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无答案):第14课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白杨礼赞》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白杨礼赞》课文原文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故乡的印象,大家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茅盾对故乡的印象吧!下面给大家带来白杨礼赞课文原文,请欣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_____ 审核人主备人授课时间___周星期___需课时课题白杨礼赞阅读评价组别组长组员班级评价教师评价1 2 3 4 5 6 7 8展示次数终结评价展示质量一、阅读目标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会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目标链接1.什么是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
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抒情散文的特点抒情散文的特点(1)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
抒情散文就是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写景抒情,咏物言志,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2)意象立意,意境立体抒情散文大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散文的题目本身就常常是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
这些情景、画面、事物大都是作为行文线索或中心场景在散文的文本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散文的立意也是通过这些意象来透示的。
抒情散文非常注重追求意境,通过情、景、和想象空间的交融,实现虚实相生的形象体系,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情文并茂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
除传情答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求形式美。
3.什么是象征手法?(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白杨礼赞》【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北方农民,弘扬民族精神。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借住有关资料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生僻字、词查抄在预习案中。
2、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研读课文,思考作者借物咏人,逐层深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感情朗读,思考白杨树的象征与北方农民、民族精神有何内在联系。
【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探究案探究点一: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探究点二: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1)黄土高原特点,(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3)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训练案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第1课时一、基础驿站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B.参.天(cān)参.差(shēn)参.考(cān)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D.倔强.(jiàng)强.壮(qiǎng)强.迫(qiǎng)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2)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3)暗暗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5.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用“√”标出来。
(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2)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二、综合园地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7.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14.白杨礼赞茅盾_____班______号姓名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象征手法。
(重点)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难点)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过程一、自评预习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 suō() qiú()枝秀qí()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3.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
本文体裁是,选自。
“礼赞”含有之意。
二、整体感知4、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6、本文的线索:三、合作交流(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7.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
8.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9.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A.欲抑先扬B.对比烘托C.欲扬先抑D.反衬照应10.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答:11.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2)。
四、探究质疑1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手法?五、课堂小结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中心表达: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
5、写作借鉴: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附:(板书设计)六、学后反思2、《白杨礼赞》讲学稿参考答案1. zǎi dài qiào yān yùn娑虬颀2. (1)坦荡如砥(2)妙手偶得(3)潜滋暗长(4)纵横决荡3. 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抒情散文尊敬和赞美4、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1.白杨礼赞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会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歌曲《小白杨》。
2、歌曲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白杨和我一起守边防”,我们可以听出这首歌歌唱的并不仅仅是小白杨,而是守卫边疆的战士。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赞美这平凡的白杨树。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英姿。
二、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有处女作《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本文选自《茅盾选集》。
三、背景资料本文写于抗战时期,茅盾到延安讲学,后回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而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次次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的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课题白杨礼赞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内容
补充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
习
目
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重
点
难
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知
识
链
接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自
主
探
究
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秀颀:
主宰:
旁逸斜出:
合作
探究(15分钟)展
示
反
馈
一、文学文化常识。
茅盾,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__》.
二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点拔归纳1.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训练达标(15分钟)
拓
展
延
伸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
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
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诊
断
评
价
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
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