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神经鞘瘤伴出血误诊为盆腔肿物1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6.41 KB
- 文档页数:1
腹壁纤维瘤误诊为盆腔包块1例报告摘要】目的:通过此病例的报告,提高临床上对于腹壁纤维瘤的诊治的准确率,加深对腹壁纤维瘤的认识。
方法:1例腹壁纤维瘤患者术前误诊为盆腔包块(阔韧带肌瘤或者子宫浆膜下肌瘤),分析误诊原因。
结果:术中探查证实为腹壁纤维瘤。
结论:腹壁纤维瘤,又称为腹壁韧带样瘤,是一种来源于腹壁筋膜或肌肉组织的良性肿瘤。
【关键词】腹壁;纤维瘤;误诊【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42-021.病例介绍患者,女,24岁,发现盆腔包块1周之主诉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
2年前足月剖宫产一男婴,4月前因异位妊娠在我院经腹腔镜下左侧输卵管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未闻及明显异常。
腹膨隆,无压痛。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型,阴毛呈女性分布;阴道:通畅,少量分泌物;宫颈:常大,光滑;宫体:中位,常大,质中,活动度可,子宫上方可触及一不规则包块,约8×5×4cm,质硬,无压痛;附件: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
辅助检查:B超:子宫右前方可见一大小约83×53mm实性低回声肿物,内回声欠均匀,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盆腔包块性质待查: 阔韧带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行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回报大致正常。
术前准备完善后,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在腹直肌后方与腹膜之间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肿瘤,呈灰白色,质硬,肿瘤组织与腹直肌组织无明显界限,完整切除肿瘤,经术后病检证实为腹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侵及周围骨骼肌组织。
手术标本2.讨论腹壁纤维瘤[1],又称为腹壁韧带样瘤,是一种来源于腹壁筋膜或肌肉组织的良性肿瘤。
此肿瘤罕见,仅占全部肿瘤的0.03%,占软组织肿瘤的3%。
此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90%的病人为22-40岁,多为经产妇。
发病部位多以腹直肌前鞘为主,也可以出现在腹内斜肌,腹横肌等腹壁的其他结构中。
妇科盆腔后腹膜肿瘤病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提高对盆腔腹膜后肿瘤的认识,以避免误诊为妇科肿瘤,并寻找盆腔后腹膜肿瘤的诊断依据和妇科治疗经验。
方法:总结2013年1月—2016年10月因盆腔肿物就诊于我院的1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10例患者均为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
本组患者肿瘤均位于骨盆内腹膜后,位于脊柱两侧的有3例,位于髂内外动静脉处的肿瘤有3例,4例邻近膀胱、直肠及子宫。
其中8例为良性肿瘤,1例为交界性肿瘤。
9例患者均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其中2例术中请相关科室同台协作完成,1例术中发生膀胱底部破裂,均完整切除。
术后失访4例。
其余患者恢复可。
结论:腹膜后肿瘤发生率低,易被误诊为妇科肿瘤。
临床中应加以鉴别。
腹膜后肿瘤周边解剖复杂,由于肿瘤挤压及浸润,手术易损伤周边组织。
需特别注意盆腔血管的探查。
手术技巧无定式,常需多科室联合手术。
【关键词】盆腔后腹膜肿瘤;妇科肿瘤;误诊;手术【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36-03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PRT)常难以早期诊断,治疗较困难,疗效较差。
在妇科及超声检查时,女性盆腔腹膜后肿瘤较难与子宫或卵巢肿瘤鉴别,易造成误诊。
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PPRT最有效的方法[1]。
由于PPRT位于狭窄的盆腔内,邻近脏器多,解剖关系复杂,手术有一定难度。
本研究总结因盆腔肿物就诊于我院妇科,经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盆腔腹膜后肿瘤的1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临床资料1.1 对象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盆腔肿物就诊于我院妇科,经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肿瘤患者,共10例。
1.2 临床资料1.2.1症状及主诉:10例患者均以体检或无意中发现盆腔包块为主诉,追问病史,其中3例有不规则下腹隐痛,半月到1年不等;5例自觉腹胀;1例伴有腰痛;无明显自觉不适者 2例。
腹膜后神经鞘瘤(附1例报告)梁松;方心安【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例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腹膜后神经鞘瘤,术后9天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
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术前诊断困难,需经病理才能确诊,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其预后良好,早期复发率低。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保健医学》【年(卷),期】2016(014)005【总页数】3页(P92-93,94)【关键词】神经鞘瘤;腹膜后肿瘤【作者】梁松;方心安【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人民医院 237000;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人民医院 237000【正文语种】中文腹膜后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腹膜后肿瘤,其部位深在,往往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作者报告本院于2014年6月收治的1例腹膜后巨大神经鞘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60岁。
患者半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部不适,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左侧上腹部可触及包块,在当地医院查CT提示:左腹膜后占位。
查体:体温36.0℃,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清,精神佳,腹平软,左上腹部无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左上腹可触及包块,质韧,活动度差。
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无明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5次/分。
四肢活动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014年6月6日我院CT平扫(图1):左侧腹腔见巨大团块状混杂软组织密度灶,CT值约0~41HU,约78×67×115mm大小,边缘毛糙,相邻肠管、胰腺结构轻度受推改变;肝脏、脾脏、胆囊及双肾结构无殊;腹腔无积液、腹膜后隙结构清。
注入对比剂后多期扫描CT增强(图2),前述左侧腹腔肿块呈不均性较明显斑片状强化,CT值约24~59HU(动脉期)、25~75HU(静脉期),边缘欠光整,余扫及范围强化无殊。
腹膜后巨大副神经节瘤误诊卵巢肿瘤1例报告1 病例報告患者73岁,住院号3143,因下腹部胀痛不适10余天来我院查体发现下腹部巨大包块,门诊以“卵巢肿瘤”收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0年,糖尿病史10余年,7年前患脑血栓,35年前曾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查体:T 36 ℃P 76次/minR17次/minBP 160/90 mm Hg,心肺正常,上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
下腹部隆起,无压痛。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均正常,宫颈略萎缩,颈口开放,扪及下腹部一巨大包块达脐上二横指,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子宫及双附件触诊不清。
彩超:盆腔内囊实性占位,考虑囊腺瘤;右肾盂积水(轻度)CT:腹部囊实性占位,符合卵巢囊腺癌;右肾盂积水。
化验:WBC 6.44×109/LRBC3.84×1012/LHGB 107 g/LPLT 311×109/LESR68 mm/hAFPCA125CA153均正常。
入院后第6天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子宫已萎缩,左右两侧输卵管正常,卵巢萎缩变小,其他无异常。
而下腹偏右探及一肿物约26 cm×28 cm×25 cm大小,囊实性,活动度差,外壁光滑,系腹膜后,请外科协助手术,由于肿物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又多,约800 ml,考虑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将肿物完全切除困难,行姑息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理号:20090302)。
2 讨论腹膜后肿瘤来自不同的组织,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副神经节瘤的组织来源为腹副节的化学受体细胞,胚胎发育与肾上腺髓质共同起源于神经节细胞。
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肿瘤称副神经节瘤[1],可分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除了嗜铬细胞瘤外,初起一般多无症状,随肿瘤的生长发展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该肿瘤大多为良性,一般为单发,大小不等,压痛不明显。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腹膜后肿瘤的切除术,在发现早、体积小、与重要脏器或大血管牵连不大时,手术并无特殊困难,但若肿瘤巨大,血液循环丰富,基底很广,与重要脏器或腹膜后重要血管紧密粘连时,手术就很复杂[2]。
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卵巢肿瘤5例分析苏悦;顾扬【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8)003【总页数】2页(P337-338)【关键词】腹膜后肿瘤;卵巢肿瘤;误诊【作者】苏悦;顾扬【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妇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妇科,江苏扬州22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R737.31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大多数肿瘤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文献报道约有1/3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未接受规范的手术和治疗[1]。
卵巢肿瘤位于盆腔深部,早期不易扪及,尤其是位于盆腔腹膜后的肿瘤更容易与卵巢肿瘤相混淆。
所以将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卵巢肿瘤并非偶发事件,结合5例患者因初诊为卵巢肿瘤收入院后最终确诊为腹膜后肿瘤的病例的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例1:18岁,女性,未婚,因月经紊乱就诊,在外院分别行B超检查均提示为卵巢畸胎瘤,肛查发现子宫后方囊性包块,活动度欠佳,无压痛。
行腹腔镜诊治术,术中发现双侧卵巢外观正常,肿块位于腹膜后,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
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右侧下肢运动障碍,右足背伸困难,请神经科会诊予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例2:55岁,女性,绝经3年,因腹胀不适伴腰骶部疼痛入院B超发现附件区混合性包块,考虑卵巢肿瘤,妇检发现包块位置比较深,位于子宫后方,不活动,三合诊能触及包块下界,觉包块位于直肠侧方偏后,包块质地硬,行CT检查提示为腹膜后肿瘤可能性大,请外科会诊后转至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诊断平滑肌肉瘤。
例3:46岁,女性,术前诊断附件混合性包块,双合诊包块与周围境界不清,考虑卵巢肿瘤可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腹膜后肿瘤,请外科共同手术,肿瘤切除比较困难,术中出血约3 500 mL,予以输血治疗,术后转重症监护病房观察3 d,病情稳定后转外科进一步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神经鞘瘤。
例4:36岁,女性,妇科B超检查提示有附件区囊肿,入院后再次妇科检查,双合诊时即发现食指和中指进入阴道后,包块隆起于阴道后穹窿,完全不活动,子宫前位,活动度良好,将子宫推往一侧,发现包块与子宫之间无关联性,三合诊觉包块位于直肠后方。
神经鞘瘤1例误诊分析患者,男,45岁。
因片胸痛伴右下肢麻木半年,加重1周入院。
半年前生气后左侧胸部针刺样疼痛伴右下肢麻木,每次疼痛持续约10min,伴气促、心悸。
曾在基层医院以“冠心病”诊治。
以后疼痛波及后背呈束带状且不超过中线,多为劳累后引发,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光明显变化。
1周前心前区疼痛加剧,持续2h以上,伴气促、心悸、胸闷、夜间为甚,难以平卧,再次以“冠心病一心绞痛”入院。
查体:心率每分56次,律齐,心音下常双肺呼吸音清,腹部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冠心病一心绞痛。
给予硝酸甘油静滴等治疗10d无明显疗效。
后因右下肢麻木加重3d,伴左下肢麻木且不能活动两日转附院神经科。
查双上肢肌力v级,腱反射正常。
双下肢肌力1级,膝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
踝阵挛(+),髌阵孪(+),双下肢病理征(+),T5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鞍区也减退,二便障碍。
胸椎MRI示T3、4水平椎管内见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病变偏左移位,大小约18.5mm×13.7mm,脊椎受压向右前方移位,Gd—DTPA增强扫描病变呈环形增强。
诊断:左髓外硬膜下脊髓瘤。
在全麻下背部直切口,T2~4咬除棘突及椎板,肿瘤位于T3~4节脊髓背测偏左,约1.5cm×1.5cm×1cm大小,包膜完整,质地中等,沉开T3神经跟与脊髓被膜部分粘连,完整摘除。
病理回报(T3~4椎管内)神经鞘瘤。
术后左胸痛消失,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到V级,感觉减退平面逐渐下移而出院讨论神经鞘瘤多发于中年人,常生长于脊神经后根,好发于脊髓的一侧偏于后外侧或前外侧。
在蛛网膜下腔生长逐渐将脊髓压迫。
早期为刺激期,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
疼痛部位固定局限于一处,并沿受累神经根分布区放射。
性质呈针刺、电灼等,呈间歇性发作,持续约数秒至数分。
本例误诊主要是对神经根及脊髓刺激症状认识不足,因疼痛局限在左胸部,且呈阵发性发作,诊断心绞痛可考虑。
神经鞘瘤误诊1例
患者男,26岁。
主因左颈部肿物5个月不适入院。
查体:左颈部有一肿物,枣子大小,质硬,轻压痛。
超声检查:于左侧中下颈部及颈后区可见多个低回声为主的结节,界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弱回声斑,大部分未见淋巴结门回声。
最大4.2×2.3cm,内见大片状偏液暗区,CDFI:结节周边及包膜处未见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左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伴液化考虑:淋巴结结核。
术中左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左胸锁乳突肌深面近后缘处可见一直径约5cm的肿大淋巴结,囊实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包膜完整。
Ⅱ、Ⅲ、Ⅳ、Ⅴ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耳大神经以及C4神经皮支被肿大淋巴结包绕,粘连紧密。
取最大淋巴结送检。
病理诊断:神经鞘瘤
伴出血、囊性变慢性淋巴结炎
讨论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
经鞘的神经膜细胞(血旺细胞),
故又称血旺瘤。
涎腺内主要发生
于面神经或耳颞神经及其分支。
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属良性肿瘤。
临床上常可穿刺及不凝固的血性液体,触诊时肿块的活动方向与神经干相垂直。
声像图表现:腮腺内可见肿块,多为椭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内部以低回声为多,分布欠均匀,少数肿块内有散在性分布的无回声区,境界常清晰,可见包膜反射光带。
彩色血流可显示肿块内少量血流信号,呈点状、条状或树枝状。
腹膜后神经鞘瘤手术一例引发的探究摘要】通过对腹膜后神经鞘瘤一例的治疗,探究腹膜后肿瘤的特点、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鉴于其多属恶性,早期多无症状、发展快,预后不佳的特点,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
【关键词】腹膜;后神经;鞘瘤【中图分类号】R73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89-011患者资料患者,女,38岁,个体医生。
患者2年前查体发现盆腔包块约2cm大小,B 超考虑来源于卵巢,因无任何自觉不适,未行治疗。
今年2月份复查见包块约4cm大小。
自今年8月份开始无明显诱因的出现经量增多,约为平时经量的2-3倍,月经周期及经期无明显改变,自感腹部坠胀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及肛门坠胀感,彩超示子宫右上方约6.2cm*5.4cm*3.8cm大小低回声包块,不除外子宫肌瘤。
于2011年11月9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略大于正常,子宫前壁右侧近圆韧带处可扪及一肌瘤形成,约2cm*2cm大小,质硬,诊断子宫肌瘤,予以挖除。
右侧卵巢血体形成并见表面一破口,活动性出血,予以血体切除并修补。
继续探查,见腹膜后骶骨岬前方触及一约6cm*5cm*4cm大小质硬肿物,呈哑铃状,活动欠佳,考虑此肿物是术前B超所示的子宫右后方的低回声包块,台上请骨科医师会诊,考虑腹膜后肿瘤可能性大,建议打开后腹膜探查并取活组织检查,打开后腹膜后,暴露肿瘤,见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明显粘连,遂予以肿瘤全部剥除。
该患者术后病理:(腹膜后)神经鞘瘤。
2讨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恶性居多,约80%的肿瘤是恶性的,在良性肿瘤中,成人以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多见,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中,成人则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多见,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