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发展史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台湾合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945—1987)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台湾地区在1945年以后的合唱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及强的过程。
合唱团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合唱活动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各种合唱比赛、演出活动将合唱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合唱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社会对音乐教育和文化产业的投入也为合唱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的合唱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合唱作品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丰富,合唱表演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精彩纷呈的态势。
台湾合唱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国台湾合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揭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特点,分析合唱文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合唱作品的特点和表演形式的演变。
通过对中国台湾合唱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台湾音乐传统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推动台湾合唱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为合唱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台湾合唱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为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开展研究工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在本文研究中国台湾合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历史记录、文化文献、学术论文等,以全面了解中国台湾合唱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其次是实地调研法。
我将亲自前往中国台湾地区的各个合唱团体和学术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合唱活动、项目和成果,以获取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
还将采用访谈法。
通过与专业合唱指挥、音乐学者、合唱团体成员等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中国台湾合唱文化发展的看法和经验分享,从而完善本文的研究成果。
我国小学合唱教育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合唱音乐从20世纪初到建国前是形成期,是合唱音乐在我国生根发芽阶段。
这个时期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合唱音乐与欧洲合唱音乐不可能完全一致,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898年由维新运动所引发的“学堂乐歌”运动,突破了合唱音乐宗教化的局限性,加速了合唱音乐在我国形成。
1914年的“五四运动”是合唱音乐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大量的合唱音乐作品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
1931年到解放前合唱音乐得到新发展,宣传抗日救亡的歌曲层出不穷,多样化的演唱形式和风格不断涌现。
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这阶段的合唱音乐发展跌宕起伏,到“文革”时期政治色彩浓厚。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合唱音乐来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而伴随着合唱音乐的发展,小学合唱教育也跟随者不断发展,总结出各个时期,体现各个时期的特色,为我国合唱音乐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学堂乐歌时期的合唱教育合唱音乐是从欧洲传到我国,在我国已经发展一百多年,对于我国早期合唱音乐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欧洲基督教音乐的传入和我国“乐歌运动”的开展,“学堂乐歌”在内容及音乐上适应了我国的需要,所以它能够在20世纪初形成并风行全国。
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兴起以后,很多有志的知识分子们都到异国求学新知,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这时候的合唱艺术发展,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及其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学堂乐歌”期间是学习欧洲文明和富国强兵、改良国家、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上符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人民群众革命要求。
早期“学堂乐歌”教学主要是采用日本乐歌和欧洲歌调。
特别是日本,清政府曾派遣了提学史黄绍箕到日本了解音乐教育情况,“学堂乐歌”在音乐方面直接而深刻受到了日本学校歌曲的影响。
另外一些歌曲是以我国传统音乐配词,例如《采茶女》、《茉莉花》等。
“学堂乐歌”当时大部分采用齐唱的手法,形式简单,但是却奠定了多声部合唱的基础。
李叔同和沈心工就是当时出现的比较杰出的乐歌创造人物,沈心工的典型作品《鹑鸽鸽》是以两个二声部所组成的合唱曲,《光福之柏》是以二声部的伴唱与一个高声部的主旋律相结合的作品,《巢中鸟儿啼》是以二声部合唱或重唱并运用复调模仿手法写成的。
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班级:09011304 学号:2013302192 姓名:代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1. 前言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
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这样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在中国专业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
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2. 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兴趣民歌合唱艺术,一些艺术家将各地的民歌改编成为一种适合合唱的形式,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在这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歌曲有《三十里铺》、《牧歌》、《新疆好》、《小河淌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传唱,这些成为当时合唱艺术的一个小高潮。
在我国,民歌合唱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一些音乐家可以有条件到全国各地去聆听一些优美的民歌,那时一些优美的民歌从边远的山区第一次被带到正式舞台上,这些丰富的民歌素材给我们国家的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灵感。
二是我们在50年代建国初期,业余和专业的合唱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队员的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
三是在50年代初期,外国的一些合唱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合唱节目,使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借鉴的依据,那时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等,他们的歌舞团吸引了中国艺论文联盟.cOm术家的眼球,使他们开始对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歌展开研究,将民歌改编成合唱曲目。
3. 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1956年8月我们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个事件使们国家的合唱艺术逐渐走上了创作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合唱作品。
浅析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史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合唱常常用于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
然而,中国合唱艺术真正开始蓬勃发展是在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的合唱艺术受到西方合唱音乐的影响,开始采用西方的合唱形式和技巧。
1914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合唱团,由邓世豪创立,称为“中国合唱团”,标志着中国合唱艺术的现代化起步。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爆发,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诞生,例如丁善德的《歌唱祖国》和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作品在中国民众中广泛传唱,成为社会和国家团结的象征。
在开放以后,中国合唱艺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发展。
中国合唱团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在许多国际合唱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国合唱艺术受到了更多国际音乐文化的影响,吸收了更多多元化的合唱形式和表达技巧。
近年来,中国合唱艺术在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不仅有传统合唱形式,还有以流行曲、民族音乐等为基础的创新合唱作品。
许多合唱团体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创作,打破传统合唱艺术的界限,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合唱音乐。
与此同时,中国的合唱教育也日益发展。
越来越多的合唱培训机构和学校合唱团成立,培养了一大批合唱人才。
合唱比赛和音乐节也越来越多地举办,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变革过程,从起步发展到现代化,再到国际化的阶段。
中国合唱艺术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吸纳国际音乐文化的精华,创新发展自己的独特风格。
合唱艺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