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

一、整体把握: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①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②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有。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5.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①口语色彩浓厚。②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如“吱”。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7.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的作用: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二、精彩段落赏析:

(一)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7.这一部分是围绕__端午的鸭蛋_来写的,在文中的地位是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文章的主体部分。

8.作者写“鸭蛋络子”可分为几层?这几个层次有怎样的特点?

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

9.作者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请略作评价。

口语化与书面语熔为一炉,古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在一起……

10.你觉得这一段写得怎样?从中能看出汪曾祺的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散淡从容,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二)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作者如何将很多的风俗列举出来的?

开头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一句总起,接着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五种风俗,其后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_这两种不同于别处、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写来,丝毫不乱。

2.给短文划分层次,并简要归纳大意。

分两层,在“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后面断开。第一层:写五种“与外地一样”的风俗。第二层:写与别处不同的两种风俗。

3.用端午风俗四个字概括短文的大意。

4.从文章思路来看,开头谈“端午的风俗”有必要吗?是否离题?

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到“端午的鸭蛋”。

(三)

我的家乡是水乡。……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第一段说“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一问知籍贯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上海店铺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3)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4)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专门记载。

2.文中①“双簧鸭蛋味淡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两句相矛盾嘛?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写作者认为双黄蛋只是两个蛋黄的鸭蛋,看起来也很普通;后者写作者认为其他地方的鸭蛋的确不如高邮咸鸭蛋。表现了作者对高邮鸭蛋对家乡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3.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还以用了其中的文字?

.因为《随园食单》较客观地介绍了高邮咸蛋的优点,也证实了高邮咸蛋的著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4.最后一段中写道:“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的“吱”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吱”字写出了筷子一扎下去,红油冒上来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痛快的感觉。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家乡鸭蛋的名声。第②段:家乡鸭蛋的特色。

6.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实际上是对儿时的生活,对故乡不能忘怀,而不仅仅是咸鸭蛋。

7.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浓厚的口语色彩。

B:淡淡的幽默。

C: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8.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清代;家乡的咸鸭蛋很有名气。

9.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10.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