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影像
- 格式:ppt
- 大小:8.19 MB
- 文档页数:125
腹膜后肿瘤概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由于肿瘤部位深在,又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发病初期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或侵及周围脏器及组织时才出现症状,给彻底治疗增添了难度。
分类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恶性肿瘤约占60-80%(据国外报道约占80%,国内为56%),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
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病因病因不清。
病理改变腹膜后间隙的范围颇广,它上达横膈,下至盆膈。
肿瘤可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2/3为恶性肿瘤。
因此,肿瘤的病理分类甚多。
1.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囊性畸胎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
2.恶性肿瘤淋巴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畸胎瘤等。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一间叶组织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内瘤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肉瘤淋巴管肉瘤间叶肉瘤二淋巴组织假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三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成神经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四尿生殖原性中肾瘤恶性苗勒氏混合性瘤五生殖细胞源性良性囊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六组织来源不明囊肿、腺瘤未分化癌、异位组织癌、未分化内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症状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
手术记录:右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前及术后诊断:患者,男性,56岁,因体检发现右腹膜后肿瘤就诊。
影像学检查(MRI、CT等)提示:右腹膜后肿瘤,性质待定。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右腹膜后肿瘤。
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腹膜后脂肪肉瘤。
手术方式: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患者右侧腹部做一长约20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膜,暴露出肿瘤所在部位。
采用锐性分离法将肿瘤完整切除,并尽量保持周围组织的完整性。
切除后,对创面进行彻底止血,并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麻醉方式:本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可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术中血压和心率波动;硬膜外阻滞麻醉可阻滞手术区域的神经,减轻疼痛和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恢复。
手术经过:1.手术开始前准备:常规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单,将手术区域用碘伏再次消毒。
2.打开腹腔:切开腹膜,使用止血钳夹闭破损处,沿肿瘤周围分离,将肿瘤完整切除。
注意保护邻近组织和器官,避免损伤。
3.止血和缝合:彻底止血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检查是否有出血或漏出。
逐层缝合腹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确保伤口的密封性。
4.手术结束:将切除的肿瘤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和分化程度。
术后注意事项:1.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饮食指导:术后患者需禁食6小时,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逐渐进食流质食物,再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正常饮食。
3.活动指导:术后患者需在床上休息1-2天,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幅度。
禁止早期剧烈活动和用力排便等行为,防止手术部位受到刺激和损伤。
4.创面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感染等异常情况。
按时换药,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促进愈合。
5.预防并发症:术后患者需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压疮等。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措施和药物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CT增强扫描在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许华权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6(0)6
【摘要】目的:探析腹膜后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过我院收治的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膜后肿瘤病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与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CT诊断在腹膜后肿瘤病症诊治中的价值作用.结果:30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患者14例,恶性肿瘤患者16例,CT扫描检查中肿瘤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9%,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8%,组织类型诊断正确率为48%.结论:CT扫描检查对于腹膜后肿瘤性质以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相对较高,对于肿瘤病理组织类型诊断局限性较为突出.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许华权
【作者单位】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岱山31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J], 杨永岩;李天然;许有进;吴纪瑞;黄艺生
2.20例腹膜后原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J], 唐宏波
3.CT增强扫描在诊断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 [J], 肖亮国
4.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与MRI影像特征分析 [J], 陈前程; 李莉
5.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CT诊断价值 [J], 孙清荣;文利;邹利光;戚跃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