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词汇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 格式:pptx
- 大小:179.90 KB
- 文档页数:35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2) 偏正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天下、足下、陛下、先生、天子、君子、公子、童子、小人、没人(会潜水的人)、白鹭、黄鹂、太医、太史、太守、县长、县令、屯长、亭长、寡人、寡君,等等。
这类合成词是由词组凝固而来,结构稳定,整体表义。
(3) 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
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后加式①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
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
有,常用于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形容词之前。
如:有周、有夏、有殷、有虞;有政、有帝;有忡、有洸、有溃。
其,一般用于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前面。
如:(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诗经):八月其获,十月陨蘀。
言,用于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于,用在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薄,也用在动词之前。
例如:(诗经):薄污我私,薄澣我衣。
阿,一般用于名词前,例如:阿爷、阿母、阿叔、阿姊、阿兄、阿弟、阿妹、阿子、阿公、阿姑、阿姨、阿娇(人名)、阿瞒(曹操小名)、阿蒙(人名)、阿环(仙女名)。
②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
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一般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带词尾的双音词几乎都是形容词。
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
◎词尾也可用在双音词之后,构成三音节的形容词,如:飘飘然、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
(4)其它格式合成双音词除了上述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三类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形式,如:动宾式(将军、司马、司徒、司空、执事)述补式(匡正、扑灭)主谓式(人定)………………这些数量相对较少,个别结构产生较晚。
(5)复杂格式也有少数双音词与典故有关,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用正常方法分类。
古代汉语唐子恒
《古代汉语》由通论和文选两部分组成。
通论部分包括古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根据文献语言的特点,介绍古书的句读标点和注解常识,以及部分古代语言文字学专书。
通论部分尽量不采用文选中出现过的句子作例句,以求扩大学习者接触文言语料的范围。
文选部分,中学已学过的文言文尽量不选。
对选文的注解与标点,随着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注解以今注为主,采用部分古注;第二部分全用古注,且没有标点。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习者对古书的注解、标点有很多直接了解。
《古代汉语》主要适用于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其他专业的学习者,只要想直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或从事与之有关的工作或学习也可使用。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於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无雨》:“弗虑弗图”。
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古代汉语通论词汇的构成与特点一、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汉语的单音词两大特点:(1)单音词的多义性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单音词的能产性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①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这类词我们称之为附音词)如:爷——阿爷一——第一夏——有夏 母—阿母欣——欣然燕——燕子石——石头率—率尔②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
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语素,构成复音词。
如:艰——艰难恐——恐惧知——知道 将——将军洪——洪水减——减少道、路—道路朋、友—朋友③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
如:途——道路伐——攻打好——漂亮师—-军队息——呼吸御——抵挡池——护城河亡—丢失、逃跑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有些表面上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但二者所指不同,不能以今释古。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3、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4、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7、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8、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9、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10、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复音词,又称为单纯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又称为复合词(一)单纯复音词特点: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
汉语通论一、填空1.语言的三要素是指(语音)、(词汇 )和( 语法 )。
2.按其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合成词分为(派生词)和(复合词)两大类。
3.书面语体包括:(1) (文艺)语体;(2) (公文)语体;(3) (科技)语体;(4) (政论)语体。
4.东汉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
1.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记音符号,已成为最通用的记音工具。
2.现代汉字有三种基本结构模式,即:(1)上下关系;(2)左右关系;(3)包围关系。
3.成语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结构定型形式整齐含义丰富4.词义的历时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1.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2.国际音标具有以下特点:(1)精确性;(2)通用性;(3)实用性;(4)开放性。
4.按其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2.声音的四个构成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色3.基本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全民常用性;(2)历史稳固性;(3)构词能产性。
4.按照意义相同的程度,可把同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等义,一类是近义.3.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内容,就形成了同音词和多义词,不同的话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内窖,就形成了同义词.1.语言符号主要具有两大特点:(1)任意性;(2)线性。
2.“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2.构词语素在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表示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是词根,表示附加意义的虚语素是词缀。
二、选择1.四川话属于(川方言区)。
1.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区)。
2.《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 字母制订的。
3.从文字的体制也即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来看,汉字属于(语素文字)。
2.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语素 )。
2.决定汉语声调的声音要素主要是(音高)。
2.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一般是(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