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护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86.66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室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手术室威胁医护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充分地重视和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保护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
标签:手术室;危险因素;防护;职业风险手术室存在着许多威胁医护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工作时,经常受到这些危险因素的侵害[1]。
由于工作的需要,长时间的前屈位站立,处理重物;不规律的饮食,各种化学药物,有毒气体浓度较高的空气污染,经常参加重大手术及抢救,工作压力较大等,因此,应认真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1生物性因素的损伤包括细菌和病毒,即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通过体液、血液等感染。
1.2 化学性因素的损伤各种消毒灭菌剂在手术室工作应用较多,污染手术后器械、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液。
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
含氯消毒液对皮肤也有轻度损害[2]。
40%的甲醛溶液,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职业性皮炎。
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有抑制作用,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
麻醉废气,主要是七氟醚、异氟醚、氨氟醚等,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生育能力有不良影响,较高浓度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
1.3 物理性因素的损伤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一些需采用激光的手术,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高新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护士产生伤害,如白细胞减少,放射病,致癌等。
噪声主要来源于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报警声、电话铃声、患者的呻吟声、物品及机器移动的声音等。
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引发多器官功能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
长期受放射性辐射影响,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和畸变,影响白细胞功能和数量,引起抵抗力低下,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胎儿畸形。
另外还有机械性损伤,在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防护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手术室中最重要的人员之一。
他们为患者提供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协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然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也存在很多的职业危害因素,下面将具体进行分析。
1.职业危害因素:
(1)手术室气体污染:在手术室中,常常使用乙醚、氯仿、丙泊酚等无机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容易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放射性污染:某些手术需要X光以及其他放射线照射,照射时间过长、放射量过大会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造成影响。
(3)手术废物和化学药物的污染:手术过程中会产生很
多废物,如:手术废料、血液、棉球、药品等,如果这些废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容易造成手术室护士的污染。
(4)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存在的切肉机、骨髓钻等电动
的医疗器械,发出的噪音可能超过85分贝,长时间暴露在日
常噪音中,容易导致听力受损。
2.防护措施:
(1)保持手术室内的正常通风,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并及
时清理卫生。
(2)加强手术室内的放射线管理,定期对设备和场所进
行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立即进行修复。
(3)工作中应使用充分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手术帽等。
(4)噪声控制方面,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噪音源的声压、穿戴耳塞或耳罩、定期进行听力检查等。
总的来说,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需要面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护自身健康,手术室护士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对环境和场所进行管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隐患,避免被职业病纠缠。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内容摘要: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仅使手术室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会造成各种职业性损伤,直接影响到手术室护理质量。
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1.1生物因素感染是手术室护士常见而严重的一种威胁。
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术中的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室护士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最具威胁的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和艾滋病(HIV),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1]。
1.2化学因素1.2.1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
长时间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过氧乙酸、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2]。
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不仅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是护士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
1.2.2废气的排放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
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还可引起头痛、脱发、抑郁、失眠、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经常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中,肝脏病、肾脏病和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物理因素1.3.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等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
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3]。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1手术室职业危害的因紊1.1生物因素血液性感染是主要的生物危害因素,其次是患者的尿液、体液、切下的组织等。
手术室无论是洗手护士还是巡回护士,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身体上的组织,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如乙肝、梅毒、丙肝、艾滋病等。
1.2化学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和化疗药物等。
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碘、乙醇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是手术室常用的消毒试剂和标本浸泡试剂,挥发后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伤害[2]。
癌症患者术中需要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护理人员配制药物过程中皮肤难免沾有药液或吸入含有药物的气溶胶,累积后伤害人体。
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七氟烷等气体麻醉剂的废气残留,长期吸入影响肝肾功能,消弱护理人员的记忆力、听力、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1.3物理因素各种噪音、放射线、紫外线等是主要的物理危害因素。
电刀、电凝、电锯、电钻、吸引器、麻醉机、监护仪等发出的噪声,会令人精神紧张、情绪急躁,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健康。
骨折手术应用C型臂X光定位照片、各种显微手术、腔镜手术和激光手术等释放出看不见的射线,人体长期吸入可导致急、慢性放射性疾病,影响生殖细胞和基因变异,射线累积可致癌[3]。
紫外线灯管、各类移动式紫外线灯具和紫外线消毒柜等进行消毒时,紫外线对皮肤、角膜都会产生不良刺激,引起机体病变。
1.4心理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担负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的大量护理工作,躯体劳动强度大,精神、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处于心力交瘁状态,不利心理健康,同时因长期站立,下肢静脉容易曲张,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胃溃疡等疾病[4],而且休息时间不固定等,都可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2防护措施2.1生物因素防护措施①完善患者术前检查: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抗原、抗体、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术前访视发现患者有血液性传染病,早上交班要特别说明,护理时带双层手套,脱手套后彻底洗手,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洗手护士手上有伤口禁止上台等。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室作为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职责是协助医生完成手术,促进患者康复。
然而,手术室护士在职业生涯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因素,给其健康与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自我防护对策。
二、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1. 噪音污染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手术设备和手术器械,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听力损害,甚至导致失聪。
2. 聚集性感染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易感染的环境中,尤其在手术过程中会遭受污染、感染等危险。
细菌和病毒在这种环境中传播较快,容易使护士身体免疫力下降,发生聚集性感染。
3. 电辐射手术设备的使用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护士长期进行观察、调节和操作这些设备会产生电辐射侵害。
4. 化学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的药品、消毒剂等化学制品,可能存在化学毒性,引起呼吸、皮肤等各种问题。
5. 重体力劳动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比如搬动病床、患者、器械等大件物品,长期下来会导致骨骼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三、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对策1. 噪音污染方面可以降低手术室内噪音,换上降噪耳机,使用噪音防护耳塞等,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
2. 聚集性感染方面应该加强个人卫生,洗手、戴口罩等措施,避免手术室感染给自身和众人带来危害,同时加强对细菌、病毒传播的知识了解,拥有充足的防护措施。
3. 电辐射方面在使用手术设备时,应该合理摆放和使用设备,维护设备正常工作状态,对于操作设备多且持续时间长的护士,可佩戴电磁防护服或手套等安全防护措施。
4. 化学危害方面在使用药品、消毒剂等化学制品时应当全程戴手套,对于患有过敏性体质的护士,应该避免接触或研究相关物品。
5. 重体力劳动方面应该定时进行放松、伸展,进行体育锻炼或者瑜伽活动收缩筋骨,加强腰椎、脊柱等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工作等。
四、结语手术室护士作为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但其工作也会受到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
手术室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楚雄州人民医院手术室胡兰花手术室是一个集手术、麻醉、抢救工作为一体的特殊科室,有别于门诊和病房。
而手术室护士又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群体,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一些职业危险因素。
来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诸方面的不良因素时刻威胁着手术室护士姐妹们的健康。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并正确的加强自身防护。
一、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1、意外伤害: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模式使得护士极易发生针、刀、剪等锐器伤。
例如器械护士传递器械频繁或方法不当容易刺伤别人或误伤自己。
巡回护士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节奏快也极易发生针头刺伤和玻璃划伤。
这种伤害除了造成开放性伤口外,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而造成感染。
2、感染手术的污染:随着现在疾病谱的改变,手术室接待的手术患者中时不时都会有一些传染病患者。
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近年来也越来越多,我们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工作过度紧张时极易发生锐器伤而造成感染。
3、化学消毒剂、麻醉残余气体:手术室中不可避免要使用一些化学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在物体表面和空气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残留,再者就是各种麻醉药品和麻醉气体在空气中也有一定的挥发性浓度。
手术室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给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睛、神经系统等带来不良的刺激。
4、易燃易爆因素:术中使用的氧气、酒精等都有可燃性,使用不当或大意疏忽都可能造成危险性后果。
5、电离辐射与x线损害:目前高科技在手术室中广泛应用,各种先进仪器不断引进。
给我们的手术带来了便捷,但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长期电离辐射与x线的蓄积可引起作业人员的疲劳、困倦、食欲不振甚至致癌。
6、心理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
长期处在快节奏、高效率、不间断的工作中。
容易造成身体疲劳,高度精神紧张。
遇到危重、复杂手术和抢救时表现更为明显。
2024年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防护在手术室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职业危险因素,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职业危险因素,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正确的做好自身防护,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体魄,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为手术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1、锐利仪器使用的防护手术中刀、剪、针摆放及传递有规定,在新护士上岗时,严格带教,规范每名护士的基本操作。
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手术围术期的安全防护。
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一律按此类患者处理术中用物。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缓解紧张程度。
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客观条件,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简化人工运作的行程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污染气体的处理手术室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漏量为最小。
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
改善通风条件。
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室内装有负压抽吸装置,定期抽吸。
对孕期的护士合理安排工作。
4、电器使用的管理定期请专业人员检修手术室专用线路和电器。
电器安装在防漏电的安全插座上。
每个仪器配有操作程序卡,操作前严格遵守规程无误后方可使用。
湿式清扫手术间,保持术间湿度,防止静电效应。
5、激光手术的防护凡手术配合人员必须戴上防护镜。
操作时关闭房门,在房门上并注明激光字样。
在术间内有明显标牌示:用氧浓度要低于40%,必须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防止引起火灾。
并将激光手术固定在一个手术间,保证安全。
6、消毒剂使用管理手术室护士常年接触甲醛。
因做标本固定防腐等需要接触时,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
按照配制方法,明确注意事项。
7、x射线的管理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手术室护士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手术室的特殊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得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有害因素,如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等。
为了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容易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处理锐器时也容易发生锐器伤,增加感染风险。
2.物理性危害手术室护士长时间站立、弯腰、抬举重物等,容易导致腰部、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需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易出现疲劳、焦虑等心理压力。
3.化学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等产生刺激和损害。
同时,手术室护士还需接触麻醉药物,长期接触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
4.心理性危害手术室护士面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压力,工作节奏快,应急事件多,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处理患者隐私时,也可能遭受心理创伤。
二、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和习惯。
2.规范操作流程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处理患者和器械时遵循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加强护士对锐器的管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改善工作环境优化手术室布局,确保通风良好,降低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同时,为护士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
4.加强心理干预关注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帮助护士缓解心理压力。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情况1.体液暴露:手术室护士可能在手术过程中与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体液接触,存在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2.高频切割器产生的烟雾:手术室护士在使用高频电刀等切割器械时,会产生烟雾,其中含有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
3.辐射暴露:部分手术需要使用X光机或其他辐射设备进行引导,手术室护士可能会暴露在辐射之中。
二、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1)穿戴手术衣:手术室护士需要穿戴无菌的手术衣,以防止感染病菌的传播。
(2)戴帽子和口罩:戴帽子可以保护头发不落入手术场,口罩可以防止呼吸道飞沫污染手术场的洁净。
(3)戴手套:手术室护士需要经常戴手套,特别是与体液接触时,戴非粉尘手套以防过敏反应。
(4)佩戴护目镜:护目镜可以防止血液等液体溅入眼睛,保护眼睛不受到感染。
(5)佩戴防护鞋套:防护鞋套可以保护护士的鞋子不受体液污染。
2.感染控制:(1)正确洗手:手术室护士需要遵循正确洗手的步骤,重点清洁手指和指甲,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规范操作: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手术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注意术前术后的无菌操作。
(3)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应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手术器械和干净的物品上,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产品标准进行操作。
3.烟雾管理:(1)充分通风:手术室护士应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及时排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
(2)使用烟雾吸入器:手术室护士可通过使用烟雾吸入器将烟雾收集和过滤,减少对护士的暴露。
4.辐射防护:(1)距离保护:手术室护士应尽量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2)使用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佩戴屏蔽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辐射的伤害。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他们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提及的防护措施只是一部分,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职业安全。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是为医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危害:手术室中常用的消毒剂、麻醉剂、药物等都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对护理人员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损害。
2. 生物危害:手术室中存在着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护理人员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物理危害:手术室中存在着各种医疗设备,如手术刀、电刀、吸引器等,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站立、弯腰、伸臂等,容易导致肌肉疲劳、骨骼疲劳等问题。
为了保护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健康,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佩戴防护用品: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防止感染。
2. 加强通风换气:手术室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及时排除室内的有害气体和异味,保持空气清新。
3. 注意个人卫生: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服,避免交叉感染。
4.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肌肉疲劳、骨骼疲劳等问题。
5.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医院需要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健康意识,让他们了解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健康意识,让他们了解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工作质量。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一、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
Johanet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
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
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2.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专家们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
我院手术室洗手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
连续站立均6.5h/日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 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h/日或以上。
处理重物,如按20例/日手术计算,需搬动约5kg重的器械包20余次,约为6kg重的敷料包20余次,2kg重的手术衣包50余次,以上合计约为350kg重的物品由夜班两名护士完成。
疲劳、从职业因素比例高的项目看,有心情焦虑、精神紧张等因素。
身体局部症状,如腰疼受工作姿势、处理重物的影响、全身症状中胃症状与心情焦躁、责任感、处理重物、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有关系。
3.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在其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的环境中,约为6.5h/日或更长,每周工作日5天为32.5h/周。
Cohn指出,麻醉气体对于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
如吸入较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引起流产。
1976~1984年间,我院曾有7名手术室护士生育,有4名护士的孩子均在身体不同部位长有海绵状血管瘤或其它问题。
4.燃爆因素手术室内有多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和化学制剂不可忽视。
同时使用多种高频电器也是可能导致燃爆的因素。
麻醉气体,其它挥发性有机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频繁接触,如酒精、碘酒、乙醚、丙醇、安息香酊及火胶绵,一般都不标有其可燃性而易被忽视,应防止铺巾被这类溶液沾湿而致燃爆。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是医院中承担手术环节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手术过程中与患者、医生以及手术器械等密切接触,因此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他们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职业暴露主要包括生物暴露、化学暴露和物理暴露。
生物暴露是指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化学暴露则是指护士在手术室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消毒剂、致癌物质等。
物理暴露包括手术室内的噪音、辐射等对护士身体的潜在伤害。
为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健康,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手术室护士应定期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其次,护士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学习正确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此外,手术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针对生物暴露,手术室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正确佩戴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
手术器械的处理也需要符合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护士在与患者接触后,应及时洗手,确保个人卫生。
对于化学暴露,手术室护士需要了解常见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危害,并正确使用和储存相关物品。
在使用麻醉药物和消毒剂时,护士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接触有害物质。
手术室应配备充足的排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物理暴露方面,手术室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设置噪音和辐射防护设施。
护士在手术室内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耳罩和防护眼镜,减少对噪音和辐射的暴露。
手术室护士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积极参与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并参与相关活动,以提高手术室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
手术室护士在职业中会面临各种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但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内蒙古中医药*天津市宝坻区中医医院(301800)2012年6月10日收稿摘要: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属于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护理人员更是第一线工作者。
手术室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现代医院手术室的设备逐渐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化学药物的不断推新应用,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自我防护,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工作繁重,节奏紧张,生活缺乏规律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法律知识的贫乏、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不但造成自我伤害,同时也伤害了患者的利益,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我从意外损伤、电离辐射及手术激光、消毒灭菌剂、麻醉气体、手术烟雾、护士生理及心理疲劳方面综述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针对其提出了防护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060-02手术室护理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张雪征*手术室护士是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工作的专业群体,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危险因素,若不注意自身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
现将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危险因素1.1意外损伤1.1.1锐器损伤: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伤者出血的意外伤,由锐器伤引发血液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其中护士成为医院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
国内有报道,锐器伤以针伤为最多(43%),尤其是手术缝针的刺伤,其次是刀割伤(30%)、安瓶割伤和其它利器的损伤(27%)。
医务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污染的血液,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为2%~4%,感染丙型肝炎为3%~10%,感染艾滋病为0.2%~0.5%。
1.1.2电损伤:手术室内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如现代化的麻醉手术床、膀胱镜、高频电刀、电动吸引器、麻醉机等,都离不开电。
如操作不当、电器损伤或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对自身造成伤害。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护手术室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承担着协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保证手术过程顺利完成、照顾术后患者等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的特殊性,手术室护士工作存在着许多的职业危害因素,不加以防护将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职业前途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1. 噪声危害手术室内设备的工作声音、医护人员的交流声音、各种报警声音、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呻吟声等噪声都可能会对手术室护士的身体产生伤害。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导致耳膜损伤、听力下降、耳鸣等问题。
2. 化学危害手术室内使用一些药品和消毒剂,其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
例如乙醚、氟醚等有机溶剂,长期吸入有害气体会造成神经系统、肝脏、肺部等器官的损害。
3. 放射性危害手术室内常用的X光机等设备会产生放射线,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会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产生危害。
如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等。
4. 生物危害在手术室,医护人员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病原菌、病毒等生物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容易感染病菌,可能会患上传染病。
5. 物理危害手术室内的手术灯、手术台、废弃物的处理等都会对手术室护士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如长时间的强光照射会使得手术室护士出现眼疲劳,担架上的推拉过程易造成腰背肌肉劳损。
二、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1. 噪声防护手术室护士应该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措施,减少噪声对耳朵的危害。
同时,手术室护士应适当控制自己的讲话声音,减少交流噪音。
2. 化学防护手术室护士在使用药品和消毒剂时,应注意切勿长时间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环境下,应尽量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
3. 放射性防护手术室护士在操作X光机等设备时,应注意自身防护。
如保持安全距离、使用防护衣等。
4. 生物防护手术室护士在照料病患时,应该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将飞沫和血液等体液与自己隔离开来。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和ICU护士一样,是从事特殊护理工作的一类群体。
但是手术室工作环境及其特殊,手术室护士经常面临着来自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威胁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因素还威胁着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所以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认识这些危险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强化自身的防护,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将工作中的各种危害降到最低,才能保证顺利安全的完成各项工作。
标签:手术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常见的危害因素1.1 存在的物理性(physical)危害因素各种来自设备、仪器的噪音:噪音主要来源于手术间的监护仪、高频电刀、负压吸引器、麻醉机、电钻、电锯等,长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容易使人的产生心情压抑,心理疲劳等心理问题,造成应变能力差.影响工作效率。
射线的危害:有资料研究证实,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多种射线,这些射线都有致癌或致畸的隐患。
比如紫外线,它是手术室中经常使用来给空气消毒的射线,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这些臭氧对皮肤黏膜、呼吸道、肺组织等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会引起眼科疾病和呼吸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皮肤红斑敏感症。
X线,现代外科手术逐渐微创化、精确化的快速发展,X光机在手术中的使用频率高,因此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长期X线照射可引发各种急、慢性放射病、放射反应。
妊娠期接触放射线极易易造成胎儿致死、致畸、严重智力低下等。
1.2 存在的化学性危害因素1.2.1 生物性(biological)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手术中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约11.7%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血源性感染传播疾病的几率较高,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常见于术中意外缝针刺伤、刀割伤、血液溅到皮肤或眼中。
经意外针刺可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目前,手术室属于医院内重要科室,但该科室的护理人员职业危害比较多,例如直接接触病人体液、经常身处放射性仪器与化学药物中,再加之其工作节奏快且时间不规律、压力大等影响下,极易损伤自身健康。
基于此,本文为大家讲讲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以帮助有关人士远离职业危害。
一、手术室护士有哪些职业危害?(1)化学性危害:手术室内的护士会频繁接触化学性消毒剂,例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甲醛等,均会引起一定的危害。
其中含氮消毒剂气味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戊二醛会引起结膜炎、皮炎、鼻窦炎、过敏等,甲醛具有致癌风险。
(2)物理性危害:包括锐器伤、负重伤、辐射伤等,其中锐器伤是指护士被沾染病毒的锐器所伤,尤其是丙肝感染、乙肝感染的高发区,手术室护士更易出现锐器伤。
负重伤是指护士超负荷搬运患者、器械包,易导致腰背部、脊椎部损伤,且久站会增加下肢静脉曲张发生风险。
辐射伤是指护士被紫外线等辐射所伤,例如频繁使用C型臂,长期小剂量接触放射性物质,会增加免疫系统疾病发生风险。
(3)环境性危害:包括废气排放、噪音、低氧等,均会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
其中废气排放有电刀引起的烟雾、麻醉废气污染,前者有致癌风险,后者会引起精神疲乏、胎儿畸形、心情压抑、生育力下降、流产等。
噪音包括电钻、监护仪、呼吸机、电锯等医疗设备发出的噪音,其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心率增快、失眠、易怒、血压升高等现象。
低氧是因手术室属于封闭环境,再加之空调制冷制热的影响,致使室内氧含量不足,而引起困倦、头晕、头痛等现象。
(4)心理性危害:手术室内接收的患者均是高危人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思想高度集中等状态中,再加之经常加班、不规律饮食,会影响护士的神经功能、胃肠功能,进而引起疲劳、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身体健康。
二、如何防护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1)化学危害防护: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每种化学药品的特点与性能、毒副作用,进而做好个性化预防。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9-08-20T10:51:51.2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田艳平[导读] 手术室很多可见的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都威胁着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所以只有在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充分的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手术护士的身心健康,让手术室护士工作顺利进行。
陆军第78集团军医院麻醉科 157000
【摘要】手术室护士平时工作紧张,节奏性强,同时手术也是一个医院感染和病原体比较集中的科室[1],不仅面临着手术器械、手术用药以及术中、术后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患病组织的污染和环境、化学因素等的危险。
手术室很多可见的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都威胁着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所以只有在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进行充分的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手术护士的身心健康,让手术室护士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手术室是患者实施手术、抢救的重要场所,属于高风险性科室。
近年来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分析手术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相关安全隐患,确保手术治疗安全进行,对防止医疗护理纠纷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
而手术室护理管理安全对提高我院医疗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现将从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危险因素
1.1护理人员心理危害和身体疲劳
手术室护士需在密集环境中长时间连续工作,由于手术的紧迫性,连续性及完整性,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造成心情焦虑[3]。
长时间站立,保持固定的工作姿势。
使护理人员患有颈、腰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精神类疾病等危险因素增加。
1.2生物危害因素
由于手术室护士特殊的工作环境,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可能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几率较普通科室增高。
术中配合锐利器械较多,频繁传递,如刀、剪、针等,针刺伤、刀割伤不仅仅是单纯外伤,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甲、乙、丙肝炎病毒及HIV,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等疾病。
1.3环境因素
噪音来自多功能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4]。
骨科手术还包括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这些噪声会使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对手术产生惧怕感,因而导致医护人员不良心理反应,降低工作效率[5]。
手术室清洁工作落实不到位,手术室往来人员多,手术密度很大的时候,会出现连台手术间未进行清理自净措施,空调净化系统未定时清洁检修等问题。
1.4化学因素
手术室常用酒精、戊二醛、过氧乙酸、安尔碘,甲醛等对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的消毒液,甲醛还可能致癌[6]。
麻醉废气的污染,主要是异氟醚、安氟醚,可从面罩活瓣、罗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内空气[7]。
2 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2.1因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时刻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工作中运用省时、节力的原则,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减少无效劳动。
2.2完善防护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经常对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防护习惯。
新护士上岗前严格带教,规范每名护士的基本操作,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有无携带传染疾病,对于携带传染病患者,重点做好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
对紧急手术,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一律按此类患者处理术中用物。
做好手卫生工作,手部皮肤破损或处理感染性患者的废物时,应戴双层手套[8],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及隔离技术,预防接触感染。
2.3手术室应布局合理,设有防噪音设施,保持手术室的安静。
手术室人员应操作准确、轻柔,尽量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操作轻。
产生噪音的仪器尽量调制最小的音量,陈旧落后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更换。
手术间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流动,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
2.4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时,严格遵守使用规则,使用防护用品,尽量现用现配,浓度准确,使用后及时加盖,以减少挥发[9]。
在使用电刀时,同时使用吸引装置。
麻醉机安装室外排废气装置,以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
定期检查各种仪器管道连接紧密性,防止废气泄漏,手术结束时及时关掉仪器。
3 结论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的特殊工作环境,而手术室护士是承担这个特殊工作的群体。
手术室工作具有特殊性、独立性、风险性。
手术室封闭的环境,紧张繁忙的工作,长时间站立精力高度集中,加之长时间处于具有麻醉废气,低浓度化学消毒剂、多种有害因子等,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
因此,手术室护士首先应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防护习惯,同时将做好自身防护与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有关。
为医护人员实施职业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
因此,医护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手术,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仔细、认真、镇定。
本文为最大限度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提高其自身保护意识,总结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王俊燕.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8,18(27):109-110.
[2]姜银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和防护对策[J].饮食保健,2016,8(24):78-79.
[3]邹新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问题和预防管理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7(21):234-235.
[4]崔海丽,包长虹,唐乃梅.手术室烟雾对手术病人的影响分析[J].全科护理,2017,18(26):111-112.
[5]苏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2,27(24):142.
[6]张红莉,何春红.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护理,2016,31(3):89-91.
[7]陈美仁,唐秀萍,张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2)
[8]朱琳.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刺伤与防护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33(15):2.
[9]李菊红,刘瑛辉.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919(18).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