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微格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91.12 KB
- 文档页数:8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通用7篇)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设想:1、教时安排:两课时2、教具准备:投影、插图3、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质疑第一课时一、导入板题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1、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注意句读3、疏通文意(一)注音刈荷箪携饷灼秉禄石晏邽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三、释题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朗读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2、学生自读3、集体齐读五、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六、质疑七、小结八、作业布置: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叙事内容,掌握描写方法。
2、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背诵与翻译二、揭示目标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刈麦》。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民生。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深入理解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深入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3. 调查农民的生活现状,关注社会民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说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读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态度。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刈麦》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
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
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这是写的全景。
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学情分析:《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方式:自读、点拨、质疑。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麦田里的劳动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边读边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
3. 调查了解身边的农民劳动者,写一篇采访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刈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农民劳动的诗歌,如《悯农》《农事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
(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
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
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
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2)培养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情感的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观刈麦》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白居易,简介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虚实结合等。
(3)讨论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4.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拓展延伸(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今天的农民,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说教学反思1.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拓展延伸部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
(3)引导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景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原文、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观刈麦》,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
(2)教师引导感悟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2023年《观刈麦》教学设计4篇《观刈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紧扣关键字词的说明,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冲突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洁的诗歌创作。
教学打算: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日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新授:1、诗中人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2、诗中景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确定不行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老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状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状况。
)3、诗中情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A、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
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觉,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凄惨命运的诗篇数不胜数,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夫对比。
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观刈麦》教案,欢迎借鉴!教学目标: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 ) 荷箪( hè dān ) 童稚( zhì ) 饷(xiǎng )田穗( suì ) 秉( bǐng ) 曾( zēng ) 三百石( shí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人物做什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丁壮刈麦贫妇人拾麦穗诗人观刈麦(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鲜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引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2)领会诗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的深层含义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 采用对比教学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观刈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的大意。
(2)让学生圈点诗中的生僻词语,查找资料,理解词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观刈麦》,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提高记忆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中农民劳动的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爱社会。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2)强调诗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同情。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如何。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观刈麦》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的第二首。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组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编者的目的当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现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在诵读中赏析诗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写作这首《观刈麦》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
县尉是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的官员。
正因如此,他对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方面所受的灾难也就知道得最清楚。
这首诗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达了诗人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的愧疚之情,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歌叙事自然清楚,描写细腻生动。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首在思想、艺术上均颇有特色的诗歌,相信学生一定能感受中国古代诗歌之美,并在思想上经历一次难得的洗礼。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近一年,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了解和掌握。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学生对于诗歌的把握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当代城市中学生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缺乏情感体验,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着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力求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诵读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中达到对诗歌的准确把握与深入品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
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视频与动画,注重激发学生思考、想象与创新。
我的课件力求简洁、实用,希望给学生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习诗歌叙事、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尝试用导演电视诗歌的形式赏析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导演电视诗歌的过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农民的怜惜之情;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以正确、发展、全面的眼光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热爱现实社会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指导,学习写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在诵读与导演电视诗歌的过程中赏析诗歌,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如何让学生通过合作,以导演电视诗歌的形式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主旨。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