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与防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提高,护士作为医疗服务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了重要的职责。
然而,护士职业暴露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职业接触的感染源、医疗器械使用不当、手术过程中暴露和接触化学物质等,在其职业生涯中这些风险可能会带来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护士需要针对职业暴露风险进行必要的防范和应对。
一、职业感染防范护士在工作中与各种感染源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和呕吐物等。
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为防止风险的发生,护士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配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护士处理以及与患者或可能携带传染病的人员接触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穿戴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
当处理患者呕吐、排泄物等时,特别需要穿戴手套。
当与患者接触液体、血液时,应穿戴防护服、水龙头衣、靴套等。
2.注重有序操作对于一些传染病患者,应注重先洗手然后再开始操作。
而在操作后要洗手,且要用肥皂。
洗手前、洗手后及操作后都应注意洗手,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消毒针对床铺、手术室等器材、设备也需要进行消毒消毒和清洁或使用一次性的器具。
在临床操作前,需要对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患者为病人在医院生活更加安全舒适。
二、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协同作业,需要面对共同的手术暴露危险,如操作尖锐器械、使用化学药品和外科手术烟雾等,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要穿戴好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外科帽、防护衣和靴套等防护装备,并确保防护装备覆盖面积充足,防止污染和接触感染。
2.加强好区域流程要通过严密的伺候,将手术室稳定在无菌状态。
手术前,消毒手术室、针对手术区域的液体、毛巾等工具都提到无菌状态并单独封装,手术过程中也需要及时更换无菌器械和工具,保证病患顺利的接受手术。
三、化学物品职业暴露的防范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护士接触各种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和药品。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1. 引言手术室护士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们在手术室中负责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并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然而,由于手术室环境特殊,手术室护士面临着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将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风险因素,并介绍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手术室护士的安全与健康。
2. 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几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2.1 感染风险手术室是一个高风险的感染环境,手术室护士常常接触到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体液和空气传播,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构成威胁。
2.2 化学暴露风险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如消毒剂、麻醉药物和药物残留等。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等部位的损害。
2.3 辐射暴露风险某些手术需要使用X射线等辐射设备,手术室护士在这些手术中可能暴露在辐射源附近。
长期的辐射暴露可能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4 职业暴露心理压力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常常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手术环境,这对心理健康构成一定的挑战。
长期的职业暴露压力可能导致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
3. 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3.1 感染控制•手术室护士应遵循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包括正确洗手、佩戴手套和使用手消毒剂等。
•在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和防护衣等个人防护装备。
•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2 化学物质管理•手术室护士应接受相关的化学物质安全培训,了解各种化学物质的危害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化学物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衣等。
•定期检查手术室内的化学物质储存情况,确保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3.3 辐射防护•手术室护士应接受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危害和正确的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范措施(本科)题目: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范措施目录摘要(详见正文)前言1 职业暴露的概念2 职业暴露的认识3 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4 小结1 危害因素2 防护对策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随着现代医学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术室这一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每天有大量不良环境及污染等因素的存在,极易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性的威胁。
因此,如何科学的自我防护,防止因职业暴露而导致的疾病,势在必行。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危害性自我防护前言1 职业暴露的概念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2 职业暴露的认识职业危害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各种医疗设备、技术及化学药物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这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而护理人员位于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
手术室是进行诊治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
在这高危科室里,护士每天都要与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其自身防护问题尤为重要,也是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
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制度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而从观念上转变自身防护意识是推行防护措施的基本条件,使之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控。
3 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其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
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子如微生物、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射线等的存在对手术室工作人员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手术室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如长时间站立或走动、注意力高度集中、进食不规律等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法律知识的匮乏使得手术室护士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造成自我伤害的同时也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
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0%,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高达100%,并且长期与c臂机、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长期接触。
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在护理操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几率高,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中c臂机、各种化学消毒剂使用以及麻醉废气的污染都对手术室护士造成潜在的不安全。
【关键词】职业危害;职业感染;职业防护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护士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即为职业暴露[1]。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也可能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引流导管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而且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使用,手术室护士经常受到c臂机x线的照射,手术室长期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等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
长期接触x线、化学消毒剂会引起造血功能底下、皮肤癌等。
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的职业防护现状,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30人,其中4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23人,平均年龄28岁。
学历:本科6人,专科22人,中专2人。
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19人。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问卷法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
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手术室工作的特点:紧张、繁忙、长期站立、高度集中、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等特殊性,还有一些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布局设施不够完善,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所以做好基层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1.1 生物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由其污染的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布类等。
意外针刺伤、刀刃刺伤,其他辅助锐器划伤;术后器械清洗过程中污水或残留在器械表面的血液溅入眼睛;急诊手术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漏,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2%戊二醛用于熏箱熏蒸泄漏,可使人发生过敏、头晕、胸闷、恶心等反应;一次性物品消毒使用的含氯制剂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2.2 挥发性麻醉气体危害:我国普遍采用半紧闭式、禁闭式麻醉装置,但各种原因造成的麻醉气体泄漏,药液洒落及患者术后体内排出的吸入性麻醉药,都会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都会产生影响,孕妇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环境中,会导致流产、畸形或非自愿性不孕率增加。
1.2.3 废气危害: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2.4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肿瘤手术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在配制药物时,吸入还有药物的气溶胶或药液沾染在皮肤上,剂量虽小,但累计可出现骨髓毒性反应等。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手术室中负责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然而,手术室工作环境危险性极高,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也较为严重。
在此文中,我们将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手术室护理人员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1.噪音污染手术室内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运转会产生噪音,而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长期暴露在这种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耳背负荷的过高,引起听力下降和耳鸣等多种症状。
2.化学危害手术室内可能存在多种危险物品,如麻醉气体、消毒剂等,这些物质如果未得到及时排放或者处理,就会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导致肺部、皮肤等多种疾病。
3.手术室护理人员可能因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面对医疗风险、人类生命的责任,随着工作应对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也会不断增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
4.职业暴露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手术器械的操作,还有医疗废物的处理等环节中,时刻面临感染病原体的风险,他们可能会被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危险因素感染。
二、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对措施1.强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必须佩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以保护自己远离工作环境中的任何危害因素。
2.加强职工培训医院应当组织力量,定期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健康和防范职业危害的培训,方便他们了解修身及职业规范,更好的掌握预防和治疗职业病的技能。
3.合理规划工作严守工时规定、年休假制度等,延长工作时间间隔,保障员工精神休息,避免因长时间工作引发心理压力和身体疾病。
4.购买替代性化学物品手术室护理人员可搜寻可替代的绿色化学物品,使用环保清洁平台,减少化学危害因素,避免危害之后产生的各种问题出现,有效保证自身安全与健康。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情况1.体液暴露:手术室护士可能在手术过程中与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等体液接触,存在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2.高频切割器产生的烟雾:手术室护士在使用高频电刀等切割器械时,会产生烟雾,其中含有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
3.辐射暴露:部分手术需要使用X光机或其他辐射设备进行引导,手术室护士可能会暴露在辐射之中。
二、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1)穿戴手术衣:手术室护士需要穿戴无菌的手术衣,以防止感染病菌的传播。
(2)戴帽子和口罩:戴帽子可以保护头发不落入手术场,口罩可以防止呼吸道飞沫污染手术场的洁净。
(3)戴手套:手术室护士需要经常戴手套,特别是与体液接触时,戴非粉尘手套以防过敏反应。
(4)佩戴护目镜:护目镜可以防止血液等液体溅入眼睛,保护眼睛不受到感染。
(5)佩戴防护鞋套:防护鞋套可以保护护士的鞋子不受体液污染。
2.感染控制:(1)正确洗手:手术室护士需要遵循正确洗手的步骤,重点清洁手指和指甲,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2)规范操作:手术室护士需要在手术中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注意术前术后的无菌操作。
(3)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护士应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手术器械和干净的物品上,严格按照一次性使用产品标准进行操作。
3.烟雾管理:(1)充分通风:手术室护士应保持手术室良好的通风,及时排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
(2)使用烟雾吸入器:手术室护士可通过使用烟雾吸入器将烟雾收集和过滤,减少对护士的暴露。
4.辐射防护:(1)距离保护:手术室护士应尽量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2)使用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应佩戴屏蔽服、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辐射的伤害。
手术室护士是医院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他们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以上提及的防护措施只是一部分,手术室护士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职业安全。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新时代下,医院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任然存在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手术室护士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职业。
那些经常触摸到患者及其污染物的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需要得到重视,比如手术室工作环境和治疗方法,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很容易发生职业损伤。
不仅严重损害护理人员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给患者造成疾病的传播。
本文总结了手术室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手术室的职业危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和救治患者的特殊场所,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暴露于血液、锐器、放射线等威胁中,容易受到职业伤害[1]。
因此,加强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和提高防范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职业危害因素1.1生物性危害因素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决定手术室护士每天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羊水以及被污染的敷料和手术器械,在手术配合中、抢救患者、处理脐带、更换和倾倒引流液等操作中,血液和体液极易溅到身上,而这些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可能含有病毒、细菌或肿瘤细胞,从而成为传染源,通过锐器伤、针刺伤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引起各种传染病。
1.2物理性危害因素1.2.1紫外线紫外线人体直接接触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红斑、皮炎、角膜炎、头痛,高浓度吸入紫外线气味可引起哮喘发作,导致呼吸道疾病加重,长时间接触可诱发皮肤癌。
x线的危害随着外科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涉及到放射诊断、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术室医护人员受到x线的伤害也就随之增加,经常接触x线会对人体造成很多伤害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系统功能低下、晶状体浑浊、精子生成障碍等。
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头昏、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不适。
手术室开展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培训总结本次院感培训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意识,提高手术室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本次培训会议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手术室工作中的职业暴露风险及其防护措施,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手术室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一、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到感染源或感染体液而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手术室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感染源或感染体液,因此职业暴露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职业暴露的危害职业暴露可能会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病原体,如HIV、HBV、HCV等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性疾病。
职业暴露不仅会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对医院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三、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应该佩戴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或感染体液。
在接触患者时,也应该佩戴相应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
2、环境防护环境防护是指在手术室内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原体在手术室内传播。
手术室应该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积水、积尘等因素导致病原体滋生。
手术室内的设备和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3、行为防护行为防护是指医务人员在手术室工作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应该注意手卫生,避免手部污染。
在手术室内,医务人员应该遵守手术室内部规章制度,避免不必要的行为,如吃东西、喝水等。
四、结语职业暴露的防护是每位医务人员的责任,只有加强自我保护,才能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培训会议详细介绍了手术室工作中的职业暴露风险及其防护措施,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手术室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所处工作环境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传染性物质,长期面临来自物理、化学、生理、心理等各种危险因素,由于缺乏防范意识和有效措施,护理人员较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文根据手术室护理人员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标准的防护措施,以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
结果提高了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强化了职业安全管理,有效地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暴露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手术室的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血源性感染的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都暴露在患者的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传染性物质中,尤其是血液和体液。
加上手术过程中接触的利器较多,如手术刀、剪刀、缝合针等,术中传递方法不当就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而血液暴露又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
物理因素:①射线辐射:骨科手术治疗中很多情况下需要术中进行X线摄片。
护理人员长期被动接受X线照射,可导致白细胞的数量减少和防御功能降低,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肿瘤。
②噪音污染:手术室内各种抢救、治療的医疗设备云集,如多功能麻醉机、监护仪的报警系统、电锯、吸引器及工作人员的术中配合产生器械碰撞音和医疗设备移动时产生的噪音等。
护理人员时常处于高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易出现焦躁不安的症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睡眠障碍等。
化学因素:①麻醉废气:随着吸入性麻药的广泛使用,吸入性麻药在使用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手术室无完善的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未实施麻醉废气的规范管理。
导致吸入性麻醉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护理人员长期不间断吸入麻醉废气,对工作人员的肝、脑、肾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手术室护士是医院中承担手术环节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手术过程中与患者、医生以及手术器械等密切接触,因此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他们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职业暴露主要包括生物暴露、化学暴露和物理暴露。
生物暴露是指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化学暴露则是指护士在手术室环境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化学物质,如麻醉药物、消毒剂、致癌物质等。
物理暴露包括手术室内的噪音、辐射等对护士身体的潜在伤害。
为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健康,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手术室护士应定期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其次,护士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学习正确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前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手部消毒,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此外,手术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针对生物暴露,手术室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正确佩戴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物。
手术器械的处理也需要符合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护士在与患者接触后,应及时洗手,确保个人卫生。
对于化学暴露,手术室护士需要了解常见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危害,并正确使用和储存相关物品。
在使用麻醉药物和消毒剂时,护士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接触有害物质。
手术室应配备充足的排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物理暴露方面,手术室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设置噪音和辐射防护设施。
护士在手术室内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耳罩和防护眼镜,减少对噪音和辐射的暴露。
手术室护士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积极参与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提出改进建议并参与相关活动,以提高手术室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
手术室护士在职业中会面临各种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但通过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及其防护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危害因素及相关防护内容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
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0%,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高达100%,并且长期与C臂机、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长期接触。
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在护理操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几率高,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手术过程中C臂机、各种化学消毒剂使用以及麻醉废气的污染都对手术室护士造成潜在的不安全。
标签:职业危害;职业感染;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2-0087-02
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护士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其护理活动的空间、地点、周围存在着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护士时刻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其危险即为职业暴露[1]。
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也可能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引流导管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而且随着影像学增强器的使用,手术室护士经常受到C臂机X线的照射,手术室长期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等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而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
长期接觸X线、化学消毒剂会引起造血功能底下、皮肤癌等。
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的职业防护现状,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行为,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30人,其中4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23人,平均年龄28岁。
学历:本科6人,专科22人,中专2人。
职称: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1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问卷法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
调查内容分为5部分。
(1)一般资料:包括学历、工作、职称、职务、年龄。
(2)护理工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原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情况。
(3)术中定位照片,使用C臂机的情况。
(4)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全麻患者废气污染情况。
(5)护理人员自我防护行为。
(6)医院防护措施,用具是否足够,宣传是否到位。
2 结果
2.1 锐器刺伤的原因
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原因:(1)进行护理操作时掰安瓿,套取安瓿刺伤。
(2)进行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刺伤。
(3)手术过程中传递针线、缝针刀、剪等锐器时刺伤。
(4)为急诊手术患者备皮时,处理医疗废物时受伤。
(5)清洗手术器械时受伤。
2.2 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原因
(1)接送搬运急诊外伤患者以及剖宫产术后患者时。
(2)为手术患者留取手术标本时。
(3)备皮留置导尿时。
(4)手术过程中进行医疗操作时锐器损伤时。
2.3 接触X线、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的原因
(1)为骨科手术患者定位拍片时使用C臂机。
(2)手术室曾经或正在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消毒灭菌。
(3)全麻手术患者会产生麻醉废气。
2.4 医院的防护设施、用具及宣教情况
认为医院的防护设施、用具足够的20人,不够的10人;认为宣教到位的16人,不到位的14人。
3 讨论
手术室很多常规性工作如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注射,手术中传递手术缝针、手术刀、尖锐器械,术中定位照片,使用C臂机,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等都是潜在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
特别是手术室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场所,医护人员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因此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的潜在危险性非常大。
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3.1 高危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点,护理人员常处于抢救工作的最前线。
在危重患者到达时往往立即投入抢救,而忽略自我保护,使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急诊剖宫产、急诊外伤骨折、急诊大出血患者等常常污染手术车、床、被单、被套等,因此手术室护士面临时刻都会被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职业暴露。
有研究显示95%中国护士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刺伤或锐器损伤[2]。
护士如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医院职工感染乙型肝炎比一般人群要高的多。
而手术室护士在传递缝针、刀
剪等锐器与手术后清洗等环节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
有研究显示主刀医师和第一助手发生锐器损伤的危险最高,刷手护士次之。
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危险的概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2]。
3.2 加强职业防护
(1)对于手术中需要C形臂X线机检查以及床旁照片的手术,应穿铅衣,带铅皮手套,佩戴护目镜和铅围脖。
(2)接触化学消毒剂应尽可能戴护目镜和呼吸面罩,穿保护衣和围裙,戴手套。
(3)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露。
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将泄漏的麻醉废气尽可能排放到室外。
(4)将所有使用过的锐器直接丢弃在利器盒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戴手套口罩及护目镜,如不小心被锐器损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冲洗伤口,用0.5%碘伏进行消毒。
3.3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
改善医疗用具、加强防护措施。
在传统护理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
我国护理界长期以来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而造成的职业防护现状的落后、护理人员对防护意识淡薄[2],缺乏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自我防护意识模糊,导致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不能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也增加了危险性。
医院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让护理人员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险性,从而加强在工作中的自身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根据情况合理选用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护目镜、围裙、手套等。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积极督导,为护理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具,一旦发生职业损伤要及时按要求处理,治疗并呈报护理风险,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量减少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9,256.
[2] 伍春兰,杨广清,张翠云,等.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9):2288-2289.
(收稿日期:2012-02-23) (编辑:徐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