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观刈麦》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观刈麦》原文及译文《观刈麦》原文及译文引导语:《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观刈麦》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翻译/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观刈麦》课文解读观割麦《观割麦》是一篇优秀的课文,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诗意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一、描写自然景色课文以夏天麦浪起伏的景象作为起点,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写了麦田的壮丽景色。
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比如“金黄的麦浪”、“迎面袭来的麦香”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麦田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大和绚丽。
这种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麦浪的起伏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
而麦香的飘散更使人不禁沉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大地的呼吸和生命的跳动。
二、劳动者的辛勤劳作除了描写自然景色,课文还展现了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
作者通过对割麦、捆麦、运麦等细致的描写,全面展现了劳动的细致和辛苦。
文字中透露出劳动者的专注和执着,他们像是和麦浪一起奔跑,在大地上努力谱写着自己的乐章。
劳动者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辛勤和奉献使整个课文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作者没有赞美劳动者的辛苦,而是通过动情的描写,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作者通过描写劳动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劳动者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他们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这种和谐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劳动者与自然的互动上,也体现在作者对自然的态度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不仅欣赏自然的美丽,更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四、课文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敬意。
作者通过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劳动者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辛勤劳动者的敬仰之情。
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情和诗意,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劳动者的描写,对读者产生了浓厚的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一《观刈麦》1 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 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 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
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6 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 “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月夜》1 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2 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 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 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
7 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商山早行》1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 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观刈麦》教学设计刘街乡中学刘苇一、教材分析《观刈麦》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外古诗背诵的一首古诗。
课外古诗背诵是诗歌鉴赏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由于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刚刚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
所以,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
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现阶段的农事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
)(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思考讨论:①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诗中情”:同情②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课文翻译:《观刈麦》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作者:白居易原文 Original Text译文 Translated Text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逐句翻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或注释: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作的一首叙事讽喻诗。
诗人欲通过作讽喻诗达到“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田中拾麦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叙事诗较为浅显,诗意并不难懂,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诗人相隔甚远,而且他们在鉴赏诗歌方面还较薄弱,要把握诗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诗中的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把现在的生活与以前的生活作比较,培养学生对父母(劳动人民)的感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记诵名句,积累名言妙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2、通过发现诗歌的美点,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增强学生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诗《悯农》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求:读得流畅,并且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投入自己的感情。
)
(1)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何感想?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例如: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
(2)思考讨论:
①了解“诗中人”、“诗中事”、“诗中情”
“诗中人”: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诗人
“诗中事”:担饭、提水、割麦、拾麦、观刈麦
“诗中情”:同情
②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几个字简明地概括。
(丰收景象——收麦情景——拾麦情景——诗人感慨)
(三)读诗句,赏析诗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朗读诗句、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
(从停顿、重音、声音的延长、语调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朗读指导。
)1、第一场景
思考:小麦成熟,意味着丰收,我们应该如何诵读?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重点放在“少”和“倍”字上,突出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2、第二场景
(过渡:前四句通过写景,描写了丰收的景象,而诗人紧接着又叙事,即收麦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分组讨论
明确: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
“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第三场景: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心酸的情景。
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了。
繁重
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那么那些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否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呢?
4、第四场景(联系写作背景)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
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责的感情。
(四)练习巩固
1、反映农民恶劣劳动环境的句子是:
2、描写农民收麦筋疲力尽却希望夏日更长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3、“贫妇人”、“抱子”“秉遗穗”、“悬敝筐”的原因是:
(五)再读诗歌,加深感触
1、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
(六)探究拓展
对于诗中所描述的农民的命运,你们有何感想?
(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畅谈感想)
七、小结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能体验民情,能够减轻农民的赋税。
可以说,诗人以巧妙的手法,谱写了一曲令人心酸的悲歌。
八、作业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
从达标测评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字词解释还是课文翻译;无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划分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的。
例如,学了《观刈麦》这一课,我让学生结合白居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堂课,我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拓展到这一认识高度。
相信,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逻辑思维的发展,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会有更大的提升。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我想努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
但是,这堂课双边活动还是比较少,课堂气氛有些沉闷,恳请语文教学的方家传授解决这一顽疾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