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辨析作者:梁东亮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1期【摘要】文章认为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人”,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之思想;墨家倡导“兼爱人人”之理想,二者区别在于仁是有差等的,兼是无差等的。
” 儒、墨“爱人”思想的当代价值:即调节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构建道德体系,助推民族复兴。
【关键词】仁爱;兼爱;平等关于“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人们常常以“差等之爱”或“爱有差等”形容儒家之“仁爱”,以“爱无差等”来形容墨家之“兼爱”。
虽其二者均提出“爱人”之主张,然内涵却大不相同,若是比较辨析,分晓自知其一。
一、儒、墨“爱人”思想比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为“仁”,孔子曰“爱人”乃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即后世所说的“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有主次厚薄之分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如此看来,孔子所说之爱既有“百善孝为先”的主次厚薄次序,此乃爱之深度的讲究,又有“推己及人”的“泛爱”情怀包含其内,彼谓爱之广度的关照。
不容忽视的是,孔子所倡导之“泛爱”不是西方式的博爱,乃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上的“差等之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先孝后忠,有孝才有忠,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家国同构特性,可以说,中华文化乃是以孝为主的文化。
可见,孔子思想极其注重人伦,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后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5]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主张,[6]西汉的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伦理关系。
讲究辈分,尊重长辈为礼之本意,贵贱有别,男尊女卑则不可取。
由此便可知,儒家“仁爱”之爱乃“差等之爱”。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儒墨两家曾以显学并称于世,且都以“解民之倒悬”为己任。
若能沿着他们创发理论时的基本心态去作一番考量,就不难发现二者在学术情感上颇有共通之处。
但是,“儒墨相非”似乎已成学界之共识。
如果追根溯源,这种观点可谓古已有之。
孟子当年就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又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法家韩非评论道:“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韩非子·显学篇》)汉代王充云:“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
各有所持,故乖不合。
”(《论衡·薄葬篇》)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下》也说:“春秋之后,道术纷歧。
倡异说以名家者十余,然惟儒墨为最盛,其相非亦最甚。
墨书既非儒,儒家亦辟杨墨。
”自孟子以来的“儒墨相非说”之所以薪火相传,自然有其原由,但是,其间的偏颇与误解也是客观存在的。
实际上,在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彰显的恰恰是同地域性、不同时代下的思想倾向的一致性。
首先从儒墨两家的阶级立场谈起:一、儒墨的阶级立场:儒、墨在战国时代同称为“显学”。
《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和孔子一样,其先盖都为宋的公族,孔子是孔防叔之后。
墨子出于墨胎氏,是宋公子目夷之后。
所以葛洪《神仙传》等说墨子是宋人。
墨、孔又都生长于鲁,所以《吕氏春秋·当染》、《慎大篇》注又说他是鲁人。
《淮南子主术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从墨子一书来看,墨子的思想,确与孔子有关。
他和孔子一样都是“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淮南子·主术训》),“俱道尧舜”(《韩非子·显学篇》),赞扬“文武之政”,墨子则“背周道而行夏政”,赞扬“禹之道”。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5篇模版]第一篇:“仁爱”与“兼爱”之比较摘要“仁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点,“兼爱”是墨家学派思想的要旨所在。
“仁爱”思想与“兼爱”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儒墨两家的分野与对立。
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
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提出,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制约。
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反映和体现。
“仁爱”和“兼爱”学说便是儒墨两家各自对其所处时代所进行的精神把握。
春秋战国时代,即儒墨两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
与这种社会动荡相对应的是,思想界同样是不安静的,史称“百家争鸣”。
正是在此种环境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仁爱”和“兼爱”的思想诞生了,两者应社会问题而生,都蕴含着民本主义的济世思想。
以“爱”作为彼此共同的出发点,同时又存在着各自立场和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这就注定了此二者之间既有相通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和对立之处。
1“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爱”和“兼爱”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亲亲”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爱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良好局面。
1.1“仁爱”的内涵“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卓文君的数字爱情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无聊,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者爱人”之说,继续强调爱有差等。
这也是他与墨家的“兼爱”分歧最大的地方。
孔孟主张爱有差等,提出爱父子要胜过爱兄弟,爱兄弟要用胜于爱邻居。
墨子“兼爱”的则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这种爱是不分贵贱和亲疏的。
由此可见,孔孟的“仁爱”是“仁者爱人”,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人爱人人”。
这两种爱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孔孟之爱是一种有选择的爱,墨子之爱是一种“博爱”。
如果说儒家“仁爱”是人世间美好的善与爱的,那么墨家的“兼爱”则是人世间广博的“大爱”与“至善”。
正所谓大爱无疆,止于至善。
只有“人人爱人”才能达到“人爱人人”,只有“我爱人人”,才能“人人爱我”。
这种大爱与至善也正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儒家的“仁爱”是“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是“人爱人人”。
如果说儒家的“仁爱”是美好的善和爱,那么,墨家的“兼爱”就是广博的大爱和至善。
春秋滕国是中国“仁政”和“善治”思想的试验田,“善国”不仅是对孟子“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其“善治”理念也受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墨两家共同倡导的“仁政”在这里双流归一,终成善国。
因此,滕州不仅是中华善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是和谐文化的发源地。
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的对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争霸割据,兵荒马乱,无数思想家和学派纷纷涌现。
在这个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两者之间的对立与融合成为了当时思想界的热点与争议。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爱与兼爱的理念,提倡“非攻”的战争哲学。
墨子认为,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远大于其所谓的益处,他主张通过互爱互利的方式来解决纷争。
他反对世间一切不合理的事物,积极倡导普遍的福利,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
他的观点深受贫苦人民的拥护,影响甚广,但与儒家思想有着根本的对立。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仁爱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主张人伦关系的秩序,强调君子之道,追求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应有角色。
儒家思想在政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
墨家学派与儒家思想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待战争与和平的态度上。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礼仪、仁爱和道德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和平的理念,但其侧重点在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而墨家学派则更加关注的是制止战争,强调大规模冲突对社会带来的破坏,主张以互爱互利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墨家学派认为和平是社会幸福的基础,只有通过兼爱来实现,才能达到普世的利益。
墨子和儒家思想的碰撞,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看法上。
墨子主张实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强调国家的公正和人民的福利。
他提出了“兼并”和“非攻”的政策,主张对外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避免战争的发生。
他认为国家应该以人民的幸福为目标,推行公正的政策,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儒家思想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等伦理关系,强调个人履行自己的责任,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自我反省。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礼仪,推崇的是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品质。
尽管墨子和儒家思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在实践中,两者也有一定的融合。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孟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究竟有什么区别?孟子推崇仁爱,墨子推崇兼爱。
一个儒家,一个墨家,他们的主张,都有博爱的意思,代表孟子仁爱思想的名言,就是《孟子》里的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名言,则是《墨子.兼爱中》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两句很难让人看出有什么区别,但儒墨之争又相当激烈,那到底仁爱和博爱有什么区别呢?有区别,区别还很大。
关键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两个字,孟子用的是“以及”;墨子用的是“若视”。
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孟子的“以及”,意思就是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父母子女,然后再推己及人,想到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也有父母子女,也有亲人,他们也爱自己的亲人,所以才去爱别人。
但是,爱自己的亲人和爱别人的亲人,它是有区别的;爱人和爱物,也是有区别的。
《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因为它们毕竟不是人。
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因为百姓毕竟不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孟子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越是亲近的人,爱的越深、越多;越是疏远的人,爱的就越浅、越少。
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有差别,这就是“仁爱”。
墨子的兼爱用的是“若视”这个词,意思就是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
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分毫不差。
这就是“兼爱”。
墨子的兼爱,看起来很好,很诱人,人人平等,大同社会,所有的人都同等的爱别人,也得到别人一样的爱。
大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真的是人间天堂,这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呀!但是我们不免要问,这个理想现实吗?有可能实现吗?孟子认为不可能。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272-27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43儒墨思想比较研究:“仁爱”与“兼爱”窦赫卓,全 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3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8日摘要 儒墨两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尤为突出,世称“显学”,但却遭遇了一盛一衰之悬殊历史命运。
两家同产生于社会动荡的乱世背景下,都在“以天为证”的加持下赋予自家学说合法性,都强调“爱”这一核心主张,即儒墨两家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核心思想。
但是,儒墨两家思想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仁爱”与“兼爱”在立论初衷、心理机制、和谐观念等方面有较大差别,体现出两家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尚礼和谐与贵义和谐的不同。
儒家“仁爱”思想契合了时代的普遍价值与治国需求,由此得到重视,不断发展为中国哲学之主流;而墨家的“兼爱”思想过于理想主义,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于是逐渐衰弱,甚至成为绝学。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Thought: “Benevolence” and “Universal Love”Hezhuo Dou, Xin Quan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n. 10th , 2023; accepted: Aug. 19th , 2023; published: Aug. 28th , 2023AbstractConfucianism and Mohism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mong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known as “outstanding schools”, but they have experienced a great historical fate of prosperity and de-cline. Both schools were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urbulence and chaos, and were given窦赫卓,全鑫legitimacy to their own theories under the blessing of “taking heaven as evidence”. Both empha-sized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love”, which is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 and core ideology of the Confucian and Mohist school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thoughts of the Confucian and Mohist school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universal love” i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rgument,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harmonious concept, etc.,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r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between the distinctive love and the undifferentiated love, and between etiquette harmony and righteousness harmony. Confucianist “benevolence” thought conforms to the universal value of the times and the needs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which has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into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universal love” ideology of the Mohist school is too idea-listic and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so it gradually weakens and even becomes the out of print.KeywordsBenevolence, Universal Love, Confucianism, Mohism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在社会动荡的先秦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作者:刘霞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6期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的爱人,如何修身,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兼爱”;孔子;墨子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
[1]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
《中庸》里孔子说:“仁者,人也。
”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大概分为以下三点:(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也是核心。
《论语·颜渊》中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看来,爱人分为两方面,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梯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2.爱众。
孝悌不仅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
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论语·乡党》中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尹不问马。
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
《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
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有差别的爱的变化。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愛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2](二)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谈怎样归于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自我约束。
《论语·颜渊》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辨析
作者:梁东亮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1期
【摘 要】 文章认为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人”,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之思想;墨家倡导“兼爱
人人”之理想,二者区别在于仁是有差等的,兼是无差等的。” 儒、墨“爱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即调节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构建道德体系,助推民族复兴。
【关键词】 仁爱;兼爱;平等
关于“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人们常常以“差等之爱”或
“爱有差等”形容儒家之“仁爱”,以“爱无差等”来形容墨家之“兼爱”。虽其二者均提出“爱人”之
主张,然内涵却大不相同,若是比较辨析,分晓自知其一。
一、儒、墨“爱人”思想比较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为“仁”,孔子曰“爱人”乃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1]即后世所说的“仁者爱人”;爱什么人,有主次厚薄之分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
如此看来,孔子所说之爱既有“百善孝为先”的主次厚薄次序,此乃爱之深度的讲究,又有
“推己及人”的“泛爱”情怀包含其内,彼谓爱之广度的关照。不容忽视的是,孔子所倡导之“泛
爱”不是西方式的博爱,乃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上的“差等之爱”,有子曰“其
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3]先孝后忠,有孝才有忠,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家国同构特
性,可以说,中华文化乃是以孝为主的文化。
可见,孔子思想极其注重人伦,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后孟子提出“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5]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之主张,[6]西汉的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伦
理关系。讲究辈分,尊重长辈为礼之本意,贵贱有别,男尊女卑则不可取。由此便可知,儒家
“仁爱”之爱乃“差等之爱”。这种“差等之爱”非平等之爱,却是符合人性之自然,就其这一点有
尊重人性之优点,故也是儒家“仁爱”思想备受推崇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阶级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仁爱的差等程度表现的愈为强烈,至于不公平非正义之地步。
墨子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7]但其思想甚为有别,其一之处
为“爱”非“差等之爱”,乃是“兼爱”,儒家“泛爱众”论其爱之广度,墨家更论爱之平等。“墨子的
兼,与孔子的仁,大体相近,然亦颇不同。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自己为起点,而渐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扩大;由近远之程度,而有厚薄。兼则是不分人我,不分远近,对一切人,一律同等爱之助
之。所以仁是有差等的,兼是无差等的。”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8]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的混乱时
期,作为工匠的他,提出“兼爱”思想,确有救世之情怀,代表劳苦百姓之利益,是“替劳动者
阶级呐喊的思想家”,渴求明君治理天下,此为理想之追求,“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
非,必皆非之。”[9]虽为如此,但其“兼相爱,交相利”之思想主张,可谓博大而暖人之心。“天
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
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10]平等之爱,让人向往之;公平与正义乃社会呼吁
之,“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构建此样美好之社
会,虽是乌托邦式幻想,却有向善、大爱之吸引;然而,墨家之“兼爱”非完全不顾及自我,“为
彼犹为己也”,[11]爱人如爱己,即大公有私,也要爱自己,就其这一点,是符合人性的,有求
于人人之和睦,人与社会之和谐。墨子讲“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12]此出于爱人与爱己之统一考虑,乃为“兼
爱”之利论之;然,人心有爱,却非全“必”行之,因果说辞,催人践行,却非时时处处可行。墨
子认为“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13]即其以为“利人之亲”之善
行便有“利吾之亲”之善举,虽其博大以至人伦甚高境界,却有失人性之自然,故不可行之;孟
子批驳其为“无父”,则不无道理。后有墨者夷子“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之见,[14]即爱有程度
上的平等,施爱乃要亲者首起,孟子批驳其为“二本”,即是爱无差等,怎又序列有别,岂不自
相矛盾,进入爱有差等之地了。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均是“爱人”之思想,“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是其“爱”之主要区
别,利弊皆有,然二者结合之用,必能充实升华“爱”的理论,达到“爱”的现实实践的更大可能
性和超越性,这符合人性自然,更符合社会对人性发展之需要。
二、儒、墨“爱人”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墨之思想均于战争之年代提出,渴求仁政以德治,呼唤和平以非攻;今日社会,和平
和发展是其时代主题,倡导和平,推行仁德极为重要,发扬二者“爱人”之智慧则更为关键。
1、调节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
就人对幸福之追求,必要仁爱有之。“里仁为美”,[15]观其社会发展之历史,真可谓“君仁
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正君而定国矣”,[16]“仁人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17]无论仁爱还是兼爱,均对家风之改造,人际关系之和睦,
和谐社会之构建具有启示作用。“仁爱”以家庭伦理构建社会秩序之思想与“兼爱”提倡人格平
等、公平正义之主张,均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帮助。此体现二者乃尚和思想,则对于中国走
和平发展之路,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意义重大。
2、构建道德体系,助推民族复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墨“爱人”思想均注重德行修养,“爱人”思想本就体现德行人格,以爱人之德影响他
人,或以孝慈而后忠,忠于国家,“孝慈则忠”;[18]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崇高爱之德
行,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又有“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
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之期望,[19]为人类幸福之追求,社会进步之追想,实现民族
复兴,必要解决弱势群体之问题,既要关切经济利益,又要增强人文关怀,缩小物质利益差距
之同时,缩小精神之距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法治,也需要有仁德之治。注重“爱
人”之心,爱自己,也爱他人,无爱人之心,便德行缺失,有失诚信,冷漠待人,金钱至上,
害人害己;若爱人之心散发,公私兼顾,形成良好氛围,人心有爱,爱心有加,愿爱为之,则
民族复兴之日更近了。
儒家“仁爱”思想和墨家“兼爱”思想都凝结着“爱人”思想的精髓,中国人无不或多或少地受
其影响,追求和谐和崇尚道德的中国人,理应发扬此“爱人”之精神,为民族复兴之实现注入内
在力量。
【注 释】
[1][4] 论语·颜渊.
[2][3] 论语·学而.
[5][14] 孟子·藤文公上.
[6] 孟子·梁惠王上.
[7] 淮南子·要略.
[8] 墨子·兼爱上.
[9] 墨子·尚同上.
[10][12][17] 墨子·兼爱中.
[11][13][19] 墨子·兼爱下.
[15] 论语·里仁.
[16] 孟子·离娄上.
[18] 论语·为政.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78.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