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访谈法访谈法也是调查者用“问”来收集资料,这种方法和问卷法最大的区别在“答”的方面。
对于调查者提出的问题,用问卷法时,被调查者是用“笔”来回答;用访谈法时,被调查者则是用“嘴”来回答。
所以我们在做访谈时,必须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直接交谈。
当然两种方法在“问”的方式上也是有区别的,问卷法是用文字来问,访谈法是用说话来问。
这样一来,在被调查者方面也就有了先读后回答和先听后回答的区别。
5.1 访谈法及其实质一、访谈法及其重点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互间的交谈,有许多不同之处。
如果说访谈也有结构式、无结构式和半结构式三种类型之分的话,那么和问卷法正好相反,在社会调查的实践中,访谈法通常采用无结构式方式,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都处于从属地位,即在需要时作为对前者的补充,使其不足得以弥补。
所以只要未加说明,本书无论讨论访谈法的特点还是讨论它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技巧,都是就无结构式访谈而言的。
二、访谈法的特点访谈法是社会研究中一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它社会调查方法相比,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认识社会现象的广泛性;研究问题的深入性;资料收集的可靠性;调查方式的灵活性。
当然, 访谈调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与其它调查方法相比,访谈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费用大、时间长,因而不适宜大规模调查和量化研究。
三、访谈法的实质使用访谈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因为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访谈对象是不是“知情人”。
当受访者身怀特殊信息时,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所以克维尔(Strinar Kvale,1996)把访员比作矿工。
从这个意义上说,访谈法是“知情人”调查。
5.2 访谈法的实施步骤一、访前准备研究者根据研究选题之需,当调查方法确定为访谈法之后,并非立马就去晤会调查对象,而是为了访谈能取得理想效果,先要在访前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确定访谈主要内容·选择适当的访谈方法·制好调查提纲和所需表格·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拟定实施程序表(时间、地点等)·备齐访谈工具如果访谈调查不是研究者亲历亲为,那么访前准备要增加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好访员。
访谈法名词解释
访谈法名词解释:研究者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较多运用相关设计的研究或作为实验研究中收集资料的辅助手段。
访谈法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
1、可以对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
3、由任职者亲口讲出工作内容,具体而准确;
缺点
1、访谈法要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分析专业人员
2、比较费精力费时间,工作成本较高
3、收集到的信息往往已经扭曲和失真
4、访谈法易被员工认为是其工作业绩考核或薪酬调整的依据,所以他们会故意夸大或弱化某些职责。
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含义
(一)访谈法的定义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收集语言资料的方法,是一种口头交流式的调查方法。
(二)访谈法的特点
访谈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对话、讨论等面对面的交往方式,是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访谈法的分类
根据访谈对象的数量,可以分为集体访谈法和个别访谈法;根据层次,可以分为常规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根据媒介,可以分为当面访谈法和电话访谈法。
二、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因访谈的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访谈法和非标准化访谈法。
三、集体访谈法
四、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谈法。
应掌握追问的技巧。
五、几种访谈法的比较
六、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提纲一般包括:确定访谈调查目的为什么谈;确定访员谁去谈;确定访谈对象与谁谈;确定访谈时间何时谈;确定访谈地点何地谈;确定访谈种类怎么谈;确定访谈记录方式怎么记;确定访谈报告方式怎么写。
如果是标准化访谈,必须用组织统一设计的访谈问卷;如果是非标准化访谈,提纲则无须有严格的分类和固定的回答方式,但要求必须把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主要项目和问题列出,问题要简练、明确。
七、访谈的步骤
八、注意事项
1、在访谈中,调查员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暗示给被调查者,否则会影响资料的
真实性。
2、要把握访谈的方向和主题焦点,防止谈话偏离调查主题,以免影响效率。
3、使用的语言要简明扼要。
4、根据被调查者的特点,灵活掌握问题的提法和口气。
访谈法的方式
访谈法是一种收集信息和获取观点的方法,它通过与被访者进行对话来了解他们的经验、知识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访谈方式:
1. 结构化访谈:访谈者使用预定的问题清单来指导对话。
这种方式常用于定量研究,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数据。
2. 半结构化访谈:访谈者准备一份问题清单,但也允许自由讨论和提问。
这种方式常用于定性研究,可以获取详细的信息和深入的理解。
3. 非结构化访谈:访谈者没有准备特定的问题,而是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自由对话和探索。
这种方式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可以发现新观点和意见。
4. 触发式访谈:访谈者使用特定的刺激材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来激发被访者的回答和观点。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被访者更深入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5. 群体访谈:访谈者同时与一组人进行对话,以获取不同观点和互动效应。
这种方式常用于研究群体动态和集体经验。
6. 电话访谈:访谈者通过电话与被访者进行对话。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地理位置和时间安排,并适用于面临交通或时间限制的情况。
无论使用哪种方式,访谈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追问、整理信息和保持中立等。
访谈也应该在被访者的舒适区内进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隐私。
访谈法
工作分析访谈是对任职者进行访谈,了解任职者的工作责任、所执行的任务、所需技能等与岗位相关的各类信息,从而对岗位进行分析的方法。
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
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工作分析访谈包括非结构性访谈与结构性访谈。
【一】非结构性访谈是指访谈前访谈者不预先设计固定的问题或调查提纲,在访谈中灵活掌握访谈的内容与过程控制,但访谈者将向被访者清晰地解释访谈的目的与本次访谈的侧重点。
受访者的角色与访谈目的将决定访谈结构。
访谈者一般运用问问题的策略来挖掘任职者的工作内容。
因此,聆听与记录对访谈效果至关重要,它有助于进行深度的问题追踪。
在访谈过程中,建议访谈者对谈话沟通内容进行及时适度的总结与反馈,这将对访谈效果起到积极影响。
为了深度挖掘职位分析所需信息,访谈者应不放过访谈结构所涉及到的所有范围,对同一话题(主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并交叉分析。
非结构式访谈看似在问问题与回答过程中没有一定之规,实际上访谈者在目的与技巧上遵循着下面的原则:
●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问结构化的问题,推进彼此的交流,使被访谈者更有效地提供信
息,包括职位所涉及的事实、个人意见、关于工作的主观看法与
客观内容;
●确保所搜集的信息被接收并被理解——聆听、澄清、分析、总结、
反馈。
有效聆听要求访谈者注意力高度集中,然而注意力的集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访谈者个人的想法以及保持中立态度的困难等都会干扰聆听的效
果。
在作好记录的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触,保持对谈话主题线索的敏感度,这些都对深度访谈有积极影响。
【二】结构化访谈是工作分析的另一个常用方法。
在结构化访谈中,访谈者通过按图所骥的方法巧妙地应用工作流程图或使用访谈问题清单与问卷展开访谈。
结构化访谈类似由经理对下属进行的一次工作评估面谈,经理担当分析员的作用。
一般而言,访谈是一种灵活的方式。
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在职者可以比较充分地解释他们的工作行为、个人对工作的认知、工作概述以及个人对工作与环境的情感。
好的访谈者能够对敏感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这是结构化问卷难以达到的效果,僵化的问卷难以调查了解到任职者对工作情感等人性化或非量化因素。
访谈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
●从各方得到的信息难以统和;
●存在访谈者的潜在偏见;
●工作中的某些部分被忽视掉;
●访谈侧重一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
●对问题的解释与分析受到先入为主印象的干扰;
●需要克服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观性影响;
●访谈对时间与培训的要求比较高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
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
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