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3基金项目:广西科技攻关项目(No 1桂科攻0472002-30)△通信作者,@y 1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收稿日期22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探讨3周静文 伍伟锋△ 黄 凯 郭盛兰1 张炳东 吴 棘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南宁 530021)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策略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15例患者中,房间隔缺损(ASD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 )7例,室间隔缺损(VSD )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 )3例,VSD 合并PDA 2例。
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VSD 封堵术,再次行PDA 封堵术,最后行ASD 封堵术。
封堵术用国产封堵器。
术后3d 、1、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 TE)、X 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15例复合型先心病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术后即刻TTE 和造影示ASD 、VSD 、PDA 所有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
7例ASD 合并PS 者,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由术前(7153±3166)kPa 下降到术后(2143±1113)k P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105)。
术后3d 、1、6个月TTE 示所有患者各水平分流均消失,所有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
结论:复合型先心病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心脏缺损;先天性;心脏导管插入术中图分类号:R54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30X (2008)0320397202 近几年来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改变,无论先心病是单一畸形还是复合畸形,凡有适应证的病例,绝大部分将为经导管介入治疗所代替[1]。
采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单一畸形先心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但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心病的疗效如何,报道不多。
国产Amplatzer 堵闭器微创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及术后疗效。
方法:通过微创介入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58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大小、部位以及介入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中监测患儿基本生命体征,amplatzer封堵器置入后进行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封堵效果,并在术后3天、1月、3月、6月及12月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
结果: 58例患儿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生命体征均平稳;2例vsd病人手术操作中曾出现一过性ii°一型房室传导阻滞;55例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患儿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到封堵器脱落、栓塞、心律失常、瓣膜开放异常等并发症,治疗房间隔缺损16例,堵闭成功15例,室间隔缺损20例,堵闭成功18例;动脉导管未闭22例均一次封堵成功。
结论:应用国产amplatzer 堵闭器微创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成功率高、创伤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amplatzer封堵器;微创;介入;中图分类号:r5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38-03近年来,随着新的介入医疗器材的不断改进,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等以往需通过开胸手术治疗的疾病,目前多数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堵闭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了外科手术创伤、输血、麻醉风险及患者心理负担。
自2011年4月~2012年3月我院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58例,现报道如下。
国产蘑菇伞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导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报告一例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成功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
一、病例资料患儿,女,5 岁,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入院。
患儿出生后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平素易患呼吸道感染,活动耐力较同龄人稍差。
入院查体:体重 18kg,身高 105cm,心率 100 次/分,心律齐,胸骨左缘第2 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向左锁骨下传导,周围血管征阳性。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提示:动脉导管未闭,直径约 5mm,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二、治疗方法经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并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及预后,家属同意行经导管介入治疗。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5F 鞘管,经鞘管送入 5F 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造影,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位置及大小。
测量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约 55mm,选用 6/8mm 国产蘑菇伞封堵器(_____公司生产)。
将装载好封堵器的输送鞘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动脉送至动脉导管未闭处,在 X 线透视及 TTE 监测下,缓慢释放封堵器的左盘面,使其紧贴动脉导管的主动脉侧,然后回撤输送鞘管,使封堵器的腰部完全覆盖动脉导管未闭处,最后释放封堵器的右盘面,使其紧贴动脉导管的肺动脉侧。
TTE 及主动脉造影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未影响主动脉及肺动脉瓣的功能,遂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鞘管,压迫止血,手术结束。
三、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患儿返回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预防感染等治疗。
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 小时,右下肢制动12 小时。
术后24 小时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均无明显异常。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摘要】目的对使用国产封堵器对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方法回顾和分析2009年3月——2012年7月16例实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中室间隔的缺损有5例,房间隔的缺损有8例,动脉管不封闭有3例,使用经胸的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的筛选、术中的监测和术后的随访。
结果总成功率是94%,1例室间隔的缺损失败,术后随访10个月-4年,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导管介入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很高,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很低。
国产的封堵器价格非常低廉,生物的相容性非常好、安全性很高、封堵的效果很好。
【关键词】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安全性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48-01先天性的心脏病,指的是出生的时候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是因为胎儿时期的心血管发育出现异常以及出生以后应该退化的组织没有退化造成心血管的畸形。
我国每年出生婴儿中约有15万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常见类型有:动脉的导管不闭合(pda)、室间隔出现缺损(vsd)、房间隔出现缺损(asd)非紫绀型等类型的心脏病比较常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9年3月——2012年7月实施先天性心脏病的导管介入治疗患者有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3-5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0.3岁;16例患者手术前都进行了临床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x线平片和心脏彩色多普勒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诊属于先天性的心脏病,符合使用介入封堵术治疗标准。
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在类型、位置、形态和大小等方面进行确定,排除其他类型的心脏畸形,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大小进行测量。
使用超声心动图对术后进行检测,观察封堵器所处位置,有没有残余的分流,观察封堵器对瓣膜的活动以及上下腔静脉和右上肺的静脉血流有没有影响;主动脉弓的降部和左肺的动脉有没有狭窄现象,对心腔大小的变化和血液流动的力学变化进行观察。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全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2年数据,我国每年约12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下文简称“先心病”),发病率为0.6%~0.8%[1],占所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的28%,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先心病的成功矫治是人类医学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通过球囊导管实施房间隔造口术标志着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先心病的开始[2];1967年,Porstmann经导管应用泡沫塑料塞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开启了先心病封堵治疗的先河[3];20世纪90年代,Amplatzer研发的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陆续问世,使介入器材和技术日趋完善,将先心病介入治疗引入了新纪元[4]。
随着国产封堵器面世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1、历史沿革1.1 起步阶段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最早可追溯至198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爱卿教授等的报道,其应用球囊为1例8日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实施了房间隔造口术[5]。
1986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展了首例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6],此技术现已成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
此后,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缩窄也相继在临床开展[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市儿童医院钱晋卿教授开始应用Porstmann法治疗PDA,在对Porstmann法加以改进后获得成功[8]。
20世纪90年代中期,Sideris(Sideris封堵器研发者)、Bensen (Cardio-SEAL封堵器研发者)教授来华传授ASD封堵术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汝平教授率先在国内采用进口Sideris封堵器、Cardioa-SEAL封堵器治疗ASD、VSD, 但因并发症较多而未得到推广[9-10]。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39例临床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39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r潘娟刘亚平孙建辉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评估其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4年5 月施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6 例,房间隔缺损( ASD) 15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 18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 进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
结果手术即刻成功38例,总成功率为97%,1 例ASD封堵器固定不良,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修补,1例ASD 少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术后随访3 ~48个月,无严重不良并发症。
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避免了开胸创伤大、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因素,封堵效果好,成功率高,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这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国产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 并发症Clinical 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39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rPan Juan,LIU Ya - ping, SUN Jian - hu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The 3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uzhou University) , Changzhou 21300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ive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 made occluder. Methods 6 patients with VSD,15 patients with ASD, and 18 patients with PDA receiveing transcatheter closure from 2007-07 to 2014-05 were enrolled retrospectively . Follow-up evaluations were made with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The device was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all patients except one ASD receiving open chest opration then. Immediate complete closure was 38 cases and the trivial residual shunt was found in 1 AS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fter 3 months to 48 months shows no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using the China-made occlude device is a safe, cheap,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Mastering the indications is the key of success.【Key words】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ina-made Occluder;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plication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 2014年5月进行的3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 其中男性10例,女性29例,年龄4 ~ 72岁,39例患者中室间隔缺损(膜部) 6 例,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15 例, 动脉导管未闭18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格检查、常规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X 线平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 均符合介入封堵术适应证[1] 。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位置、形态及大小,排除其他心脏畸形,测量房、室间隔缺损大小,观察室间隔缺损(VSD)是否合并膜部瘤,动脉导管的位置、形状、内径和长度,超声心动图提示房间隔缺损(ASD)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其中1例为双孔缺损,直径8 ~32 mm; VSD 中6 例均为膜周部缺损,直径6 ~ 10 mm,其中2例合并膜部瘤; 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为 4 ~14 mm。
用TTE 进行术中监测及术后1天、1 个月、3 个月及 1 年复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注意封堵器对各瓣膜活动和上、下腔静脉及右上肺静脉的血流有无影响; 主动脉弓降部及左肺动脉有无狭窄,观察各心腔大小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1. 2 方法1. 2. 1 选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器由深圳先建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为超弹性镍钛合金金属丝编织而成的可伸缩性双盘状密集网架结构,内充填聚酯涤纶片作阻流体以阻挡血流,可有效提高封堵率,且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好。
输送系统由输送鞘、装载鞘和主控钢丝组成,钢丝顶端有螺丝纹,末端附带一旋转柄方便操纵。
年龄<6 岁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年龄≥6 岁者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采用Seldinger 血管穿刺技术穿刺股静脉、股动脉。
按100 U/kg给予全量肝素化。
1. 2. 2 ASD封堵术经皮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静脉, 成功后置入6F静脉鞘, 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 测定右心室压和肺动脉压,股静脉途径以右心导管接260cm导丝沿经右心房、探查并通过缺损房间隔至左心房,固定于肺静脉,保留导丝建立输送管道,带内芯输送长鞘沿导丝送至左房,保留长鞘,ASD封堵器连接于输送钢缆顶端,收入短鞘,肝素生理盐水中排尽水泡,封堵装置经输送长鞘送入左房,打开左房盘,回撤装置,超声心电图监视下使左房盘与房间隔充分相贴,再打开右房盘,使贴合于右房侧,行牵拉试验,确认封堵器位置固定,超声心动图见房水平无分流,手术成功,将输送装置与封堵器分离,释放封堵器。
透视和心脏彩色超声监测下将ASD 封堵器送入左房, 释放封堵器左房盘后, 回撤整个递送系统使左房盘与房间隔相贴, 固定输送导丝, 回撤外鞘管, 释放出封堵器的腰部及右房盘, 并抖动输送导丝证实封堵器位置稳定与否, 经心脏彩色超声和透视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后再释放封堵器, 撤除整个递送系统, 完成封堵术。
1. 2. 3 VSD 封堵术经皮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静脉, 成功后分别置入6F 动、静脉扩张鞘, 行左心室造影术, 测量VSD大小及距主动脉瓣的距离, 建立股静脉-右心房-右心室-VSD-左心室-主动脉-股动脉输送轨道, 沿此传输轨道由输送鞘经过股静脉途径由右心室侧将VSD 封堵器送入左心室侧, 在心脏彩色超声和X 线的导引下, 先释放封堵器左伞面, 使得封堵器伞面与室间隔左室面相贴,再释放右室伞面。
经体外心脏超声和左室造影证实室间隔无残余分流, 封堵器位置正常, 右室流出道无狭窄, 房室瓣和主动脉活动不受限制, 遂完全释放封堵器。
1. 2. 4 PDA封堵术经皮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股动脉途径送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处行左侧位90°造影,有时同时用右前斜30°加头侧15°造影,以了解动脉导管的形态、大小及与气管的关系; 右心导管经股静脉途径至肺动脉测压后,260 cm 直头导丝经右心导管探查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输送长鞘沿导丝送入降主动脉; 选择较PDA 最窄内径大2 ~6 mm 的封堵器,旋与推送杆顶端,肝素生理盐水中排净气泡; 将封堵器送入降主动脉释放顶端,回拉使其贴近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开口处,回撤外鞘释放封堵器肺动脉端,使其“腰部”恰在PDA 最窄处。
听诊有无杂音,10 min 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推拉推送杆确认封堵器定位牢固后,逆时针旋转将其与封堵器分离。
2 结果2. 1 封堵结果15 例ASD中一次成功14例,置入封堵器直径为8~34mm,1 例因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较软较薄,封堵器不易固定,更换大2 mm封堵器仍不宜固定,放弃封堵,转外科开胸手术,成功率93%; 6 例VSD均一次成功,置入封堵器直径为6~10mm,成功率100%。
18 例PDA 均一次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6~16mm,成功率100%。
全组总成功率为97%。
2. 2 随访结果 1 例ASD 成功施行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通过封堵器边缘的残余分流,分流束<3 mm,1 月后残余分流消失。
扩大的房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患者胸闷心慌气短症状改善,肺动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8 例肺动脉高压于术后2 d 至1 个月降至正常范围。
随访3~48个月,所有患者无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关闭不全、无栓塞、无封堵器破损和移位等并发症。
表1 18例PDA患者封堵治疗前后TTE指标比较测量指标术前术后48h 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RVEDD(mm) 29.15±6.46 25.73±5.82 26.26±5.77 26.37±6.21 26.43±6.09 RA(mm) 36.57±6.77 35.67±6.55 35.86±7.44 36.18±6.12 36.22±5.23 LVEDD(mm) 40.86±6.05 37.88±5.91* 34.65±5.78* 33.71±7.02* 33.86±6.54*LA(mm) 30.78±6.15 29.62±5.42* 25.87±6.53* 25.18±6.37* 25.06±5.82* LVEF(%) 63.23±6.62 61.87±7.05 59.43±6.83 58.76±6.09* 58.15±5.94* RVEDD为右室舒张期末内径,RA为右房内径,LVEDD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A为左房内径,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