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及其倾向性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6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本章主要概念: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分,后来引申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们沿用其含义,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在他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有时把个性与人格作为同义语来使用。
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格与个性的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人格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所以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从伦理道德观点出发运用“人格”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如、“人格高尚”、“人格卑劣”等,这里包含心理学中关于个性或人格这一术语的部分含义,而不是从人的整个行为的心理活动方面说明,因此,它并不是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强调了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个性中各种心理成分的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理解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预测个体发展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3.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4. 个性与心理健康5. 自我认知与个性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4. 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个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性的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以及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5.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思考个性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反思报告:收集学生提交的自我反思报告,了解他们对自己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学著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