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4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丁玲(1904-1986)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二期。
它是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
抒情女主人公莎菲女士身份上有三个特点:首先,她是一个离家的女孩——从南方到了北方;其次,她是一个暂时脱离了学校,但生活无忧,还没有决定要不要继续求学的准女生;再次,她是个病人,她在咳嗽。
归结起来,莎菲是个生命处于悬空状态、边缘状态的“北漂”青年知识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书写了莎菲寓居京城的一段心绪。
其中有她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感受、评析,有她对苇弟、凌吉士这二位与她有情爱纠葛的男大学生的审视,也有她对女性同性情谊的独特体验。
现代女性:烦闷心绪、情感饥渴与颓废冲动莎菲心绪的第一个特点是深陷于现代人的烦闷无聊中。
小说一开始,莎菲就在百无聊赖中熬日子。
日记写道:我是每天都在等着、挨着,只想这冬天快点过去,天气一暖和,我咳嗽总可好些。
那时候,要回南便回南,要进学校便进学校。
但这冬天可太长了。
莎菲之所以烦闷,并不是由于某种人生规划无法实现。
她既不像传统女性那样渴望进入“三纲五常”所確立的伦理秩序中,也不像“五四”启蒙文化所召唤的觉醒女性那样决心要介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莎菲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她对人生根本就没有规划,她等的只是“冬天快点过去”。
但是,冬天过去之后,人生会怎么样,要怎么样,她心里并没有规划。
莎菲这种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烦闷无聊,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的情绪。
现代人这个概念有多义性。
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理想的是一种现代人;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就陷入无所依傍、无所追求的精神危机的则是另一种现代人。
前者代表现代启蒙理想,后者代表的是与启蒙理想相伴而生的现代迷思。
莎菲显然属于后者。
作品并没有站在启蒙立场批评莎菲的百无聊赖,而是把没有人生目标的烦闷、无聊当作是一种自然的、可以接受的情绪来表现、来接纳,可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个理解现代人烦闷心绪、接纳现代迷思的文本。
作者: 乔以钢
出版物刊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6页
主题词: 中国妇女 妇女解放 丁玲 生存价值 封建势力 社会革命 知识女性 新生 知识分子 革命斗争
摘要: <正> 丁玲的创作,起步之初便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自尊意识以及探求女性生存价值的执着。
投身革命以后,随着作家思想视野的扩大,这方面的特征不再那么醒目,但她始终深切关注妇女问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灵历程。
在这一点上,丁玲所取得的成就是一般作家很难比拟的。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尊重和关注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特别是她对女性意识的深刻观察和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探讨她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和探讨,以及这种关注如何呈现在她的作品中。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从家庭主妇到知识分子,从农村妇女到都市白领,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她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和生活境遇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她对不同类型女性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洞察。
丁玲对女性的关注和呈现渗透在她的作品中的方方面面。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和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比如在《田野》中,她刻画了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的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她在封建社会下的困境和挣扎。
而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则展现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坚强和勇敢。
丁玲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呈现。
丁玲在她的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也表现出了一种思想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倡导。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有思想、有情感的女性形象,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她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呼吁,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呈现,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和关注。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女性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呼唤和探讨。
希望通过对她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挑战,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文燕子总结简介本文档是对课文《燕子》进行的总结和分析。
《燕子》是作者丁玲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燕子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困农民的困境。
内容概述小说《燕子》以农村贫困的农民家庭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燕子的女孩的故事。
燕子是一个机智聪明、勤劳善良的女孩,但家境贫困使得她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故事开始时,燕子还只是个孩子,她和弟弟、妹妹一起过着贫困的生活。
燕子不甘心被命运束缚住,她勤劳刻苦地努力学习,希望通过读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贫穷的现实使得她并不能有机会去上学,只能在田间地头帮助父母种庄稼。
时间流转,燕子逐渐长大成人。
虽然没有得到正规教育,但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生活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她明白贫穷的根源是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剥削制度,因此她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希望能够通过改革社会来改变自己和农民们的命运。
然而,命运却给了燕子当头一棒。
在一次农民运动中,燕子和其他农民们遭受到了封建地主的残酷打压和报复。
燕子被迫逃离家乡,四处流浪,生活更加困苦。
她变卖掉身上的财物,为了生存只能沦为卖淫,这个原本纯洁善良的女孩变得心灰意冷、失去了尊严。
最终,无依无靠的燕子在一个雨夜中因病去世了。
但她奋斗的精神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却没有被磨灭,留给了后人。
内容分析社会不公与贫困小说《燕子》通过描写主人公燕子的生活,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阶层的贫穷和社会地位的低下。
“贫穷”是全文贯穿始终的主线,燕子的家庭贫穷、她没有机会上学、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都是封建制度下社会不公的一种体现。
女性命运的困境燕子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在封建社会中承受着双重的歧视和压迫。
在地主家工作时,燕子经常受到性别上的侮辱和虐待,她的尊严被践踏。
同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普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机会,使得她们的命运更加困苦。
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尽管燕子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但她并不放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梦想。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以其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于女性意识的探索而著称。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女性的内心世界和遭遇,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丁玲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束缚。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女性被传统的封建观念所束缚,她们背负着种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缺乏自由和独立。
在《狂人日记》中,女主人公对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的束缚感到无法忍受,她的内心被压抑和扭曲,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
这种描绘表达了丁玲对于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的深刻认识,她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呼吁对于女性地位的反思和解放。
丁玲的作品中呈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角色逐渐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记梅花》中的女主人公梅花,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这种表现展现了丁玲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解放的积极态度,她希望女性能够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丁玲的作品中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在她的小说中,通过女性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内心独白,展现了社会现实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不公。
她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和压迫,同时也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忽视和漠视。
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被边缘化和忽视,呼吁女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批判现实和呼吁改变的表达,表现了丁玲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认识,展现了她对于女性解放和平等的坚定立场。
丁玲的作品中抒发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和热爱。
红蜻蜓红蜻蜓读后感《红蜻蜓》是中国作家丁玲创作的小说,小说以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妇女的艰辛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以一个大家族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家族中的女性角色。
故事中的女性主人公红蜻蜓勇敢、坚强,一直以来都在忍受着无尽的苦难。
在她尚未出生之前,她的母亲就因为遭遇变故而丧生。
她的继母生了个儿子后就对红蜻蜓姨娘进行了虐待,使她在小的时候就体验到了封建社会的无情。
随后红蜻蜓嫁给家族中的富家子弟,虽然艰辛,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最终,她因家族压迫和不满而离家,走上了为自己和女性权益而奋斗的道路。
通过《红蜻蜓》,丁玲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剥削的残酷现实。
男权社会让女性成为玩物、奴隶,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红蜻蜓在小说中的苦难经历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被迫嫁给有钱人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却被富家子弟们当成了玩物,并长期承受虐待和压迫。
这些女性在穷困中挣扎,为了生存而卖力地工作,却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和尊严。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中国农村家庭的底层压迫和贫困。
小说中的家族,尤其是兄弟之间的压迫和对女性的剥削,展现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封建社会的丑陋面貌。
强权压迫弱者,兄弟之间争斗利益,女性成为这些争斗的筹码。
这种家族的利益观念和道德沦丧,使许多无辜的妇女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小说中的红蜻蜓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不屈不挠,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她不依附男人,也不任由家族的压迫和权力的摧残,她选择了离开家族,不为自己和女性权益而奋斗。
她的勇气和坚定为中国农村妇女赢得了真正的尊严和权益。
在《红蜻蜓》的情节与描写中可以看到丁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她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剥削,呼吁女性要勇敢坚持自己的权益,争取平等和尊严的生活。
《红蜻蜓》这部小说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作者:黄水娣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9期黄水娣内容摘要:丁玲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国女性文学史上更是开辟了一块全新的天地。
在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她主要的贡献就在于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冲破封建传统的藩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女性解放。
通过文学创作,丁玲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梦珂》《我在霞村的时候》女性文学并不是指女性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一般认为能够体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就称之为女性文学。
“所谓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身成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的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
[1]综观丁玲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她有着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这种个性解放意识的背后其实也是丁玲内心深处女性意识的暗暗涌动。
身处封建时代的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系列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些女性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追求及人生道路的抉择是前人所不及的。
丁玲通过书写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灵肉冲突和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种种对抗,表达出作者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进一步肯定了女性作为“人”的价值而存在的意义。
一.出走:性别意识的觉醒出生于封建贵族家庭的丁玲在四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丈夫去世后不顾世俗的眼光进入学堂,一边读书,一边照顾丁玲姐弟,毕业后教书育人并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中。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里,刚强自立的母亲给丁玲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的不平等身份并不能成为其求学道路上的障碍。
丁玲在十六岁时离开母亲只身前往上海求学,后又辗转于北平、南京等地,离家在外的漂泊生活使得丁玲迅速成长为一位思想成熟且内心强大的女性。
她在上海、北平等城市逐渐接受到了新鲜的思想风气,西方现代思潮中关于女性解放的话题对于丁玲个人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题材,探讨了女性的境遇、性别意识以及社会地位,展现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和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明确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境遇往往是困境。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男性的压迫和霸凌,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而在《赵一曼》中,丁玲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带给女性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丁玲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怀,展现出她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之情。
在丁玲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在《水》中,丁玲通过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女性对于性的渴望和对于性别认同的思考,她通过女主人公对于性的感悟,展现了女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反思与认知。
而在《闲话赠予诗人朋友》中,丁玲则以女性作为文学创造者的身份,探讨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存在感,呼吁女性应当争取自己的文学权益,展现了女性担当和自立自强的形象。
这些作品中,丁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于性别的思考和认知,展现了她对于女性性别意识的关注和反思。
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女性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境遇,同时深刻探讨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追求。
通过对丁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探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对于女性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成长的呼吁与探索。
丁玲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不仅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我们在当下社会需要深入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丁玲三八节有感的评价篇一丁玲三八节有感的评价嘿,说起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这可真是一篇让人忍不住要好好琢磨琢磨的文章。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应景之作,可我觉得不是这样!这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那简直就是一颗“炸弹”啊!它把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平,赤裸裸地摆在了大家面前。
你想啊,在那个时代,女性可能大多都被认为是“相夫教子”的角色,没啥大出息。
但丁玲在这篇文章里大声疾呼,说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难道不牛吗?不过,可能也有人会说,哎呀,这是不是有点太激进啦?但我觉得,激进又咋啦?如果没有这种激进的声音,女性的地位能这么快得到关注和改变吗?丁玲用她犀利的笔触,描绘出了女性的无奈和委屈。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公平对待的女性朋友一样,让人感同身受。
我就想问,难道女性就不能追求自己的事业?难道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篇文章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觉醒,这一路下来,它的价值难道还不够大吗?篇二丁玲三八节有感的评价咱今天来聊聊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心里就在犯嘀咕:这能写出啥花样来?结果一读,嘿,还真让我刮目相看!丁玲在文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女性面临的种种问题,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不就是发发牢骚嘛。
可你仔细想想,在那个年代,敢这么发声,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比如说,文章里提到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这难道不是现实吗?难道我们就该视而不见?我觉得丁玲这是在给大家敲警钟,让我们清醒清醒。
不过呢,我又在想,这文章会不会太尖锐了?会不会让人接受不了?但转头又一想,不尖锐怎么能引起重视?怎么能推动改变?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那些掩盖女性问题的迷雾。
它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痛苦和挣扎,也让我们反思,我们到底为女性的平等做了多少?也许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了这样的文章,有了这样的呐喊,我觉得总有一天,女性会真正得到她们应有的尊重和权利,难道不是吗?篇三丁玲三八节有感的评价来,咱们谈谈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第五章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丁玲(1904——1986年)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性别立场的作家。
从五四落潮时创作的《孟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一九二零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具有转型意义的《韦护》,再到一九四零年代初在延安创作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及杂文《“三八”节有感》等,丁玲笔下始终或显或隐地贯穿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出一个觉醒了的新女性强烈的自省、自觉意识和追求自我解放、人格独立的愿望。
其间,即便是转向革命与解放区题材,也依然坚守着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以莎菲式的敏感、狷傲与执着,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穿透力,对女性生存困境予以大胆的揭示,并“写出平常人所着眼不到处”。
⑴第一节对女性自我欲望的大胆逼视——《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
小说内容为芳龄二十的女大学生莎菲三个月里的日记。
故事从对老实的然而狭隘的苇弟的叙写开始,然后描述莎菲对有着高贵模型的美男子凌吉士的爱情,接下来是莎菲关于苇弟对凌吉士嫉妒的心理感触。
小说的高潮是莎菲的内心斗争:她已经知道凌吉士灵魂的卑劣,却无法不受诱惑于他那美的外表。
结局是莎菲长久以来渴望的吻得到了,她才知道自己的可笑,而且深感惭愧。
小说的核心是莎菲内心深处灵与肉、理与欲的冲突及最后灵是怎样战胜欲的。
这篇小说最为人称道的是对莎菲在情欲面前所受的诱惑细致而深入地描写,它把女性的内心深处以及女性身上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透彻。
莎菲是一位非常矛盾和敏感的青年女性,她总是处在对于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望以及每次追求得来的懊丧的矛盾之中。
丁玲以越轨的笔致,真实地表现了莎菲身上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欲望的冲突。
一方面,莎菲为凌吉士那颀长的身躯,嫩玫瑰般的脸庞,柔软的眼波,惹人的嘴角所诱惑,为他那高贵的气质所倾倒;另一方面,当她了解凌吉士所追求的是金钱和肉体、志趣在于留学哈佛和成为资本家,明白那使她爱慕的高贵模型里,安置着一个卑劣的灵魂,她又悔恨未能拒绝他落在发际的热吻,并转而诅咒自己。
然而莎菲最重要的内心冲突模式是:“当我睡去的时候,我看不起美人,但刚从梦里醒来,一揉开睡眼,便又思念那市侩了”。
⑵作家把一九四零年代苏青女士巧妙的断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表现得相当坦率而大胆。
在理性、意识、情感这些层面上,莎菲鄙夷凌吉士,然而在非理性、无意识、欲望这些层面上,她左右不了自己,抗拒不了诱惑。
“谁说他不是一个坏蛋呢,他懂得了。
他敢于把我的双手握得紧紧的。
”在这里,“坏蛋”这个词已不是平时的意思,显然莎菲喜欢这个坏蛋。
“假使他这时敢于拥抱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出来:我爱你啊,我爱你啊!”“于是我又很柔顺地接受了他许多浅薄的情意,听他说着那些使他津津回味的卑劣享乐,以及赚钱和花钱的人生意义,并承他暗示我许多做女人的本分。
”在莎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冲突中,往往是肉、情欲、本能占上风。
五四以来女作家笔下的爱,冰心往往表现为母爱;冯沅君表现的是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互相冲突;而到了丁玲这里,则纯粹是男女之爱,是较为深刻的纯粹的爱情。
评论家毅真在1930年称丁玲的“爱的见解,是异常的深刻而为此刻以前的作家们所体会不到的”。
⑶请看丁玲是如此展示莎菲对自己单恋的凌吉士既得意又惭愧的丰富心理的:“我真不知怎样才能分析出我自己来。
有时为了被风吹散了的一朵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但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苇弟其实还大我四岁)把眼泪一颗一颗滴掉到我手背上时,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的笑了。
苇弟从东城买许多信纸信封来我这里玩,为了他的快乐和笑,我便故意去捉弄;看到他哭了,我却快意起来,并且说:‘请你珍重你的眼泪吧,不要以为姊姊是像别人一样脆弱的受不起一颗眼泪。
’……‘要哭,请你转家去哭,我看见眼泪就讨厌!’”“自然他不走,不分辨,不负气,只蜷在椅角边老老实实无声的去流那不知从哪里来得那么多的眼泪,我自然得意够了,又会惭愧起来,于是用着姊姊的态度喊他洗脸,抚摩他的头发。
他镶着泪珠又笑了。
”作家是这样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下恋爱中女性的微妙内心世界的:“我要着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的让他自己送来。
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
女人是只把心思放在她要征服的男人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
”而且作家还对莎菲恋爱中欲望与理性的斗争及难以压抑的欲望进行大胆而细致地描述:“我应该怎样来解释呢。
一个完全癫狂于男人仪表上的女人的心理!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劣的灵魂!可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并且我常常想,假使我有那么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去,也愿意。
其实,单单能获得骑士一般的人儿的温柔的抚摩,随便他的指尖触到我身上的任何部分,因此就牺牲一切,我也肯。
”作家就是这样把女性在爱情中的复杂体验表现得相当具有主体性,而且深刻真实。
小说同样展示了莎菲对于苇弟的丰富体验与想法,面对苇弟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莎菲与凌吉士关系的不快、伤感和怒气,莎菲表现得相当老练而成熟:“这种无味的嫉妒,这种自私的占有,便是所谓的爱吗?”莎菲为此认为苇弟是“有野心的男人”,并报以不屑的态度。
苇弟对此是愤怒的,然而最终又用眼泪抑制住了。
对于苇弟这个“老实人”的爱,莎菲的体验是:他“说他爱我,为什么他只常常给我一些难过呢”?不仅如此,莎菲还连类而及:“在我稍微有点懂事的时候,便给爱我的人把我苦够了,给许多无事的人以污蔑我,凌辱我的机会,以致我顶亲密的小伴侣们也疏远了。
后来又为爱的胁迫,使我害怕得离开了我的学校。
以后,人虽说一天天大了,但总常常感到那些无味的纠缠,因此有时不特怀疑到所谓爱,竟会不屑于这种亲密。
”莎菲不只从爱的后果,而且还对爱的动机加以思考:“这种表示,也许是称为狂热的,真率的爱的表现吧”,但是“我只觉得想靠这种小孩般举动来打动我的心,全是无用”。
在对爱情的描写中,莎菲这位新女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爱,而是主动地正视自己的体验,倾听自己的心声,感受并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
我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已经非常习惯地看到对男性恋爱心理及性心理的细腻描写,而丁玲的女性心理描写竟是如此率真而深刻,难怪毅真称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新文坛上极可骄人的成绩。
”⑷更为深刻的是,莎菲虽然完全摆脱了旧礼教、旧道德的束缚,但并未获得她所向往的爱情,拥有了爱的主动权反而使她感到更加苦恼、迷茫,小说还流露出了对男人失望、对爱本身怀疑的情绪。
莎菲有着比较清醒的自我认识:“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要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而她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男人呢?“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一个“懂”字,透露出女性对真正爱情的那种人格平等、心心相印境界的无比渴望。
但苇弟不懂得我,而凌吉士,却在“可贵的美型里”“安置着如此的一个卑劣的灵魂”。
对理想人生有着飞蛾扑火般执着追求的莎菲,表现出了对庸俗生活不妥协、不退却的勇气。
于是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热烈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由失望而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
在一九二零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封建家庭冲出来知识青年,“把恋爱自由、恋爱的热情,以至所谓恋爱至上主义,看作所谓‘人生追求’的神圣的或唯一的目的,”实质上我们也可以说莎菲是一位恋爱至上主义者。
但这是“时代的一种特征,并且这还被看作他们的时代觉醒的一种主要的表现的。
尤其在这一类的青年女子,往往要通过女性之觉醒,去体验着她们之‘人’的社会的觉醒。
”⑸莎菲作为被五四精神所唤醒的、所解放的青年,她的恋爱热情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显然,作为一位恋爱至上主义者,善良单纯的莎菲不免会有颓废和空虚的一面,但是在她周围的人们,不是十分的平凡,就是污浊不堪。
这样莎菲的苦闷、绝望,就是对平凡卑浊的周围的苦闷与绝望,同时还有对自己所抱的恋爱至上主义的彷徨与绝望。
因此莎菲的苦闷绝望,恰好说明了她的恋爱理想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她却要追求更加完美理想的生活。
这部小说同时也透露出年轻的丁玲对恋爱中青年女性处境的热切关注,对当时所谓都市文明的忧虑和失望。
与五四女作家婚恋题材不同,它显然与《伤逝》的主旨更接近,冯雪峰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可以说是从一个恋爱追求者的少女所感到的恋爱本身的空虚,来说出五四后那种脱离现实的恋爱自由的空虚,而莎菲的绝望也简直是对这类恋爱追求者自己的一种讽刺。
而《伤逝》则挖掘出很深很广的社会的根源,从依然存留着的封建势力与现实的经济压力来宣告了纯洁的理想的恋爱自由的死刑。
”其实“丁玲与鲁迅在这两部小说中的相通之处,就是告诉读者纯粹的恋爱自由是不存在的。
丁玲站在人性的丰富复杂的内在感觉这一视点上,鲁迅是从社会现实的外在环境的角度,指出这种恋爱是没有出路的。
”⑹从这一角度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就会看到,丁玲把莎菲这位知识女性的矛盾和伤感,不仅写得细致入微,直逼人性本质,而且还带有广阔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概而观之,《莎菲女士的日记》对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困境深入而独到的表现,对女性自我欲望的大胆逼视,对觉醒了青年女性时代苦闷的细致描述,不仅体现了丁玲不同凡响的敏锐而深刻的艺术才华,而且还显现了她大胆而独特的女性视点,同样也充分表现出了她狷傲而理想的个性特征。
而小说中莎菲这个惊世骇俗的女性形象,这个“永恒的、永远令人心动的、不安的精灵”⑺,则总是不断重复出现在丁玲后来的作品中,其间一以贯之的,是现代新女性努力把握自身命运、敢于向传统势力发起挑战的全新的精神诉求。
可以说,自五四以来的女性创作中,尽管丁玲踏上文坛是在一九二零年代后期,但《莎菲女士的日记》无疑为五四女性文学的压轴之作。
第二节革命叙事中的女性言说——《韦护》一九二零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生转型的重要几年。
第一个十年的女性写作始终在个性张扬与社会制约、女性愿望与男权传统、爱情理想与无情现实之间痛苦挣扎着、茫然彷徨着,同时也在执着追寻着,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伤逝》分别从人性与现实环境两个方面显示出:个性解放、理想爱情和婚姻必须有赖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社会保障,这种普遍的创作心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转型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