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传统法律文化w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点。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意义。
传统法律文化还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对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道德建设提供着重要启示。
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不断弘扬其中的正能量,为建设更加公正、公平、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影响、借鉴意义、指导作用、司法体制改革、法治道德建设、重要性、传承、发扬、启示、价值、特点、结论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思想,注重礼仪、孝道、忠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还在于其注重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人伦关系、孝悌之道、忠信待人等传统美德,倡导了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重视,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珍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1. 厚重历史沉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积淀了丰富的法治理念和传统智慧。
从古代的礼法制度到封建时代的律仪制度,再到现代的法治体系,我国法律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传统法律文化是指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等方面的文化现象。
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资源,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为民”这一核心价值观。
我国自古以来,法律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
从唐律、宋律到明清法典,都强调了法律的“为民”性质,明确规定了法律应该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正义。
这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相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生活。
传统法律文化倡导“公正”和“公道”。
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定过程中,有很多条文都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公道性。
比如《孝经》中就有“君使臣以义,父使子以孝,是亦近於法令之义”的表述,强调了法律的公正与公道。
这一传统法律文化的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要始终坚持法律的公正性和公道性,不偏袒任何一方,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治思维”。
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法治思维的引领和指导。
根据《尚书·洪范》的记载,“曰:‘政者,道之以法,教民以政,治者,事之以法,是以法、政、治三文不割。
’”这一融合了法治思维的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了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的紧密联系。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需要充分发挥法治思维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并将法治思维贯穿于法治实践的全过程。
传统法律文化强调“诚信”和“守法”。
中国古代有“兴邦必道,兴邦必宪”之说,强调了人们要讲究信用、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守法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弘扬诚信和守法的传统,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教育,让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传统法律文化鼓励“和谐共处”。
我国古代法律体系中有很多条文都鼓励人们和睦相处,妥善处理纠纷,倡导社会和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了:崇尚礼德、天人合一、和与中、求实精神。
而当代的法治主要体现以下三项基本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人权和自由原则。
(一)崇尚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法律至上原则的推进器崇尚礼仪和道德这一根本价值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并通过礼仪和道德理念的推广,保证国家法治的有效运转。
我国建立现代法治国家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及《民法通则》的诚信原则,正是依靠礼和德来推行法律的实施,通过礼和德的传统文化根基来明法,减少推行法的阻力,增强道德的约束力。
虽然当代的法治理念不能过多包涵道德因素,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社会道德基础的法律,体现不了人文关怀,引不起人们心中基于民族情怀的共鸣,最终不可能成为良法,或者说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传统文化中对礼和道德观念的推崇,对当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是社会关系的调和器,推进了法律至上原则实现。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念,警示并影响着当代法治建设的目的天人合一的内涵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它产生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蕴涵着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要求。
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能靠天吃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为了能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他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他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由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的朴素思想出发,后来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理念。
因此这种纯朴的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对当代的环境保护立法、经济发展立法都有警示作用,告诫立法者立法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依法治理环境的观念。
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摘要】二千多年来儒学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法律,更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本文正是从儒学思想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我国与西方的不同,了解传统的文化对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以便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儒家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法治建设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华夏五千年,源远流长。
中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思想上,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对当今的中国法律和法治发展影响深远。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也是众多纷纭,莫衷一是。
但仔细研究发现各自观点,发现他们之间是有相同因素、共同特征的。
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在某些层面,儒家思想可以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可见,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是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三纲五常,就是一种法律。
法律赋予家长管理的权利,将束缚人的思想行为从家庭开始。
不过,这与我们目前的中国法治建设的目标相背离:法律应该让人民尽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不必对臣民如家长般照顾。
①(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来看有如下特点:1德行并施,以德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一直以道德的教育为主,而刑法处于辅助的地位,社会关系的调整德育才是根本,刑法只是工具。
道德的教育从家庭开始,孩子的教育更是以教育做人为开始。
即所谓“德主刑辅”: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罚为之佐肋焉。
修身、治国、平天下,首先人必须要有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服众,才能出仕为官。
有学者甚至认为,无法分清哪是法律,哪是道德。
可见,法律与道德的融合关系之深。
古代有“为政以德”的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德育,反对苛政。
刑法只能处罚已经发生危害的事实,而德育却能够阻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即“止邪于末形”。
儒家思想坚决主张先教而诛,强烈反对不教而诛的刑法。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摘要】中国“无讼”法律传统自古便根植于中华文明,强调避免诉讼,尊重和解。
在现代社会,“无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过实践案例可以看到,“无讼”传统在解决纠纷中起到积极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倡导“无讼”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继承和弘扬“无讼”法律传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无讼”理念与当今社会的要求相契合,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关键词】“无讼”法律传统、和谐社会、起源、意义、推动、建设、实践案例、关系、紧密联系、社会稳定、发展、倡导、精神、继承、弘扬、重要途径。
1. 引言1.1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中国自古就有“无讼”法律传统,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和平、和谐的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倡导“无讼”之风,即避免讼讼争斗,尊重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无讼”法律传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诉讼会带来矛盾和伤害,因此强调通过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这种传统不仅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当代社会,倡导“无讼”法律传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弘扬“无讼”精神,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减少诉讼次数,减轻司法负担,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也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倡导和传承这一传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弘扬“无讼”精神,让人们以和解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2. 正文2.1 “无讼”法律传统的起源“无讼”法律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诉讼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更重视以和为贵的原则。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引言:我国有着悠久的法律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的启示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塑造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念: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尊严和权益。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倡导依法保护人权,坚持司法公正,提高法律服务水平,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
我们也要重视优化人文法治环境,不仅要推动法律体系的建设,还要在法治文化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
二、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法治观念:传统法律文化中有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观念,即德治是法治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使法律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和道德准则。
要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道德行为,使法治与德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传统,即政府行为要依法办事。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行政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权力合法、公正、规范行使,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宽严相济的法律适用原则:宽严相济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种法律适用原则。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发扬宽严相济的传统,注重在法律适用中坚持公正与温情相结合,既要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体现对个人的关爱和保护,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公正合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达到公平正义的最佳平衡点。
五、纠纷调解与司法审判相结合的法治理念: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纠纷调解与司法审判相结合,提倡和谐解决纠纷。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促进和谐社会的理念,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发展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提倡和谐劳动关系和企业管理方式,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公正与公平,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公正被看作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法官、法律从业人员都要“光明正
大行事,复得天人之信”,即要求其在司法过程中始终坚守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受外界的
干扰和利益的左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公平,即要求法律适用在具体案件中要公平,
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来说十分重要,要坚持依法治国,确保
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道德与法律的结合,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要以道德为指导。
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说非常重要,要加强法律伦理建设,推动法
律价值与社会信仰的一体化,提升法律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过程中,要注重公正与公平,尊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推动调解和和谐,强化道德与法律
的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要结合国情国力,积极借鉴和运用传统
法律文化的有益经验和智慧,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无讼”法律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讼”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在法律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对社会稳定和信任的建立起着促进作用。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与稳定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仍需要秉持“无讼”理念,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无讼”理念的深入贯彻,为社会构建更加和谐与安定的格局。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依然不可忽视。
【关键词】中国“无讼”法律传统、和谐社会、古代法律传统、现代和谐社会、法律体系、社会稳定、社会信任、关系、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诉讼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而“无讼”则是人们追求和谐的目标。
通过“无讼”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避免伤害和破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无讼”法律传统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建设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无讼”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个人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诉讼,而且在法律制度中也需要更多地倡导“和解替诉讼”。
通过对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也能够为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中国古代“无讼”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无讼”法律传统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时期的《礼记》中有“以德报怨,以直报德”之说,强调人们应当以道德和正直来化解纠纷,避免诉讼。
在古代社会,诉讼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更愿意通过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在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国家和社区共同追求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凝聚力强、稳定、和平、繁荣的社会,人民在这样的社会中享有公平、公正和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然而,要实现和谐社会并不容易,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本文将讨论一些关键的因素和方法,以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尊重和推崇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准则。
人们应当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原则和规定。
政府应当保证法律的公正执行,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教育机构也应当加强法律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依赖。
第二,促进公平和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公平是人们在分配资源、评价成就和处理冲突时的基本要求。
政府应当加强监管机制,打击贪污腐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同时,法律应当提供一种公正的框架,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
第三,加强社会的互助和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上的团结和互相支持有助于减少冲突和不满。
政府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互相帮助,提供社会福利和救助。
此外,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参与志愿活动和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区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寄托。
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鼓励人们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此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和了解不同文化,人们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第五,加强社会公众参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人民的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政府应当鼓励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过程,确保民意的表达和实现。
此外,媒体也应当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及时传递信息,为人们提供准确和多样的观点。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基础。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法律文化的国家,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几点启示:尊重法律、秉公执法是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守。
这一观念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法律要被人民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不得有特权和例外。
执法者要秉公执法,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案件,确保法律的公平公正。
第二,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统一。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道德和法律被视为相辅相成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要以道德为依据。
这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法律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法律制定和实施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道德需求,倡导人民遵守法律的也要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
重视和谐稳定,倡导和解调解。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以和解调解的方式处理纠纷和矛盾。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加强法律服务,健全多元化解纠纷的机制,倡导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避免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
第四,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倡导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第五,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被视为法治的重要内容。
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要求: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定和实施程序,加强社会各界对法律事务的参与和监督,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些启示包括尊重法律、秉公执法;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统一;重视和谐稳定,倡导和解调解;注重法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法治等。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传统法律文化摘要: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为构建古代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但传统法律文化内容广泛,本文仅在宏观上以礼仪文化、契约文化和诉讼文化为视角,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礼仪文化契约文化诉讼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绵延了五千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影响深远。
但是自清末修律后,我国开始移植大陆法系的法律,中华法系逐渐瓦解,传统法律文化也就被视为糟粕而被摈弃。
然而,经过一百余年的实践证明,法律的移植必须考虑具体的传统文化背景,因为传统法律文化仍然影响、制约着广大民众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传统法律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仅在宏观上以礼仪文化、契约文化、诉讼文化为视角来进行初步分析。
一、礼仪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所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
源于祭祀的礼仪文化,在西周时发展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软性规则,即积极性的引导规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内容,规范天子、诸侯、百姓行为的内容,强化民众道德修养的内容等。
礼对于国家制度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周礼》一书中。
《周礼》是当代研究西周礼制的著作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人们对其所向往的西周礼治社会的一种追溯,主要记载在礼的指导下的西周的行政体制及各部门官员的职责。
从这部文献可以看到,周天子统治下的国家行政体制分为六个系统,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每一个系统之下又都有详细的具体部门划分,每一个官员都有具体的执掌,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比如其中天官系统共有六十三职官,其中大宰既是天官之长,又是六官之首。
天官系统的官,属于“治官”,即治理国政之官,仅上治官就有大宰、小宰、宰夫等十一官,其他诸官的执掌可分为掌饮食的官、掌服装的官、医官、掌寝舍的官、宫官、妇官、掌妇功的官等七类,其中每一类别的官又都有具体的职责划分,如掌饮食的官还分为负责烹煮或制作食物者、膳夫、庖人等七种职位。
同时,《周礼》具体规定了每一名官员的职责,如:“大宰的职责,掌管建立和颁行王国的六种法典,以辅助王统治天下各国。
第一是治典,用来治理天下各国,治理官府、治理民众。
第二是教典,用来安定天下各国,教育官府的官吏,使民众顺服。
第三是礼典,用来协调天下各国,统御百官,使民众和谐。
第四是政典,用来是天下各国政治公平,百官政风端正,民众赋役平均。
第五是刑典,用来禁止天下各国的叛逆,惩罚百官的违法者,纠察民众。
第六是事典,用来使天下各国富强,百官胜任职事,民众能得生养。
”[1]从而可以看出,先秦思想家们所追求的和谐政治体制就是如《周礼》所描述的那样,国家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官吏管理,每一名官吏都有自己的职责,力图使整个社会的治理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思想家们也将《周礼》所规定的内容奉为和谐政治体制的典范,盛唐时期的唐玄宗就曾要求大臣仿周礼的六典来编订国家的官制法规,最后编成了著名《唐六典》。
礼对于日常生活中行为的调整主要记述在《仪礼》之中。
《仪礼》记载了先秦贵族日常重要活动的礼典,包括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等十七种礼的仪式。
每一种仪式都非常繁琐复杂,以冠礼为例。
冠礼是古代贵族男子年满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仪式,表示从此成年。
冠礼的大致程序是,先用蓍草选定行礼的日期和来宾,至行礼之日,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再加皮弁、最后加爵弁,然后取字,冠者一一礼见母亲,兄弟姑姐,以及国君、卿大夫等,主人向来宾敬酒,馈赠礼品,礼毕[2]。
仪礼的内容,似乎都是繁文缛节,从仪式开始到仪式终了,从每人站立的方位到每件器物陈放的位置等等,一一记载,巨细无遗,看似琐屑,实质上是要在进退、辑让、升降、酬酢之中,“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
这种形式上的礼实质是体现尊卑之间的等级,构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以期达到社会的和谐有序。
礼的本质含义和对人的品质的规定体现在《礼记》中。
如《曲礼上》云:“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成就;教训人民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满;分辨争讼的是非,没有礼就不能决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没有礼名分就不能确定;……因此,君子态度恭敬、凡事有节制、对人谦让,这样来体现礼。
……因此有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育人,使人因此而有礼,知道把自己和禽兽区别开来。
”[3]总的来说,形成于先秦的礼仪文化,将每一个人固定在相应的坐标之内,按照既定的礼仪规则行事,受自我内心自律性的约束,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期望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文化在汉之后逐渐被发展、完善,直到清末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仪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处在生产力不是非常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达到社会的和谐,它首先强调等级性,这就意味着靠牺牲相当一部人的利益和自由,来达到社会的稳定,比如君臣之别压制了臣的才能的发展、造成了君权的膨胀;父子之别严重限制了子女的自由;男女之别侵害了妇女的利益;良贱之别则侵害了出身卑微的人的利益。
剔除糟粕的礼仪文化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法治,因为法律不能调整社会生活所有方面,在法律所不易触及的领域,应该存在一种积极引导民众行为的规范,使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这种规范应该依靠民众自我内心的约束力和群众舆论的监督来施行。
传统的礼仪文化将成为这种引导性规范的源泉,因为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很多礼仪规范、礼仪观念,比如迎宾礼仪、宴会礼仪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既植根于我们的灵魂深处,又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契合,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养料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众的素质。
二、契约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契约关系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法律关系,能否协调好这一关系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公法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的契约文化,没有体现在法典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大量的契约文书当中;虽然没有系统的契约原理的支撑,却在传统和谐观念的指导下实实在在的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
首先,主体平等的契约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基础。
契约主体的平等性,这一原则虽然没有被抽象出来,但却体现在历代契约文书当中。
普通百姓订立买卖、借贷契约时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这一点勿需说明,封建官府和百姓之间订立的契约同样是体现了双方地位的平等。
例如:封建官府在各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也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叫“公田”。
有时将这些公田出租给农民耕种,叫“假民公田”,来收取地租。
在这样的租佃关系上,官府或封建国家不是作为一个政权机构与佃农发生政治隶属关系,而是作为一个土地所有者与佃农发生经济剥削关系,确切说来,使用契约的租佃关系双方应当是比较自由,平等的,互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所以这种“假民公田”也是一种不与土地私有制相抵触的租佃关系,此种情况在《汉书·沟洫志》中有相关记载:汉武帝诏曰:“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
”师古注曰:“租挈,收田租之约令也。
郡为四方诸郡也。
”[4]可见,当时“假民公田”的情况是很多的,首都所在地内史和四方各郡都存在,使用“租挈”亦当是普遍现象,这是官府征收“假税”(田租)的重要依据和保证。
“假民公田”的田租率与民间“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田租率相当。
其次,立约当事人自由的意志是构建和谐契约环境的必要条件。
中国古代法典和契约文书当中都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的契约理念。
第一,当事人有选择交易相对人的自由。
《唐律疏议》载:“诸卖买不和,而较固取者(较,谓专略其利。
固,谓障固其市)。
及更出开闭,共限一价(谓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
”【疏】议曰:“卖物及买物人,两不和同,‘而较固取者’,谓强执其市,不许外人买,故注云‘较,谓专略其利。
固,谓障固其市’;‘及更出开闭’,谓贩鬻之徒,共为奸计,自卖物者以贱为贵,买人物者以贵为贱,更出开闭之言,其物共限一价,望使前人迷谬,以将入己。
”[5]上述例证说明,立约当事人有权选择交易相对人,不得强买强卖。
第二,当事人的约定具有对抗国家敕令的效力。
例如《唐乾宁四年(897年)敦煌张义全卖宅舍契(甲)》契约记载:“其上件舍价立契当日交相分付讫,一无悬欠。
其舍一买已,中间若有亲姻兄弟兼及别人称为主已(记)者,一仰旧舍主张义全及粉子、支子祗(支)当还替,不忓(干)买舍人之事。
或有恩勅赦书行,亦不在论理之限”[6]。
为了完全履行契约所规定的内容,对于国家的权力干涉,当事人规定了对抗国家敕令的条款,体现了契约当事人的自由意志。
再次,诚实信用观念是构建和谐契约环境的内在要求。
中国古代诚实信用观念没有作为一项契约原则抽象出来,但确是传统的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通过引礼入法而确立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灵魂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就要求人们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其中信就是诚信。
这一诚信的观念不仅士人要遵守,就是普通的百姓也是严格遵守的,这在契约文书中都有体现。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契约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太平盛世,传统的契约观念体现在日常的买卖、借贷、租佃、雇佣契约中,使社会的交易秩序和谐稳定;在动荡的社会,这些契约观念依然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的秩序尽可能平缓,比如动荡之中的有些政权为了笼络民心,有时会颁布法令使其权力范围内的契约文书失效,但是大多数契约文书却明确规定,国家法令不能解除契约文书的效力,这种对敕令的抵抗条款就避免了契约双方的矛盾和纠纷。
契约双方地位的平等、意志的自由以及诚实信用的契约理念构成了传统社会中的契约文化的灵魂。
传统的契约文化已经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这对我们构建当代的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诉讼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救济手段提到传统的诉讼文化,不免让人联想起司法行政合一体制之下对法律无知的糊涂官员,以及在此司法环境下造成的冤案;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的古代诉讼的消极方面。
但是同时,形成于特定国情之下的诉讼文化也对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的补救作用。
根植于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的中华文明是早熟的农耕文明,部落成员之间的血缘纽带因为宗法制度的确立而更加紧密,同时小农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熟人社会的形成,另外,国土的广袤使得国家的权力无法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国家几乎无法利用更多的行政资源来管理民间争讼,以上三项因素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思想,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