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 格式:pdf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5
颅底手术原则
颅底手术是神经外科中一项高难度的手术,涉及到对位于颅底区域肿瘤、损伤或其他病变进行切除的操作。
颅底手术遵循以下原则:
1.早期诊断与治疗:一旦发现颅底肿瘤或疾病,应尽早进行手术干预,以防止肿瘤进一步增长导致脑组织受压、功能损害加重及生命危险。
2.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如肿瘤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袭周围重要结构)、全身状况和患者家庭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3.显微外科技术应用: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精细操作,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减少正常脑组织损伤。
4.出血控制:由于颅底血管丰富,术中需要有效控制出血,避免大量失血和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利影响。
5.保护重要结构:颅底手术需特别注意保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脑干、神经根、颅神经、主要血管等,确保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
6.最佳手术入路选择:依据病变部位选择最适宜的手术路径,确保能充分暴露病变,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解剖结构的干扰。
7.彻底切除肿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完全切除肿瘤,降低复发风险。
8.重建与修复:手术后可能需要对缺损的硬脑膜和颅底进行修复,以恢复生理密闭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9.术后管理与康复:重视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措施,包括预防感染、减轻水肿、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并及时进行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等相关康复治疗。
通过这些原则,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更有效地完成颅底手术,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前颅底肿瘤切除与重建
韩富;朱明;傅泉;龙新兵;隋立森;魏正怀;许建平;川上胜弘;河本圭司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3(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S7)
【作者】韩富;朱明;傅泉;龙新兵;隋立森;魏正怀;许建平;川上胜弘;河本圭司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日本关西医科大学脑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扩大前颅底入路联合颅底重建治疗前颅底鼻窦沟通肿瘤 [J], 吴斌;孙才兴;夏亮;冯方
2.前颅底严重创伤及广泛肿瘤切除术后颅底重建16例疗效分析 [J], 陈腊;高峰
3.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 [J], 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
4.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侵及前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J],
宋朝;郭涛;汪银凤;孙敬武
5.经颅径路行前颅底肿瘤切除并双重组织瓣重建颅底一例 [J], 李正勇;岑瑛;杨开勇;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高志强【摘要】手术是绝大部分侧颅底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脑及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容易致死或致残,限制了该部位手术的实施.脑、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听力功能是该部位手术保护的重点,恰当处理功能保留和切除病变的关系、良好的外科操作技能以及合理使用介入、导航等新的辅助技术是侧颅底手术中实现器官功能保护的关键.【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8)006【总页数】4页(P342-345)【关键词】侧颅底外科;脑;颅神经;颈内动脉;脑脊液【作者】高志强【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2侧颅底作为曾经的“手术禁区”,近年来正在被逐步攻克。
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及器械设备的快速发展,侧颅底外科已逐渐超越彻底切除肿瘤、挽救生命的基本要求,开始更加关注减少出血、保全颅神经功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6]。
维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目的,对于脑功能的保护是制定侧颅底手术方案时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侧颅底外科手术多在脑膜外进行,与脑功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脑脊液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颅内静脉窦的处理。
脑脊液漏的处理由于侧颅底肿瘤常与脑膜黏连,术中损伤或因需切除部分脑膜会导致脑脊液漏,不恰当的处理会引起颅内感染,严重时致残或致命。
由于侧颅底手术环境复杂,病变范围内大部颅底骨质被去除,采用游离脂肪等组织充填,自身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在术后相当长时间内较弱,故侧颅底手术发生的脑脊液漏较其他开颅手术有较多不同,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脑脊液漏或预计可能发生脑脊液漏,即应高度重视。
脑脊液漏的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1)术中如何尽量避免硬脑膜缺损;(2)术中发生硬脑膜缺损后如何修复。
硬脑膜为双层膜,外层为骨膜层,内层为较外层厚而坚韧的脑膜层。
硬脑膜是大脑的重要保护屏障,具有顽强的生物阻隔能力,一些良性肿瘤,甚至破坏大部分颅底骨质时仍旧不能完全穿透硬脑膜,肿瘤与硬脑膜之间存在间隙。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导读】颅底解剖结构精细、复杂,颅底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判断,包括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法在颅底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常规X线检查头颅各种平片可显示颅骨的轮廓和骨破坏、缺损程度,为颅底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常用体位包括正位、侧位和颅底位,也可以根据病度部位选择其他投照位置,如汤氏位、视神经孔位、斯氏位等。
头颅摄片必须两侧对比良好,曝光适度。
正位:显示头颅大小和形状,额部、额窦、蝶骨翼、眼眶、鼻腔、筛窦、岩骨及内耳道等。
侧位:显示颅骨厚度、密度、颅缝、钙化斑和蝶鞍等。
颅底位:显示下颌骨、岩骨、蝶骨、斜坡、颈静脉孔、圆孔、棘孔和枕骨大孔等。
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扫描分为普通扫描、增强扫描、脑池和脑室造影检查等。
颅底病变的CT扫描多用轴位和冠状位。
轴位检查时,患者仰卧,以听眦线或眶耳线为基线,为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听眦线应在同一平面。
扫描时向头侧作平行连续扫描,层厚多为2~5mm,范围包括前、中、后颅凹(图7-4-1)。
冠状位扫描时,患者平卧或仰卧,头后伸呈颈顶位或顶须位,层面与听眦线垂直,多用l~1.5πιm薄层扫描,对于显示前颅底、鞍区与中颅凹的病变有独到好处,有助于了解病变与骨质的关系和向上扩张的情况。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原发病灶多在眼、耳、鼻、咽等器官,为了了解原发病灶向颅底侵犯的情况,常用冠状位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筛板、嗅沟,蝶鞍、海绵窦、视交叉等。
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X线的吸收没有或仅有少许差别时,可用注射造影剂的方法,作造影增强扫描。
对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的诊断常作增强扫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动态螺旋CT,可快速连续扫描成像,多平面成像和三维重建,配合血管造影技术,能更直观、立体、清晰地反映颅底解剖结构,在颅底疾病的诊疗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下咽癌外科治疗与下咽、颈段食道缺损修复1.神经内分泌癌包括()A.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癌B.类癌、腺癌、小细胞癌C.类癌、巨细胞癌、不典型类癌D.小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E.不典型类癌、透明细胞癌、上皮癌2.关于下咽的解剖分区说法中错误的是()A.下咽分三个园区:梨状窝区、下咽后壁区、环后区B.下咽略成三角形C.下咽位于第5-6节颈椎前方、喉的后面及两侧D.上界平会厌尖,下界平环状软骨下缘连接食管E.下咽位于第4-6节颈椎前方、喉的后面及两侧3.空肠移植下咽食管重建的缺点不包括()A.耐酸力差B.手术难度大C.术前无须严格肠道准备D.空肠弯曲较大E.必须要用显微血管外科技术4.()不适合保留喉功能的下咽后壁区A.癌肿向上累及口咽部者B.限于下咽后壁区内的T1/T2病变适于行保留喉功能的下咽部分切除术C.经细心选择的T3病变即癌肿向上扩展略超越会厌平面者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5.空肠移植下咽食管重建的优点是()A.空肠长达2.5米,取材方便B.血管比较丰富,血管弓少而且直,可采用带蒂或游离移植C.肠腔无异味,蠕动活跃,可分泌黏液滋润黏膜,接近生理要求,有利于输送食物D.良性病变可经胸骨前、后隧道上提至咽部或口底部吻合,不需剖胸,手术创伤大E.空肠相对清洁,肠腔污染机会较少,术前无须严格肠道准备6.()不适合保留喉功能的环后癌切除术A.T1-T2病变最适于行保留喉功能的切除术B.T4病变、年老体弱及肺功能不良者C.经细心选择的T3癌亦可行之E.以上都是7.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癌切除术的适应症有()A.同侧声带固定B.梨状窝癌T1/T2病变是最佳适应症C.难以切除的颈部转移灶D.环后区、梨状窝区、环咽肌或舌根被累E.肺功能地下的患者8.下列手术中属于保留喉功能的手术的是()A.咽、喉部分切除喉、气管瓣整复术B.全喉、全下咽切除术C.下咽、喉及食管全切除术D.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癌切除术E.以上都不是9.全身情况及心肺功能差的患者慎用()修复方法A.胃代下咽食管B.游离空肠移植重建下咽食管C.胸大肌肌皮瓣修复D.以上都是喉癌的外科治疗1.下列()情况不适用咽-喉切除术A.梨状窝癌向喉旁侵犯累及喉部,导致一侧声带固定或跨声门上下侵犯B.梨状窝癌向咽侧壁扩展,并向声门上扩展,并累及会厌谷和舌根C.肿瘤累及双侧杓状软骨D.杓间区受累E.肿瘤侵润甲状软骨2.下列()情况适用于会厌切除术A.肿瘤局限于会厌的游离缘或舌骨上会厌喉面,会厌前间隙无肿瘤受累B.声门上型癌侵犯一侧杓会厌襞C.声门上型癌侵犯侵犯一侧室带及声带、甲状软骨及舌根无肿瘤累及,对侧侧声带活动良好D.肿瘤累及声门及前联合3.全喉切除术并发症不包括()A.出血B.误吸C.咽瘘D.感染E.下咽狭窄4.下列关于不同类型的喉癌生长扩散规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门上癌原发于假声带和杓会厌壁的肿瘤可向声门区和梨状窝发展B.声门下癌向后侵犯食管C.跨门声癌向前达梨状窝D.声门下癌向上侵犯声带E.声门上癌特别是TT4病变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48%-56%颈部解剖与颈部包块1.临床上以中年人多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初起时质地坚韧,长大后容易粘液变,质地变软的是()A.颈动脉瘤B.神经鞘瘤C.颈动脉体瘤D.鳃裂囊肿E.海绵状血管瘤2.属于颈上部淋巴结的是()A.下颌下淋巴结B.喉前结C.甲状腺结D.气管前结E.气管旁结3.不属于颈动脉三角的是()A.颈内静脉及其属枝B.颈总动脉及其分支C.颈从D.舌下神经E.二腹肌后腹4.下列特点中()不是腮裂囊肿的特点A.多见于青壮年,肿块生长缓慢,质地柔软,有波动感,但无搏动B.病人多无自觉症状C.穿刺液多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多数含胆固醇结晶,继发感染后穿刺液呈脓性D.位置靠近颌下三角后缘,患处明显肥大畸形,多为无痛性肿胀E.囊肿破溃后引起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5.下列说法中关于颈动脉体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检查见肿块位置较深,质地较硬,可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B.颈动脉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角度增大,角的顶端由锐角变为钝角C.较多见,在颈动脉分叉处出现无痛单个肿块,生长缓慢,常有数年病史D.B超、CT检查在确诊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E.较少见。
·4·鼻中隔粘膜瓣在内窥镜手术颅底及鼻腔骨质缺损或裸露的应用蔡泽虹 章诗富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湛江 524000摘 要: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内镜技术已经应用到鼻科、神经外科等多个学科,在目前开展的内镜手术中,不乏术中、术后出现颅底及鼻腔骨质缺损或裸露的案例,需要对其修复,使患者术后颅底及鼻腔其结构和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而在各种修复材料中,鼻中隔粘膜瓣因易于获取,面积较广,成活率高等优势,颇受术者欢迎,在各类修复材料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
内镜手术鼻中隔粘膜瓣的制备和应用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归纳论述。
现将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鼻中隔粘膜瓣不同制备形式,以及它们各类颅底和鼻腔内骨质缺损或裸露的应用、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做一综述。
关键词:鼻中隔黏膜瓣 内窥镜手术 颅底缺损 颅底修复 鼻中隔穿孔随着人们对鼻内镜颅底入路相关解剖的深入研究以及内镜器械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适应症从治疗鼻腔鼻窦疾病逐渐拓展到原发于颅底或邻近器官累及颅底疾病[1],该方法中大的硬脑膜缺损及术后鼻腔骨质裸露的情况较为常见。
硬脑膜缺损增加了术后脑脊液漏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威胁生命的颅内感染的发生。
而术腔骨质裸露,空气可刺激该区域,造成部分患者鼻腔不适以及粘膜上皮化的延迟[2],处于额窦引流通道的骨质裸露还可能引起刺激性骨质增生,导致引流通道的狭窄[3-4]。
因此,对于颅底和鼻腔骨质的缺损或裸露,给予必要的修复治疗,成为多数外科医生减少相应术后并发症的选择。
鼻中隔黏膜瓣作为具有可靠的血供、制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的修复材料[5],在修复治疗中备受术者青睐。
1鼻中隔的应用解剖。
鼻中隔分嗅部粘膜及呼吸部粘膜,上鼻甲相对的鼻中隔部分为嗅部粘膜,内含嗅细胞,功能为感受气味的刺激,余下部分鼻中隔粘膜为呼吸区粘膜,因其粘膜内涵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且上皮有纤毛,所以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加温加湿作用。
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丰富,主要由鼻后中隔动脉供应的带血管蒂的黏膜瓣,其中,鼻后中隔动脉是蝶腭动脉的末端分支[6]。
扩大前颅底入路联合颅底重建治疗前颅底鼻窦沟通肿瘤吴斌;孙才兴;夏亮;冯方【期刊名称】《浙江医学》【年(卷),期】2016(038)003【总页数】3页(P213-215)【作者】吴斌;孙才兴;夏亮;冯方【作者单位】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310022 杭州,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人们对颅底解剖认识不断提高,且不断展开各种手术入路的研究,颅底外科和颅底重建技术取得较好发展,目前在前颅底鼻窦沟通肿瘤治疗方面有了更多选择。
近20年来,本院神经外科运用扩大前颅底入路与颅骨膜瓣为主的颅底重建技术,共完成了30例各类型侵犯前颅底的鼻窦沟通肿瘤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神经外科1994年9月至2014年6月行各类型侵犯前颅底的鼻窦沟通肿瘤切除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7~78岁,平均45.6岁;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有鼻塞、鼻出血、嗅觉丧失、眼球突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乳头水肿、眼球活动障碍、头痛和精神症状等。
肿瘤直径<4cm 5例,4~6cm15例,>6cm10例。
肿瘤同时侵犯前颅底进入颅腔和鼻窦,其中侵犯筛窦30例、额窦21例、鼻腔10例、上颌窦2例;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7例。
5例有术前放疗史,6例有术前化疗史。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疗效。
1.2.1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行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大小、邻近器官受侵犯及血供情况。
需特别了解前颅底骨质破坏、肿瘤侵犯硬脑膜、眶骨膜、海绵窦、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情况,必要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1.2.2 手术方法(1)皮肤切口及骨瓣:发际内双额冠状切口,两侧达耳前颧弓上缘,皮瓣向前下翻起达眶上缘及鼻根部,于前额部沿颞线作尽可能大的骨膜瓣或骨筋膜瓣额肌瓣。
颅底肿瘤术后怎样护理
一、概述
爷爷去年得了颅底肿瘤,因为挺严重的,医生说要动手术,术后爷爷恢复得还不错,医生说这跟我们平时的护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爷爷好得很快,现在我将我知道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
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前颅窝底肿瘤可能出现嗅觉丧失,脑脊液鼻漏;海绵窦肿瘤可能出现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麻痹;小脑脑桥角及颈静脉孔区肿瘤可能出现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损害与吞咽困难、呛咳等后组颅神经症状。
特别是斜坡和枕大孔区肿瘤术后可能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对已出现的并发症,可采取对症治疗,如加强护理,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等。
2、
颅底肿瘤病人术毕,应等病人完全清醒后,有咳嗽反射时再拔除气管插管。
若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应积极行气管切开术。
如呼吸不规律,潮气量不足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
气管切开病人应在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咳嗽反射明显,体温正常时方可试行堵管,试堵管24小时无异常方可拔管。
无论是否气切,只要痰多较稠者应采取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协助排痰等措施确保呼吸道通畅。
4、
术后病人常规禁食水3天,第一次进食、水应由主管医生试喂。
3~7天后仍无缓解者应置胃管给予鼻饲饮食。
三、注意事项:
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2•3匕京口腔医学2019年第27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2019,Vol.27,No.1累及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冯芝恩Kyojin Kim李博秦力铮李华李建华邢汝东韩正学【摘要】目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颅内外沟通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本研究探讨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皮瓣选择、术后短期结果。
方法2009年8月至2018年1月,北京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患者16例纳入本研究。
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接受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其中背阔肌皮瓣6例,带蒂颛肌筋膜瓣4例,腓骨肌皮瓣3例,前臂皮瓣及股前外肌皮瓣各1例,手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累及前颅底的颅内外沟通肿瘤修复重建是关乎治疗成败、防止发生致命并发症的关键。
颅底缺损范围、颌面软硬组织缺损程度、既往手术及放疗史、皮瓣容积和显微血管条件等均是影响修复重建选择的局部因素。
【关键词】前颅底;颅内外沟通缺损;修复重建;肿瘤;游离皮瓣【中图号】R7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73X(2019)01403245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 after rese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 FENG Zhi-en,Kim Kyojin,LI Bo,QIN Li-zheng,LI Hua,LI Jian-hua,XING Ru-dong,HAN Zheng-xue.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Head and Neck Oncology,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after resection of anterior skull base tumor.Methods Clinical data of16patients who received re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 involving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with flap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Results Fifteen of16cases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with pedicle or free flaps among which6cases were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4cases were pedicle temporalis fascial flap,3 cases were fibula myocutaneous flap,one case was forearm flap,one case was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the only one patient was without flap(maxillary swing approach after tumor resection and reset).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of flaps was100%, and the donor and receient sites were primarily closed,with a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The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 is the key to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fatal complications.The size of the defective areas in skull base,the extent of soft and hard tissue defects in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the history of previous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flap volume plus microvascular conditions were all lo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Key words]Anterior skull base;Combined intra-extracranial defects;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Tumor;Free flap口腔颌面头颈部或颅内肿瘤造成的颅内外沟通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神经外科等多学科联合手术,但术后颅底屏障破坏、以及颅颌面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极具挑战,修复失败或选择不当可能造成严重脑脊液漏、颅内积气、脑组织膨出、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威胁生命⑴。
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病变累及前颅底的肿瘤术后修复重建专题报道较少,且多以临床个案为主,因各研究间采用颅底缺损分类不同,造成修复重建设计难以横向对比和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0957);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XMLX201819,XMLX201505);2017年东城区优秀人才项目作者单位:10005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通讯作者:韩正学,E-mail:hanfl989@,电话:010-********缺乏系统阐述。
本研究选择本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的颅内外沟通缺损修复重建16例,均按照矢状位缺损分类设计方案,以典型病例分类报道我院前颅底缺损修复重建设计的选择和术后效果。
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2009年8月~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团队完成的,累及前颅底肿瘤术后的颅内外沟通缺损患者纳入本项回顾性研究。
入选标准:①肿瘤主要累及前颅底,进展达中颅底者,要求颅内外沟通部分主要位于前颅底;②患者接受住院手术治疗;③术前或术后前颅底骨质伴硬脑膜缺损。
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6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43北京口腔医学2019年第27卷第1期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2019 ,Vol.27,No.1•33•岁;原发肿瘤1例,复发肿瘤15例;8例肿瘤累及前颅底及部分中颅底;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9例; 15例患者曾接受根治性手术,其中9例患者曾接受放疗(1例接受放疗及粒子植入后复发)(表1)。
2.颅底缺损分类根据孙坚等⑵修订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分类,按颅内颅底层面分类为:la类(前颅底中央缺损)、1b类(前颅底侧方缺损)、1c类(前颅底前外侧缺损)和2类(中颅底缺损);并结合矢状位缺损以硬脑膜(dura,D)、颅底骨(skull base,SB)、面部组织(facial tissue,F)为界简化分型。
硬脑膜缺损分为直接缝合(Dr)和移植修补(Dg)型;颅底骨缺损分为不需骨修复(SBnr)和需骨修复(SBr)型;面部组织分为局限性缺损(F1)和广泛缺损(Fe)型。
3.切口设计本组患者切口设计主要考虑肿瘤充分显露和切除,因15例为手术后复发病例,故优先选择原切口为基础设计。
对于la类缺损采用:双侧冠状切口(4例)、双侧Weber切口(1例)和冠-面联合切口(1例);对于lb.lc或合并2类缺损采用:半冠状切口(4例);Weber-Ferguson切口(3例);下唇-颌下联合Weber-Ferguson切口(1例);颌下-颌后切口(1例);下唇口角前-颌下-颈部入路(1例)。
4.修复重建选择本组患者修复重建根据矢状位缺损分型设计。
硬脑膜缺损修复:Dr型缺损:将硬脑膜直接缝合;Dg型缺损采用大腿阔筋膜、颛肌筋膜或人工硬脑膜修复。
部分病例硬脑膜缺损与游离组织瓣或带蒂组织瓣的肌膜缝合,外加组织胶封闭。
颅底骨缺损修复:对于SBnr型缺损,颅底骨缺损不修复;对于SBr型缺损,因硬脑膜暴露面积大、死腔形成,选用游离或带蒂肌皮瓣充填缺损,部分患者用钛网+组织瓣修复。
面部组织缺损修复:对于F1型缺损采用带蒂颖肌筋膜瓣、前臂皮瓣或上颌骨外旋复位修复;对于Fe型缺损,选用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腓骨肌皮瓣等修复颌面软硬组织缺损。
有放疗史患者首选游离皮瓣修复。
5.治疗方法当需要颌面外科处理手术入路时,由口腔颌面表1研究入选患者病例资料编号性别年龄治疗时间病理结果发病情况手术入路手术方案1男422014.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口角前-颌下切口颖肌筋膜瓣2女332015.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人工硬脑膜+颖肌筋膜瓣3男612012.11脑膜瘤左前中颅底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颍肌筋膜瓣4女642015.11脑膜瘤右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颌下-颌后切口背阔肌皮瓣5男422012.11脑膜瘤右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背阔肌皮瓣6女442014.10脑膜瘤右侧前颅底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外旋上颌骨复位7女602015.9脑膜瘤右前中颅底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外旋上颌骨复位+前臂皮瓣8女392017.7脊索瘤左侧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Weber-Ferguson切口阔筋膜+股前外皮瓣9男672013.9脑膜瘤3级前颅底正中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背阔肌皮瓣10男342015.12嗅母细胞瘤前颅底正中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双侧Weber切口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1女192009.8嗅母细胞瘤左前颅底■颌面部术后放疗后畸形原切口-冠面联合入路3D打印钛网+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2男552012.11脑膜瘤4级右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半冠状切口背阔肌13男422011.1粘液瘤筛窦-前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背阔肌14女262018.1腺样囊性癌筛窦-前颅底术后放疗+粒子植入后复发原切口-全冠状切口人工硬脑膜+腓骨肌皮瓣15女522018.1骨巨细胞瘤前中颅底原发全冠状切口颍肌筋膜瓣16男592017.7鳞状细胞癌前中颅底术后放疗后复发下唇-颌下联合Weber-Ferguson切口背阔肌• 34 •3匕京 口 腔医学 2019 年第 27 卷第 1 期 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 February 2019, Vol. 27, No. 1外科医生暴露颅底并切除颅外病变,制备受区血管, 然后由神经外科医生处理颅内病变;当不需要颌面外科处理手术入路时,为了保证手术的I 类切口清洁,则先由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处理颅内病变,然后由 颌面外科医师处理颅外病变,并制受区备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