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 格式:ppt
- 大小:851.50 KB
- 文档页数:38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ppt课件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二、《孙子兵法》简介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 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古代军事思想的含义形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前清时期(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1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公元前 21 世纪-前 771 年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主要军事文献:《军志》、《军政》周制五刑墨刑(黥 qing 面): 1000 条劓 yi 刑(割鼻): 1000 条剕fei 刑(断足): 500 条宫刑(去势): 300 条大辟(杀头): 300 条期而后至者大辟 300 条之一斩斩2 2 、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公元前 771 年-前 221 年频繁的战争实践和活跃的学术气氛,使许多代表封建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
军事论著比较全面、深刻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军事活动规律。
也标志着其已基本成熟。
军事代表作:《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 年)。
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前684 年,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
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
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图鲁鲁齐齐渤海济水水淄时水水汶水水水泗沂洙成成曲阜长勺临淄泰山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这些思想凝聚了众多智慧和经验,对中国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进行探究与阐述。
第一部分:早期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这一时期,战争与边界的防守对于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军事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和系统化。
在夏朝,人们开始提出“上兵伐谋”的战略观念,强调谋略的重要性。
商朝时期的文殊战略,则思考了合纵连横和以少胜多的策略思想,用尖锐的兵器攻击破甲柄而取胜。
到了周朝,商鞅推行变法,重兵如山的思想开始兴起,让威力强大的军队成为统治力量的基石。
第二部分: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冲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例如孙子、吴起、孟子等。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了“待敌者闲,逸待劳输”,“以逸待劳,以疲待敌”的思想,旨在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应对和巧妙运用战略。
吴起则强调了合纵连横的思想,提出了“通权达变”、“内外二机”等策略,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实现统一和稳定。
另外,孟子的“兼爱非攻”和“克己复礼”等观念,虽然暂时无法直接运用于军事战略,但却对塑造士兵风纪和士兵情绪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战略思想秦朝及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统一的国家战争为主要特征。
在秦朝,秦始皇将军事思想与组织管理相结合,提出了重视兵器装备、推行坚壁清野等战略原则。
这些思想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帝国。
而在西汉时期,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身体力行”,汉武帝追求“胜敌逐北”的政策,并加强军事装备和队伍管理,为汉朝辉煌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三国鼎立的局势促使各国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椐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
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2308部,18567卷。
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为了使大家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想介绍讲两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沿革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前21世纪—前8世纪)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在这时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真正的战争及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但此时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非常之少。
军事思想的特点:(一)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所受外部侵略少,当时的军队是对内统治的工具;其军事思想的出发点都探求如何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的反抗的问题。
(二)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在今天,为了保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政治教育和强调军法军纪等等。
而在那时则很简单,主要是进行处罚,对奴隶士兵的处罚是相当详细而又严酷的,如周朝的五刑之律竞达3千多条:墨(黥面,在脸上刺字)1000条、劓(割鼻)1000条、非(断足)500条、宫(去势)300条、大辟(杀头)300条;如若士兵集合迟到,就要被砍去脑袋,可见当时刑法之严酷。
如果是士兵立功受赏,也只是将他们变为平民,使其获得人身自由而已,想升官是不可能的。
另外“礼”主要是针对奴隶主的,以赏为主。
如果对其处罚,也只是剥夺其奴隶、土地数量。
可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遮人。
(三)迷信色彩重。
这时候的战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每次作战之前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祖,乞求祖宗和神仙的保佑。
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战争的起源和胜负都是由神决定的。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战略思想、军事技术思想和军队纪律思想三个方面。
战略思想是指军事指挥人员在确定作战目标、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指挥等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以孟子、荀子的思想为代表。
这些思想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从宏观战略出发,而非仅仅依靠兵力优势。
军事技术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制造、使用武器装备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术建议,如军队的编制、布阵、攻城等。
军队纪律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管理军队纪律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军队纪律思想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吕氏春秋》记载了许多有关军事纪律的规定,如军官的任免、军人的奖惩等。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ⅴ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夏朝。
由于阶阶级矛盾成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战争也就成了阶级斗争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常备武装力量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到了西周时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简策、版牍),为兵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兵书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孙子》等兵书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ⅴ公元前8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孙子兵法》是一部春秋末期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2战争的性质ⅴ《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天理贪图不义之财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兴师动众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浅论古代军事思想关键词:古代社会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从定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政治团体、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深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没有现代军事战争的高科技化、信息全面化等特点,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它是战争经验的总结,是血染的理论财富和智慧的结晶。
概括起来古代军事思想主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军事思想的萌芽与形成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三个王朝,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这个阶段内产生的商代甲骨文、商周的金文中开始记载了大量的军事活动的记载,促使了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萌芽,而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则标志着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言在西周时期的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第二阶段,军事思想的成熟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是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这些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国家安全领域。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一些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有用的。
一、战争的目的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古代,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因此,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稳定和安全。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那么战争就变成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二、士兵的道德在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中,士兵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士兵需要具备高度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并且是需要坚持荣誉的。
士兵们被看作是国家的守卫者,他们需要为了国家和社会利益而奋斗。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士兵们不仅仅是一群士兵,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团队。
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士兵需要互相支持和保护。
三、对敌人的了解古代中国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非常注重对敌人的了解。
了解敌人的弱点是制定战术计划的重要一环。
通过了解敌人的战术和策略,我方的将军可以选择最好的战术进行应对。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战术和策略的了解是胜利的关键。
四、兵器和阵型在古代中国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中,兵器和阵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兵器可以用于不同的战术,因此在选择阵型时,将军需要考虑他们的优劣。
阵型的选择取决于士兵的数量、类型和战术目标。
在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阵型被视为制定一个成功战术计划的重要一环。
五、鼓舞士气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鼓舞士气非常重要。
士兵需要信心满满,以便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鼓励和支持士兵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实现胜利是非常重要的。
大声喊叫、鼓动、振奋等方式都可以用于鼓舞士气。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强调了维护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性,注重士兵的道德和团队精神,以及对敌人的了解、兵器和阵型的选择和鼓舞士气。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有用的。
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论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历程(一)萌芽成型时期(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
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国家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分、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法。
(二)成熟繁荣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
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
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
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
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
(三)充实提高时期(秦至五代)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
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法、战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战争观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上。
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古代军事家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先发制人”,即在敌人未做好准备之前,主动出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兵法思想。
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器装备、军队训练等方面的理论。
古代军事家们在兵法思想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在治国和用兵的过程中,要遵循正义和奇谋的原则。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战争技术。
在战争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了兵器装备、战争工程、战争术等内容。
古代军事家们在战争技术上提出了“兵贵神速”、“兵贵利器”等原则,强调了速度和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争术和战术原则,如“声东击西”、“虚实相生”等。
四、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战国末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再到秦汉时期的《六韬》、《三略》,这些兵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天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军事思想知识点总结古代军事思想是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古代军事战略、战术以及组织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军事思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代表性思想家、主要思想内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一、古代军事思想的起源古代军事思想起源于古人类面对战争的实际需求,在古代军事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归纳。
最早的古代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时期的《兵法》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羅多》等。
二、代表性思想家1. 孙子(公元前5世纪):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孙子兵法》。
他主张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具有着“以迂其途、以诓其敌”的战术思想。
2.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人和军事理论家,著有《战争论》。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主张以政治目的为中心,在战争中充分利用各种优势以取得胜利。
3. 文天祥(1236-1283年):中国南宋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著有《敬亭山志》。
他总结了自己的军事经验,提出了“时与别决,势亦死生”的战略思想。
4. 西涅卡(公元4世纪):罗马军事家,著有《罗马军制》。
他提出了组织军队的基本原则,强调军纪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
三、主要思想内容1. 战争目的与政治关系:古代思想家普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利益。
孙子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克劳塞维茨则主张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
2. 战争的本质与特点:孙子将战争定义为“用兵之道”。
他强调战争需要智慧和战略,提出了“以计致敌,以谋动敌”的思想。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争是一种力量的对比,是通过斗争和暴力实现目标的手段。
3. 军事组织与管理:古代军事思想家重视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
西涅卡提出了军队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纪律、训练和装备等方面。
孙子则提出了军队管理的方法和原则,如“将者,智谋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战略与战术:古代军事思想家对战略和战术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守望防卫”、“以德兴兵”、“以智取胜”、“合理安排”、“攻克难关”、“战略攻势”、“军事分析”、“兵法之道”等。
“守望防卫”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理念,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防守的进攻、战略的防守、防御的组织、军事的指挥和战术的利用等。
“守望防卫”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保护国家的统治。
“以德兴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指的是以治军的心态和德行来统帅军队,以礼义、德行和智慧来管理军队。
这一思想强调,军队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智慧、技巧,也需要军官的道德素质,以及军队之间的正义和团结。
“以智取胜”是指军事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要求军官利用谋略和智慧,运用科学的战术方法,培养军队的领导能力,运用军事科学,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击,取得最大的战略攻势。
“合理安排”是指在军事行动中,要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军队的有效部署,制定出适当的战术体系,使军队能够有效地实施战略攻势,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攻克难关”是指在战略攻势中,必须正确识别并解决军事上的难题,设计有效的军事战略,以及采取科学的军事技巧,攻克难关,取得战略胜利。
“战略攻势”是指在规定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势,以及科学的战术,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军事分析”是指对战略和战术的分析,以便发现有利的战略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以及运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有利的战略结果。
“兵法之道”是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战术,它强调以科学的方法来布置军队,设计有效的战术方法,以及采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战略胜利。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军事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