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国的外交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54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导学案【课前延伸学案】【学习目标】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含义: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3)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宗旨:(2)基本目标:①②(3)基本立场:①独立自主的含义:②独立自主的主要表现:(4)基本准则:二、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1、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三条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4、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5 、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条件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1、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即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3、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1)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3)【课内探究学案】【合作探究1】几年来,朝鲜核问题又成为全球一大焦点,中方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
我们历来主张并积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赞成半岛无核化,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朝鲜半岛的扩散。
这不仅是本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同时,我们认为,朝鲜的安全必须得到切实的保证。
只有通过有关各方建设性的对话、磋商和真诚合作,才是最终解决朝核问题唯一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中国与国际社会一样十分关注近来围绕朝核问题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真诚地希望有关各方能保持克制,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努力寻求以和平外交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