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解剖及颅底肿瘤手术
- 格式:ppt
- 大小:87.88 MB
- 文档页数:122
(切牙孔、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窝、乳突)颌面部三维(3D )显示在创伤、切除肿瘤或校正先天畸形手术的术前计划中非常有 用。
(切牙孔、硬腭、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乳突、颈静脉窝) 切牙北1―破根孔依孔斓方脉京 叨牙孔破裂孔旅外I*音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 对于检出颅底骨折的范围和性质,3D 容积重建非常有用。
・ 鼻腭神经是硬腭前部感觉神经,可通过切牙孔进行注射麻醉。
・ 三叉神经下颌支(V,)穿过卵圆孔支配咀嚼肌。
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脑膜中动脉沟沿着侧颅骨最薄部分(翼点)的内缘走行,因此,该区域的骨折可导 致硬膜外血肿。
(筛板小孔、 蝶鞍内垂体窝、M机小礼------内垂体育中功,*构•MM4L娥R几内耳述(筛板小孔、蝶鞍内垂体窝、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颅底CT,容积再现显示•脑膜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一个分支,通过棘孔进入颅内。
・由于颅底小孔倾斜走行,影像学图像中对于小孔的显示往往不如解剖图中明显。
・颅底形态弯曲复杂,在单独的横截面图像中结构显示不完整,因此容积再现显示可能有助于显示肿瘤对于颅底骨的侵蚀。
图像的连续性滚动观察可以形成肿瘤累及骨骼的整体影像,但三维重建图像精确直观,更易理解。
(外耳道、茎突、须孔、茎突舌骨韧带、舌骨)在刑事诉讼中,发现舌骨骨折被认为是勒死的有力证据。
(外耳道、茎突、须孔、舌骨)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舌骨小角附着于茎突舌骨韧带,茎突舌骨韧带偶尔骨化。
茎突延长与韧带骨化(或没有骨化)可产生颈部或吞咽疼痛,称为Eagle综合征。
对于无牙的老年患者,下颌骨牙槽突骨质吸收,亥页神经出须孔处暴露,咀嚼时受压,造成咀嚼时疼痛。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头皮颅骨解剖知识xx年xx月xx日•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头皮解剖基础知识•颅骨解剖基础知识•手术入路设计案例分析目•手术入路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录01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设计概述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神经外科手术的高效、安全和精确,通过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使手术操作更加便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手术入路设计应遵循损伤最小化、视野清晰、操作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等原则,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因素。
原则手术入路设计的目的和原则步骤手术入路设计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病变定位、患者体位选择、消毒和铺巾、头皮切口设计、颅骨钻孔、硬脑膜切开、脑组织分离及病变切除等。
考虑因素在手术入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患者年龄、手术史、术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等。
手术入路设计的步骤和考虑因素手术入路设计面临的挑战包括:损伤大血管和脑组织、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
解决方案针对这些挑战,术者需要在设计时尽可能选择最小损伤的入路,优化操作步骤,使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提高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术者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在术中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挑战手术入路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S02头皮解剖基础知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含有丰富的毛囊和汗腺。
头皮解剖结构皮肤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薄膜,与皮肤相连,对头皮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筋膜外层为坚硬的骨膜,内层为脑膜,对颅内起到保护作用。
颅骨血管头皮血管丰富,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供应头皮的血液循环。
神经头皮神经分布广泛,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对头皮起到感觉和支配作用。
头皮血管和神经分布头皮的生理功能与手术入路设计的关系头皮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在手术入路设计中需要避免损伤脑组织。
保护脑组织头皮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可以提供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
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及其操作要点1. 引言经岩骨前部入路是一种常用于颅底手术的显微解剖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手术。
2. 解剖结构经岩骨前部入路主要涉及颅底的前中颅窝区域,需要了解以下重要解剖结构:2.1 颞骨颞骨是头骨的一部分,位于耳后和眼睛上方。
在经岩骨前部入路中,需要较大程度地暴露颞骨。
2.2 岩锥岩锥是颅底的一个重要结构,位于颞骨内侧。
在手术中,需要注意保护岩锥以避免损伤。
2.3 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是供应大脑血液的主要动脉之一。
在经岩骨前部入路中,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对颈内动脉造成损伤。
3. 操作步骤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手术步骤如下:3.1 体位与麻醉将患者放置在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
确保患者的头部固定,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3.2 切口与皮瓣设计根据手术需要,在头皮上设计一个适当的切口。
通过切口,将头皮剥离并保留一个合适大小的皮瓣,以便后续操作。
3.3 颞肌切开与颞筋膜剥离通过切开颞肌并剥离颞筋膜,暴露出颞骨。
3.4 颅骨钻孔与岩锥暴露使用颅骨钻进行钻孔,以暴露出岩锥。
在钻孔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对重要结构的损伤。
3.5 岩锥窗开放与颈内动脉保护通过开放岩锥窗,可以进一步暴露出颈内动脉。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小心保护颈内动脉以避免损伤。
3.6 颅底解剖与病变处理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对颅底进行进一步的解剖。
根据具体病变,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切除肿瘤、修复动脉瘤等。
3.7 术中监测与出血控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术中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对出血情况进行及时控制,以保持清晰的视野。
3.8 切口缝合与伤口处理手术结束后,将切口缝合,并对伤口进行适当的处理。
确保伤口干净、无菌,并给予必要的包扎。
4. 注意事项在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手术中,需注意以下事项:•熟悉解剖结构: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应充分了解相关解剖结构,并注意保护重要结构以避免损伤。
冠状切⼝双额开颅前颅窝底⼊路切除肿瘤冠状切⼝双额开颅是通过双额发际内的冠状切⼝,⾏双额的⾻瓣成形,结扎上⽮状窦根部,切开⼤脑镰,通过双侧额底和分开额部纵裂,暴露和切除前颅窝底、鞍区或累及双额的病变。
⼿术暴露范围:双侧额叶,双侧眶顶,鸡冠,双侧前颅窝底、嗅沟,蝶⾻平台和鞍结节,两侧的视神经和颈内动脉,视交叉及视交叉池和终板池,两侧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两侧胼周动脉和胼胝体膝部、嘴部。
⼿术适应症:主要⽤于向两侧前颅窝底和双侧额叶发展的鞍区病变或前颅窝底肿瘤。
1.前颅窝底和嗅沟脑膜瘤。
2.⼤的鞍结节脑膜瘤和颅咽管瘤。
3.多发Willi’s 环前部动脉瘤和胼周动脉瘤。
4.双侧前颅窝底⾻折脑脊液漏的修补。
5.向前颅窝底发展的斜坡及副⿐窦肿瘤。
⼿术⼊路要点1.发际内冠状切⼝。
2.⾏双额跨中线⾻瓣,但两侧⾻瓣不⼀定对称。
3.术中可以分别切开双侧额部硬脑膜,于⼤脑镰两侧分别暴露,也可以切开⼤脑镰,同时暴露两侧前颅窝底。
4.⼊路可⾏硬脑膜外暴露,也可以⾏硬脑膜下暴露。
硬脑膜外暴露即在开颅完成后将⼤脑镰⾃鸡冠上剥离,将前颅窝底硬膜和额叶⼀同牵拉向后,可⽤于向前颅窝底发展的副⿐窦及斜坡肿瘤,必要时需要⾏颅底重建。
硬膜下暴露是分别切开两侧额叶硬脑膜,然后依据需要决定是否切断⼤脑镰,向后牵拉额叶底⾯,暴露并切除肿瘤。
图1 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切⼝两端点连线满⾜两侧眉⼸暴露图2 沿帽状腱膜下层游离⽪瓣图3 颅⾻钻孔(必要时中线两侧钻孔)图4 双额⾻瓣成形,⾻蜡封闭额窦,硬膜悬吊图5 双额硬脑膜分别弧形切开图6 缝扎上⽮状窦图7 切断⽮状窦并切开⼤脑镰图8 结扎⽮状窦和切开⼤脑镰后,分别向前后牵拉图9 双额底暴露范围及周围解剖关系图10 双额底联合纵裂⼊路相关解剖额底联合纵裂暴露的范围⾮常⼴泛,从中线到两侧。
来⾃⿐腔顶部嗅粘膜的嗅丝于嗅沟内形成嗅球并附着于嗅沟内,嗅神经后部稍细,两侧呈⼋字分开,后端⽌于额叶底⾯的嗅三⾓。