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需要、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需要、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个性的基本特点;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第二节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动力性

4.周期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一)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

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

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的分类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

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四、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最基本)、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重要的学习动机)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三)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四)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活动成败的原因(行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

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五)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先行因素:

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途径1、直接发生途径: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

的学习需要; (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主要应考虑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节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一、兴趣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使人对某些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且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浓厚兴趣。(魏书生申请当教师)

当兴趣不是指向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如:对体育、绘画、书法活动的爱好等。

(二)兴趣的种类

⑴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⑵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如:对看电影、读小说的兴趣。

间接兴趣: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兴趣。如:学习和工作(三)兴趣的品质

兴趣的倾向性:对什么事物会发生兴趣

兴趣的范围: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效能:兴趣调控、推动行为的力量

二、信念和世界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表现为个人确信某种理论、观点或某种事业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对它抱有确信无疑的态度,并且力求加以实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特点: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作业:

1.名词解释

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2.分别写出需要和动机的种类。(列框架图)

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5.简述归因理论。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浅谈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浅谈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曹鹏超化工125班 10120497 教师:程红波首先说一下我选修这门课程的原因。 一、全面地认识世界。我学的化工,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待万物。而我认为物理,乃万物之理。学习相对论可以让我宏观地看待世界。这样,我眼中的世界就更加全面了。 二、拓宽自己的胸怀。这点可能很少有人能理解。人们说,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男人的胸怀。毛泽东放眼的是祖国大好河山,胸襟宽广。而相对论是将自己置身于宇宙中,研究万物运行规律。孔子登泰山而小鲁国。我想将自己置身于宇宙中,期望拥有浩如天宇的胸襟。这样就不会被化学拘束在一个个小原子中了。 这门课程是爱因斯坦与相对论,刚才也说了,想学习相对论宏观认识世界。可是上过几节课发现理解相对论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不过也体会到了科学的神奇。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爱因斯坦不是想象中的科学家那样呆板严肃,他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哲学家。而我看中的不是他天才的一面,而是他作为普通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我被他深深吸引。 看他的生平,第一个亮点是在六岁。1885年(6岁),爱因斯坦开始学习小提琴。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钱学森夫妇。钱学森本人就是一位酷爱文艺的理工生,而蒋英更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授、女高音歌唱家,两人的联姻被称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为原子弹氢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汪德熙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还写得一手好诗,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人都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还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概莫能外。 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性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事物的“质”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爱因斯坦的艺术细胞在6岁时就被培养,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做了铺垫。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我本人对此深有体会,我爱数学,同样爱音乐,总觉得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甚至猜测,做高数和听歌用的是大脑的同一片区域。或者可以说,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然后爱因斯坦最让我赏识的就是他的低调。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淡泊名利。他一再拒绝受任以色列总统,最后他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这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爱因斯坦深爱的是科学,他这一辈子

心理学第10章

第十章心理健康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2.压力3.压力源4.挫折5.心理防御机制6.压抑7.投射8.退行9.升华10.焦虑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 1.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提出,他是( ) A.薛利 B.华生 C.斯金纳 D.马斯洛 2.那些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3.那些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4.那些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5.那些常见的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6.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7.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8.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而人生坎坷的人,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引起重大伤害,这种情况说明影响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9.当你在安静的书房看书,忽然听到走廊里响起一串脚步声,如果认为是将要入室抢劫的坏人来了,就会惊慌恐惧;如果认为是朋友来拜访,就会轻松愉快。这种情况说明产生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0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于() A.A型性格特征 B.B型性格特征 C.AB型性格特征 D.0型性格特征11.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地人,属于()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AB型性格 D.O型性格 12.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回顾阶段

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章我们学习了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共性,第三章我们学习消费者心理活动特殊性、个性,即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消费者个人稳定的类型特征,是气质、性格与能力等心理机能的独特结合。 第一节消费者的气质与行为 一、气质的概念及特性 气质通常也称“脾气”、“秉性”。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情绪体验的强弱与快慢(有人遇见不顺心的事就特别痛苦,有人就无所谓;有的人点火就着,有的人火上房都不着急)、思维的敏捷性(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就比较迟钝)、知觉的敏锐度(有的人能够发现微小的瑕疵,而有的人却比较粗心)、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有的人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有的人干事却通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等等,这些都属于气质的表现,气质给每个人蒙上独特的色彩。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经典案例: 有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父亲为了让悲观的孩子快乐起来,让好动的孩子安静下来,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他把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亲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里,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泣不成声,便问:“你怎么不玩那些玩具呢?”。孩子哭泣着说:“玩了就会坏的。” 当父亲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孩子正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的干干净净。看到父亲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说明气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不易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二、气质与消费者行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气质这一心理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如在日本盛行的血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提出的体型说以及还有些人认为人的气质是由各

人格魅力 演讲稿

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待人处物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何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例子:如果你走在路上,你的回头率很高,那只能说明你很有外表的魅力,但是人格魅力确实要经过接触才能体现出来的,优点类似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 其实,很多人对人格魅力很熟悉但同时又很陌生,熟悉?因为大家都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了,陌生?是因为绝大部分的恩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对自身有多重要。 个人魅力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作用是最明显的。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总是希望与那些热情、友善的人相处,也总是对那些谦虚、严于律已、坚决果断、光明磊落的人充满好感。事实上就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吸引着我们。与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品味,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快乐。相反,我们讨厌与那些丑恶的,对待生活消极的,做事有个阴暗面的小人交往。我们是这样子选择朋友的,那么我们自然也要同样的要求自己! 那么,我们该怎么培养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人格魅力呢?又要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呢?让我告诉你吧! 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讲身边朋友的例子。)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讲自己对一些蠢人的看法,引用在校庆表演的例子)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讲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希望各位同学加以监督)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这是大家做的最不好的一个方面,问观众说有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结果一定是大部分都没有,讲职业规划的好处,建议大家要及时做好职业规划) 如果大家能把上面几点都做到的话,我相信大家的人格魅力就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了,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一场持久战来的,希望大家能够持之以恒,(也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人格魅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大学四年是我们培养自己人格魅力的最后机会了,你还想等到什么时候呢?难道等到我们出去社会打拼的时候吗?到那时一切都迟了,出了社会,我们将面临各个方面的压力,还要担当起来自不同方面的责任!我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基本大学生所应有的危机感。 好了,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希望刚刚的演讲对大家多多少少有点启发吧!谢谢大家!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3、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力。4、小学儿童在能力发展和表现上存在各种个别与群体差异。5、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验有“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每种测验的形式都包括文字和非文字两种。6、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7、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素质、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气质很大程度受先天和遗传因素影响。8、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把气质分为胆汁质C、多血质S、抑郁质M和粘液质P。9、了解气质类型方法有行为观察法和量表测定法两种。10、了解儿童性格特点的方法有观察、谈话及个案记录。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1)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技能也体现了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地行为方式。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能力的高低还受到个性等因素的影响。3、能力的种类有哪些。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致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包括哪些。1)小学儿童能力类型的差异。2)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5、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注意的方面。1)激发兴趣。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6、巴甫洛夫对神经活动的分类。1)强、平衡且灵活型。2)强而不平衡型。3)强、平衡且不灵活型。4)弱型7、行为观察法具备的条件。1)要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可让被观察者感到不自然或产生防御心理。2)要明确规定观察目的、计划和步骤。3)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把握住能反映个体气质特点的重要事件。4)对所观察事件要通过笔记、录音或录像的手段加以记录,避免主观性。8、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1)要巧妙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9、性格的定义及解释。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他经常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需要等个性倾向性相联系。2)性格是一组能展示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之总和。3)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0、性格的特征是什么。(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直接的表现,具体分为1)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2)对劳动工作、学习态度的性格特征3)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人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反方面的个体差异。感知方面分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记忆和想象也从在主动型和被动型,而思维又有分析型、综合型、常规型、创造型等(3)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的强度特征、情绪的稳定特征、情绪的持久特征、主导心境(4)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性格特征、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意志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的意志特征、对贯彻执行行动方面的意志特征。1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有: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难以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通气质类型的人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联系有:1)不通气质可以是个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12、简述小学儿童性格的发展。小学儿童性格从总体来说是日趋成熟的,但其发展不是匀速的而是有阶段性的。入学初对他们的性格成长是个重要刺激,长生了许多新的行为习惯并稳定下来。在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其性格发展比较缓慢。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性格发展进入骤变期。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性格发展又趋平缓。从初二到高中一年级性格发展又趋加速。 13、小学儿童性格特征的早期表现。1)态度特征,儿童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已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2)情绪特征,往往会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如不及时调整可能导致情绪低落,产生畏难情绪。3)意志特征,这一特征发展水平还不高,依赖性尚较重。4)理智特征,在低年级阶段较稳定平缓,到高年级时出现一个突变期,并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14、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方法(或应注意的方面)。1)提供适当参照群体,即榜样群体。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非正式群体有助长、削弱、限制或引诱的作用。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4)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5)重视家庭的因素,发挥家长的作用。15、创造良好集体气氛以来的条件。1)在集体建立之初即建立明确的集体目标和管理制度。2)班主任自身的模范影响和威信,以及灵活而有客观的管理方法。3)经常组织班级同学参与与班级目标相统一的活动。16、使用个案法研究学生的步骤。1)计划准备,根据班主任的介绍、档案材料与初步观察发现的问题制定计划。2)搜集材料,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的搜集个体的材料。3)分析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4)寻找根源,通过具体分析,把特征跟学生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做历史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5)提出教育建议,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充分利用教育学和心理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简答1、个性的特征。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5)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2、简述个性整体性。1)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2)个性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成分的变化3)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3、为什么说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1)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形成对世界、社会、劳动、他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的形成反映着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关系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也就越复杂和越深刻,他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3)人在活动时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也是社会的。语言即使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它是社会提供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因此,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4、简述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价值观)。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个性倾向中世界观的作用。1)世界观的坚定性决定个性的稳定性2)世界观的系统性决定个性的连贯性3)世界观的科学性决定个性的深刻性。6、简述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他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属维持生命的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及人际交往和交流感情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即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7、简述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儿童具有强烈的活动需要。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儿童入学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方面发展。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8、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需要。1)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2)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儿童的各类需要总的趋势是由低到高发展的,不断培养儿童的新需要,推动他们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9、兴趣的种类。1)根据社会价值分为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2)从起因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活动效能水平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10、简述儿童兴趣的发展趋势。1)学习上有直接兴趣向简接兴趣转化。2)兴趣的广度(即范围)逐步扩大。3)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持续的时间)与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发展相一致,低年级差到中高年级有所增强。4)兴趣效能性(兴趣对人活动的激活程度)在低年级时较低,中年级之后增强。11、简述小学儿童的兴趣的引导和培养。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2)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兴趣的有效手段。12、兴趣迁移的条件。1)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2)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3)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13、影响儿童职业志向的因素。1)外因,包括家庭影响、宣传媒体、人物范型、学校教育2)内因,包括小学儿童的兴趣、对某种职业的意义和作用的初步认识、个人的心理品质、个人的学习成绩。14、如何培养儿童的志向。1)要加强志向教育,让儿童从小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2)要帮助儿童把志向和行动结合起来。3)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为小学儿童树立切实可信、可钦可敬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尤其是树立同辈的榜样,激发他们效仿榜样的愿望和行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志向的动力效能。15、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1)主要属于职业志向,涉及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想较少2)志向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观体验,带有很大的模仿性,有幻想的性质。3)带有很大的易变性4)部分小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

用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用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摘要:如何吸引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动下,快乐的学习?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且很复杂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知识,更要有好的人格魅力。21世纪,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教师的机遇。因而教师应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入手,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真爱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发展,使学生喜欢教师,并让他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而达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关键词:教师;人格;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六年的小学教师,常常会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很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不愿学习,更有甚者,直接与教师唱反调。我长时间思考过这一问题:同样是教师,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追寻着前辈、专家的足迹,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了答案,其实,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的主要作用。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魅力,不仅仅是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静的举止,更多的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 教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使学生快乐,而不是烦燥地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那么,什么才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人格魅力,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我认为: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其次,教师要有一颗善良且慈爱的心;第三,教师对待学生要宽容和信任;第四,教师要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最后,教师良好的行为是教育、引导学生的关键魅力所在。 一、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保证。 曾有人说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教师出色的表达能力和雄辩的口才,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首枚门票。而这又来源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才华如空中大雁,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敬佩感、感召力、吸引力,会让学生不知觉地模仿,向教师看齐,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教师渊博的学问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一个具有较强文化素养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伟大,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除了对自己的业务要精通之外,对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因为现在要真正教好每一门课都要综合许多学科的知识,而且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上网,知识面很广,如果发现教师的知识面还不如自己,会引起他的轻视和鄙夷。甚至教师要对学生感兴趣的新潮话题,如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都要略知一二,如果教师言之无文,老生常谈,老古董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对学生津津乐道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不屑一顾,必定会被学生轻视和抵触。又何以体现教师的才华、树立教师的威信呢! 二、有一颗善良且慈爱的心才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石。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般的亲昵和温存,热爱和保护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是合格教师的必备素养。无疑在老师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所以,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难怪人们说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爱学生,就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 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 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 14、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缺失需要D自我实现17、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 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 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 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

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 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性 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

苏轼人格魅力

在饮食文化日益昌盛的当今谈及苏轼,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苏轼以其诗词所表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滋润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九百余年后的今天,苏轼这个名字仍然被人们牢牢记着,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 在宋璀璨的词坛上,苏轼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一扫前朝词中弥漫的温婉柔情,大气纵横地开创了豪放一派,为词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苏轼词所表现的人格美是通过苏轼人格在其词作中的艺术转化得到了体现。 高洁的情操 东坡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就亲自种松树(《戏作种松》),还一生喜爱竹子。 苏轼爱竹之情最为有名的诗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竹》)。东坡还借梅抒怀,如“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本身就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品质。苏轼亲梅、近兰、爱竹、比菊提升了他的灵魂――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潇洒豪放 苏轼能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潇洒境界。和他的履历与人生信奉休息相关。一方面,苏轼在政治上命运多舛几番风雨,坚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潇洒出炉;另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学和仕途上的成就无形中有给了他百倍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随缘自适的旷达享受人生的美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能经常拥有一副潇洒旷达的襟怀。 《洞仙歌》(“冰饥玉骨”)就真实的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美。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和脱俗,来暗示她的品格高洁和凛然不可侵犯。那位冰

第十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填空: 1.性格是人对现实________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______________. 2.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方面包括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____________. 4.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稳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5. 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 智力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呈_________________分布。 7.在能力发展中,遗传素质是_____________,社会实践起_____________作用,教育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了人的完整个性. 9.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_________,它又叫做________. 10.小学_________年级到_______年级,儿童的性格发展进入骤变期. 11.了解气质类型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________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____心理条件._______________是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___________. 13.小学儿童能力发展和表现上存在各种_____和_______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14.智力测验主要测验人的_____________能力,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___________(世界最早)和_____________,测验所得结果即是__________,它可以直观的标示出某个儿童智力水平在全体同龄儿童中的______________. 15.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我们不仅要__________,发挥气质品质的长处,还要对学生气质品质的不足之处给予充分的_________,还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__________发展. 16.人的个性的个别差异首先是__________的差异. 17.__________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 18. 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正直和慷慨勤奋和懒惰属哪种特性?() 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 2.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3.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都属于() A.个性倾向性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个性心理特征 4. 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征是性格的( ) A 态度特征 B 理智特征 C 情绪特征 D 意志特征 5. 俗语所说“秉性难移”是指人的( ) A 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6. 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较粗暴力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型B.胆汁质型C.粘液质型D.抑郁质型 7.“强、平衡、不灵活”神经类型与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8. 智力就是() A.观察能力B.思维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9.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B.曲调感C.节奏感D.色调感 10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创造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观察力D.记忆力 11 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 A.技能B.天才C.才能D.智力 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 ) A 记忆力 B 想象力 C 推理能力 D 操作能力 13.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 A 性格 B 气质 C 情感 D 品质 14.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 0 A 13% B 3% C 0.3% D 1%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需要、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需要、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个性的基本特点;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第二节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动力性 4.周期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复习与练习 第9章 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 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例:产生名列前茅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学习 (2)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