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空气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东社中学赵丽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2.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探”、“疑”、“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提出问题或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认识空气》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空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3. 能够解释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导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2. 空气的制备方法3. 空气的性质4. 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导学步骤】一、导入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空气是什么?2. 你觉得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二、学习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1. 讲解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2. 分析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是充当吸收、导体、传热、传动器的介质,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保障。
三、学习空气的制备方法1. 空气的制备方法:分离空气、液化空气、焚烧冷凝法、吸附分离法。
2. 观察实验,学习空气的制备方法。
四、学习空气的性质1. 探究空气的密度、气压、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2. 体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3. 汇总空气的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五、学习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 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色、气味、透明度、吸收、导电等。
2. 探究空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性质、氮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
3. 运用实验进行验证,归纳总结空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课后作业】1. 思考: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命活动中有何作用?2. 请列举利用空气的实际应用。
3. 自主探究:探究空气中其他组成物质的性质及用途。
4.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1. 分析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时,对环境的影响。
2. 探讨如何净化空气以改善生活质量。
3. 研究大气层和臭氧层的结构及功能,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了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和化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空气的作用》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导入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 观看视频:播放关于空气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其中氧气是生物生存必需的气体。
2. 空气的性质: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但是它却占据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空间。
3. 空气的作用: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供给氧气、调节气温、传播声音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燃烧需要氧气准备一根蜡烛和一个玻璃瓶,点燃蜡烛放入玻璃瓶中,然后用手紧紧盖住瓶口,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目标:观察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实验结论: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2. 实验二:氧气的存在准备一根燃烧的蜡烛和一杯水,将燃烧的蜡烛悬在杯口,观察燃烧的情况。
实验目标:观察氧气对燃烧的作用。
实验结论:燃烧的蜡烛重新点燃,说明氧气的存在。
四、拓展延伸1. 空气的净化:讨论空气污染对我们的影响,提倡珍爱环境,净化空气。
2. 空气的运动:观察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空气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五、小结复习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 回答问题:你觉得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六、作业安置1. 完成教室练习题目,稳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搜集有关空气的资料,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空气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空气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呼吸清新的空气,健康成长。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认识空气》导学案一、导入你有没有想过,空气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但是你对空气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空气,了解它的组成和作用。
二、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空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3. 能够正确地描述空气的主要组成气体及其比例。
三、进修内容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氩气(0.93%)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是最主要的成分,氧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物质。
2. 空气的性质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具有质量和体积,可以被压缩和膨胀。
它的密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3. 空气的作用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人类每天都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来制造自己的食物。
此外,空气还能传播声音、传播疾病、形成风力等。
四、进修方法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观察周围环境,感受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 参与实验,验证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五、实践活动1. 实验一:空气的组成实验材料:玻璃瓶、蜡烛、水实验步骤:a.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支蜡烛,并点燃。
b. 在瓶口倒入少许水,然后用手指捂住瓶口,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c.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存在。
2. 实验二:空气的性质实验材料:气球、空瓶、吸管实验步骤:a. 将气球套在空瓶口,并用吸管将气球内的空气抽出一部分。
b. 观察气球的变化,分析空气的性质。
3. 实验三:空气的作用实验材料:风筝、风实验步骤:a. 在有风的天气中放风筝,观察风对风筝的作用。
b. 思考风是由空气引起的,空气对物体的作用是怎样的。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认识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空气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呼吸清新的空气,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要点一、空气成分的发展史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1774年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和组成的。
实验过程: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Hg)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汞+ 氧气—→氧化汞(HgO)液气体固体他研究剩佘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全部都是氮气(N2)。
(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O2),氧化汞(HgO)—→汞+ 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
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了:。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测定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燃烧消耗容器内空气中的,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的体积即为的体积。
(2)实验装置:①仪器:、、、、弹簧夹②药品:、水(3)实验步骤:①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并做上记号②连接装置③检查装置的④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⑤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内⑥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说明:集气瓶内加少量水:一是为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4)实验现象: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大量(五氧化二磷小颗粒),等待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5)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②装置必须;③点燃红磷前,先。
④等待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6)实验分析与结论: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极易溶于水(填“占”或“不占”)有体积,消耗了集气瓶内的,冷却后,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的水约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空气中。
《认识空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成分和重要性。
2. 掌握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3. 知晓空气的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学会保护和利用空气资源。
前导问题:1. 你知道空气是什么吗?2. 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 你认为什么是空气污染?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知识梳理:一、空气的成分和重要性1.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占78%,氧气占21%,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2. 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持生命、供给氧气、调节气候等方面。
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1. 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但对生命至关重要。
2. 空气的密度随着海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3. 空气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被稀释。
4. 空气对声音的传播和燃烧的过程有重要作用。
三、空气的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或颗粒物质的现象。
2.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呼吸道疾病、植被受损、气候变化等问题。
3. 主要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臭氧等。
四、保护和利用空气资源1. 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限制工业废气排放,加强大气治理。
2. 提倡绿色出行,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3. 积极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4. 倡导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课堂扩展:1. 实地考察周围的空气质量,了解本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2.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保护环境、呼吁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3. 制定个人环保计划,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改善空气质量出一份力。
拓展阅读:1. 《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
2. 百度百科:空气污染防治法。
3. 《中国环境保护基本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了解空气的成分、性质及其污染的危害,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呵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空气》导学案编写人:宋小琴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年9月11日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记住空气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会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3. 掌握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方法。
【重点】掌握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方法。
【难点】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方法。
【知识链接】大气压强及连通器相关知识。
【学法指导】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空气成分的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要注意抓住其本质。
【学习过程】1、观察演示实验:2-1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1)将燃烧匙中过量红磷点燃放入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反应停止,等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3)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4)通过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与正常值相比偏小,其原因可能是①;②;③;④;2.思考下列问题并填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_________;红磷过量原因是。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集气瓶中已无________;(3)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不能___ ______;也不能______ _______;(4)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1/5的水,说明_____ _______ (5)由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哪些性质?试写出其中的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5、混合物是指纯净物是指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来表示。
6. 阅读28-32页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你知道的氧气的用途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氮气的用途呢?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等78、请你列举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1 空气【学习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
2.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3.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 空气的组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拉瓦锡实验的原理:(1)汞+氧气――→加热氧化汞(2)氧化汞――→加热汞+氧气实验现象分析:实验(1)中的现象是银白色的液体变成了红色的粉末。
容器里空气体积减少约1/5,消耗掉的是氧气;容器里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实验(2)中的现象是红色的粉末变成了银白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课本中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讨论交流】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的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温馨交流】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氧气,约为总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约占4/5。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名师归纳】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没有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2.空气含氧量测定实验的关键:装置气密性好,红磷量要求足量且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常温才开始记录水面位置。
【反馈练习】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2.现有一充满空气的瓶子,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D )A .木炭B .硫磺C .铁丝D .红磷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①液面上升小于1/5的可能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未待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
《认识空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4. 培养珍爱环境认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导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a. 空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和二氧化碳(0.04%)等组成。
b. 空气具有压强、密度、温度等性质。
2. 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a. 人类和动植物呼吸需要氧气。
b. 空气是大气层的主要成分,维持地球温度和气候。
c. 空气是火的燃烧必需的。
3. 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a. 应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进行监测。
b. 观察空气中的颜色、气味等变化。
c. 关注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变化。
4. 珍爱环境,健康生活方式a. 减少空气污染,勤俭能源。
b. 多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c. 积极开展环保活动,珍爱大气环境。
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 进修:讲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检测空气质量的方法。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重要性和珍爱环境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5. 反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检查学生对空气知识的掌握水平。
导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空气净化器的应用实验,了解净化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2. 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空气质量监测员到校进行讲座,增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水平。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和行动力。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珍爱环境的行动中。
希望学生们能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从小事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故里。
《空气的作用》导学案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空气的作用》。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但你知道空气的作用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
1. 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
2. 请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我们呼吸生存所必需的气体,它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能量。
三、探究空气的作用
1. 空气对人类的作用:
- 帮助呼吸:呼吸空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保持生命:没有空气,我们无法生存,因为我们需要氧气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 珍爱环境:空气中的氧气还可以帮助燃烧,燃烧是很多生活中所需的化学反应。
2. 空气对动植物的作用:
- 动物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就像人类一样。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开释氧气,这也是空气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四、实验探究
此刻我们将进行一个实验来探究空气的作用。
实验材料:一个气球、一根吸管、一杯水。
实验步骤:
1. 将吸管插入水杯中,用手指捏住吸管口,然后将吸管插入气球中。
2. 放开手指,观察气球的变化。
五、总结与拓展
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和作用,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空气资源,珍爱环境,共同呼吸新鲜的空气。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次进修,对空气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认识到珍爱环境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创造一个更加清新的空气环境而尽力!。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课时安排:二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通过实验和阅读教材知道空气的成分;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技能: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典型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措施,树立爱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通过实验和阅读教材知道空气的成分;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通过阅读教材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难点: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
学习过程:一、新课预习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主要是由 ______ 和______ 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
2.空气的各成分按________计算,氮气占 _____,氧气占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纯净物,可用专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混合物,各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____________。
6.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的含量________,但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由于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___________。
稀有气体通电时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制成多种电光源。
7.空气的保护: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分为和。
2)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臭氧,二氧化碳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认识空气》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
2、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压强、温度等。
3、理解空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三、学习难点1、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空气,但是你真的了解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熟悉的陌生人”——空气。
(二)空气的组成1、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78%。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21%。
此外,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它们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
2、思考与讨论:空气中的氧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氮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用途?(三)空气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空气的密度比水小,比氢气大。
3、空气具有一定的压强,大气压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利用吸管喝饮料、抽水机抽水等。
4、空气的温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四)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集气瓶、燃烧匙、双孔橡胶塞、导管、止水夹、烧杯。
3、实验步骤: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
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4、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探究空气的组成,混合物、纯净物学习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3.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一.课题导入1、【创设实验】同学们,你能创设实验从直观上证实空气是确实存在的吗?2、根据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猜测空气里含有哪些物质?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夏天从冰箱中拿出棒冰一会儿,棒冰纸外有小水珠二、自主学习:1.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组成,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连续加热12天后,发现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了,同时容器内的空气体积减少了。
将得到的物质再加强热,得到和氧气。
将这些氧气和剩余的气体混合后,所得气体的性质和空气的性质。
2.拉瓦锡实验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点拨】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2)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的原因:。
45.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混合物:由组成(没有专门化学符号表示)三、自主检测1.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 C.21升D.21%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4.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旧门学校九年级化学科导学案课题1:空气备课节数:第 8 节
主备人:周全军备课时间;2012、9、4 课型:新授课堂领导签字: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初步学会鉴别纯
净物、混合物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
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空气组成的研究学习难点:空气组成实验误差的分析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自我感悟
一、思维入境,了解目标
1、空气的作用
2、了解学习目标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
2、空气的成分
知识点2:纯净物和混合物
【阅读】课文P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知识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阅读】课本P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
体
知识点4:保护空气
1、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源: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空气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然后引入课题
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数
【阅读】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自主完成
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改善燃料结构,尽量充分燃烧
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④植树造林,提高环境自我净化
能力。
③开发新能源(绿色能源、清洁能源)。
②化石燃料进行脱硫脱氮处理,
工厂废气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2、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周报
知识点5: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空气组成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检查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
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
后打开止水夹
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2.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3.总结实验结论: 4、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特性 举例
联系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1、精讲:
2、点拨: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五、训练检测,当堂达标:详见电脑出示 六、小结反思,迁移运用
1、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实验能力上有哪些提高
3、完成教辅资料
4、预习下一节内容
【对比归纳】认识相似装置
课本P30~32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讨论】
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随机备课
学生小结相互补充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