木求鱼:缘,攀援寡廉鲜耻:鲜,少家徒四壁:徒,只有尸位素餐:素,白如释重负:释,放下不速之客:速,邀请文过饰非:文,掩饰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
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
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兵——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穷——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通过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由于成语中保留了部分古义,因此多掌握一些这类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多掌握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