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开发(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37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主讲专家:脱中菲•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职称:小学高级一、校本课程产生的背景1.国家课程开发的由盛转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使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国家课程开发中心,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与推广模式,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家进行了以学科内容和结构现代化为标志的课程教学改革。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跟进开始对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加以广泛引进和改造。
•这一时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现代课程内容;•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相同的整齐划一的课程开发与推广模式,几乎所有进行课程改革的国家都采用了“从中心向外围辐射”的模式。
这些课程计划都是由国家课程开发中心的专家小组制定,而且大多数都是由大学里声名显赫的学科专家领导。
(观课网整理:ht tp ://w ww,guankew,com)•新课程运动失败的几个原因:(1)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新的角色,但是教师准备严重不足。
(2)课程改革没有建立起一种经常性的有效的活动机制。
(3)以追求学业优异为主旨的新课程运动推行的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英才教育模式,其课程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合适。
(4)大规模国家课程开发的失败是国家课程开发机制固有特点的结果。
2.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1)校本课程开发在反思中逐渐兴起随着新课程运动遭受挫折,人们纷纷开始寻求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的关注焦点逐渐从专家学者转向学校和教师。
人们认为只有教师亲自参与课程开发活动,才能是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对于国家课程开发的反思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课程领域兴起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澳大利亚等,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课程开发的主导形式。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开发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进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逐渐趋于成熟,职业教育的目的更加明确,职业教育不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而是采取适合职业教育进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1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设计思路,其内涵是围绕特定的“项目”,实现能力目标,开展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充分做到“三个体现”,即教学项目体现真实工作任务,教学实施体现真实工作过程,教学环境体现真实工作场景。
2 课程项目开发教学项目要以职业岗位工作为背景,按照认知规律要求,从感性入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
教学项目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既不是课本知识原理的图解,也不是从工作场所直接照搬来的真实工作。
具体做法是:建立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教学项目,项目要实现为“三方服务”的原则,即为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后续课程服务。
课程项目要源于实际工作过程,但必须按照认识论的规律进行改造,要选择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任务作为教学项目,还要使项目涵盖课程所应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进展的能力和“可迁移的能力”。
课程项目是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载体。
3 课程项目选取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讲课-实验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探究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而探究与企业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技能性训练和拓展性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和《维修电工GJ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虑学生职业岗位的需求,借鉴制造行业企业安装电工、维修电工、电气技术员、电子产品检验员等主要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将企业维修电工的工作过程引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力争做到学生的实操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每个项目的各个任务的知识储备、整个项目独立动手操作,落实“导、教、学、做、评”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为起点”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