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
导语: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因为父母双方都含有心脏病导致的,它在生活中的发病几率是比较大的,所以还是需要大家养成良好的婚姻价值观,减少先天性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因为父母双方都含有心脏病导致的,它在生活中的发病几率是比较大的,所以还是需要大家养成良好的婚姻价值观,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下面是关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介绍,希望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一定的帮助的,特别是一些刚出生的婴儿。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优点
传统的先心病开胸外科手术需要闯过全麻关、开胸手术关及术后复原关这三道关,而且还会留下终身疤痕。
而与此相比,介入治疗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1. 创伤小
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有2~3毫米的切口(一般不留疤)。
无需打开胸腔和心包,更不需要切开心脏,对心脏几乎毫无损伤;
2.无需全身麻醉
仅在腹股沟作局部麻醉,避免了全身麻醉的意外,以及全身麻醉对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副作用,特别是避免了麻醉药物对儿童大脑智力发育的影响;
3. 无需输血
由于介入治疗出血少,不需要输血,避免了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
4. 术程短
介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以封堵一个房间隔缺损为例,手术所需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实施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郝开颜摘要:探讨经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经验,对38例先心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38例介入封堵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实施临床路径减少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路径;介入封堵;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2.02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4C-1092-02 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8%~1.2%[1]。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逐渐向小年龄、低体重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选择了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且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管理更加规范的临床路径进行介入封堵治疗。
由于介入治疗的年龄越来越小,为了提高患儿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术后观察及护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现将我科2010年6月—2011年11月对38例经临床路径的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科实施临床路径的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共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岁3个月至8岁,体重8.0kg~18.5kg;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
所有患儿术前均经过临床体检,X线片及心脏彩色B超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条件。
1.2 治疗方法 对不配合及6岁以下患儿采用全身麻醉,6岁以上患儿实施局部麻醉。
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血管,在X线片和心脏血管造影下,将不同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至异常通道部位,经试封堵器的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后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装置,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后护送回病房观察。
- 97 -①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 江苏 无锡 214200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李振东① 刘广林① 杨光① 陈丹① 李娜①【摘要】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术及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无锡明慈心血管医院收治的15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观察对象。
应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 =79)及研究组(n =80),对照组实施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封堵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几何结构指标[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右心室内径(RV)]、血流动力学指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AV)、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率(LVFS)、B 型利尿钠肽(BNP)]、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脏几何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浆CG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LA、LV、RV、MVE、MVA、PAP、PV 指标低于对照组,AV、TVE、TVA、LVEF、LVFS、BNP、CGPR 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血浆CGRP 水平,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运转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术 常规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 心功能 doi:10.14033/ki.cfmr.2024.02.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2-0097-05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LI Zhendong, LIU Guanglin, YANG Guang, CHEN Dan, LI Na.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2): 97-1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and conventional surgery o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 A total of 159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dmitted to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March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observation. The control group (n =79) and the study group (n =80)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computer randomiza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surgery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treatment. Cardiac geometric parameters [left atrial diameter (LA),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V), 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 (RV)], hemodynamic index [maximum mitral valve orifice flow velocity in early diastolic stage (MVE), maximum mitral valve orifice flow velocity in late diastolic stage (MVA),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PAP), pulmonary artery orifice flow velocity (PV), aortic opening blood flow velocity (AV), tricuspid opening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 in early diastolic period (TVE), tricuspid opening 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 in late diastolic period (TVA)],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left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rate (LVFS),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plasma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diac geometry, hemodynamics, cardiac function and plasma CGR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ndexes of LA, LV, RV, MVE, MVA, PAP and PV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indexes of AV, TVE, TVA, LVEF, LVFS, BNP and CGPR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ardiac structure and hemodynamic indexes, increase the plasma CGRP level, reduc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terventional occlusion Conventional surgical procedures Hemodynamics Cardiac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Wuxi 214200, China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患者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也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且占据活产婴儿患病率6%~10%[1-2]。
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
结果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结论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疗效理想,且术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介入封堵术;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术后安全性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患儿出生时即存在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患儿发病后主要以心悸、气急、疲劳、头晕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与发育。
传统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该方法虽能改善患儿症状,但手术创伤较大,预后较差。
近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得到应用,该治疗方法具有不开胸、创伤小、可根治等优点。
为了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不同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疗效及术后安全性,选取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3例,女133例;年龄6月~14岁,体重5~36kg;其中房间隔缺损(ASD)82例,室间隔缺损(VSD)9l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6例,ASD合并PDA5例,VSD合并ASD2例,均选用国产封堵器。
患儿均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标准,且均经过超声心动图得到确诊。
ASD、VSD、PDA 三种先心病均严格按照专家共识有适应症,排除禁忌症。
家属对患儿病情、手术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晓,且均能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方法如下:治疗时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且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对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并行右股动脉、静脉穿刺,植入5F鞘管,对患儿进行全身肝素化。
检查患儿右心导管,建立静脉轨道,导入长鞘,沿着输送长鞘将在体外的封堵器送入左心室,并对左室释放面伞,待位置合适后将封堵器系统进行撤回,保证左室面伞与室间隔紧贴;房间隔的介入治疗顺序:对股骨沟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全身肝素化后,对股静脉进行有效穿刺,并对患儿进行右心导管造影,将右冠造影导管送入,指导左上肺静脉,经过导管置入260cm的加硬导引钢丝,并沿着导引
钢丝将长鞘送入,并沿着长鞘将封堵器置入左心房,在确定房缺关闭效果理想后固定输送杆,撤回长鞘,释放右心房。
1.3观察指标
(1)观察患儿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2)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安全性,如心律失常、封堵器移位。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本次研究中,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
2.2术后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3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对儿童的发育及健康均构成严重影响。
调查研究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传统方法主要以开胸手术治疗为主,该方法虽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手术创伤较大,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介入封堵术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得到应用,且疗效理想。
本次研究中,患儿ICU滞留时间为(12±0.3)h、住院时间为(33±0.8)天、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2.1±0.6)h。
介入封堵术是近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并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达需要治疗的病灶部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介入封堵术的出现使得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介入封堵术治疗时创伤较小,痛苦小,患儿术后几天即可治愈;(2)患儿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外循环、深低温麻醉,仅需不插管的基础麻醉即可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对于大龄患儿仅需进行局部麻醉即可。
(3)介入封堵术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时,手术适应证相对较宽,且治疗成功率在99.8%以上,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更高。
本次研究中,对患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检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轻度瓣膜返流23例,无血栓栓塞,其中房早15例、室早9例,房速3例。
但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的传导阻滞一般是由于心导管或导丝通过室间隔缺损后到右心室,刺激室间隔内的左右束支引起左右束支或室内传导阻滞。
当患儿发生心率失常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封堵器脱落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常见的并发症,该并发症主要是选择了不适合大小的封堵器,再加上封堵器本身材质或释放时不当等引起。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入封堵术后的安全性,应对患儿术后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了解患儿术后恢复情况。
同时,术中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儿疾病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心脏介入封堵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出现异常的患儿,应该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患儿术后恢复率及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于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疗效理想,且术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