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包蕴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乐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爱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的专门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鼓舞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爱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导课:唐朝文秀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这首诗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端午、屈原)相传端午节确实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明白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吃鸡蛋……)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一、要想好好品味一篇文章,必先扫清字词障碍。
现在我们就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效吧,(多媒体显示:字词预习成效检测)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确实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
相信大伙儿通过预习,对他差不多有了一定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二、我以我笔写我心。
像汪老先生如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鸭蛋必定是充满灵性的。
我们应该用如何样的语气来朗读呢?(饱含深情,读出风味)请大伙儿充分展现你们的默契与制造性,选择喜爱的段落,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请抓紧时刻交流,我们稍后进行展现。
(三组展现)三、整体感知师:大伙儿读得专门好。
我相信一番品味之后,你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
现在就让我们真正走近《端午的鸭蛋》。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板书)1、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什么缘故先写端午的习俗?明确:列举七种风俗。
分析总分结构。
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专门的味道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綦江县石壕镇羊叉学校曾明时间:2006年4月12日地点:北渡中学执教:曾明整理:曾明(课间10分钟休息时,欣赏童声小合唱《小龙舟》)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问大家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生:(齐)端午节。
师:老师很想知道提到端午节你们会想到什么?(生情绪高涨。
)生1:吃粽子。
师:哦,小巧玲珑的外形,香喷喷的味道,老师也特别喜欢。
生2:划龙舟。
师:力争上游、永不言弃的精神谁都会铭记。
生3:屈原,师: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一种说法说是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的,也有另外的说法,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生4:鸭蛋。
师:嗯,我们这些地方也有吃鸭蛋的习惯的。
还有吗?(生不作答。
)师:那我提示一下吧,到了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有采菖蒲,陈艾,用来干什么?生:插在门上。
师:传说啊,那一天的陈艾、菖蒲的药性是一年四季中药性最好的一天,当然这不可能啦。
但这是劳动人民对平安、健康、幸福最朴素的表达方式。
是啊,端午节引起了我们众多的遐想,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提到端午节会想到什么呢?生:(齐)鸭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17课——《端午的鸭蛋》,齐读题目。
(生读。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你们已经收集过作者的资料了吧?(生点头。
)可我想你们一定没看见过他的照片吧。
想看吗?生:(齐)想。
(师多媒体展示相片。
)老师提个问题:从面容上看,汪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生1:慈祥。
师:从穿着上看呢?生2:朴素。
师:慈祥,朴素是汪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他的文章也像他为人一样,语言亲切,平实朴素。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品味语言艺术。
谁来读一下他的相关资料。
(生读。
)师:很好,语态大方,不过,稍有点紧张。
读错了一个字。
说实话,当我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鸭蛋不就是这么一个圆不溜秋的椭圆疙瘩吗?(作手势)有什么好写的呢?可当我看完之后,连连说:“此言差矣,此言差矣!”那么就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细嚼慢咽,去品味汪曾祺的这枚鸭蛋带给我们的美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一、理解习俗,导入新课: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和文字,说一说与端午相关的习俗。
生:(边看屏幕边回答)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画王字、挂鸭蛋络子。
师:请同学们齐唱儿歌,并说出其中的端午习俗。
生:学生唱完后回答:插艾草、吃粽子、划龙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理解一下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
(板书课题)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师:浏览课文之前,请大家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师: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的作者——汪曾祺。
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对他已经有了一定理解,现在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关于作者”,请学生读。
)生:学生读“关于作者”局部,理解作者。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我以我笔写我心。
像汪老先生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笔下端午的鸭蛋必定是充满灵性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饱含深情,读出风味)请大家充分表达你们的默契与创造性,选择喜欢的段落,实行小组合作朗读。
请抓紧时间交流,我们稍后实行展示。
生:选两组学生展示。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
我相信一番品味之后,你们一定能够读得更好。
现在就让我们真正走近《端午的鸭蛋》。
请看大屏幕,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别处没有的?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别处没有的习俗是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
师:还有没有?生:有学生补充说挂鸭蛋络子。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好,别忘了还有这个习俗,它也是作者家乡特有的。
师:请大家思考问题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生:质细而油多,出双黄鸭蛋,蛋白柔嫩。
师:大家还能够再读一读第二段,看看还有其他特点吗?生:出名。
师:还有补充的吗?生:有的沉默,有的回答没有啦。
师:大家还能够读一读袁枚的那段文字,思考一下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生:从侧面突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平原二中韩淑霞一、(出示幻灯片1)导入:播放歌曲:数鸭子。
师:听过这首儿歌的同学举手,你是在什么时候听到的?生:小时候。
师:是不是唤起了你美好的童年回忆?是啊,在故乡度过的童年,是我们心田上最真、最美、最难以忘怀的。
鸭子可爱,鸭蛋更好吃。
师:(出示幻灯片2)这鸭蛋看上去普普通通,作家汪曾祺却对它情有独钟,还特地写了篇文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让我们读课文,品语言,悟情感,看能否解开这个谜。
(板书:读、品、悟)二、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注意圈点勾画。
着重思考: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快最准。
准备好了吗?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7分钟)(学生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读完了。
考考你,谁会读?(幻灯片3)指名一生读,一生提示易错字音字形师:掉色,色读shǎi,多用于口语。
系百索子,当打结、打扣讲时读jì。
师:什么是鸭蛋络子呢?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生:端午的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
师:络子就是根据物体的形状,用线打成的盛东西的网状的袋子。
装鸭蛋就叫“鸭蛋络子”。
(出示幻灯片4、5)师:不就是一枚鸭蛋吗,为什么还被装在络子里?高邮的鸭蛋名气怎么就名扬四海了?鸭蛋好,首先要归功于谁?-------鸭,作者是怎么夸赞鸭子这位功臣的?生:(幻灯片6)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师:我只听说人多力量大,原来鸭蛋多了也出名呀!高邮鸭蛋名气有多大?假如你就是汪曾祺,你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生:(幻灯片7)我在苏南、浙(zhè)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师:肃然起敬?恭敬、敬仰的感情,敬仰谁呀?生:敬仰“我”。
师:为何敬仰“我”?生:因为出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4篇)《端午的鸭蛋》篇117.端午的鸭蛋授课时间: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2013.7-8/B《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师:端午是我国民俗中重要节日之一。
我来自东北,第一次来到长沙,谁来给我补补课,说说咱们湖南长沙的端午风俗?生1:喝雄黄酒。
生2:吃粽子。
生3:赛龙舟。
生4:悬艾叶和钟馗像。
……师:哦,长见识了。
老师那边也有一些风俗。
比如,采艾蒿、挂纸葫芦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汪曾祺走进江苏高邮,去看一看他那里的端午节,品一品他那里的“端午的鸭蛋”。
下面,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教材,自读课文。
在读之前提几点要求:默读要求不出声,快速阅读,了解大意;了解本文作者及文学常识;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圈点勾画生僻字,并借助注释迅速识记。
(生默读,师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当中的一些重点字词。
那就找一些同学来大声朗读一下这篇文章!我们看看,谁有勇气当仁不让来读第1段!朗读前提两点要求:声音洪亮;听读的同学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围绕着家乡的鸭蛋,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一生读第1段。
)师:看到咱们同学读得这么好,我也不甘人后,想读一部分!(师读第二段,之后点名读完全文。
)师:读完之后,请大家好好回味一下:课文都写到了哪些内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文章内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
咱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屏显。
)曾经有这样一个老人,他来自江苏高邮,但是自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来学成毕业,就来到了北京,成了一个知名的作家。
岁月无声,他也慢慢老去。
这年端午,他收到了一份邮寄过来的礼物,邮件地址上,“高邮”二字也随即映入他的眼帘。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老人的心声。
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我们要尽量从文章内容中展开自己的联想。
生1:“鸭蛋络子”。
师:非常好!充满童年童趣,非常贴切!掌声鼓励!请坐!生2:准备“十二红”等。
师:请坐!你很适合去做导演。
(陆续几生说。
)师:讲得非常好。
这位老者的故事仍在继续:他打开精美的包装,却发现是一整篮子的鸭蛋。
八年级语文下《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八年级语文下《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师:江苏高邮出过一位著名作家———汪曾祺。
(屏显。
)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在不经心、不刻意中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有人就对他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师:汪老怎么把高邮鸭蛋排在自己的前面?恐怕事出有因!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汪曾祺的散文名篇《端午的鸭蛋》。
(师板书题目、作者。
)师:下面,让我们去读课文,品语言,悟情感,看能否解开这个谜。
二、品读语言,体悟情感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着重思考———高邮鸭蛋何德何能、有何特色竟然排在作者之前?(屏显重点字词。
)掉色系百索子用酒和门楣腌苋菜籍贯鸭蛋络子(生读,师纠正个别字读音。
)师:高邮的鸭蛋怎么就排在了汪老前面?谁来解这个谜?生1:“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师:作者说的是些顺其自然的话———我只知道人多力量大,原来鸭蛋多了也出名呀!除此之外,谁还有发现?生2:“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师:“肃然起敬”就是恭敬、敬仰的感情“,敬仰”谁呀?生(众):鸭蛋!师:哟嗬!不是秦观,也不是汪曾祺,原来是鸭蛋!大词小用,别有一番幽默滋味。
(屏显。
)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请看屏幕,汪老在他的散文《我的家乡》中有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这段文字与文章中的话有何微妙的区别?生 1:没有“哦”这个字。
师:观察得细致。
谁还有发现?生 2:课文中的句子句末是叹号。
师:加上“哦”字和叹号有何妙处?生 3:更能体现外乡人的肃然起敬。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执教: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八角亭中学方逸群一、引读,导入新课。
师:我的家乡是湖北黄梅,那里是著名的黄梅戏之乡。
这几天,我来到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被这里丰硕多彩的风俗所吸引,拍了一组短片,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展示成都的风俗,如赛龙舟、划旱船等。
)师:不久,就是端午节了,我很想知道咱们成都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同窗们能告知我吗?生1:吃粽子。
师:你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生1:为了纪念屈原。
生2:赛龙舟。
师:你见过吗?生2:见过几回。
师:我也好想看看!生3:放河灯和孔明灯。
师:谢谢同窗们热心地给我介绍了那么多有趣的习俗。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节课,咱们一路走进作家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去感受一只小小的鸭蛋中包含的乡情乡韵。
请同窗们高声齐读课题和作者。
师: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呢?生(众):鸭蛋。
师:它还提示咱们,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端午的鸭蛋。
二、速读开头,整体感知,说风俗。
师:课文大家适才已经读过了一遍,此刻请同窗们齐读生词,看能不能读准字音。
(生齐读生词。
)师:有一个字咱们容易读错——“络”,在一般情况下咱们怎么读?生(众):luò。
师:可是在口语里咱们把它读“lào”,“鸭蛋络子”就是这么读的。
还有一个字——籍贯的“籍”,咱们常常会把它写成“藉”。
怎么记呢?“籍”是指记录隶属关系的册子。
大家知道,在古代,纸没有发明出来以前,咱们的前人把字写在什么上面?生(众):竹简。
师:对,所以籍贯的“籍”是竹字头。
谁能告知我“囊萤映雪”的意思?生1: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后形容刻苦攻读。
师:形容刻苦学习的成语还有哪些?生2:悬梁刺股。
生3:凿壁借光。
师:接下来咱们来理一下文章的思路。
生4:首先写家乡端午的风俗,然后写家乡的鸭蛋,最后写家乡端午的鸭蛋。
师:请同窗们默读第一段,同时进行圈点勾画,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说出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情感。
3、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美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提到端午节,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如粽子、龙舟、雄黄酒等)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端午和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明确:介绍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着重写了鸭蛋,包括鸭蛋的名声、特色、吃法等)(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这些风俗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特点是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引导学生从鸭蛋的名声、特色等方面思考,如“高邮鸭蛋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3、品味语言(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体会“吱”字的妙处,感受鸭蛋的鲜美)(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打上回忆色彩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教学一、理解词语,串讲课文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生:读课文。
生:读生字,了解作者,还有吃鸭蛋。
(生笑。
)师:同学们不要笑,人家说的是读课文后的感觉就像真的吃了高邮的鸭蛋。
他的阅读感悟能力真的很强!好,读课文,查生字词,了解作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预习习惯。
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几个词语的理解到不到位。
(师生结合课文语境共同学习“风俗”“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鸭蛋络子”。
) 师:下面,请同学们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复述时要用上刚才学过的这四个词语。
生:“我”家乡的端午习俗和其他地方的一样。
“我”家乡还有咸鸭蛋,别人听到“我”家乡的咸鸭蛋都会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咸鸭蛋,但都不能和“我”家乡的比。
端午节的时候,“我”家乡的孩子都会挂鸭蛋络子。
师:后边是不是还应该加点句子?(生翻了翻课文摇头。
)师:你来点评一下,他说得怎么样?生:后边还应该再加一些内容。
在“我”家乡,端午节孩子们把鸭蛋吃了以后,会把萤火虫抓来放在里面,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师:把两位同学的结合起来,就比较完整了,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生鼓掌。
)师:刚才的复述,既要概括课文内容,还要用上学过的四个词语,对同学们来说的确比较有难度,但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可见你们的语文学习能力都很强啊!老师非常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二、理读“端午”,感受“习俗”师:好,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标题—一“端午的鸭蛋”。
文中集中写端午的有哪些段落?生:第1自然段。
师:第1自然段写了端午的什么?生:习俗。
师:非常好,请在第1自然段末尾批注上…我,家乡端午的习俗”。
(生批注。
)师:请用方框把“我”家乡端午的习俗圈出来,看看一共有几种习俗。
生:七种。
、师:大家一起说说是哪七种。
生(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福,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7课《端午的鸭蛋.》,首先我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
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师:为什么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呢?
生:是为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师:那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同学比较清楚?(学生纷纷举手,争相回答)
生:①、赛龙舟(师: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大家到时可以到新县城去观看那壮观的场景。
)
②、食粽子(师: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亲口吃过,肯定印象深刻。
)
③、屋前挂艾草(师:有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④、喝雄黄酒
师: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都盛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端午节,去感受其浓郁的民俗风情。
二、循循善诱,学习课文
师: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给读不准的字词划上记号,并思考: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及重点字词。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对有些字词的读音是否把握得准确。
你们拼读我来写:
系索子(jì)粽子(zòng)门槛(kǎn)拧成(níng)用酒和(huò)
腌蛋(yān)熏五毒(xūn)肃然起敬莫名其妙囊萤映雪
师:后三个词语你理解吗?谁能把其意思解释一下?(学生举手,提名回答)
明确: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囊萤映雪---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
映雪,用雪的反光。
它们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师:跟囊萤映雪类似的体现刻苦读书的故事的词语还有吗?
生1:悬梁刺股。
生2:凿壁借光。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每个词语熟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哪些同学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举手发言,看谁分析把握得好。
)
明确: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这段写的是什么?
生:端午节的风俗。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快速的找一找。
生:系白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教师板书:端午节的风俗---7种)
师:在这7种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生:吃“十二红”。
师:主要是因为“十二红”里有什么?
生:咸鸭蛋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不能忘怀呢?请你们集中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学生读后,举手回答,教师整理)
板书:家乡的咸鸭蛋:①享有名气
②双黄蛋多
③历史悠久
④质细油多
⑤吃法多样
师:作者在介绍咸鸭蛋的这些特点时,他饱含着对咸鸭蛋的什么感情?
生:喜爱,赞美,并存之自豪。
(板书)
师:你可以从哪里明显地感受到?
生1:“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生2:“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
生3:“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师:所以在端午节的那么多风俗中,作者最不能忘怀的是什么?
生:端午的鸭蛋。
师:第四段就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他侧重写了孩子们挂的“鸭蛋络子”(板书)。
请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挂“鸭蛋络子”?
生: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师:饰物一般是用来做装饰、陪衬,以显示好看的精美物品,这“鸭蛋络子”精美吗?
生:精美。
师:那你们描述一下。
生:络子是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的;鸭蛋是由孩子们自己挑选的,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师:嗯,这么说,“鸭蛋络子”不愧是孩子心爱的饰物了。
它不仅外表精致,而且里面的鸭蛋也很特别,完全是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去挑选的。
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舍得吃上鸭蛋了?
生:“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师:他们吃鸭蛋也很讲究,怎么个吃法?
生:“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
师:这是为什么?
生:蛋黄蛋白吃光了,蛋壳还可以用来装进萤火虫,做一个别致的灯具。
师:这样的灯具漂亮么?
生:漂亮。
师:描述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让他们齐读)
生:“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孩子们对自己制作的灯具在实用上还挺赞赏的,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
师:从哪里?
生:“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
师:哦,原来,“鸭蛋络子”是饰物,是玩具,给作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所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家乡端午的鸭蛋。
三、指导朗读,揣摩语言
师:作者在做这些介绍时,他的语言看似平淡,但细品起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我们先来一起品析这样一句话:“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你们说值得赏析的地方在哪里?
生1:“吱”。
师:为什么?
生1:它形象地描摹了扎下去发出的那种声音。
师:回答不错,好一个拟声词!还有吗?
(学生暂时沉默,老师注意启发)
师:我若把这句话中的“冒”换成“流”,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冒”形象一些,显示了油特别多。
师:分析得不错,请大家就尝试着用类似的方法再精读课文第二、三段,也找出你喜欢的字、词、句,并仔细品味赏析它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精读课文,酝酿之后各抒己见。
)
生1:“肃然起敬”、“特别标明”这两个词用得好,体现了咸鸭蛋的名气之大,也道出了作者那种自豪、幽默感。
生2:“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确实”这个词道出了作者的那种真实情感,没有一丝虚假,没有一丝夸张。
生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里的“蠢”“秀气”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鸭蛋写得富有灵性。
……
师: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感叹句比较多,请你们先找出来。
(学生拿笔做上了记号。
)
师:若把这些句子中的“!”换成“,”或“。
”,比较读一读,在语气上有区别吗?请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试着比较朗读,然后举手发言)
生:用“!”读起来带有浓厚的感情,用“,”或“。
”就没有这种效果,显得平淡一些。
师:回答得好,那谁能为我们现场演示,声情并茂地读出这些感叹句?
(善于表现的同学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教师分别点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作展示,效果确实不一般)
师: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品起来确实耐人寻味。
希望大家学了本课之后在语言的创造上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