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_秦永文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多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
本病的发生率占成活新生儿的0.3%,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25%~30%。
由于VSD 有比较高的自然闭合率,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10%。
在上海早年文献报道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VSD占15.5%,女性稍多于男性[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占用医疗资源多,术后对患者有一定不良的心理影响。
因此,外科治疗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1988年Lock 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VSD以来,已有多种装置应用于经导管VSD 的介入治疗,如CardioSEAL双面伞、Sideris纽扣式补片和弹簧圈等,但由于操作难度大,并发症多,残余分流发生率高,均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
1998年Amplatzer发明了肌部VSD封堵器,成功治疗了肌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专论Special comment·【摘要】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30%。
介入治疗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
根据左心室造影图像判断VSD的形态和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
操作中要避免右房室瓣腱索的缠绕、瓣膜的损伤和心律紊乱的发生。
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处理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本文详细介绍了膜部和肌部VSD的诊断,规范化的操作方法,术中和术后可预测的情况处理。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中图分类号:R5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4X (2011)-02-0087-06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the common view of Chinese medicalexperts.Part Two———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ommittee on CongenitalHeart Diseases,Internal Medicine Branch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hinese Physicians'Association.Corresponding author:ZHU Xian-yang,E-mail:xyang@yahoo.com.cn【Abstract】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is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t accountsfor25~30%of al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The key point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VSD are thecareful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the rich experience in manipulating skill an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According to the imaging findings on the selective left sided cardi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phy,the morphology and type of VSD,mainly including the precise size and location of thedefect,can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on this account the proper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can berationally selected.During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the twine and damage of the right atrio-ventricularvalve as well as its tendinous cords should be avoided,and th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new aortic ortricuspid regurgitation should be prevented.After the treatment,the patient should be closely observed,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atrioventricular blockshould be promptly dealt with.In this chapter,thediagnosis of membranous and muscular VSD,the standar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of transcatheter deviceclosure implant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edictable events occurred during and after the procedure willbe systemically described.(J Intervent Radiol,2011,20:87-92)【Key wor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terventional therapy;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omplication;atrioventricular block作者单位:110016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通信作者:朱鲜阳E-mail:xyangz@yahoo.com.cn部VSD,但是由于肌部VSD仅占VSD的1%~5%,临床应用数量有限。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根据ASD胚胎学发病机制和解剖学特点可将ASD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前者常见占ASD的60%〜70%,是介入治疗主要选择的类型;后者占ASD的15%〜20%,需手术矫治。
尽管传统上认为小于10mm的小型ASD无心脏扩大和症状,可不作外科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小型ASD可能并发矛盾血栓和脑脓肿,而且这两种并发症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 60岁以后,因此成年人小型ASD也主张行介入治疗。
【适应证】1.通常年龄三3岁。
2.继发孔型ASD直径三5mm,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忘36mm的左向右分流ASD。
3.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三5mm;至房室瓣三7mm。
4.房间隔的直径>所选用封堵伞左房侧的直径。
5.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6.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相对适应证】1.年龄<2岁,但伴有右心室负荷。
2.ASD前缘残端缺如或不足,但其它边缘良好。
3.缺损周围部分残端不足5mm。
4.特殊类型ASD如多孔型或筛孔型ASD。
5.伴有肺动脉高压,但QP/QSNL5,动脉血氧饱和度三92%,可试行封堵。
【禁忌证】1.原发孔型ASD及静脉窦型ASD。
2.心内膜炎及出血性疾患。
3.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4.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
5.伴有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
6.近1个月内患感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未能控制者。
7.患有出血性疾病,未治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
8.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异位引流,左心房内隔膜,左心房或左心室发育不良。
【介入器材选择】目前国际上有 Amplatzer、Cardioseal、GoreHelix、StarFLEX 等多种ASD 封堵器用于临床,但在我国仅有Amplatzer双盘型封堵器广泛用于临床。
2002年起,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注册国产ASD封堵器并应用于临床,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3左右。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用于修复心脏中的房间隔缺损。
以下是一般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指南:
1. 临床评估:在决定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心理评估、身体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血液检查、心功能评估等。
3. 麻醉:手术通常会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4. 手术过程:手术医生通过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或静脉通道,将缺损封堵器放置在房间隔缺损部位。
5. 封堵器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缺损的大小,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进行植入,常见的封堵器有气囊扩张式封堵器和双鳞片封堵器等。
6. 确认封堵效果:在植入封堵器后,医生会使用透视仪或超声心动图等工具确认封堵器的位置和效果,确保房间隔缺损已经被成功封堵。
7. 术后观察和康复:手术结束后,患者会继续接受监护,并进行术后观察。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会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和药物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指南仅为一般情况下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流程,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操作细节可能会因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需要进行该手术,建议咨询专业的心脏外科医生或儿科心脏专家,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pfo封堵术指南PFO(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PFO)的微创心脏手术。
PFO是指心脏的两个房间之间的隔板存在缺陷,可能导致氧气富集的血液从心脏的左侧房间流入右侧房间,从而增加中风、偏头痛和肺部感染等疾病的风险。
PFO封堵术通过在缺损部位放置一个金属封堵器,以消除潜在的疾病风险。
以下是PFO封堵术的指南:1. 适应症:PFO封堵术适用于年龄在18岁以上的患者,具有PFO相关症状(如中风、偏头痛、低氧血症等),并且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证实存在PFO。
2. 禁忌症:PFO封堵术的禁忌症包括严重的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肺动脉高压等。
此外,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在术前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 术前评估:患者在接受PFO封堵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X光胸片等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4. 封堵器选择:根据患者的PFO大小、形状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封堵器通常分为内置式和可回收式两种,各有优缺点。
内置式封堵器疗效稳定,但如需再次手术,则较为困难;可回收式封堵器可随时取出,但存在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
5. 手术过程:PFO封堵术通常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进行。
手术途径有经股静脉和经颈静脉两种,各有优缺点。
术中需通过X光或超声指导,将封堵器准确放置于PFO处,并确保封堵器与周围组织紧密贴合,避免渗漏。
6. 术后管理:PFO封堵术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和活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
术后需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预防感染,遵医嘱进行抗生素治疗。
7. 随访:PFO封堵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封堵效果和并发症。
一般建议在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年进行一次随访。
需要注意,PFO封堵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和获益,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摘要] 目的:总结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
方法:系统回顾封堵器介入治疗asd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除两例术后第二天封堵器自动脱落即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78例效果满意,未出现特殊并发症,治愈率97.5%。
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asd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选择适应症和术前充分准备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精心的术前护理,术中观察和术后护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 asd介入治疗;封堵器;护理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以往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手术修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简便快捷,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我科利用此方法治疗80例患者,经精心护理无并发症发生,除两例术后第二天封堵器自动脱落即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78例效果满意,未出现特殊并发症,全部康复出院。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2年-2010年11月共收住80例asd患者,男,28例,女,52例,年龄2.5-68岁,小于20岁30例,大于20岁50例,均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为asd,显示asd直径3-40mm,右房右室均有不同程度增大,x线平片示肺血量不同程度增多,20例肺动脉压力增高的症状比较明显。
80例均在x线(dsa)透视下造影,植入国产封堵器,调节合适后,确定释放封堵器。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二天复查超生心动图,无残留分流,封堵成功,轻者第三天可以出院,重者五天出院。
一到三个月复查效果良好。
1.2方法:在局麻(六岁以上)或基础麻醉(六岁以下)下行右侧股静脉穿刺,常规进入右心导管,根据超生心动图报告,选择型号适宜的封堵器,安装于输送器内芯前断,先送入输送器鞘管入左房,再将封堵器送入左房,x线透视下调节封堵器,使左房翼盘的一缘位于主动脉的残余房间隔处,使左房盘与房缺的左房面贴紧,然后将腰部拉入房缺处,打开右房盘,使之与房间隔右房面贴紧。
- 97 -①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 江苏 无锡 214200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李振东① 刘广林① 杨光① 陈丹① 李娜①【摘要】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及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无锡明慈心血管医院收治的15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
应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 =79)及研究组(n =80),对照组实施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几何结构指标[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右心室内径(RV)]、血流动力学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AV)、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率(LVFS)、B 型利尿钠肽(BNP)]、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脏几何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浆CG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LA、LV、RV、MVE、MVA、PAP、PV 指标低于对照组,AV、TVE、TVA、LVEF、LVFS、BNP、CGPR 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血浆CGRP 水平,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运转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术 常规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24.02.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2-0097-05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LI Zhendong, LIU Guanglin, YANG Guang, CHEN Dan, LI Na.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2): 97-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and conventional surgery o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 A total of 159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dmitted to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observation. The control group (n =79) and the study group (n =80)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computer randomiza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surgery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treatment. Cardiac geometric parameters [left atrial diameter (LA),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V), 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 (RV)], hemodynamic index [maximum mitral valve orifice flow velocity in early diastolic stage (MVE), maximum mitral valve orifice flow velocity in late diastolic stage (MVA),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PAP), pulmonary artery orifice flow velocity (PV), aortic opening blood flow velocity (AV), tricuspid opening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 in early diastolic period (TVE), tricuspid opening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ate diastolic period (TVA)],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rate (LVFS),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plasma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diac geometry, hemodynamics, cardiac function and plasma CG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LA, LV, RV, MVE, MVA, PAP and PV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indexes of AV, TVE, TVA, LVEF, LVFS, BNP and CGPR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diac structure and hemodynamic indexes, increase the plasma CGRP level, reduc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Conventional surgical procedures Hemodynamics Cardiac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Wuxi 214200, China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患者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也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且占据活产婴儿患病率6%~10%[1-2]。
两种不同方法选择封堵器型号在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作者:蔡仕俊阮兢张励庭刘卫其刘少中邓向红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型号选用依据,评价不同大小封堵器对心脏重构及心功能改变的影响。
方法选取ASD患儿46例,分为A、B两组各23例。
A组应用椭圆周长公式计算等效圆直径,依该直径加1~2 mm选封堵器型号;B组按经胸超声(TTE)测量最大径加2~4mm选封堵器型号。
TTE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右房、左房收缩末径(RALD、LALD)、右室、左室舒张末径(RVDD、LVDD),计算RALD/LALD、RVDD/ LVDD。
测量封堵器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A组缺损直径为(16.56 ±4.23)mm,B组为(17.22 ±5.08)mm,两者无明显差异。
A组封堵器直径为(19.18±5.29)mm,B组为(22.37±6.16)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脏重构;心功能[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140-04近年来,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成为解剖条件合适的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重要的治疗方式。
严格把握适应证及合理选择封堵器型号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1]明确了介入治疗适应证,而对封堵器型号大小的选择无明确表述,且不同型号封堵器对心脏几何形态及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报道较少。
ASD缺损形态以椭圆形最多见,国内杨天和[2]等提出采用椭圆周长公式计算得出等周长圆形缺损(等效圆)相应直径,以此为依据选择封堵器型号。
本院自2010年对使用此法选择封堵器进行研究,现分析总结,探讨封堵器型号选择策略,评价不同大小封堵器对心脏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8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8例ASD介入封堵术全部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ASD介入封堵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简称先心病,是指出生时已存在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及出生后应当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1]。
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尤其是房间隔缺损(ASD)更多见,ASD的发病率为0.7%~0.8%[2]。
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技术在部分地区相对落后,大量儿童期ASD未能得到及早的矫正而进入成年,因此成人ASD在临床上也并不少见。
以往ASD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与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与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应用封堵器封堵治疗ASD是近些年来国际医学界崛起的一门新兴医疗技术,使非开胸手术治疗此类先天性心脏病成为可能。
本文对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8例ASD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对其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8例ASD患者,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2~58岁。
术前均经临床、心电图、胸部X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PHTLTPS IE33)检查证实诊断,所有患者术前均确诊为左向右分流ASD,均为中央型单一缺损,多切面测量ASD缺损大小及房间隔长径,了解ASD 与二尖瓣、肺静脉瓣及冠状静脉窦的比邻关系。
符合先心病导管介入封堵手术指征[3]。
1.2封堵器选择选择国产封堵器,由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一般根据造影及彩超的结果选择相应类型的封堵器。
一般ASD封堵器腰部比球囊测量的直径大1~2 mm。
1.3ASD封堵方法8例患者在导管室(室内配备PHILIPS Allura Xper FD平板大C血管造影机)平卧于床,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皮seldinger,s法穿刺右侧股静脉成功后置入鞘管,静脉内推注肝素100 U/kg,先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获取血流动力学资料,测定肺动脉压,必要时行肺动脉造影。
将0.035英寸加硬钢丝置入左上肺静脉内,采用国产输送长鞘管置入左房内,将选择适宜的伞形封堵器安装于输送器内芯的头端,通过相应直径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送入左房,在透视下,左心房先释放左侧伞面,回拉使其紧贴残余,固定钢丝,回撤整个封堵器系统,再完全释放右心房面伞,使封堵器卡于ASD处,观察伞型良好、轻轻推拉封堵器无脱落、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流消失和封堵器位置及形态满意后,且无残余分流时(ASD根据多普勒左向右分流信号判定,无左向右分流信号为效果
佳,直径5 mm,均符合要求。
目前国内通过发展国产封堵器,使该项技术能顺利发展,技术得到推广。
因为现在的国产封堵器吸收了进口装置的优点,其金属网状支架结构与进口封堵器相似,表面用镍钛记忆合金编织成双盘状网架结构,容易释放和回收。
中央用聚乙烯薄片作阻流体以阻挡血流,有效提高封堵率,其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好,可通过7-9F的输送系统,操作简便[5]。
本组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8例先天性心脏病ASD,介入封堵技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因此笔者认为,ASD介入封堵治疗明确,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且价格低,从成本效益考虑,在临床应用上有较大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减少了患者长期的精神压力、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戴汝平,高伟,刘莹,等.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病介入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9-50.
[2] Masura,Walsh k p,Thanopulous B,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to large-size patent dactus arteriosu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J].Am coll cardial,1998,31(10):878.
[3]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8.
[4] 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02-306.
[5] 谢育梅,曾国洪,张智伟,等.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实验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4,12(2):103-106.
[6] 邓东安,朱鲜阳,侯传举,等.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40例临床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7):531-533.
[7] Pawelec-Wojtalik M,Wojtalik-Mrowczynski 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 children after surgical and Amplatzer occlud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J].Eur J Cardiothoracic Surg,2006,29(1):89-92.
(收稿日期:2012-02-09)(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